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上班族因為久坐會讓髖關節變得僵硬、循環代謝變差造成水腫及造成屁股周圍囤積脂肪!
因為僵硬連帶造成腰痛、肩頸痛等問題。
讓我們利用鴿子式(Pigeon pose)來打開髖部,釋放舒緩坐骨神經壓力,還能有效讓脊椎得到舒緩的伸展,同時也可保護在脊椎與椎間盤之間的神經!
因為可以伸展到大腿、小腿以及踝關節的部位,有助於氣血循環的順暢,因此可以善雙腿水腫的狀況✨
嚴重僵硬的人,可以先熱敷緩解放鬆緊繃的肌肉在嘗試瑜伽鴿式來改善這些不適!
☝🏻曾經有受傷開刀~建議在做動作之前先詢問醫生在做練習喔⋯⋯不要勉強自己的身體去做☝🏻
如何做鴿式:
1:右腳小腿往前彎並與瑜珈墊前端儘量平行,右腳膝蓋靠近右手手腕,保持骨盆不歪斜不要把身體的重心垮在右臀(如果髖部比較緊繃的人可以放一個瑜珈磚在右臀坐骨下方,再讓自己慢慢加深自己的動作)
2:左後腿在背後放鬆伸直並將髖部向下貼近地面。
3:吸氣脊椎延伸背部打直,吐氣腹部內收拉長下背~
練習時不要讓頭低於心臟~可以利用雙手支撐、身體往前趴向小腿、雙手握拳疊放在額頭...
選擇自己舒適的角度停5-8個呼吸在換腳做練習喔~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的推薦目錄: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9/18 星期五 絕對音樂】
「堅持,才能創造新的自己;人生總會有揮棒落空的時候,
這球過了沒關係,再看下一球就好!」
SO~~看準目標,再次揮出人生的全壘打,加油~~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這不只是棒球,而是人生…】
2015年十二強賽對戰古巴,林智勝在八局下揮出三分全壘打,扭轉戰局,幫助台灣奪下勝利,無數球迷在電視機前感動流淚,林智勝成為台灣英雄。然而,在光榮的一刻來臨前,他曾經歷無數黑暗。 職棒第2年,他的手臂就因傷開刀,差一點離開職棒舞台;2009年,他奪下全壘打王,卻壓力大到必須用酒精麻痺自己;2013年經典賽後,他更是夜夜失眠,等到他清醒時,才發現自己拿著球棒,不斷揮擊。同年夏天,他在賽後發生嚴重車禍,膝蓋韌帶斷裂,幾乎宣告他球員生涯的結束…然而,他卻跨越一切痛苦,成為12強隊長,不只打出三分全壘打,更帶領球隊打敗古巴。林智勝戰勝傷痛與心魔,寫下屬於自己的英雄傳奇。
2013年7月18日凌晨,林智勝剛結束在新莊球場的比賽,開車回宿舍,他的心神還停留在場上,沒想到一個轉彎,就與疾駛的計程車對撞。他用盡力氣爬出車外,渾身是血,在半昏半醒間被送去醫院。
醫師初步診斷,林智勝頭頂有8公分撕裂傷,右手軟組織受傷,左膝蓋腫脹,需要進一步觀察。一整夜,林智勝不斷重複問:「現在幾點?我在哪裡?發生什麼事?」
幸好,頭部的撞擊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右手情況也可控制,左膝的傷害才是他最害怕的。MRI(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他的左膝外側副韌帶斷裂。
棒球選手的膝蓋韌帶斷裂,是致命傷,這幾乎是宣告他職業生涯的死亡。林智勝的心跌到谷底。
總是這樣,光榮時刻才剛剛來到,黑暗馬上降臨。新人年風光結束,他的右手就骨刺發作,連開三次刀,差點讓他的職業生涯剎然終止;經典賽後,球迷終於回來,膝蓋韌帶竟然斷裂。
跟新人年不同的是,他對棒球更執著堅定、更勇敢,也有更多人在他身後支持他。整個醫療團隊、復健團隊都是他的後盾。
兩天後,林智勝決定開刀。只要可以重回球場,再大的恐懼、疼痛,他都可以忍。
做了決定後,他帶著笑容進開刀房,他相信只要撐過這一關,一定可以再打棒球。開刀當天,他一清醒,物理治療師已經在床邊等他,即刻展開復健。他不會躺在床上怨天尤人,與其把時間用來流淚,不如流汗。
這是條漫漫長路,支撐他的,是很簡單的信念:只要我敢面對困難、只要我肯練,一定沒問題。
心魔,卻沒有那麼容易打倒。他總是邊練邊害怕:真的可以再回到球場嗎?
復健總是進進退退,有時候往前進了好幾步,隔天又退到原點之後。退了,還可以拚命往前,林智勝最怕「疼痛感沒有消失」,他不是怕痛,而是不知道傷病惡魔到底要怎麼樣才肯放過他,到底要多努力,才能離開困境。林智勝咬牙撐著、撐著。出院後,他天天到球場訓練室復健。有一天,體能教練洪雅琦來了!林智勝不敢置信,洪雅琦說:「走,外面太陽很好,到外面練!」林智勝大樂,很認真地帶了兩瓶水,開開心心跟著走。
這天的訓練是「踩草地」,與其說是練身體,不如說是練心,她要讓林智勝知道,你可以回球場了。林智勝在久違的球場上帶著墨鏡,剃了光頭,很得意地笑,洪雅琦忍不住笑他:「你好像美國盲人歌手史蒂夫.汪達。」
正當林智勝興致勃勃要開始訓練時,第二次手術接踵而來。原來固定膝蓋的骨釘會產生摩擦,讓林智勝不自主地軟腳,醫師建議取出。過年前,林智勝又進開刀房,開刀後就是農曆新年,他回台東過年兼休養。過年難免喝酒,太太王薇欣很擔心,洪雅琦卻說:「讓他自己決定,要打球,就不要喝。」林智勝果然滴酒不沾。
2014年3月23日,Lamigo新球季第一戰,林智勝就站上球場,他實現對自己的承諾。
「那天站上球場,我的腳不停發抖,跟第一次打職棒那天一樣。我不停對自己喊話:你回到球場了,最大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沒想到我首打席就是中外野安打,真的很開心。」這一天,他擊出三支安打、一個四壞保送、一分打點,甚至還有一個盜壘。他是天生球員,一上場,傷痛、害怕全部都不見,眼中只有棒球。對在場邊觀察的洪雅琦來說,真正讓她振奮的,是那一個盜壘,林智勝可以滑壘了,那是判斷膝蓋是否長好的關鍵。原來洪雅琦對他隱瞞了一個秘密,她鼓勵林智勝:「你已經完全好了!」
其實,他的狀態只恢復到六成,韌帶根本沒有完全穩定,但是她了解林智勝,只有讓他在開幕戰回到球場,他才會重拾信心。
林智勝則說:「我也沒想到第一場就打安打,又盜壘,滑下去的時候腳整個酸掉,我想說完蛋了!結果竟然沒事!」一直打到第二十四場比賽,他才因為膝蓋水腫去抽水,抽兩次之後就好了,身體已經習慣,會自己代謝。他淡淡地說:「滑壘就是這樣,這是必經的過程。」
在醫療與訓練團隊的護持下,林智勝的技術與體能慢慢恢復,他終於可以重返球場。然而,真正給他心靈力量的,是球迷與家人。
林智勝在病床上昏迷時,不停夢到滿場球迷的吶喊。當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時,是這些呼喊給他力量。他的球迷不只在場邊支持他,更用實際行動愛他,2009年球迷阿華幫他剪接電視台的比賽畫面,讓他可以研究自己的打擊動作;車禍後,更有許多球迷寫卡片給他,他每一封都好好收著。
球迷給他力量,家人則是他永遠的後盾。開季前,大哥林祖懷到高雄找林智勝,兩兄弟在佛堂外的露台抽煙,林智勝講起自己傷後復出的害怕,他不知道該用什麼心情回到球場。
每一場都當成第一場比賽來
打林祖懷說:「你試著回想第一天站上職棒舞台,是那麼地興奮!就把今年的每一場比賽,都成第一場比賽來打。」林祖懷不是隨便說說。他有次對工作感到厭煩,上網亂逛,看到林智勝第一天打職棒的影片:「那一天的林智勝真的不一樣,很興奮,很想在球場上有所表現。」
上場後,林智勝只要遇到低潮,就告訴自己:「這是第一場比賽,我要振奮。」然而到了季中,傷後復出的興奮感減少,腎上腺素退了,身體也漸漸疲憊了,成績一直打不出來。
人一脆弱,心魔就來了,他不停鑽牛角尖:「我以前可以打到3成打擊率,還守游擊,現在卻只能守一壘,打擊率也上不去,怎麼辦?」
更讓林智勝無法忍受的是,他每次上場,球評、主播都會說:「林智勝因為發生車禍,所以表現不如預期。」他痛恨別人為他找理由。他傳訊息給人在中國的林祖懷求救。
林祖懷知道他要的不是安慰,而是方法。於是他告訴林智勝:「你有能力打好,傷痛一直在,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只是換地方痛了。時間還很長,這不是最後一年打球。」他要林智勝好好想一想「自信」這件事。從小到大,他們兄弟對自己都很沒有自信,只好逼自己做到120分的努力,然後期待80分的成績。
球隊的防護員也跟林智勝約定:「不要再給自己壓力,逼自己每場要打出三支安打,降低一點,每一場比賽只要打出一支安打,就已經達到目標,如果多打了幾支,那就是賺到了!」後來林智勝在場上,只要打一支安打,就笑咪咪跟防護員說:「達成了耶!」如果打了兩支,他就更高興喊著:「賺到了賺到了!」
最根本的,快樂地打球
身邊的人不斷點醒他、鼓勵他。他漸漸放下對成績的執著。但總有什麼是要靠自己。醫療團隊給他健康、訓練團隊給他體能、家人給他幸福時光,他卻想找到最根本的,快樂地打球。
「快樂打球不簡單,越簡單的事情,越難做到。」林智勝說:「特別是打到職棒,打球,跟合約、前途有很大的關係,根本快樂不起來。」
快樂不能向外求,它必須在自己心裡慢慢長出來。陳金鋒帶著林智勝修佛、念經,給了他安靜的法門。林智勝最喜歡《心經》,他一點一滴參透「無常」與「活在當下」。
他說:「從經典賽到車禍後,很多東西我看得沒有那麼重了。以前我聽到球迷的歡呼聲,就想趕快表現,打出來讓球迷高興,但是我現在學會享受。走過生死關頭,我很高興我還可以聽到這樣的吶喊聲。球員需要舞台,可是不管你再厲害,總有一天要走下打擊區。棒球選手在場上隨時可能受傷、隨時會下場,永遠離開,我希望我最後一次揮棒時,是享受的,帶著笑容的。」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事,總是會操煩明天要做什麼,可是今天都還沒有過完。一定要活在當下,開心就開心,難過就難過,明天起來,又是全新的一天。就算明天起來跌倒了,也不表示整天都不好,最壞的都出現了,一定會慢慢地好起來的。」
復出這一年,他出賽109場,是Lamigo出賽率最高的選手;73打點,為聯盟第二,打點王則是林益全,88打點;另外他還有14次盜壘成功,轟出11隻全壘打,打擊率2成79。
拿這份成績跟顛峰時期相比,可能有些微落差,但是他要花多少力氣,克服多少恐懼,才能站上打擊區?十四次的盜壘又藏著多少危機?他卻沒有絲毫害怕。他從來不為自己找藉口,一上場,不管身體狀況如何,都不敷衍。他淋漓盡致地打了一整年,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林智勝終於蛻變,他說:「人生不可能永遠都是順遂的,那樣太誇張了!人生總會有揮棒落空的時候,這球過了沒關係,再看下一球就好!」也許因為差點失去生命、失去棒球,所以他終於可以放下勝負,好好地欣賞生命的美好,享受球場上的每一個片刻。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446&from=line)
***************************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 在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希望備孕與待孕的朋友們可以好好讀一下內文,不懂的可以留言我會盡力解釋。
我個人的許多孕婦患者,在生產前的孕期就開始受苦。她們從孕期12周左右,明明肚子都還沒大起來,就開始胸悶、肋骨覺得被寶寶頂到,躺下胸背不舒服、腰痛、腿腫……。這是因為懷孕前她們身體筋膜結構就已經錯亂,造成骨盆、腹腔、肋骨沒有原先的彈性,所以隨著子宮脹大的過程,身體被越拉越緊,產生疼痛與諸多不適。
而前述的體腔筋膜緊繃,在孕期後肚子最大、以及生產時,筋膜容易承受過大的張力而局部撕裂、癒合、再次撕裂……。產生妊娠紋與怎麼樣都瘦不下來的肚子。
順產的準備,在產前,甚至孕前就要調整好。或許裡面的內容,有許多是我們以前未得知,或與現今主流醫學經驗不甚相同的說法,但以我淺薄的經驗與體會,這些知識是合理且很大機會可被複製與驗證的。
希望備孕與待孕的朋友們可以好好讀一下內文。
關於生產
一,溫柔生產
曾經去參加「好孕工作室」有關溫柔生產的課程,由陳鈺萍醫師主講,對我來說,簡直是上了一堂當兵時候的震撼教育,才了解原來我們產科體系裡,存在著這麼多問題。
從前我會告訴準備懷孕生小孩的朋友說,生小孩一定要到大醫院去生,因為產程當中有太多的不可預期,萬一有些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在小診所裡,人力、設備不足,急救會來不及。最近參與了幾次的接生,才明白原來生產並不是那樣的可怕。
「溫柔生產」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產並不是生病,產婦在醫院裡面,不應該像病人一樣的被對待。生產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像看場電影,吃頓大餐那樣的歡喜愉快地進行,而要在醫院裡面被綑著胎音監測器,冰冷的病房裡待產,只有不知所措的先生獨自陪伴,然後在令人感到畏懼的婦科檢查台上生產?
二,陣痛與生產的風險
選擇在家裡生產,而不在醫院,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不可知的風險。風險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出血跟羊水栓塞,我認為這並非是不可預期的,這應該要從不正常的胎位,跟生產的陣痛談起。
從一位朋友那裡聽到,他們有辦法使生產沒有什麼痛,像解一坨硬大便一般。這使我非常的驚訝,因為教科書裡將生產的痛定義為最高級,與大面積燒傷跟截肢是同一級的。
但是當我仔細反省對疼痛的治療經驗,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疼痛的覺受,就身體的設定而言,基本上是一種警戒系統,疼痛的本體受器,是一種張力感受器,疼痛的產生,是因為組織裡面張力改變,痛覺的受器超過閾值被誘發,而產生痛覺,使大腦感受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一般認為,疼痛是因為發炎,發炎就一定會疼痛,但事實上未必是如此。我曾經治療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發炎非常的痛,我將喉嚨的筋膜張力挪平,當場疼痛就消失了,只剩下一點腫脹感。也治療過癌症化療後的甲溝炎,還在化膿的組織,我把局部的筋膜攤平,膿還在,局部組織連輕度按壓都不痛。
發炎之所以引起疼痛,是因為一些引起發炎的物質,導致局部水腫,張力增加,因而引起疼痛,所以只要把張力解消,仍然是可以不痛的。所謂的張力解消,是指相連的組織中,沒有明顯的張力落差,組織與組織間沒有張力的斷層,微細筋膜沒有轉折扭曲的力量,就不會痛。
同樣的道理,生產痛也是如此,在子宮收縮的過程中,如果子宮與腹壁之間,沒有筋膜的皺摺產生,組織中間沒有張力的落差、轉折,應該可以不痛。後來我試著做產科醫師的助手,幫忙調整產婦的筋膜系統,真的可以使子宮收縮的時候完全沒有痛。
產程中,要子宮仍然正常收縮但卻沒有陣痛感,必須在子宮收縮的時候,子宮外面的筋膜系統沒有皺褶產生,所以在生產前,就應該要把身體的結構調整好,臨產了,才要處理,就有點來不及。要做到產程沒有痛,身體的調整要做到下面所說的條件:
手指腳趾一定要解開,手腕腳踝不可以有轉折的力量。腹內外斜肌處不可以有稜線,恥骨聯合上緣不可以有肌肉的皺褶。鼠蹊處的內收肌群不可以有左右不均等的張力,鵝足(縫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的共同止點,膝蓋內下)一定要平整摸不到突起。
在生產的過程中,經常痛是因為肚子前面的筋膜有皺摺,而痠,是因為腸薦(骶髂)關節和腰椎之間有張力所致。
三,生產的風險評估
上面說的,需要調整好的身體狀況,其實就是身體的三個軸線(縱軸、橫軸、前後軸)必須先處理好,使子宮外面的結構,不會影響子宮的收縮。如果外面的結構狀況不良,子宮收縮的時候,會被外面的結構牽扯,因而發生疼痛,同時也是發生產程意外最主要的原因。
像產後大出血,子宮翻出,都是因為子宮外面的結構不良,影響子宮的收縮所致,包括胎盤剝離以後,傷口無法止血。尤其羊水栓塞,也是因為子宮有了傷口,羊水才會進入循環系統裡面。
所以上面所說的,對身體調整的評估,並不完全是為了生產的無痛,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產婦。
四,胎位不正
胎兒在產前,會將自己位置擺成頭下腳上,教科書說,是因為腳需要比較多的活動空間,媽媽肚子上方空間大,所以會呈現正常生產胎位。
所以如果胎位不對,是因為媽媽肚子的結構不對,使得子宮內的空間不對,胎兒因而無法出在對的位置上。依我調整胎位不正的經驗,如果媽媽的結構可以很好的改變,寶寶的在媽媽子宮內的位置是可以自己調整回正的。所以主要是調整媽媽的結構,而不是去轉動胎兒。中醫治療胎位不正,會灸至陰穴,其實也是在改變整個筋骨結構的張力。
五,剖腹產後的陰道產
自然生產,對母親胎兒都比較好,有些媽媽第一胎剖腹產後,第二胎想要自然產,常常婦產科醫師是不贊同的,因為會面臨子宮破裂的危險,但是我想這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而來。
跟上面的結構想法是一致,子宮會破裂,是因為子宮的上一次開刀傷口跟體壁黏連了,子宮的收縮的過程中,被體壁的疤痕扯住,才會造成破裂。如果把體壁跟子宮之間的疤痕黏連解開,第二胎要自然產是沒有什麼風險。
至於檢查的辦法,就是在體壁上搖動、拉扯疤痕組織,這個疤痕組織如果可以自在移動,沒有跟下方的結構黏在一起,那子宮收縮的時候就不會被體壁牽扯著了。
六,妊娠高血壓,糖尿病,蛋白尿,水腫
上面四種症狀,都是懷孕到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然後生產完後慢慢就又消失掉。有的產婦不會有的會,應該也跟結構有關。
血壓會高,一定是身體某些地方缺血回饋造成的。子宮慢慢變大,佔據了整個筋膜原有系統的空間,使整個系統張力增加,而且脊椎的前後曲度也增加,因此主動脈搏出的動能就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如果抑制的程度過大,會造成某些內臟或肢體末梢的缺血,這時血壓就會上升,以保證組織有足夠的供血量。
所以高血壓的孕婦,可以在坐著的時候,推動病人的背檢查脊椎的可動性,如果脊椎的可動性很不好,表示內在的筋膜張力也很大,就中醫的脈象來說,脈的底部會有搏動不起來的感覺。
如果是壓到內臟,引起內臟供血不足,則會出現相應的症狀。如果壓到胰臟,會出現消化不良脹氣的現象,而且可能還會伴隨著血糖過高。如果壓迫到腎臟,則會出現蛋白尿,及全身性的水腫。如果只是壓迫到鼠蹊兩側的股動脈,則只會有水腫而不會有蛋白尿的現象。
這些內臟的壓迫,可以從脈象上局部相應的變化得知,也可以做局部觸診,從整個筋膜系統的可動性檢查。
七,產程中對胎兒的推擠、吸引
觀念中,生產對媽媽是一種折磨,為了使寶寶快點出來,通常會有幾種辦法加快產程,注射催生針,從媽媽肚子推擠胎兒,從陰道吸引,剪開會陰。
生產應該是一種媽媽跟胎兒之間的互動,生產是由胎兒啟動的,胎兒告訴媽媽他要出來了,當媽媽身體得到訊息,身體也準備好了,子宮開始收縮。在生產的過程中,媽媽子宮一陣一陣的收縮,推擠著胎兒向前,對胎兒而言,那像是一種媽媽的愛撫按摩,如果為了使胎兒快點出來,在媽媽的肚子上方用力往下推擠胎兒,或是在胎兒的頭部用力吸引,對胎兒來說,都是一種很驚恐的過程,胎兒生命中的第一個經驗,就如此的恐怖,不知道對胎兒的心理、心靈會留下什麼樣的傷害。
溫柔生產,就是要尊重媽媽跟胎兒之間的互動,生產中間應該有的一切安全措施,其實基因裡面已經設定了。像自然陣痛的產生,都在晚上,那是因為那時候才有足夠的人手幫忙。
推擠、吸引胎兒,造成傷害,不只是心靈上的而已。由胎兒的屁股往下推擠,會造成骨盆跟脊椎之間的結構問題,這些很可能跟胎兒的自閉、過動有關,因為小孩的自閉過動,很明顯是跟顱骨的結構有關,而顱骨的結構異常是被脊柱前後的筋膜系統所牽引造成的。
八,剪會陰
一般產科醫生,會在胎兒即將出來的時候,將會陰剪開,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加快產程,第二個更主要的是防止會陰的撕裂延伸到肛門或直腸。
會這樣做,其實也是對結構的變化理解不足造成的。環繞陰道口的肌肉,是洋蔥般包裹的同心圓排列,在生產的過程中如果有足夠的等待,使得恥骨聯合附近的肌肉筋膜有足夠的鬆解,整個環陰道口的筋膜一層一層地打開,胎兒下來的時候,陰道口前後左右的肌肉張力均等,會陰是不會撕裂的,所以有足夠的等待,不可以推擠、吸引胎兒。丹麥的自然生產,助產師用各種體位幫助產婦讓胎兒順產產出,減少會陰撕裂,像蹲、趴、側身、抬腳等,應該都是在調整會陰部的肌肉張力,使會陰區張力平均,肌肉均衡的鬆解開來。
九,產出後胎兒的處置
胎兒出生後,常常產科醫生先臍帶剪斷,然後將胎盤拉出。其實如果延後將臍帶剪斷,使臍帶中的血回流回胎兒體內,根據研究,胎兒血中的鐵質、血紅素會有30%的差異,這對胎兒的健康是有影響的。
延遲拉出胎盤,是子宮收縮的時候,胎盤自然會跟子宮分離,減少媽媽子宮的傷害,可以減少媽媽的出血。我們身體自己會處理很多細節,太多的介入其實都可能造成傷害。
胎兒產出後,為了怕羊水不乾淨,肺部感染,所以會用抽痰器吸吮胎兒口腔,其實胎兒自己吞進肚子消化掉,一點問題也沒有,而且肺部的羊水,胎兒也會自己吸收掉,吸吮的結果,常常只是讓胎兒的口腔潰瘍,造成吸奶的困難。
胎兒在媽媽子宮裡,浸泡在羊水中,羊水本來就不是無菌的,所以不需要擔心胎兒出來面對細菌的問題。胎兒出來,接觸最多的,是爸爸跟媽媽,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的細菌群落共生著,這些細菌某種程度對我們有保護的作用,所以胎兒生下來後,應該要盡早接受爸爸跟媽媽身上細菌群落的移殖,這樣才能盡早面對微觀看不見世界的生命。
所以溫柔生產的觀念認為,胎兒出生後,爸爸跟媽媽最好不要穿衣服,讓身體的皮膚跟胎兒的皮膚盡量緊密接觸,盡早讓胎兒熟悉爸爸媽媽的體味,移殖身上的細菌群落。
十,溫柔生產的概念
溫柔生產主要是一種態度,一種尊重、相信生命自然運作的能力,尊重媽媽的感受,保護胎兒初次生命的經驗,減少媽媽胎兒的傷害,使生產成為一個讓生命更圓滿的歷程。相比於現代醫療把生產當作一種醫療的過程,產程當作對母親的折磨,不夠顧慮對胎兒的身體承受能力及可能心靈感受,溫柔生產是必須推廣的概念。
林兩傳2019.04.18桃園
(原發表在中華黃庭醫學會會刊)
附註:這篇文章裡的許多概念,都是「好孕工作團隊」,陳鈺萍醫師在課程中的內容,我直接借用了,沒有特別註明是那些部份。因為我是「好孕工作團隊」的一員。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veronicarehab/
Instagram : @veronicarehab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4gadv3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NarlEQ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r-c-ryhV8M/hqdefault.jpg)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Rd0eQ6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NarlEQ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JMs7mlW3g4/hqdefault.jpg)
膝蓋 開刀 後 水腫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Qp9ENq
物理治療 膝蓋退化 https://reurl.cc/xDGvX1
膝蓋退化就會一直痛下去嗎?
膝蓋退化是怎麼開始的?
有膝蓋退化的人年齡約在60-80歲之間,膝蓋退化是指膝蓋之間的軟骨產生了一連串””不可逆“”的病變現象,持續性的軟骨病變是長時間的退化,在軟骨病變初期不會有任何疼痛,所以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有膝蓋退化的時候軟骨已經磨掉了大半!軟骨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他是膝蓋很重要的緩衝氣囊,同時他也給予膝蓋關節潤滑,讓我們可以自由的彎曲膝蓋,膝蓋一旦進入退化的進程,就不會再回復,聽起來很令人沮喪,但是我們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也可以降低退化造成的僵硬以及疼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或是運動!
膝蓋退化會有什麼症狀?
走太多路或跑步的時候膝蓋會疼痛,但休息之後就會好
僵硬感,通常發生在九坐或是剛睡醒的時候
膝蓋下緣水腫
嚴重時,膝蓋彎取角度受限,上下車或爬樓梯有困難
在活動膝蓋的時候會有喀拉喀拉聲
何時是開刀最好的時機?
當發現有膝關節退化的時候,開刀絕對是最後的選擇,早期治療有藥物治療.避免高強度激烈運動.戴護膝.減重.波尿酸注射.物理治療等等,以上這些保守治療都沒有辦法減緩膝蓋疼痛,並且膝蓋彎曲角度越來越差的時候,就是選擇開刀的好時機了!
開完刀後,就一勞永逸嗎?
錯!一顆人工關節是有它的壽命的!完全端看手術後保養的情況決定人工膝蓋的壽命,開完人工關節後80%的人都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仍然會有持續性的疼痛以及僵硬感
要如何保養它?
要膝蓋停止磨損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膝蓋的內部壓力,原本的軟骨其實就是天然分散壓力的緩衝墊,換完人工關節後除了靠護膝這類的外力,最強大能夠保護膝關節的就是大腿的肌肉!很不幸的是,研究顯示,在膝蓋的退化過程中,大腿肌肉也會跟著一起慢慢萎縮,更別提開完刀之後,大腿萎縮的速度只有更快而已,所以要真正保護膝關節,要在手術之前就要開始介入大腿肌力訓練,如果來不及,也要儘快在手術後加入大腿肌力的復健!
還有機會再繼續爬山或打球嗎?
絕對有!!
但是光是簡單的大腿肌力訓練絕對不夠回到球場上,各類的球類或運動運用不只是力氣,還有控制跟協調,如果只是單純在床上練抬腿訓練,或只是單純貼牆壁半蹲,那麼是完全無法回到原本的運動的!因為這類的肌力訓練強度只夠拿來走路使用!!在手術後初期,直抬腿訓練和半蹲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若以經手術後3個月,一直做一樣強度的訓練,膝蓋的狀況當然不足以恢復到可以運動的狀態,膝蓋術後保養最需要””漸進式訓練””,由簡單到複雜的肌力訓練,包含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協調力等等都必須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應付運動或生活中所需要的強度!!
物理治療訓練/強化
手術後初期(2週內)
直抬腿訓練
扶牆半蹲
手術後中期(2週~2個月內)
深蹲訓練
單腳弓箭步訓練
平衡訓練
手術後後期(2個月~6個月內)
單腳蹲訓練
協調訓練
膝蓋控制訓練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SURGURGICAL ORTHOPEDIC PATIEN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m-9fXSAoN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