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的士,司機師傅中年以上,為人有種老派的禮貌。上下車的問候都很周到,中間路上,還糾正起我的粵語發音——他聽口音知道我不是本地生長,便講起兒子在上海讀大學,後來又回了香港生活的事。
話題自然引向了中港比較,和今天香港的境況。
司機先開口了:「我不知道你是黃還是藍,但你放心,我什麼顏色都不是,公公道道就好。」
我沒有說話,笑了笑。他接著說:「黃藍都沒問題,但有幾件事我覺得真的不好......」
「第一件,我們的政府真的不好。香港變成今天這樣,這個政府,這個香港養大的人把我們搞成這樣,我們真的很不開心,很傷心。」
「第二,這個肺炎,中國真的不該隱瞞。一開始隱瞞,不報導,你看想要說給世界聽的醫生都被害死了,最後搞到全世界大流行,來不及救。後面做的好,還有什麼用,真的不該隱瞞。」
「第三,中國人啊,有錢了太招搖。搞到現在全世界都不受歡迎,矛盾很大。我們在香港見到很多,胳膊上戴幾隻金錶,講話粗聲大氣,真的沒必要。」
「還有香港警察。我們很傷心的。警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有時候像黑社會一樣,7月21日,你知道嗎?以前警察不是這樣的。上面領導不好,慢慢都壞掉了。」
我在心裡琢磨司機講的這四件事,口中輕輕回應著。我也問他,那現在香港怎麼辦,你擔心嗎?
他說沒事啊,就好好工作。「不過這些話,有了國安法我就不敢說啦。」
「啊?這些話應該沒事的啦!」我回他。
「不能說了不能說了」,他猛搖頭,車還是開得很穩,「不能亂講話的了......」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其實你知不知道,香港如果沒有去年這些小朋友,早就死了。」
「你是說,因為遊行沒有了遊客,所以疫情沒傳播,香港也逃過一劫嗎?」
「哇,你這個女孩子很懂香港啊。」他誇張地大聲起來,然後聲音復又低下去,最後幾乎變成喃喃自語:「多虧了這些小朋友,被人拉被人打保護了香港......」
到站要下車了,他找錢時問我能不能投票,我說可以。
下車關門前,他從前排回過頭,看著我說:
「九月要投票啊。國安法來了,投了可能沒用。但沒用也要投。要讓人知道我們的聲音,香港人的聲音,很重要。記得啊。」
胳粵音 在 顆顆悅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車為什麼叫車,草為什麼叫草,人為什麼叫人;從前有一種說法,就是事物的命名都是隨意的,沒什麼因由的。
但仔細想想,真的嗎?假設現在有一件你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出現在你眼前,譬如說是一團會浮在半空的液態金屬球,然後要你為其創造一個名字,你必然會從你認知中的事物著手,然後可能叫它作「浮金」「飛球」「閃圓」「星星」「星河」一大堆什麼的,只視乎你從哪個入手點出發,但就斷不可能會隨便叫它做「tevla」一個任意的發音,是吧?
既然命名必有因,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萬萬千千的詞彙,可能其實只源自最初幾個原始的詞語。
清代學者程瑤田發現漢語有一個龐大的語族,稱為「果裸語族」,並記載於《果裸轉語記》一書中,他覺得這些詞彙可能都源自一個詞:果。
果字的讀音,在上古時期大概近似glo。
當人還是原始人的時候,果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為其命名,可能是果實從樹上掉下來「閣咯」的聲音最為吸引吧,於是果就喚作glo了。
然後,詞彙就由此衍生。
果是圓的,所以圓的東西都叫glo,粵語就保留了「圓咕碌」的說法。
圓的東西和果實一樣,都會轉動並發出glo glo聲,所以轉動稱為「骨碌」,北方話演變成「滾」,而粵語則只取最後面音節叫「碌」了。
會glo glo地滾動的東西叫轂轆,現代漢語的「輪」和粵語的「轆」由此而生。
然後,小孔是圓形的,都是glo的,所以孔的上古音是「窟窿」,廣東話仍然有「大咕窿」的說法,也可以只取後面音節只叫「窿」。而「鼻哥窿」和「屎忽窿」實際就是「鼻glo」和「屎glo」啦。
手臂是一條圓棒,也是glo,叫胳肋,而腋下自然叫做胳肋底。骨也是小圓棒glo,就叫骨骼吧。動物的角亦一樣,所以角的上古音是glok,同時有角落的意思。
就是這樣,從一個小圓果,不斷透過聯想,繁衍出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滋潤我們無邊無際生態繁盛的語言。
胳粵音 在 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獸達人 拒絕典當廣東話
「我母語係廣東話我咪鍾意廣東話囉!歸根究柢咪就係香港人囉!就咁簡單!」早前教育局一度將廣東話定義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再次引起港人對粵、普之爭的關注。一幅《大粵港諺語》圖網上瘋傳,83個廣東諺語融入圖中「估你唔到」,圖畫傳到北美華人之手,大堆私訊湧至,要買要訂解鄉愁。他是曾畫神獸卡紅爆的高登仔阿塗(筆名),一直情迷廣東話,看不慣家長們寧跟小朋友講蹩腳的英文與普通話都不講廣東話。「感覺就好似見普通話較有經濟潛力,就舉咗(典當)廣東話嚟換,諗住隨時可以贖番。但到時,可能你畀多多錢都未必贖得番。」這根本是場意識形態的文化戰線。
「語言連繫族群。研究廣東話係自我探索嘅過程。透過語言你先知道自己係乜嘢人。」阿塗對廣東話的情,源自其家庭背景。爸爸講閩南話,媽媽是講廣東話的泰國華僑,對話中混雜泰文單字而不自知。小學時說:「我『側格呢』(胳肋底)好痕。」同學以為他在搞笑,他才發現自己的廣東話混有泰文。塗媽媽又講好多上一代俚語,如笑他拿住玩具好似「馬騮執到桔」,意指「都唔明你做乜咁開心!(又唔係執到蕉。)」;還有「賣魚佬洗身,冇晒腥氣(聲氣)」等。阿塗:「廣東話真係特別靈活,嗰啲俚語、歇後語都係嶺南地區文化的特色;九聲已經特別難學啦,又常玩食字,好似猜燈謎,一個音有多重意思,然後謎面同謎底都係俚語。兜個圈鬧人,輕鬆到肉又生鬼,呢啲係嚴肅嘅北方語系冇嘅。」
廣東話是條戰線
其實粵普之爭由來已久,直至2010年7月,廣州市政府提出電視台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觸發撐粵語遊行。阿塗後來畫了第一幅撐廣東話的《神獸漫話》:「當時真係覺得唇亡齒寒,殺到埋身㗎!情感上,我諗嘢、回憶都用廣東話;政治上,語言承載文化、價值觀同思考模式。嗰啲好共產、好官腔嘅普通話用語,個思維同香港體制、民主法治自由嘅文化好唔同。若果廣東話被淘汰,好多意識形態同核心價值都會失守。我覺得廣東話係一條戰線。」
別小看自己母語
教育局試水溫式的文章,2月1日被揭發,翌日已急急道歉撤下。但真正讓阿塗覺得「殺到埋身」的,卻是香港人自己先放棄,撲向普教中文懷抱:「有啲家長寧願自己講住半鹹淡普通話同英文,都要小朋友喺屋企、學校都講英文同普通話,佢哋覺得自己喺度爭取新機會,其實係自己先棄械投降。」在他的眼裏,問題不是學不學多種語言,而是港人的自我文化認同。阿塗的妹妹早年沉迷台灣蘇打綠,拚命學國語;近年轉投韓星,連facebook status都變了韓文:「佢啲朋友、男友同阿哥都係香港人吖,點解生活上要轉嚟轉去?90年代香港文化產業好輝煌,韓國人都走嚟學廣東話,追四大天王追港星,𠵱家倒番轉。我喺佢身上睇到時代嘅變遷,好欷歔。以前我們嘅文化認同真係強好多。」網友質疑,死守廣東話,要見工要衝出世界都雞同鴨講,有用嗎?阿塗:「我唔反對家長畀小朋友學多啲外語,但就唔好睇小自己嘅母語,覺得佢低俗或者無用,誤導佢嘅地位同影響。咁樣香港嘅自我文化就會萎縮,永遠跟喺人後面,要復興軟實力或創意產業都好難了。」
粵語之首廣東話
其實在廣東省內除了包含廣東話、四邑話及化州話等各式方言的粵語外,還有包括潮州話、雷州話等的閩南語,但由於境內大部份人都聽得懂廣東話,致令廣東話成為粵語之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40306/18646594
胳粵音 在 胳肋底攻擊! #hkillustrator #hkillustration #sketch #drawing ... 的推薦與評價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Fullstep. - 同人粵詞音樂會. Fullstep. - 同人粵詞音... ... <看更多>
胳粵音 在 骼粵音點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一直咁讀原來係讀錯? 廣東話讀音隨時考起人,一於齊齊努力,學好正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