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力量正向抗疫
#想著想著有一天我們就出發了
居家防疫的日子,每日就跟著眼球每日線上ㄧ行旅,一起瀏覽過去幾年來美學行旅的精彩旅行路線吧!
連續2年的上海杭州旅行(原本再開的2020年三月團也是秒殺啊🤣)魔都,永遠都有令人驚艷的新亮點。

設計鬼才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安藤忠雄的保利大劇院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隈研吾的上海船廠1862藝術中心......等大師之作是建築迷的最愛。
而我,最喜歡緩緩走在烏鎮木心美術館~~
木心曾說:「我的美術館應該是一個一個的盒子,人們可以聽著莫扎特音樂從一個盒子走到另一個盒子。」......。
#美學行旅回顧旅展002
#設計上海杭州輕奢行旅
👉 https://forms.gle/NdFjGshmwdzwhMu56
上海,一個融合老中國的文化內涵與外灘租界風格時尚的迷人城市。
近年吸睛的文藝活動、建築與上海文創更展現無限的魔幻魅力。
與美學行旅一同哼著周璇經典老歌「夜上海」,
遇見全新美學版的設計上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玉琮是從手鐲發展而來的禮器,這件良渚文化中期的玉琮,已深沁成乳白色,雖然它的形狀已是外方內圓略矮的柱體,但外壁還保留圓弧形,尺寸也適合當手鐲戴。從考古資料可知,這樣的玉琮常戴在人的手腕上。 它的外壁分成兩節,上層刻著代表神明與祖先的小眼面紋,下層則雕琢從神靈動物發展成的大眼動物面紋,線條頗為細膩。每...
良渚文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3000 ─ 2000年)|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 ─ 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製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製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 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歷史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不經意注意到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後,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後來,他的老師、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製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類型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製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係。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
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佈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 ④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佈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製,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製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千多年。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髮亮,學者們稱為「 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製陶業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製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良渚文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良渚文化遺址成功申遺 中華五千年文明得證|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當地時間7月6日,當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執行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長阿布爾法斯 · 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世人翹首期盼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目前(2019)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考古勘察發現,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共發現六座水門。
考古發現,良渚古城貴族住在城中央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圍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考古發現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 —— 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國新石器時代末期最高等級墓葬 —— 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東五公里處發現了著名的瑤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等禮器。有人從田野考古學角度判斷,良渚古國的「首都」應該就在這裡。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家鄉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將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這屬於當時中國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2011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還與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合作,對從良渚古城疊壓城牆中發掘出的一系列樣本進行碳14測年。數據顯示,良渚古城城牆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間。
2016年3月15日,良渚古城又有了新的考古發現,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係統(並不是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這些考古發現有力地坐實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史實。目前良渚古城遺址有模擬當時的居民在划船在捕魚,以及塑像展現良渚古城的先民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
從1936年首次挖掘到2019年,良渚遺址考古已經有80多年歷程。規模龐大良渚古城城址、複雜的水利系統、成熟的稻作生產、統一的文化信仰、分化的社會階層 ᠁᠁ 一座消逝了數千年的史前古城,日漸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良渚遺址的塑像,仿當時的人們相互以物易物交易的情景,其中一個塑像手裡拿著一條剛打來的魚,準備跟出售陶罐人進行交易。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實證距今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歐美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也就是從商朝開始的,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而良渚古城考古發現,用實際的考古史實來證明中華5000年文明是真實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良渚文化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玉琮是從手鐲發展而來的禮器,這件良渚文化中期的玉琮,已深沁成乳白色,雖然它的形狀已是外方內圓略矮的柱體,但外壁還保留圓弧形,尺寸也適合當手鐲戴。從考古資料可知,這樣的玉琮常戴在人的手腕上。
它的外壁分成兩節,上層刻著代表神明與祖先的小眼面紋,下層則雕琢從神靈動物發展成的大眼動物面紋,線條頗為細膩。每一個「小眼—大眼面紋」各以器身的轉角為中心,向左右兩方鋪展,全器共有四組的「小眼—大眼面紋」。隱含神明、祖先、神靈動物,三者可相互轉形、互為一體的概念。
為什麼在良渚玉琮上,小眼面紋多在大眼面紋的上方呢?據研究可能是因為良渚的先民們常想像神祖騎在動物背上,來回穿梭於天神與人間吧﹗
良渚文化 在 良渚文化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良渚文化 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 ... ... <看更多>
良渚文化 在 良渚不只是文化遺產!考古專家宣稱:它是最早中國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一、良渚文化的四大法寶:玉、稻、城、垻 · 1.玉文化。良渚遺址中的玉器碩大豐富,類型多樣,毫無疑問是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技術,以及融合了宗教、禮制與 ... ... <看更多>
良渚文化 在 良渚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良渚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出現於約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發展於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共發現500多處遺址,以良渚遺址附近的莫角山為中心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