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頭的問題在所有專業中都非常重要。
大律師、事務律師都是法律系出品,性質卻不同;即使同屬「治療師」,也是專職醫療人員,但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py)、足部治療(Podiatry)都是不同的專業,隸屬不同的部門。
又例如一般人認為「家庭醫生」即是「我家庭見開的那個醫生」,而且「樓下的那位也是專科醫生」。事實上,所有醫生一定要有專科學院頒授的院士名銜(Fellowship)才可以自稱專科醫生。我這類未夠資格的,只可以叫「醫生」(Doctor)、「駐院醫生」(Resident)。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也有自己的學院,也是自己的專科。在外國,家庭醫學是其中一個最常見、最受歡迎的專科,只不過來到香港發育不良才導致誤會不斷,原因另文再述。亦因如此,如果門診醫生的皮膚科、兒科、家庭科銜頭是由某大學頒發的文憑(Diploma),也並不能是專科醫生。
在中古時代的英國,要成為內科醫生 (Physician),要先經歷大學,拿取 Doctor 的資歷和銜頭;要成為外科醫生(Surgeon)卻並不需要進大學,只需要找一位大師當其學徒,再去考一紙文憑。為了劃分兩者,當時的外科醫生也並非 Doctor,而自稱 Mister / Miss。即使現今的醫生們都要經過醫學院的歷練,英國的外科醫生依然保存這個稱謂的傳統。
早幾天,有脊醫(Chiropractor)上了某電視節目去宣傳自己的專業,作出的陳述卻竟然驚動至骨科專科學院發出聲明澄清,所以我才想帶出這個銜頭的問題。
脊醫並非醫生,這是無可否定的。外國的脊醫會叫自己做 Doctor,因為他們獲頒脊醫博士學位,所以是博士 Doctor,並非醫生 Doctor。這個博士學位並不為人公認,頒授的學校也是脊醫自己的,於是有人就認為他們自己開學校頒學位給自己。當然,有陰謀論會說是西方醫學打擊會給自己搶飯碗的人,但脊醫的而且確未有大型研究去證明自己的效用。幾年前,英國的脊醫組織向某作者提出誹謗指控,但澄清聲明內引述的都不是可信度高的大型研究,反被嘲弄,更導致過百名英國脊醫被提控作出失實聲明。那麼,究竟脊醫有無效?
目前來說,某些研究指脊醫對背痛是有效的,僅此而已;部份脊醫說自己能醫百病,這就沒有根據。既然根本不是醫生,你再有效都不應在自稱脊背神經科醫生,要讀的課程有包括醫學知識又如何?小島學堂內,護理學系、藥劑學系、中醫學系、醫學系都有互通的課程,難道護士可以自稱醫生、藥劑師可以自稱華佗、我又可以叫自己藥王?豈有此理。
外國如何處理?世衛承認脊醫對痛症可能可以幫得上忙,卻指出全世界對脊醫的訓練良莠不齊,對其規格提出建議,但依然未獲廣泛接納。英國 NHS 的網頁將脊醫納入另類醫療,並不提供官方服務,有需要便向家庭醫生提詢。香港嘛,有脊醫條例、有註冊,對實際上的規矩卻又沒有好好執行。而且,在香港自稱醫生的,又何止脊醫?
要人尊重自己的專業,要先尊重自己,要有誠信。
吹捧得天花亂墜,只會令自己獲認可的機會更微。
#DrWhoHK
P.S. 圖為被英國脊醫組織告上衙門的 Simon Singh
英國物理治療師註冊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哪兒也去不了只能刷卡的孕婦
本想趁著為期一年的產假或育嬰假來好好整頓一下最近的生活,例如原本規劃像上一胎一樣回台灣大吃大喝後卸貨,也許時間足夠還可以去個澎湖家鄉旅遊,沒想到遇到疫情來亂。經過和奶爸一番沙盤推演,只好選擇留在英國生產。
接著,遇到了慢性乳腺炎來折磨,每週都得跑醫院複診領藥,還妄想著卸貨前來趟西班牙海島之旅,沒想到我已經邁入35週無法搭飛機。又把腦筋動到坐歐洲之星火車到巴黎去探訪碩士時期的巴黎愛店和幫代購社友們尋找愛馬仕。
殊不知,突然來個「足底筋膜炎」,打前天開始左腳底後跟隱隱作痛,現在變成兩腳下床著地都痛,一查估狗,好多孕婦,包含我妹,後期也是足底筋膜炎,聽說痛到不能走但生完幾週就好了。
話說回來,本來我還在幻想兩夫妻都打完兩劑加上來回不用隔離,不如就來個巴黎四天三夜微旅行,不然卸貨後真的是到明年六月都不用想出去走走了。天不從人願,現在我連走路都痛,剛剛奶爸要出門去買包我超想吞個止痛藥跟去,結果被奶爸勒令禁止。真的超傻眼,這是要我關在家提早坐月子的概念嗎?
於是人憋屈到一個地步就會開始尋找宣洩的出口,悲慘到這種地步,連走路都不行,我大概就只剩吃吃喝喝了吧?於是連續三天我光是網路中超和網路台灣小吃團購就噴了320鎊(台幣12000)光買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台灣點心泡麵以及鳳梨酥、肉粽、筒仔米糕居然要台幣上萬。加上每天一帖新藥方水藥要22鎊,這陣子在家裡只能花錢吃點想吃的慰藉疲憊的身心。
是說待在家裡陪娜娜的時間也多,也是跟身為書店老闆娘的朋友買了大批大批的中文童書和寫字本給娜娜練習,因為運費的關係,隨便買一買都要五六百鎊。昨天還被朋友推坑買了一隻200鎊的筋膜槍可以在家遵守物理治療師朋友的指示放鬆小腿改善足底筋膜炎。
總而言之,不能出去外面走走逛逛散心,在家才是瘋狂刷卡瘋狂消費的破口啊!以前上班的時候根本沒花什麼錢,現在休假養病反而各種破費。
尋求同溫層:有人也是因為隔離和防疫而瘋狂下單和刷卡消費嗎?🙋🙋
圖為週末去朋友新居落成暨生日趴和這胎懷得太辛苦這痛那痛只能靠吃來慰藉(哀桑中的小確幸)😂😂
🤩台英兩國註冊公司開立發票代購:樂購倫敦-嚴選英國代購
🎉旅媽咪一家IG追起來:phd_backpacker
😎想進口英國商品歡迎寫信給我喔
英國物理治療師註冊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心靈雞湯:D】
動作有沒有對錯?
相信,如果已經接觸Kinetic Control概念一段時間者,應該可以很有自信回答這個問題。
以前實習時,曾待過北部的一家醫學中心。在該站別,每個實習治療師要進行至少一次的個案報吿。醫院要求實習生們,個案報告不僅紙上談兵、報告病歷,還要實際約自己負責照顧的患者,實際演示一次完整的評估與治療項目,給所有的臨床老師以及其他的實習治療師看。
時至今日,我已經完全忘記當時報告的患者,是什麼診斷、有哪些治療項目。唯一留下來的印象,是在演示過程當中,發生的一件小插曲。
我照顧的患者,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因hemiplegia偏癱,住院接受神經物理治療*(物理治療有四大專科:骨科/肌肉骨骼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印象中,我請個案做一個平日訓練中的動作。因為偏癱的關係,她的動作並沒有辦法十分標準。
現場有一位實習治療師,馬上提出來,該名患者的動作做錯了。
我相信她是好意,也非常積極參與討論與整個演示過程,但是當下,我的患者其實受到不小的打擊。
到底動作有沒有對錯?
訓練的目的,到底是不是做出「對」的動作?
其實對專業人員來說,需要一個中性的準則,決定可否進行下一步,或是進展太快了應該要停下腳步——只是用了「對」「錯」來代表。
但是對一件事情區分「對」跟「錯」,本來就有風險。尤其是「對」「錯」這兩個字,本來就背負了很多的既定印象。
所以動作有沒有對錯?
我們在訓練的,是做出「對」的動作嗎?
我們先忘記對錯,改成以身體功能來思考。
因為理想的身體,應該是容錯率很高的。
人體要面對的環境與情境,每天都不一樣;每個人對於同樣的環境,身體使用的策略也會不一樣。因此身體面對的是排列組合的問題,而非單純的是非題。用「對錯」來區分,不僅無法完整的涵蓋解釋,甚至可能會觸發一些對身體的誤解。我們都知道,每次考試考100分的人,那個壓力有多大,對吧。
因此,動作的問題,如果用Choice選項的概念來理解,應會是一個相對適合的哲學。
如果動作選項不夠多,代表身體的容錯率低。人體就會像機器人,動作方向單一,例如抬頭永遠只有那些角度。
如果人體像機器人,抬頭永遠只有那些角度——那頸椎的結構就容易重複受壓,產生小傷害,累積多了,就會產生症狀以及大傷害。
Kinetic Control的另一位創辦人Sarah Mottram(註冊於英國的物理治療師),以及也是KC團隊成員的Lincoln Blandford(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共同於2019年發表 ”Assessment of movement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to inform health of movement and guide retraining interventions“一文,將KC一直以來的動作哲學具體的描寫出來,並且提出了movement choice的概念。
人體的動作與其說對錯,反而是Loss of Movement Choices (LMC) (Mottrom & Blandford, 2019),失去了原有的動作選項。當某個動作選項別人有,你沒有,那就是問題所在。
動作控制測試,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測試人體失去了哪一些動作選項。
動作控制訓練,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將失去的動作選項訓練回來。(這跟「避開」會痛的動作,例如跑步膝蓋會痛,就不要跑步——有本質上的不同。是一個「面對」,先盡人事,再聽天命的積極過程。)
當人體的動作選項越豐富,代表大腦的容錯率高,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有機會排列組合出最適合的動作模式(例如調整協同肌中不同肌肉的貢獻比例),去應對當下的狀況。
至少對我來說,這個概念,真的是超讚的。思路清晰,寬容大度,知所變通,讓有心想積極面對自己身體傷痛的人,有本可循。
所以動作有沒有對錯呢?
在與自己的身體相處的漫漫長路上,相信你我都會有一個舒心的解答。
#kineticcontrol #movementhealth #movementchoices #tinain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