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
上舞台‧下農田
早前疫情關係,工作機會減少,因緣際會他跑到元朗新興農場耕種,出食譜推動本地菜。以為耕種能滅火,他卻說:「你估我陶淵明歸隱咩?」去年12月,第四波疫情嚴重,政府突宣布煞停劇場演出。延期兩次的《新聞小花的告白2》最終腰斬,10多場表演全部告吹。以為愛吃的他有comfort food冷靜心神,他聽畢卻激動反問:「你覺得comfort food有用咩?你得咩?」「自從2019年6.12之後,這種說法早已不再存在了。」社會不公,他不啞忍。做農夫,也要做有火的農夫。
演出被腰斬 面對社會新常態
訪問當日,梁祖堯的舞台劇《新聞小花的告白2》忙於退票。儘管劇團按規矩早已完成新冠病毒檢測,最終換來政府要求一天內要暫停演出或改作線上演出,他生氣又無奈:「舞台劇線上演出?感染力完全不同。」損失至少幾十萬,他在社交媒體直言:「猶如感覺像親生骨肉被『標參』。所有要求和贖金交了,孩子還是被撕票並碎屍了。」
這種情况,他形容為新常態。
「或者一年前,comfort food是work的,但2019年運動之後,我知道不是吃就能讓自己放下。」以前壓力大,他最愛到演藝學院附近的土耳其餐廳大吃特吃紓壓。畢業後,遇上挫折也會特意重返餐廳。「15年前,我在那裏爬過起身,你在那裏食飯,彷彿可以找回以前的力量。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自己的精神鼓勵自己。」不過,日子過去,面對社會光怪陸離的新聞,無論多愛吃,comfort food已失去效用。「也可能是年紀大?有些東西,不能再自己欺騙自己,以前用物質可以抵消到,但你現在知道,是不可能的。沒有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到。」
體驗全職做農夫 體味本地菜的好
2020年初,疫情打亂舞台劇安排。工作減少,他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農友朋友求救,問有沒有人願意到新興農場幫忙收割。閒時做天台農夫的他,自告奮勇,開墾「實驗田」,種滿蘿蔔和香草,初嘗全職務農滋味,找另一種comfort way生活,「我是個很intense的人,沒有安全感,每一刻都需要工作,所以在大自然裏,某程度是逼自己要放空」。
去年夏天,他用心在農地種了一棚西瓜。農夫間有個傳說,說初次種植的人總有virgin luck,梁祖堯也一樣,首次種西瓜,西瓜又大又飽滿,有半條手臂粗,人人都讚好。豈料準備收割時,卻迎來一場黑雨,西瓜全都裂開,努力付諸流水。
「有些事情,可以一分耕耘,零分收穫。」他說道,「在農地,你沒有辦法改變它們能否生長;你沒有辦法控制稻米會否長高,你只能接受它,在狹縫中尋找(農夫的)生存空間。」轉念反思,梁祖堯卻悟出道理來,「西瓜是乾旱植物,它的一生就是等待這場雨水,將種子傳播繁殖。當我這樣想,我替它們高興,因為它們生命圓滿了」。
翻泥、施肥、搭棚架、灌水,原始的體力勞動,讓他經歷大自然的生死循環。「很多時候,我們忘記食物本身也是生命體,我們對待它們像產品,但只要記得它們是生命,對待它們就很不同了。」
忙完農活,他時常騎電單車,跑去和老農夫聊天。他想知道,香港的農夫究竟是怎樣活的、老農夫的智慧是怎樣。「他們總是說,以前的菜味道唔係咁,芥蘭味道唔係咁,我很好奇,究竟味道差在哪裏呢?」梁說道。
香港現時依賴入口菜苗。以番茄為例,未熟透已經採摘,在運輸過程中才會「漚熟」,本地菜雖價格較貴,但卻熟透才運到市場,新鮮爽口,截然不同。「大陸來的菜,10蚊3份,收工的時候10蚊5份。但你吃的東西是有代價的,你每吃一條大陸菜,香港就會少一塊農地。」因為本地菜沒有人吃,土地就會有藉口被蠶食。
他吃過本地菜,知道「好食係邊」,希望更多人知道本地菜的好。他在facebook大力宣傳要推本地菜,開班教學製作蕎麥麵,收費過千,自己卻分毫不收,全用來支持農場營運,更邊耕種邊收集食譜(還有邊排戲),出盡力讓人看見本地農作物。
剛出版的《香港人食香港菜》,第一個食譜——薯仔湯扯麵,也是從老農夫收集得來。「種田時,他每天都煮這個菜。啊!好神奇,你看他只加花椒、蒜頭等,沒什麼調味料,但吃下去味道卻很濃厚,『真係好食過譚仔』!」他笑道。
食譜沒有流行的氣炸鍋、水波爐菜式,全是硬橋硬馬明火菜,有傳統番茄炒蛋,也有新意思,從菲律賓姐姐收集得來的雞蛋煎茄子。總之,宗旨是本地出產的農作物,分春夏秋冬四季食譜,喚起你我也忘記的——不時不吃。
出版新食譜 港人食港菜
「食譜以前都出過好多本,無試過好似呢一本咁俾心機。因為想大家知道,香港人點解要食返香港菜!!」梁祖堯在自序這樣說。2008年他與外婆(李玉枝)出版第一本食譜《祖傳美味.回憶》,前後共出過6本食譜,有家傳秘方,也有西式料理。銷情理想,卻大花心力。至2016年,他說,除非有非寫不可的理由,否則不想再續。
這次,算是破例。因為他遇上在數碼時代仍然堅持辦出版社的「字字研究所」。編輯說,梁祖堯在沒有框架、細節下,一口答應要寫這本書。編輯心存感激,也盡見梁祖堯的「那團火」。
他關注土地,也許可以追溯至2008年。當時政府計劃清拆菜園村,掀起連串反高鐵運動。80後自發守村,儘管當年梁祖堯沒有參與,卻一直關注事件。他說,當時的反對流於「形而上」。年月過去,今天他執起鋤頭,「才感受到自己當年反對緊啲咩」。
「當我們走進老農夫的農地時,完全沒有水。他們沒可能種稻米,但以前元朗的絲苗米好得可以進貢朝廷。之後,我們跑上山找水源,看到一條100米長的瀑布,有幾塊巨石,你想像到是多麼的壯觀,現在卻全部乾涸了。老農夫說,因為起了高鐵,破壞了地下水源。高鐵的禍害,比你想像中深很多。」
現在,在種稻米的田中,梁祖堯和其他農夫會特意留一塊田讓候鳥來吃。他說,這些候鳥DNA記得,以前的香港有很多稻米可以吃。「你不讓牠們吃?牠們會餓死的。」
這個新手農夫,愈挖愈深,弄壞了3支鋤頭,卻挖出土地的情誼,悟出生命。他說,香港新入行的農夫,一隻手都數得晒,只望香港農地不再被蠶食。在社會上,他也期盼香港人能像香港菜一樣,在狹縫中無堅不摧。
「種植時,我是農夫;在社會上,我是一棵菜。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我們不是產品,是有生命的,也希望別人能當我們是一個生命體。」
◆《香港人食香港菜》
- 作者:梁祖堯
- 出版社:字字研究所
文:袁志敏
圖:朱安妮、字字研究所提供
[語文同樂 第483期]
———————————
謝謝報道🧡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10108/HK-gfh2_er_r.ht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地菜 —坪輋65歲農婦畢生種菜養活一家 見證本地菜興衰:希望下半世都可以種菜 打鼓嶺,新界最北。香港冬天最冷,夏天最熱的其中一個地方。打鼓嶺區域包含多條村落,其中坪輋就是以前原居民輋族的居住地。「輋」是客家人的耕作工具,因此坪輋多農地,出產本地菜。 在坪輋種了幾十年菜,六十五歲的洪愛珍(珍姐)...
茄子種植施肥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茄子好吃又特殊 市場需求增加
市面上常見紫色茄子,但白色茄子則少見,屏東市女青農黃怡嘉與通路商合作,今年首種白茄子,皮較厚肉質更綿密,除了口感更好外,因顏色關係吸引更多人注意。
34歲的黃怡嘉原在電子科技業上班,因長期日夜工作時間顛倒,身體不堪負荷,4年前辭去工作,回到屏東幫姐姐種小黃瓜、茄子等,她說,原還只是農業門外漢,後來就讀屏東農業大學,認識許多對農業有興趣的年輕人,也獲得很多農業知識,慢慢對農業瞭解更深。
黃怡嘉表示,和姐姐以種茄子及小黃瓜和辣椒為主,而且都申請到產銷履歷驗證,賣給大通路商,種白茄子起因也是通路商提供種苗供她種植,她指出,白茄子管理方式較一般茄子門檻高,除了施肥外,注意病蟲害防治及排水等,而且經常修剪枝條,讓陽光穿透及通風,更能促進開花結果。
今年首批是3月份種植,目前種了約1分地,算是試種,最近才進入採收期,每天清晨採收近百斤,包裝後交固定通路,為防止茄子之間碰撞,所以用網袋套住,形成有趣的「套袋茄子」。
白色茄子外型較一般茄子短約一半,皮較厚實,但肉質更綿密,很適合燒烤,有人也叫牛奶茄子,市面上還不普遍,所以沒有固定名字,但白茄子上市後勢必引起消費者更多注意。
茄子種植施肥 在 農民教主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品靜說,有機會讀種植的課程,我十分支持。知道了慣行的手法,選不選擇去用,是其次,最少,有學習到一門學問。
將土消毒,殺菌,施肥,培苗等等一套,是最安全,損失最少的方式。
一大堆人長期研究的心得,無大錯。
要用另類的手法,沒多少人能承受。
圖中的山形梵天丸茄子,沒怎麼使肥(早兩天才第一次,4 Seedmeal : 1 bonemeal : 1 Lime),多次的被蟲子咬到不似茄形只淨空桿。
經過好一段時間,根長定了,撐過去,開始長大,現在雖然有被鳥兒咬,活得起碼有點像樣。
其實,只要使肥,在苗期會好活得多,我現在的茄子大慨十中存一,但,結果呢 ...
後面發黃的植株是長老棄養,有長期使肥的。現在不使任何肥料就變這模樣。
那種方法好 .... 其實,說不準。
視各人的選擇。
#有時世界容不下任性
種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能學到的很多。
例如,植物的需要,光,空氣,濕度,環境等等,對植株的影響都極大。
這絕對不是 #把種子放下去澆水就好 的事情。
你可以不了解植物需要十六種營養素,但基本的,都需要懂。
然後,怎樣去理解就視各人因果。
似乎離題了嗎?不。
我不明白,為何看一些網誌,看一些影片,看一兩本小書,就能很好的理解飲食。
而這的前提,是連很基本的 BMR , TDEE , Micro 等等都一慨不理解。
甚至連挑選食物都沒有自信,需要疑惑。
這 ... 為何能教人 ?為何有自信去說心得?
說生酮說到天花亂墜的,有多少人會知道,三十五歲左右,女性,標準合理體脂率是多少?
... 在這邊有看文能不假思索回答的,大慨不出十人。
然後,在標準都不理解,能說新陳代謝,能說嘴世紀肥胖的問題?
這世界,倒真他媽的奇怪了
(嗯 .. 剛發現有偷渡的南瓜)
茄子種植施肥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地菜 —坪輋65歲農婦畢生種菜養活一家 見證本地菜興衰:希望下半世都可以種菜
打鼓嶺,新界最北。香港冬天最冷,夏天最熱的其中一個地方。打鼓嶺區域包含多條村落,其中坪輋就是以前原居民輋族的居住地。「輋」是客家人的耕作工具,因此坪輋多農地,出產本地菜。
在坪輋種了幾十年菜,六十五歲的洪愛珍(珍姐)每日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下田生活。每天早上九點下田收割、淋水、施肥及翻土,「種菜真的要花心機,如果不花心機是種不了一棵靚菜。」珍姐經營的農場高峯期面積有近十四萬呎,後來地主收地及人手問題,已大減至現在約七萬呎。現在只有珍姐一人打理農田,主要種植菜心、油麥菜、紅菜頭、茄子及番茄等,種類不多,但落足心機,定時休耕確保質素,女兒更幫她開設了專頁,讓大家能下單買菜。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本地菜 #坪輋 #打鼓嶺 #菜心 #油麥菜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