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氣時總是打人
#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
#生氣沒關係學習適當情緒宣洩方式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跟蜜亞醬要出門,因為我比較快穿好鞋子,就走到門口等蜜亞醬,她看到我好像要先走,就突然生氣的說「媽咪,你不等我,我就要打!...」,當下我立刻「哎,可以生氣,但生氣時可以打人嗎?」,蜜亞醬就突然改口說「我說,我要打電話給阿嬤(寧寧老師的媽媽)」,然後我們就笑了...在長期的同理、溫柔引導之下,蜜亞醬有情緒時,也可偶爾幽默幽默,而後我們就笑了,一起開心出門~
近來好幾位家長,捎來了類似的問題,寶寶生氣時總是愛動手動腳,該怎麼引導?
「現在1歲5個月的寶寶很愛生氣,動不動就會想打人,睡前在歡的時候,還會一直亂踢,媽媽已被踢到瘀青.現在讓出一個空間,讓寶寶自己在那空踢發洩,但他會想盡辦法轉到可以踢到人的角度,當有生理需求的時候,反應就會更大,一直狂踢狂踹⋯目前只有一直重複的跟寶寶說,不能亂打人。你可以摸摸,但不可以打打。」
大家有沒有印象,或者觀察過 #小寶寶生氣的模樣? 除了哭之外,寶寶還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透過表情、音調、哭的聲音,以及肢體動作。我對蜜亞醬寶寶時期,生氣時的模樣很印象深刻,哭聲震耳欲聾之餘,拳打腳踢也不在話下,寶寶其實最擅長用肢體還表達情緒。
如今想起來,覺得寶寶時期的生氣,實在可愛極了~
幼兒有各種生氣的模樣,越小的幼兒及寶寶,越容易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尤其1歲多的幼兒,還在一個學習說話卻又說不清楚的階段中,加上自我控制及自我調節能力尚在發展,我們也會常常會看到,孩子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且很愛打那個讓他生氣的人,通常都是媽媽或爸爸。
當我們觀察到孩生氣時會打人時,寧寧老師建議,除了先了解是否生活中有讓孩子「觀察學習」到生氣可以打人、如果生氣我就打人的經驗之外,也務必要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並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情緒宣洩行為,取代不適當的打人宣洩行為。孩子會透過環境互動觀察,學習到如何情緒表達,如果孩子都是處在「打人=表達情緒」的環境中,孩子會學到「我生氣時可以打人、踢人」。多數的孩子,生氣時打人,觀察學習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是從看到真實的人互動或者電視、電影等影像而學習來。我也有遇過家長說,都沒有啊,完全沒有讓孩子接觸過打人、暴力方面的刺激,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孩子的本能了,因為憤怒情緒累積在心中、身體中、腦袋中需要宣洩,就自然本能的反應出來。
但如果孩子的環境是,在每次生氣時,都有機會被示範或者教導「生氣時好好說、適度宣洩,找大人抱抱等等」,孩子就能逐漸學會以適當方式來表達及宣洩情緒,寧寧老師在蜜亞醬2-3歲的時候,也經歷過她生氣會打人的情況,而家裡也只有我跟她,我就變成了現成出氣包,每一次我都會引導她,之後生氣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打過我。如今,她生氣的話,就會告訴我「我生氣了,因為媽媽你誤會我」,她知道自己有情緒生氣沒關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告知大人自己的感受和生氣的原因。
我鼓勵家長,在看到孩子生氣時打人,可以開始先練習溫柔以「制止、同理、引導」三步驟來引導幼兒
第一、當孩子帶著情緒,開始踢、打人時,不要只是用念的、罵的,務必先行動,在不傷害孩子的原則下,制止孩子。我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踢、打到人。如果今天是孩子打其他小孩,務必先制止,打大人的話,大人自己也要先閃。亦可以透過大人輕輕抓住孩子的手制止孩子打人,若孩子動作太大,可以從後方緊緊擁抱孩子,透過撫觸幫助孩子的肢體冷靜。我常常看到大人遇到孩子生氣打人,很常都是自己也跟著生氣罵孩子,或是以暴制制暴,用打來制止孩子,如此負面教導,幫助是不大的。蜜亞醬2、3歲的時候,起初生氣時會打我,我就會輕輕抓住她的手,先制止她,接著就是第二步驟要跟大家分享的,同理+溫和告知。
第二、「同理+溫和告知」,我輕柔地制止孩子之後,我會認真但溫和地看著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不可以打媽咪」。同理孩子時,接住孩子當下的情緒,是每一次孩子有情緒時,大人一定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孩子的情緒被同理與接納了,大腦會傳遞冷靜的訊息,讓孩子可以逐漸從情緒中恢復過來。當我們溫和與孩子眼對眼,溫和的眼神也不會嚇到孩子,孩子會知道我們是認真的,他比較能夠接收與聽到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在溫和而堅定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明白,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但情緒是需要適度宣洩的,既然不能打人,又需要好好地釋放及宣洩,那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第三點來跟大家分享~
第三,通常年幼的孩子,生氣時,我們會看到倒在地上、大哭大鬧、或者跑來跑去,盡他們所能來宣洩情緒,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如果是在安全的原則下,大哭大鬧、在地上滾,我們在旁邊陪伴他們就可以了,大人必須要給孩子一個「我現在做得到的情緒釋放能力,以及空間」,讓孩子得以抒發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有宣洩,才能冷靜,冷靜之後,在跟孩子討論,然後幫孩子找到其他「正確適度的肢體宣洩」或情緒抒發方式,譬如,不可以伸手打人,但可以拍大腿、或者打枕頭、丟水球...等。
家長提出的問題「孩子生氣時亂踢」,寧寧老師覺得沒有不行,但要注意不要踢到人,如果孩子此時需要宣洩情緒是「踢」,那就在安全的地方踢,不踢人也不踢到自己~同時,我會同理孩子:「你現在是不是需要踢一踢,才會比較舒服?」「好生氣,想踢踢,可以踢,但不可以踢媽咪唷」「等你踢完,想找媽咪,可以來找媽咪抱抱」,讓孩子知道,可以生氣可以安全地踢,等冷靜了,再來好好抱抱。我也遇過蜜亞醬在地上滾,當時我就允許她在地上滾(頑皮的媽媽還會把蜜亞醬生氣模樣錄下來),她滾完之後就找我抱抱,同時跟她溝通與分享,「剛剛媽媽看你好生氣,生氣沒關係,但要記得不可以打人喔~,好生氣要在地上滾也沒關係,但要注意不要受傷唷」~
有些家長也會問,孩子會故意要到踢人,怎麼辦?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是故意的,可以試著先換位思考,為什麼?了解孩子的情緒背後要表達的是什麼?例如「我好像要讓你知道我有多難過」。而多數時候,孩子是故意的,也代表著孩子真的很生氣,我們除了同理孩子,讓他更了解自己之外,也記得為孩子騰出更多時間與空間,多點耐心等待孩子,讓孩子好好地情緒疏通。
當發現孩子已經學起生氣就打人,此時,更需要穩定自己,溫和而堅定地以「適當的方式」慢慢取代孩子「生氣就打人」的行為。
寧寧老師其他文章
✅幼兒生氣時會丟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43462186061793/?d=n
圖片來源/網路「Pixabay」
「背後抱生理反應」的推薦目錄: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男朋友抱我有生理反應 -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背後抱dcard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背後抱dcard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女人迷womany - #你聽過性興奮不一致嗎「他從背後抱住我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不懂就问:男生抱女生的时候会有什么生理反应?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心得] code:realize 長文流水帳心得(有雷) - 女性向戀愛遊戲 的評價
- 關於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Re: [寶寶] 分享讓寶寶自行入睡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什麼是愛情?」
-
這句話如果發生在約會的情境,那最好盡可能的描繪出一個簡潔、溫暖又踏實的日常畫面,勝過在ig上滑來的金句語錄,那只會讓你看起來矯情且不誠懇。
-
我喜歡這個問題,但不會用這麼直截了當的方式提問,感覺有點冒犯,它像是在問「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答不出來,就代表你的人生毫無意義。大哉問是很私密的,亂問是不禮貌的。
-
於是我分享了一段我朋友的故事,你也分享了一段你朋友的故事,我們把彼此假想朋友的故事像拼圖一樣,在吧台上攤開,想搞清楚愛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愛情只不過是化學嗎?
-
會這麼說的人,多半是相信了催產素對戀愛中的人所造成的影響。當我們被愛人凝視、擁抱、做愛時,腦中就會分泌這兩樣激素,帶來興奮、滿足、安全感,這是屬於身體的化學反應。
-
剛開始,這些輕飄飄的反應還沒訴諸語言文字、尚未擁有名稱,我們必須藉由語言文字去表達它、詮釋它。於是我在心中呢喃:
「這次真的完蛋了」、「不會吧,我怎麼可能會愛上他?」
-
在偶像劇的世界裡,我被要求把這些話講出來,這是台灣早期偶像劇的遺風。我從最開始的抗拒漸漸轉為樂在其中,現在我是喃喃自語的高手,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了把內心想法口說出來的習慣。
-
一旦我開始描述這些反應,就是在為它賦予名稱與意義。現在,化學反應被轉變成了「慘了」、「我戀愛了」、「我暈船了」等等。
-
有趣的是,對於一成不變的化學反應,每個人透過他的心靈所下的詮釋都不同,也賦予了不同的意義,這也使得愛情不只是一堆化學反應與情緒。
-
當然,荷爾蒙有它的影響力,也許它正是一見鍾情背後的秘密。但是,一見鍾情等於愛情嗎?還是說,一見鍾情屬於愛情的一部分、屬於愛情的某個階段。關鍵在於:
「我們如何為愛情賦予意義、如何談論愛情。」
-
愛情的開始,假設使於一見鍾情,那只會是一種情緒,偶像劇中的我會摸著自己的心臟,凝視空間中一個什麼也沒有的地方,感到驚訝。
-
接著,我開始察覺內在的變化,於是進入了情感的層面。我不只對於內在的感知有反應,我還會去思考讓我產生反應的原因。到了這個階段,有人會說:
「人都是先愛上了,才為自己的愛找理由。」
-
如果你所談論的愛情,範圍僅限於此,那麼確實化學反應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
但是現實生活不是這樣,我們會進入第三階段,我開始根據對方的期望和需求,「有意識的」與對方互動,這些是經過反思的行為。
-
這三個過程不只在墜入愛河時發生,它也會反覆發生在兩人日後相處的中持續發生,只是強度或許沒有摸著心臟驚呆的演員那樣強烈。
-
我會為對方設想,儘管不是完全順應,但多少會因為對方的期望而有些調整。我會讓自己的行為貼近你的期望,同時也期望著你對我有相同的期望。
-
「情緒」、「感情」、「經過反思後的行為」,三者共同作用,描繪出「愛情」的寬廣面向。少了任何一項,都會讓人覺得它不完整而有殘缺。
-
接著延伸出另一個問題是:
「那為什麼有人和對方在一起很久,還是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愛不愛對方?」
-
一個常見的回應是:
「不清楚就是不愛,因為當你真的很愛的時候,你就是會知道。」
-
嗯,這句話基本上沒錯,簡直無法反駁,但是毫無意義,並未提供任何有用的資訊。
-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說法有著「將情緒在愛情中的地位提高」的暗示,因為只有情緒能夠不假思索的「訴諸自身」就能感覺到,像是冷就是感覺冷、餓就是感覺餓,對於情緒的感覺是再確定不過的了。因此,愛就是感覺愛。
-
不過,愛情不只是被荷爾蒙影響的情緒,以上的說法頂多也只是化學效應說法的變奏版本。愛情也會進到感情的層次。感情無法訴諸自身就清晰的被辨識,感情需要透過「詮釋」。
-
愛情是詮釋出來的感情,它是一種名為「愛情」的詮釋。
-
事實上,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自己所擁有的感受,我們未必都能清楚表達,因為其中時常參雜著混亂的想法和觀念,除非透過刻意訓練或是人生經歷的歸納,否則我們時常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
-
所以,「是什麼愛情?」這道問題背後真正要釐清的是:
「這段感情是否符合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和看法?」
-
「愛情」這個名詞的背後隱藏的並不是什麼客觀事實,而是被人類詮釋出來的概念。
-
因此,不同年紀、社經地位、文化脈絡所詮釋出來的愛情也有不同的樣貌。
-
愛情所升起的情緒很古老,也許和四百萬年前的祖先相差不大,但是內化到情感,進而被詮釋出來的觀念和想法確實專屬於這個時代的。
-
此外,愛情不只是個人生理及心理的,更涉及了文化。這個時代的人普遍認為的愛情該有哪些行為、戀愛中的人該有哪些態度與期待、這些都是愛情的一部分。
-
兩千年前,愛情可能等於男人「擁有」女人以從事農務;一百年前,愛情幾乎等於為家族繁衍後代;五十年前,愛情也許象徵組織核心家庭;現代愛情則與家族和婚姻制度逐漸脫鉤,甚至將性行為與精神生活做了更細緻的區分。
-
如果不去深刻的體驗愛情、談論愛情、對愛情反思,光靠一個感覺,你永遠只會等到一段,被荷爾蒙牽制的愛情,或是隨波逐流的走完一趟,如口水歌一般,最流行的愛情。
-
身為人,你不是擁有愛情的感覺就算了,你還會去詮釋這些感覺。愛情是詮釋出來的感情,它是一種名為「愛情」的詮釋。
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6/14【抽獎公布】本書看起來很多人喜愛,沒抽中就把它買下來喔。恭喜「莊明翰」、「黃小春」抽中。請私訊收件人姓名、電話及地址,由出版社寄出喔。
🤤【抽書活動】--《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柿子文化
。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當然,不會。
這是一本講解創傷PTSD症狀如何在重大壓力下影響身心發展,又該怎麼療癒的書,以孩子為案例。
對孩子而言,什麼壓力其實都還好,他們初生之犢、韌性夠,但唯一死穴是「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沒有照顧者的情感照顧,孩子的身心會停止成長。
在書的前面六章裡,四歲被性侵的女孩、三歲目睹母親被殺的女孩、在邪教教主主持的恐怖莊園下的孩童、情感上被疏忽而導致生理停滯的四歲女孩(只有12公斤)和因此忿怒不平的男孩長大後變成反社會的殺人兇手,最後一位是在狗籠被養大的男孩…他們的共通點是,沒有足夠照顧力的大人讓他們可以依靠、學習、得到保護、得到被愛。指的就是沒有夠好的依附關係,所以受到創傷的孩子不會復原,然後惡性循環扭曲發展。
沒關係,還好遇到作者,多數人回到好的發展與生活。
。
PTSD簡單來說,是在重大壓力下,被壓垮的身心,以扭曲的生存方式撐過當下繼續存活的自動選擇。然而這套扭曲的方式被神經系統記憶與學習,杯弓蛇影、看到黑影就開槍,即使已脫離險境,但心理還留在當時(內在孩童沒有長大),仍然時時謹慎,孩童的心跳理應七十,但他們平常卻是保持一百(外表冷靜,生理卻像鴨子划水戰戰競競)。被性侵的女孩以為所有的男性都要她的身體,主動脫對方褲子、目睹死亡的女孩平常乖巧卻在聽到電鈴聲、銀製餐具就變了一個人哭個不停、被邪教洗腦的孩童對救他們出來的人說:「所以,你準備要殺掉我們了嗎?」讀這些故事時實在心疼與哀傷。
PTSD造成的影響,不僅是心理,也阻礙了生理,讓孩子整體不再發展,人生不會前進,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愛我的人,我活著做什麼?」,但也不會去死,因此苟活著,如驚弓之鳥活一天算一天。
。
我覺得這本書的理念與設計很棒,作者每篇都有案例故事,說明何謂「創傷知情」的理論與機制,然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怎麼跟眼前這個受傷的孩子相處?」
一週一小時的諮商?別傻了,我也不信。諮商只是其一而已,對孩子來講,真正有效的治療是「友善的環境」,只要持續、固定的愛與被愛,孩子終究就會復原(到一定程度);而且治療不是只是諮商室,在第一章故事裡,作者(精神科醫師)面對孩子時,發現她家裡貧窮,單親媽一打三,要工作就顧不了小孩,回家又怎麼專心照顧孩子呢?他下班後發現在大雪日子裡他們在等好久才會來的公車,天氣又冷,常常也因這樣諮商時間遲到…
作者想著,對那孩子諮商,但那背後是怎樣的一個家庭?沒有支持孩子的大人,光治療孩子也是無效,大人也不是故意不照顧孩子,而是生活困頓就只能這樣,生活品質與心理發展息息相關。作者最後決定,主動提議幫忙,開車幫他們購買日用品與返家,協助把重物拿上樓,然後道晚安離開。從那小公寓裡,他更清楚了孩子和她家人所面臨的困難,瞭解的程度比任何現場治療得到的還深刻。
。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助人工作者或有興趣理解創傷作用如何影響身心的人閱讀,內容深入淺出,故事又很吸引人,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探索、思考「一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不是診斷,而是關心,想著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作者也會向其他非專業的人學習,只要有效就虛心向學,如一位寄養家庭媽媽就跟作者說,那套理論去跟學校解釋吧,「我做什麼?我只是抱他和輕輕搖他。半夜他被夢嚇醒,我就睡在他旁邊,摸他的背,唱歌給他聽,他就會睡著了;白天他焦躁的時候,我就放下手邊的事情,過去抱著他,在椅子上輕輕搖他,過了一下他就好了。」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寶寶,只是羅伯特七年來都是這樣。」
作者擅長領域是神經科學,唯一比較難懂是神經作用的介紹,我個人是覺得還好,讀過生物學就可略懂,不然跳過也沒關係啦。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233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創傷知情:能夠理解、辨認創傷反應,並用這些理解來回應個案,防制再度受創。」
🤤🤤
。
活動日期:110/6/11 (五)18:00~6/14(一)12:00截止喔,6/14(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背後抱dcard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背後抱dcard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男友摟腰dcard、背後抱生理反應有關娛樂/明星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娛樂頭條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背後抱dcard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背後抱dcard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男友摟腰dcard、背後抱生理反應有關娛樂/明星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娛樂頭條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背後抱生理反應 在 男朋友抱我有生理反應 -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家那隻一開始也都是超有反應的不管是我坐騎車從背後抱他,還是牽手,還是正面抱抱,他都說他很有反應然後他也會偶爾偷偷喬一下下面但最近我們越來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