青龍湯(溫散。惟有餘之人宜之。若誤施於下虛之人。其湯)下(咽)已。(即動其沖氣。衝脈起於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故)多唾口燥。(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故)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然多唾口燥。尚未顯上衝之形也。甚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厥逆。尚未至於痹也。甚者)手足(不用而)痹。(且)其面(色)翕熱如醉狀。(自腹而胸而咽而口而面。高之至也。然猶未至於脫。其上浮之陽。)因復下流陰股。(而不歸其源。以行氣化。以致)小便(甚)難。(然既已下流。而)時復(上)冒者。(其故何也。蓋以腎邪挾沖大動。而龍雷之火無歸。如電光之閃爍無定也。宜)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此言誤服青龍。動其沖氣。特出救逆之方治也。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桂枝 茯苓(各四兩) 五味(半升)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淺注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20的網紅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煑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的推薦目錄: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黃
#長沙藥解
【本經】乾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澤。
味甘、微苦,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涼血滋肝,清風潤木,療厥陰之消渴,調經脈之結代。滋風木而斷疏洩,血脫甚良,澤燥金而開約閉,便堅亦效。
《金匱》腎氣丸,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治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婦人轉胞,不得小便,及短氣有微飲,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以木主疏洩,水寒土濕,乙木郁陷,不能上達,故腰痛而腹急。疏洩之令不行,故小便不利。土木郁塞,下無透竅,故胞系壅阻而轉移。水飲停留,上無降路,故氣道格礙而短促。木以疏洩為性,郁而莫洩,激怒而生風燥,津液傷耗,則病消渴。風木之性,洩而不藏,風盛而土濕,不能遏閉,洩之太過,故小便反多。久而精溺注傾,津液無余,則枯槁而死。燥在乙木,濕在己土,而寒在癸水。乙木之燥,病之標也,癸水之寒,病之本也,是當溫補腎氣,以拔病本。附子補腎氣之寒,薯、萸斂腎精之洩,苓、澤滲己土之濕,地黃潤乙木之燥,桂枝達肝氣之郁,丹皮行肝血之滯。
蓋木愈郁而風愈旺,風旺而疏洩之性愈烈,洩之不通,則小便不利,洩而失藏,則小便反多,標異而本同,總緣於土濕而水寒,生意之弗遂也。水溫土燥,郁散風清,則木氣發達,通塞適中,而小便調矣。
腎氣者,坎中之陽,《難經》所謂腎間動氣,生氣之根,呼吸之門也。方以腎氣為名,則君附子而不君地黃。地黃者,淮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
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
薯蕷丸方在薯蕷。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蕷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
《傷寒》炙甘草湯方在甘草。用之治經脈結代,君以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
大黃(庶/蟲)蟲丸方在大黃。用之治勞傷乾血,君大黃、(庶/蟲)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
黃土湯方在黃土。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洩也。
膠艾湯方在阿膠。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
百合地黃湯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初病,君百合以清肺熱,地黃洩臟腑之瘀濁也。
地黃滋潤寒涼,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傷寒陽明病,腑燥便結,多服地黃濃汁,滋胃滑腸,勝用承氣。鮮者尤捷,故百合地黃湯以之瀉臟腑瘀濁,其力幾同大黃。
溫疫、疹病之家,營郁內熱,大用生地,壯其里陰,繼以表藥發之,使血熱外達,皮膚斑生,亦為要物。血熱不得透洩,以致經絡郁熱,而生痂癩,是為癩風,用生地於表散之中,清經熱以達皮毛,亦為良品。水旺土濕者,切不可服!
凡人木病則燥,土病則濕,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濕。滋木之燥,勢必益土之濕,土濕愈增,則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敗,則人死矣。地黃甚益於風木,甚不宜於濕土。陽旺土燥則不病,病者皆陰旺而土濕者也。
外感陽明之中,燥濕相半,三陰全是濕寒。內傷雜病,水寒土濕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見也。脾約之人,大便結燥,糞若羊矢,反胃噎膈,皆有此證。是胃濕而腸燥,非真燥證也。
衄家,惟陽明傷寒,衛郁莫洩,逆循上竅,衝逼營血,以致鼻流,於表汗之中,加生地涼營之味,使之順達皮毛,乃為相宜。
至於內傷吐衄,悉緣土濕,更非燥證,以及種種外熱煩蒸,無非土濕陽飛,火奔水泛,久服地黃,無有不死。
蓋丁癸同宮,戊己並行,人之衰也,火漸消而水漸長。燥日減而濕日增,陽不勝陰,自然之理。陽旺則壯,陰旺則病,陽純則仙,陰純則鬼,抑陰扶陽,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上智不解,後世庸工,以下愚之資,而談上智之業,無知妄作,遂開補陰滋水之派。群兒冒昧,翕習成風,著作流傳,遍於寰海。使抱病之家,死於地黃者十九,念之可為痛心也!
曬乾,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鮮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 在 李博士中醫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大夫《傷寒論》網上課堂,第99-112段影片已經上載Youtube,這次一口氣講了7個方的方義呢,其中有十分熟悉的苓桂朮甘湯,我們的解釋十分獨特,歡迎來看看😎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99. 《傷寒論》第63條 https://youtu.be/N7E4BSsSkxY
100. 《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義 https://youtu.be/77N1h6RzCGo
101. 《傷寒論》第64條 https://youtu.be/RPKCptx6BVY
102. 《傷寒論》桂枝甘草湯方義 https://youtu.be/MjbEAvQ12SU
103. 《傷寒論》第65條 https://youtu.be/9XnQLErUbow
104. 《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義 https://youtu.be/EqddoQUfutY
105. 《傷寒論》第66條 https://youtu.be/zl-YrJ0UOuI
106. 《傷寒論》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義 https://youtu.be/DJEwzxNkZO8
107. 《傷寒論》第67條 https://youtu.be/diY8CIFjRL8
108. 《傷寒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義 https://youtu.be/I6rNJFxhJNg
109. 《傷寒論》第68條 https://youtu.be/8nQc6tf9Kj8
110. 《傷寒論》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義 https://youtu.be/b6t8zkHX5Gg
111. 《傷寒論》第69條 https://youtu.be/jG6ZWuJFTCM
112. 《傷寒論》茯苓四逆湯方義 https://youtu.be/2hNZ-OHVQn4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煑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NXzBv0iQp0/hqdefault.jpg)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6rNJFxhJNg/hqdefault.jpg)
茯苓 桂 枝 甘草湯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胷、起則頭眩、脉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方三十。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iY8CIFjRL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