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整脊、喬骨的迷思】
.
「喬骨完,十年的脊椎側彎就沒了」
「我每次被『喀拉』完,骨頭變正,就不會駝背」
.
「整脊、喬骨、關節鬆動術、徒手治療、正骨、復位」聽起來都很相似,其目的是相近的,即透過「雙手來調整關節或骨頭之間細小的動作或位置」。
.
而不同學派有不同名稱,包括民俗療法、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骨療法(osteopathy)、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等。不管是哪種學派,其實只要有療效或自覺對身體有幫助,我覺得都是好的,但也需確保操作者是有相關經驗及背景的,因為其具一定的風險,喬好叫復位、喬不好叫脫位或骨折。
.
以下整理三個常見的迷思:
.
.
1. 喬骨、整脊是在移動骨頭?
對的,包括整脊、或物理治療師用的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manipulation)都是試圖在「調整骨頭或關節的細小動作或位置」,但是,大家常誤解的是「骨頭被移動的程度」。
.
在進行鬆動術時,骨頭位移的程度是以大多為釐米(mm)為單位,較大或鬆的關節可能做到1-2公分,但其餘的關節至多都在1公分內,因此,位移的程度也只在一個一元硬幣的範圍,但我聽病人都說的像動了一台大手術一樣,復位到X光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當肉眼或摸起來有差別的,大多是你真的「脫臼、脫位」了,這時候做復位的強度才會位移幾公分。
.
.
2. 有喀拉的聲音才是有效?
這句話對一半,因為在按壓的瞬間『有聲音、喀一聲』會額外造成一個心理的療效,大多數人聽到這「喀一聲」就覺得開了,我們又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
其實,有效的關節位移或調整,不見得會伴隨關節產生聲響,所以同樣都能達成「調整、矯正後」的療效。所以「病患不用要求治療者一定要用力到壓出聲音,治療者也不用追求一定要做出聲音」,不過,安慰劑效應或心理作用只要有幫助,我覺得也是需要的,就像有時候進醫院看到一個人穿著白袍,就覺得身體好了一些。
.
.
3. 矯正、調整以後,就一勞永逸?
我自己認為是非常困難的,曾經在網路上看過說「脊椎側彎、長短腳、骨盆歪掉、駝背、長不高」等,靠一兩次整脊跟調整就好了,這個我抱持疑問。今天身體會處在較「不平衡、不正」的位置,除非是剛好車禍、摔倒,不然九成的人都是長時間累積造成,事出必有因。
.
常見的例子為一側肌肉比較緊、另一側肌肉較鬆,而慢慢把骨頭或關節的位置偏移掉(再次重複,這個幅度也是mm為單位,不是大家想的cm),經過月、年才造就現在的狀況。「我相信徒手調整能暫時矯正,但它絕對不是長期的,長期一定要配合矯正性訓練、運動、姿勢或習慣的改變」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chiropractic #osteopath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engthening #exercise #physiotherapy #physiotherapist #CSCS #整脊 #整骨 #徒手治療 #復位 #防疫 #新冠病毒 #疫情 #關節有聲音 #復健 #肌力訓練 #訓練 #運動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脊椎側彎徒手治療 在 物理治療師 佳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嗨我的朋友,你會感到背部僵硬、
肩膀活動起來不順暢嗎?
_
一起來認識『前鋸肌』,如果沒聽過它,或許
換成『子彈肌、鯊魚線』你就很熟悉了,它長
在胸廓側邊,是一片很像扇貝的肌肉🐚
前鋸肌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
🔘上前鋸肌從第一二根肋骨
連接到肩胛骨上角
🔘中前鋸肌從第二三根肋骨
連接到肩胛骨內側緣
🔘下前鋸肌從第四到九根肋骨
連接到肩胛骨內側、下角
_
前鋸肌負責肩胛骨上轉、前凸(肌肉收縮時
會讓肩胛骨往前滑過胸壁)以及協助胸椎
旋轉,同時也讓肩胛骨內緣、
下角緊緊貼著胸廓👥
在手抬高的時候,前鋸肌、斜方肌這對好兄弟
會同時收縮,讓肩胛骨上轉,除此之外也會
同時收縮,讓肩胛骨後傾、外轉,來
保持肩峰下有足夠的空間🏗
_
前鋸肌工作相當的多,也代表它相當的重要,
當它失去功能時,會讓肩胛骨下角、內側
離開胸廓,就像是是肩胛骨離開了軌道
,背後看起來肩胛骨是凸起的,像長了
一對翅膀,又叫做『翼狀肩胛』
或是『天使翼』👼
除此之外,因為會跟斜方肌一同完成肩胛骨
後傾、外轉,當肩胛骨的動作無法完成時
會增加旋轉肌群的負荷,這個情況
可能會增加肩夾擠的風險☄️
_
當你的前鋸肌出問題時,可能會
1️⃣背後看起來,肩胛骨明顯凸起
2️⃣肩膀活動起來不順暢
3️⃣背部僵硬
你符合哪一個呢?
底下留言告訴我👇🏻
我會在後續的貼文💡
分享給你改善方法
_
除此之外也要分享給你這次收到
仲安家禮盒裡面的東西🎁
平常都會隨身攜帶酒精,噴久了會咬手,裡面的抑菌噴霧就很實用,噴出來比較霧以外,
夏天噴起來也很消暑這個我很喜歡🌬
再來是小罐裝的葉黃素,平常滑手機看電腦很多,就會補充B群、葉黃素,但是出門前容易
忘記吃,這個就很方便攜帶,而且
B群、葉黃素都能補充到👀
最後是口罩,舒服跟外觀兼具,戴起來不會
咬耳朵以外,鼻子不用壓鐵條,就能服貼
上去,是眼鏡族的一大福音🎶
抗菌噴霧,你可在這個連結找到
https://shp.ee/i77ewcb
葉黃素飲,你可在這個連結找到
https://shp.ee/udufxe7
口罩,你可在這個連結找到
https://myship.7-11.com.tw/cart/confirm/GM2106015995259
_
#肩 #肩甲骨 #肩幅 #肩膀 #肩痛 #肩頸痛 #背肌 #背 #背中美人 #脊椎側彎 #龍脊 #肋骨 #肋骨矯正 #呼吸 #呼吸困難 #過呼吸 #呼吸法 #肌肉 #肌肉訓練 #肌肉酸痛 #訓練 #訓練日常 #核心訓練 #重量訓練 #徒手訓練 #健身 #健身女孩 #教練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針
脊椎側彎徒手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案例分享~
一名習慣久坐的工程師來求診:
站著和走路時會出現臀部和前側小腿麻痛的現象。5年前就開始走路出現腳麻,但最近麻痛變得更頻繁。由於不想接受手術,因此嘗試了傳統整脊和復健診所的拉腰和電療,但效果都很短暫,僅維持2-3天。
這次看診希望能讓他在走路和跑步的時候都不出現腳麻的現象,否則會考慮要開刀了。
評估檢查發現:
1. 腰椎往右側彎時右側臀部會麻,且側彎只有20度(正常約40度)。
2. 生肌節測試腰椎第3,4,5節有問題,也就是膝蓋踢直、腳背和大拇指往上翹的動作都較左腳無力。
3. X光影像呈現腰椎第四節滑脫,薦椎過度前曲和腰椎稍微往右邊側彎,造成右腰椎第3/4,4/5和腰薦椎的神經出入孔較狹窄。
---------------------------------------------------------------
由於腳的運動和感覺神經支配是由腰椎孔出來,因此當腰椎的位置排列異常的時候就會夾到神經,出現下肢紅、腫、熱、麻、抽痛、感覺過度敏感或下降的現象,有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和萎縮的狀況。
----------------------------------------------------------------
個案影像上可以看到第3節到薦椎都有狹窄現象,加上往右側彎,因此右側彎時會使椎間孔更小,出現麻的現象。長期的壓迫也導致這幾條神經支配的動作(膝蓋踢直、腳背和大拇指往上翹)力氣較小。個案麻的區域如小腿前側和臀部都是腰椎第五節支配的區域。
++++++++++++++++++++++++++++++++++++++++++++++
治療時,我們以徒手治療將脊椎狹窄的位置拉開,讓滑脫的腰椎較好復位,並將過度前曲的薦椎調整到更好的位置。接著訓練其腹部的核心肌群,用腹內壓和週邊的肌群穩定滑脫的脊椎,使脊椎不會繼續往前滑。接著教導腰部拉筋的運動作為回家功課。
一週後復診,個案明顯的覺得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可以走路的時間也從5分鐘變成半小時。過了兩個月的治療,幾乎沒有麻的狀況,腰也很偶爾才會出現酸痛,因此慢慢地加入重訓,恢復運動習慣。
+++++++++++++++++++++++++++++++++++++++++++++++
很多人會覺得腰酸背痛很正常,偶爾腳麻也很正常,但其實那是身體在釋出警訊:要好好的照顧保養了!
『椎間盤突出』或『滑脫』一定要開刀嗎?
不一定,趁變嚴重前都有機會使用非侵入性的徒手物理治療配合運動治療正!
有症狀的人要記得及早就醫治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