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好過夜系列
#在亞洲新灣區以前:前鎮地景變遷(上)
文/許瑜珊(實習生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
【亞洲新灣區的地景描繪】
從亞洲新灣區計劃的開始,高雄的沿海線成為發展的矚目焦點,經國家之權從回地方之手的港灣,似乎宣布土地價值重新翻轉的時機來臨。
為了整合經濟部加工出口區轉型發展計劃與亞太營運中心政策,高雄市政府在近年試圖以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扭轉過去工業進出口的港口功能,希望既保留倉儲轉運,又能同時發展經貿與觀光,而這些策略也都實現在建築表層上面。計畫區內土地,國公營事業佔了約莫百分之七十,剩下則由資本財團引進大型商場重新將過去的工業地景進行洗牌。
先是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打開205兵工廠週邊的禁地,再引入Costco、家樂福、IKEA大型賣場覆蓋林木工業的蹤跡,緊接著由鴻海集團登場,跨入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做東,中鋼集團趕上腳步以中鋼大樓居高臨下仰看前鎮,滿足「海洋文化」的城市想像[1]。
然而,從華廈美衣中,我們似乎很難以看見物景與土地歷史的關聯。
於是在談論未來亞洲新灣區將如何改變城市景觀之前,須先重新回溯高雄港灣貿易發展下,原始自然景觀逐漸邁向水泥鋼鐵化的文化地景。
【工業化前的自然地形】
將時態拉回到尚未被填蓋水泥的前鎮河流域,從現今的八五大樓遙望過去,以包覆海線的輕軌駛過哨船頭,走至前鎮傳統聚落,左側的多功能經貿園區,是高屏溪挾帶泥沙,造陸形成瀉湖堤狀的海汕,往右望去的高雄軟體園區在日治時期即是有進出鳳山新城的前鎮溪港埠。
沿著海岸線連接內陸運輸河川的景觀,港口狹窄而內港水深開闊,打狗港提供自然港灣的型態。港內往內陸延伸連接多條重要進入城池的河道,主要內陸的水運,北邊仰賴今日的愛河,以東南若要通至鳳山庄,則可從前鎮港與今日被包圍在大林蒲工廠內的鹽水港。凡通往港口河川之流域,都因為通商往來之繁盛而形成市集與聚落,為前鎮加工出口區一帶的人為景觀打下基礎。
【前鎮的文化層考古—大航海時期到工業革命前】
按荷據時期在航海圖上對打狗港的描寫,港內所包含的物資集散地有打狗的柴山哨船頭、猴山旗津與貿易商之島稱呼的前鎮商港中島區,說明此地在荷蘭人到來之前,早有中國沿岸漁民與打狗一代原住民交易的痕跡。
南明政權來台後,前鎮的天然景觀地景陸續出現建造物設施,並規模性擴張聚落,目的多半為了軍事防禦、漁汛捕獲與貿易,鄭氏將各港口設立哨台,劃分行政區域建衙門,紅毛港為前哨並設衙門於今日草衙,前鎮因軍事單位五提督下前、後、左、右、中五鎮的前鎮而得名,並以軍屯帶動民屯擴張。
從新聚落多傍打狗港依附捕魚機能,顯示了臨海而生的性格,前鎮港更擔任了水師佈署鳳山防務第一線,可見當時民墾的鳳山庄所連接的前鎮港、鳳山港兩支線之重要性。
清朝之後,原歸屬在大竹里之下的前鎮,在康熙、雍正期間移民大量湧入擴充分為大小竹橋庄。田園地景,是明鄭時期軍民屯所沿留下的景觀,後為促進稻米灌溉而興建水利系統,引入各庄提高農作物收入,隨著蔗糖、稻米與鹿皮輸出,加快打狗港船支往來的步伐。鳥瞰前鎮,除了稻田滿溢窗景,港口從移民船隻與軍事設施轉為大量貿易,連接內陸交通則主要依賴前鎮港與鳳山港貿易路線紓解。
【前鎮的港口性格】
直至日治時期來臨的前夕,前鎮的地景樣貌幾乎建立在自然景觀之上,雖有人工建設出的水圳、稻田與軍事開墾設施,但仍不及工業化後推土機式的刮除,聚落也從最原始的原住民祖先邁向移民社會,再因工業產業重新將農村洗滌,成為產業為中心的住宅型態。前鎮的天然地形,與後續殖民者的交互作用下,似乎成為打狗港內補給鹽埕工商發展需要的媒介,奠基做為供給都市中心發展馬達的功能,地景如考古層般顯露當時周圍的環境,在日治時期之前看到創建文化意象的濫觴。
編註:[1]
Costco在1997年開幕,家樂福成功店與IKEA在2006開幕,地主為中鋼(原台鋁土地),夢時代於2007年開幕。中鋼大樓2006年動工,2012年啟用。鴻海集團取得軟體園區開發最慢,2009年才取得DEF坵塊一半的開發許可,2011年動工,2016年研發大樓才啟用。
參考文獻:
1. 洪碧株,《日治時期的高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畫》,2017,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2. 洪啟文,《高雄港市聚落的形成、擴展與互動發展(1624-2004年)》,2007,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興建水圳的目的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值得我們好好讀完的歷史。
上大學的那年暑假,我第一次聽到「八田與一」這個名字。
水圳是早就熟悉的了。我的故鄉,嘉南平原上的農村,大小水圳如同動脈流經大地,野孩子們也常相招去水圳玩水。但是,我已經準備要讀大學了,在國小、國中、高中的課本中,卻沒有一字提到故鄉的水圳是誰建造的。
當時我和父親正在合編《台灣詩三百首》,家父選出三百首台灣古往今來他認定的傳世之作,逐字台語標音,然後交給我註釋和賞析。這疊書稿完成不久,市面上突然冒出許多類似詩選,更有《全台詩》集大成的浩瀚工程起始,遂打消出版的念頭,至今手稿仍靜靜躺在書櫃上。
書雖沒出成,倒也不打緊,出了也只是書市多一本「票房毒藥」罷了。真正的收穫在於,我在逐字爬梳整理台灣詩的過程,有系統地認識了古今傳統文人及其作品,包括了他們所歌詠的寶島風情、故事、人物。
包括八田與一。
應該是註解這首詩的時候吧:「大圳巨壩奪天工,縱貫嘉南處處通。萬物向榮流德澤,農村擊壤樂堯風」,作者是鄭海涵,出自戰後詩壇工具書《台灣擊缽詩選》,俗稱「烏皮的」。
同題〈嘉南大圳〉還有另一首謝喜三的詩:「建壩艱難不計工,嘉南農戶沐深功。為懷當日技師苦,千古烏山像鑄銅。」
為了註解這些詩,我去翻找了原本不認識的這些人這些事。八田與一,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他是誰,但課本沒有講得更清楚的是,除了嘉南大圳——
台北的下水道工程、桃園的桃園大圳、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台南自來水計畫、高雄港建設,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嘉南大圳,興建的起因是嘉南平原雖然廣闊,但原本大多是「看天田」的荒地,老天不下雨,就沒有水灌溉。
清代雖然統治台灣兩百餘年,但由於採取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並無財力興築水利工程;再者興建水利工程失敗率很高,萬一虧損,官員須自行賠償,因此清代官吏除了少數如曹瑾興建高雄「曹公圳」之外,大多藉口「休養生息」,也不願興建水利工程救助農民。
而八田與一,不惜與上頭抗爭,所需經費幾乎可說是動搖國本的程度,也要實現嘉南大圳的夢想,相比之下何等偉大!
這麼大的水利工程,初提出計畫時,上頭抱持懷疑態度,底下的民眾也曾抱怨興建費用太高。這些九十年前質疑的聲音,非常令人訝異地,至今仍然在網路的部份群組流傳擴大:「台灣農民根本沒有因為嘉南大圳而賺到錢。」我不知道這是平行宇宙還是曼德拉效應(注:指同一件事情,卻有兩種記憶的都市傳說),嘉南大圳的興建令台灣的農產提昇了好幾倍是不爭的事實;就算當時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批評嘉南大圳是為了資本家開設的糖廠而建,但依現代學者的估算,大圳對甘蔗——也就是糖廠的獲益並不大,大圳實質提昇的,是一般農民的所得。(參見古慧雯.吳聰敏.何鎮宇.陳庭妍:〈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經濟論文叢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出版)
大圳的意義,直接反應在情感上的具體表現是:民眾感念其功績,在八田與一在世時,便執意鑄造銅像紀念。
這尊銅像,並非偶像崇拜或殖民主義下的產物。台灣人在水利工程結束時,往往會建造寺廟祭祀功勞者,如高雄曹公圳的曹公廟、彰化八堡圳的林先生廟、嘉義十股圳的蔡葉二將軍廟等,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這是台灣人的人情味。
八田與一的銅像,想必繼承了台灣過往水利工程完成後,農民感念建廟的情感。包括剛剛提的那兩首歌詠嘉南大圳的詩作,都寫成於戰後,是一個根本不須拍日本馬屁的時代,甚至可以說是表達反日才「政治正確」的環境。
民間自主鑄銅像,還要擔心日本總督府將它鎔鑄成武器;日本人離開了,仍有台南在地詩人歌詠八田技師。
這是跨越了時代、超越了政權的感恩。
或曰「八田與一就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幫凶,建設水庫的目的只是讓日本賺錢而已,根本剝削台灣人!」
他身為日本人,處於那個時代,為日本國效力,豈不是正常的事?批評他是為了殖民而建設的行為,與戰後告狀「林獻堂等人在日治時代也當過官方代表,所以是漢奸」的說法如出一轍。
喔,所以日治時代領公家薪水的都是殖民幫凶就對了?當時的人一定要跨海幫中華民國建設才不是漢奸就對了?
那我可以再告訴大家一件事:八田與一還真的幫中華民國建設過——1935年,八田與一受聘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顧問技師,赴福建擬定福建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書,聘請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儀。
再說是否剝削台灣人這件事。從紀錄上來看,八田與一未曾有歧視台灣人的紀錄。反倒是建設過程中,他舉家搬至工地與工人一起作息,也鼓勵工人全家搬至烏山頭同住。當國家經費不足必須裁去一半員工時,他認為臺人勞工若被辭退,臺人全家生計恐怕出問題,因此他先考量辭退日本技師。而水圳完成之日,立碑紀錄十年來工程罹難人員,他也主張名單不可依職位高低或日人臺人排序,應公平依罹難順序排列。
請各位務必留意到:他的偉大,並非建造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庫,也並非他設計的圳道,長度加起來足足可以繞地球半圈。
而是種種事蹟證明:他是無國界的工程師,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那年夏天十八歲的我,面對這些資料,真真正正地震撼了。於是我紅著眼眶,一字字寫下這兩首詩的賞析。這是我人生初次讀台灣史,讀到想掉淚的經驗。
今天八田與一銅像雖被破壞,但幸好台灣人的記憶開始延續了。
有形的銅像能被毀壞,無形的情感卻無法動搖。
——只會因為外界惡意的破壞,而更加強與歷史的連結羈絆。
如果今天的悲劇能讓更多人了解八田與一的事蹟,那麼我們的淚水,就有價值。
興建水圳的目的 在 周江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竹東傳統藝術中心的規劃圖。幾年前曾是土樓,雖然中間仍然有個現代土樓,但我不太清楚會是什麼?但據說是一個五層樓的飯店(或民宿),但還不確定能不能蓋。只是就我對法規的了解,困難度非常非常高。其實旁邊的宴會廳(形式是一座方樓)在目前的法律狀況下,我認為恐怕也是兇多吉少。只有家廟,會蓋成客家伙房屋的形式比較符合使用目的,縣府可能決議會先發包這個部分。
但文化局長說這是一個火車頭的計劃,規劃花掉五億元縣款。局長在會議中提及竹東需要一個大型建設來創造出觀光人潮。不管是方樓宴會廳或是五層樓的飯店,未來皆採民間經營(OT)的方式外包。
其實我靜靜想了一下,想不起來任何一個在台灣像竹東這樣的城鎮可以透過政府興建飯店、宴會廳的方式帶動觀光人潮。
如果真要建設,我自己隨意的想其實比較期待此處能夠結合竹東圳的水,當地地下的伏流水,加上台泥變更區裡的公園兒童遊樂區地目透過生態工法讓"水圳流進來",打造一座竹東親水公園,做為旅遊服務中心。在保留一大片的綠地下,也可讓竹東鎮民有理想的生活環境!
頭很痛!
這是竹東傳統藝術中心的規劃圖。幾年前曾是土樓,雖然中間仍然有個現代土樓,但我不太清楚會是什麼?但據說是一個五層樓的飯店(或民宿),但還不確定能不能蓋。只是就我對法規的了解,困難度非常非常高。其實旁邊的宴會廳(形式是一座方樓)在目前的法律狀況下,我認為恐怕也是兇多吉少。只有家廟,會蓋成客家伙房屋的形式比較符合使用目的,縣府可能決議會先發包這個部分。
但文化局長說這是一個火車頭的計劃,規劃花掉五億元縣款。局長在會議中提及竹東需要一個大型建設來創造出觀光人潮。不管是方樓宴會廳或是五層樓的飯店,未來皆採民間經營(OT)的方式外包。
其實我靜靜想了一下,想不起來任何一個在台灣像竹東這樣的城鎮可以透過政府興建飯店、宴會廳的方式帶動觀光人潮。
如果真要建設,我自己隨意的想其實比較期待此處能夠結合竹東圳的水,當地地下的伏流水,加上台泥變更區裡的公園兒童遊樂區地目透過生態工法讓"水圳流進來",打造一座竹東親水公園,做為旅遊服務中心。在保留一大片的綠地下,也可讓竹東鎮民有理想的生活環境!
頭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