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一次參加比賽,已經要數到中學校際朗誦同戲劇比賽了。那時候對比賽沒有很深刻的感覺。最近參加了《辣伙頭》,雖然它是一個電視節目,但卻給了我一個空間去想想比賽對我的意義~ 本來我寫在了自己的notes到,現在想想或許可以分享出來~不愛看長文的同學們就看照片吧🤓
比賽的意義
如果比賽的意義是金牌,恐怕一輩子都會活在患得患失裡頭。然而明知道自己不是最厲害的,就更加要去參加比賽。因為把不厲害的自己,放在一群厲害的人裡,比賽期間經過浸淫,即使輸很多,也比原先的自己進步許多。這也是孟母三遷的原因。對手,其實就是良師益友。把最厲害的人設定成自己的目標,就像是考試時我把目標定成80分,最後會達到60分,大打折扣;而把目標設定為100分,可能最後的折扣下,拿到了80分。比賽的意義是讓我打開眼界,看多一點,看遠一點。因為沒有人會和你玩一輩子的比賽,終究還是老土卻很true的那句:超越自己。
比賽的意義對我而言,更加在於精神上的磨練。每每太辛苦想放棄,都要叫自己堅持,再多一點,再多一點點。就像行山一樣,上山路雖辛苦,卻要一口氣走完比休息個幾次輕鬆。這是一種熱血的感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把它完成的使命感。比賽也許只是一個形式,但這種形式給了我們規矩和規限,從而從中得到一種「我要進步」的動力。在充斥著無力感的時代裡,這種積極動力很珍貴。
然而懂得上山不是最厲害,學會下山才是關鍵。
沒有人喜歡失敗,然而在比賽裡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直接赤裸裸的面對自己的失敗。其實學會承認自己不夠好很重要,因為那樣的心態才會容許自己有更多空間去進步,才會看得到別人的厲害之處,學會欣賞別人,才能夠提升自己。
能夠比賽,其實已經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了。因為比賽競技這回事,其實是遊戲的一種。遊戲其實是「唔等使」的事情。我們比賽跑步、比賽足球、比賽一分鐘吃最多餃子、比賽唱歌朗誦、比賽廚藝、比賽沖咖啡等等。這些比賽其實不克服,也不會影響我們生活。換言之,我們是自願的想要去克服一些不影響生存的事情。這種追求就很純粹,雖然不是活在烏托邦裡,但也證明了我們不用解決三餐溫飽問題,才有這個空閒去娛樂。
如果在戰火連連的世界裡,就不會有比賽了。
我好像開始離題,但我還是要謝謝 viutv,讓我參加了這個節目。除了廚藝上真的進步了很多之外,我還得到了一些感受,我都有好好寫在我的小筆記簿裡。這些是最珍貴的!☺️☺️☺️☺️📕📗📘📙
Keep住比賽期間的熱血,繼續好好生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甚麼才可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今集《港。故》就與大家見證一部山地單車,將一個本身愛流連街頭的鬱躁少年,搖身一變成為教練眼中勤力的香港山地單車代表隊成員。 18歲的陳昭岐是中五學生,在中一轉至現在的群育學校前,曾經是別人眼中的「廢青」,「打機打到天昏地暗都唔返屋企嗰啲,之後開始食煙、飲酒,四圍玩,都係...
良師學校好唔好 在 Shirley Chan 陳欣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上一次參加比賽,已經要數到中學校際朗誦同戲劇比賽了。那時候對比賽沒有很深刻的感覺。最近參加了《辣伙頭》,雖然它是一個電視節目,但卻給了我一個空間去想想比賽對我的意義~ 本來我寫在了自己的notes到,現在想想或許可以分享出來~不愛看長文的同學們就看照片吧🤓
比賽的意義
如果比賽的意義是金牌,恐怕一輩子都會活在患得患失裡頭。然而明知道自己不是最厲害的,就更加要去參加比賽。因為把不厲害的自己,放在一群厲害的人裡,比賽期間經過浸淫,即使輸很多,也比原先的自己進步許多。這也是孟母三遷的原因。對手,其實就是良師益友。把最厲害的人設定成自己的目標,就像是考試時我把目標定成80分,最後會達到60分,大打折扣;而把目標設定為100分,可能最後的折扣下,拿到了80分。比賽的意義是讓我打開眼界,看多一點,看遠一點。因為沒有人會和你玩一輩子的比賽,終究還是老土卻很true的那句:超越自己。
比賽的意義對我而言,更加在於精神上的磨練。每每太辛苦想放棄,都要叫自己堅持,再多一點,再多一點點。就像行山一樣,上山路雖辛苦,卻要一口氣走完比休息個幾次輕鬆。這是一種熱血的感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把它完成的使命感。比賽也許只是一個形式,但這種形式給了我們規矩和規限,從而從中得到一種「我要進步」的動力。在充斥著無力感的時代裡,這種積極動力很珍貴。
然而懂得上山不是最厲害,學會下山才是關鍵。
沒有人喜歡失敗,然而在比賽裡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直接赤裸裸的面對自己的失敗。其實學會承認自己不夠好很重要,因為那樣的心態才會容許自己有更多空間去進步,才會看得到別人的厲害之處,學會欣賞別人,才能夠提升自己。
能夠比賽,其實已經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了。因為比賽競技這回事,其實是遊戲的一種。遊戲其實是「唔等使」的事情。我們比賽跑步、比賽足球、比賽一分鐘吃最多餃子、比賽唱歌朗誦、比賽廚藝、比賽沖咖啡等等。這些比賽其實不克服,也不會影響我們生活。換言之,我們是自願的想要去克服一些不影響生存的事情。這種追求就很純粹,雖然不是活在烏托邦裡,但也證明了我們不用解決三餐溫飽問題,才有這個空閒去娛樂。
如果在戰火連連的世界裡,就不會有比賽了。
我好像開始離題,但我還是要謝謝 viutv,讓我參加了這個節目。除了廚藝上真的進步了很多之外,我還得到了一些感受,我都有好好寫在我的小筆記簿裡。這些是最珍貴的!☺️☺️☺️☺️📕📗📘📙
Keep住比賽期間的熱血,繼續好好生活!
良師學校好唔好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騙女孩子還是牧師或老師最在行 | SOSreader】
有團體調查香港基督教會的性騷擾/性侵狀況,發現情況嚴重。受害人有女有男,加害者多屬位高權當之牧師高層。而且事情出現之後,教會固然隱瞞,警察也會勸受害者息事寧人。而很多人在經歷侵犯之後,還繼續留在同一間教會。
連神學院的校牧說,教會有家醜不外傳的文化。其實外人霧裡看花,得著的觀感也大致如此。教會中人很喜歡說「肢體」,肢體是肢體,但背後是一個,好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象,他們沒有互相指點的文化,雖說肢體來自一個身體,但實際上又是奉主之名,各自為政。
不用說性騷擾問題,就說97以後,政治力量執位,自然也波及宗教界。儒道佛高升了,不少新教教會也趕上支持權貴的路,或者明光社經常發表聳動的性議題評論,總之引起很多社會爭議,但教會界基本上是沉默,像上帝的那種沉默。有個別特別敢言的基督徒,則是「敢言基督徒」,是獨行俠,但沒有「敢言教會」。因為真的沒有。
教會就是生意,生意充滿利害;充滿利害的人自然傾向沉默,正如教會。正如泛民。泛民裡面有很多議員都去不開會,在重大議案都缺席不投票,然後有人推搪做主席,導致整條議會戰線失陷,但會開聲批評的人,又好像多數是民間獨立人士。「制度化」的民間人士,即是與泛民政黨有密切關係的民間團體成員,也多數噤聲。似乎很少在檯面上的人,會高調批評這些連消極議會抗爭都棄甲曳兵的逃兵。
信眾問,點解牧師你要強姦個兄弟/姊妹呀,教會高層最勇猛的時候就來到了,他們會指責受害人「過份敏感」,指摘受害人「竟然不聽神的勸告,容許兩個人單獨相處」。當市民詢問為甚麼議員不議事的時候,現在好像是市民不對。當然整個圈的「持份者」又是三緘其口。
但教會比起商業機構、比起一般的結社團體,從來更適合藏污納垢,因為他們有神聖的光環,有神的話語加持,加上一班刻意放下智性,有時擁抱反智主義的信眾,是會出現萬惡的事情。好像《男人四十》裡面那個令女學生大肚的盛老師,一個道貌岸然的中文老師,是青春女學生的良師益友。
大家一臉撲素,同坐一席青草地,望那一江溪水,唸詩啊,然後夢遊五千年的「文化中國」。
文以載道,然後有文就彷彿有道了。中文老師都有類似於牧師的光環。因為「中國」某程度也是宗教。然後大學生就更可口,也是教授的福利。你知道甚麼是「偽毒」吧?現在要騙女孩子,浪子型是不行的,過時了,現在人人都宣稱自己很毒,很星野源的那種,會更有用。當然最王道的還是牧師和老師。在教會和學校,牧師和老師有夜場和交際處沒有的權力架構。一個在講台上的人,魅力是會乘10的。即使沒有勾到人,至少講者自己就已經年累月,服用自製的權力春藥,以為自己很受歡迎,就行兇了。十字架下的神性,因為是權力,所以最勃發獸性。道學先生最淫蕩。
然後信眾的質地也是離奇。據說有涉事教會的信眾,很天真很傻地接受傳媒訪問,表示「牧師都係人,都會犯罪,可能有啲嘢控制唔到,當然神都唔容許呢啲事發生,要畀機會原諒牧師!」但基於「肢體」不要互相批評的原則,其他信眾不會批判,於是這種奇異信徒就成為了信徒的代言人。「基督徒都是咁on9。」有一些年輕的基督徒朋友都說,自己都不太會表露身份,因為連自己都覺得在這世代,基督徒慘變on9代名詞。
但這些都有其大眾神學的脈絡。教會牧養信眾,總是強調「信心」、「順服」,而且「反智」,認為質疑和追尋會影響信心,所以產出的人就變得很陰陽怪氣。就是你聽到信眾說要原諒牧師、人血饅頭專家柴玲說要原諒中共,愚民氣息極重。中國宗教本來就有被皇權和士大夫集團長期邊緣化,學懂不干涉社會的生存之道;現在的基督教,除了中東教義以外,其操作和模式,都是一片中國式的反智和陰柔傳統。
這種「產品」大行其道,自然也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去教會的大眾教徒,有哪個是真的著迷於深奧的玄理?他們需要的接地得多,是安全感、社群關係、簡單的指引、情緒的鎮靜、一個看來安全的環境……這自然反向地產生了港式中產、耶青式的教會內容。很多教會的核心並不是賣聖經——賣聖經已經是很高級的了——而是賣安慰劑,教會成了精神復康中心,一個逃避人生真正困境和惑亂本質的避風塘。
在這裡,很多人會返祖。有人會放下戒心,有人會放下面具……老實說宗教就是一個Amplifier,令事情變得很極端。偉人可以憑信仰變成更加超凡的人,但門外的大眾部卻多數是成為更愚的愚人,以及更沒有靈性的群體動物。
South Park曾經有一集戲仿《達文西密碼》,說耶穌當年的意思是要一隻白兔做教皇,但後來被人扭曲,門徒奪位,擅自另立世系。保護這個歷史真相的人成了聖殿騎士,世代相傳。當然歷任的教皇就不斷去追殺和清算他們。白兔做教皇有甚麼好呢?牠不會說話、牠不會佈道。
但這個安排就是出於神子的睿智,祂知道人是信不過的。沉默的白兔,就像沉默的神,至少不會害人。至少白兔不會對你露出JJ。白兔最多是生殖力橫強,會生很多白兔,但無論如何,牠是不會對信眾下手的。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良師學校好唔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甚麼才可以讓一個人脫胎換骨?今集《港。故》就與大家見證一部山地單車,將一個本身愛流連街頭的鬱躁少年,搖身一變成為教練眼中勤力的香港山地單車代表隊成員。
18歲的陳昭岐是中五學生,在中一轉至現在的群育學校前,曾經是別人眼中的「廢青」,「打機打到天昏地暗都唔返屋企嗰啲,之後開始食煙、飲酒,四圍玩,都係搞事,好似好頹,喺街度揸住煙,同一班『金毛』企埋一齊,三五成群咁。」
曾過着逃學、離家出走的日子,昭岐解釋指是因為父母離異,加上同住的爸爸工作原因早出晚歸,「屋企人睇唔到我,即係陪唔到我,返屋企無用咪出街玩,出街玩起碼有人陪。」昭岐亦因為與父親關係欠佳,曾在社工轉介下入住宿舍。
當時的昭岐是一個暴躁青年,他曾因社工遲給零用錢打爛宿舍裏的設施,即使轉校後,亦有因小事而發老師脾氣,及後發現自己原來患有鬱躁症。
幸而身邊的人對昭岐循循善誘,宿舍社工在他闖禍後都只是問他的手有沒有事,昭岐坦言沒被責罵感到驚奇,「即刻無晒火。」他笑言,又指群育學校老師處理手法很不同,會了解自己發生甚麼事,幫助解決問題,不會以罰為主。
此後,老師亦幫助昭岐找到自己的興趣,在校內山地單車興趣班中,昭岐展現潛能,他亦愛上這項運動。有別於普通單車,山地單車要求更多技巧,令昭岐花了約半年才適應,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我學唔識啲動作會不停練,可能練足一日都可以,練到做到為止。」又指以前的自己會一早放棄。
昭岐經歷青苗訓練及青訓,終於成為港隊九名山地單車選手之一,現時每星期訓練六日,是教練眼中的勤力隊員,更曾代表港隊外出比賽。除了體育成績漸入佳境,他亦得到外界的認同,獲一間傳媒機構頒發「年度最佳進步獎」,加上暴躁脾氣亦有收斂,一直看着他改變的老師都另眼相看。
「當時都覺得佢『幾一坺泥』,依家係一個好成熟嘅人,好清楚自己嘅路。」昭岐中三時帶他入興趣班的老師賴佩怡說。昭岐也不忘多謝老師及宿舍社工,坦言沒有他們也沒有現在的自己。
原來令昭岐脫胎換骨的不只是山地單車,更有在他身邊的良師。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帶大家看看昭岐破繭成蝶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良師學校好唔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家境決定一切?「我好相信我攞到嘅機會,其實都只係自己幸運。」
陳君洋(Arnold)出身於中產家庭,自幼讀名校,是會考十優狀元,升讀中大「神科」環球商業課程,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年薪逾百萬元,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
走在香港千千萬萬家長望子成才、夢寐以求的青雲路上,Arnold卻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原因是他念念不忘中學時期一次探訪基層學童的經歷。
「嗰時我好記得做義工,去探訪住板間房嘅小朋友,了解到佢哋嘅學習情況,同我自己嘅學習情況相差好遠。」Arnold設想,如果自己生於基層環境,相信未必能夠得到現在所擁有的機會。
作為制度裡的大贏家,Arnold反思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有啲基層學生,讀中三、四仍然唔知銅鑼灣喺邊;但名校嘅中學生,可能中一、二已經全級一齊去澳洲交流。」
因此,Arnold決定投身教育,希望擴闊基層學生的視野。三年前,他創辦了非牟利機構「良師香港」,招募不同學系的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學校做一年「項目老師」。
除了常規課堂教學外,項目老師主要負責課外活動和生涯規劃,帶領學生走出課室,例如到中環與跨國公司員工以英語對話,或到不同地區上體驗課,讓學生認識自己社區以外的世界。
計劃裡的學校夥伴,有一半或以上的學生都領取政府的書簿津貼;而項目老師每月就只獲派一萬元的生活津貼。「項目老師非常熱心,願意付出時間去關心學生,呢樣正正係基層學生嘅需要。」
Arnold相信,在基層學校一年的體驗,對項目老師而言是很重要的領袖培訓。「無論之後繼唔繼續做老師都好,長遠佢哋都會真正成為社會未來領袖,為香港教育帶嚟制度性嘅改變。」
今集《港。故》講一個尖子的故事,各位家長和學生都值得花五分鐘觀看短片,了解狀元眼中的理想教育制度。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