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肩膀痛的經驗嗎⁉️
是不是每到夜晚🌛就是有一個地方隱隱作痛(是心痛....喂~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肩關節最常見的傷害「肩夾擊症候群」❗️
-
🌟「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擊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在常需要做過頭動作的運動員中十分常見(例如:棒球選手、羽球、排球...)
肩夾擊症候群是臨床常見的綜合症,佔了肩膀疼痛患者的 44〜65%,疼痛位置為肩關節區域,抬高手臂或側臥時出現疼痛。
🚨常見病因是肩膀活動時,肱骨頭和肩胛夾擠到了旋轉肌腱(棘上肌),產生旋轉肌病變和滑液囊發炎,導致肩峰下空腔變窄,反覆夾擠軟組織與肌肉,造成惡性循環的過程。
💥(很多人到醫院就診時已錯過症狀初期,因此臨床上常伴隨肩袖破裂、二頭肌肌腱炎、旋轉肌袖鈣化...等複合症狀出現)
🌟「五十肩vs.肩夾擠症候群」
💥臨床上最簡單分辨五十肩和肩關節夾擠的方式為盂肱關節疼痛弧(Painful arc),
當肩關節進行外展到60度~120度時產生疼痛,超過120度疼痛感會消失,
將舉手至170度~180度(靠近耳朵)時會再次產生疼痛,則可能為肩夾擠症候群。
💥而五十肩因為關節囊沾黏,所以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將手舉高,例如做舉手投降或梳頭髮的動作是做不出來的。
🌟「肩關節損傷特殊測試」
透過以下檢查,可以更精確的判別肩夾擠症候群:
🌈Hawkins-Kennedy test
步驟一:患者手平舉,肘成90度彎曲。
步驟二:施測者一手穿過患者手臂,並固定於對側肩膀。
步驟三:施測者將患者前臂往下壓,使患者成肩內轉。
🔥若過程中肩部產生疼痛則為陽性反應
⚠️大部分的人輕微症狀可能在短時間內會自己痊癒,但是3年內復發的機率高達54%
因為產生夾擠的根本原因沒有解除
(例如:前後肌肉張力不平衡、肩胛骨控制異常、姿勢不正確...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
可能會成為未來的肩頭「大患」‼️
✨你想知道有關肩關節傷害更詳細的內容嗎❓如果如今已確診是肩夾擠症候群
該如何做才能加速恢復❓避免復發呢❓
想知道的在下方留言「 👍 」,超過30個留言
我就會再整理一篇做詳細介紹喔!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DOMS#running#marathon#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健身房#健康#肌肉#減肥#傷害#慢跑#肩關節#運動狂人#健人#肩膀痛#疫情#夾擠症候群
肱二頭肌肌腱損傷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區別肌肉、肌腱、韌帶】
『肌肉拉傷、肌腱炎、十字韌帶斷裂』這些詞可能大多人都有聽過、有些人也實際遭遇過,但常常會無法分辨肌肉、肌腱、韌帶等三者的差異,像常見的用詞是『肌肉拉傷』跟『韌帶扭傷』,而非肌肉扭傷或韌帶拉傷。
肌腱:
最有名的莫過於『阿基里斯腱』,即在我們腳跟及小腿後下方一條細細長長的。如果看過菜市場賣的牛腱,會發現是一坨紅色的肌肉(肌腹),連接兩條細長、白色的肌腱。肌腱連接在『肌肉與骨頭』之間,不能主動收縮,負責『傳遞力量』,如果肌腱斷裂或受損,就沒辦法有效地將肌肉產生的力量,傳遞至骨頭上並進而產生動作
肌肉:
肌肉就是『紅紅、較粗的』那條,一般我們說的蘿蔔腿(腓腸肌)或手臂的小老鼠(肱二頭肌),都是肌肉,而肌肉是連接在『肌腱與肌腱』之間,可以主動收縮,負責『產生力量及動作』,有些學者認為肌肉損傷的修復會比肌腱損傷來得迅速,因為肌肉附近有較多的血管及血液供應,而肌腱較少
韌帶:
常聽到的包括『手肘側副韌帶、膝蓋的十字韌帶』等,韌帶是連接在『骨頭與骨頭』之間,沒有辦法主動收縮,但本身的構造相當堅固,負責『提供關節穩定性』。以膝關節為例,十字韌帶連接在大腿骨(腓骨)及小腿骨(脛骨),可以避免膝關節產生過大的角度,而導致受傷。
上述提到的是主要功能,但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理論認為不同構造之間有相似的功能,例如肌肉跟韌帶也能傳遞力量,肌腱透過回彈也能被動地產生力量。
備註:對於肌肉有不同的說法,有些人是將肌肉(muscle)的定義為肌腹(muscle belly)加上肌腱(tendon),但也有人將肌肉即視為肌腹、因此肌肉跟肌腱為不同個體。
更多文章:http://jackchen.sport.blog
更多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muscle #ligament #tendon #strain #sprain #tendinopthy #exercise #training #weighttraining #肌肉 #韌帶 #肌腱 #拉傷 #扭傷 #肌腱病變 #肌腱炎 #運動 #物理治療 #重訓 #訓練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肱二頭肌肌腱損傷 在 張嘉哲 骨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圓肩不是我的圓肩】
圓肩幾乎已成為現代人代名詞
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前側胸大肌緊繃
造成肩膀內轉過多
所以一直叫人練肩外轉訓練脊下肌(infraspinatus)
但脊下肌真的這麼需要訓練嗎?
其實圓肩的問題更大的部分在
1️⃣肩胛前傾(scapula anterior tilt)及前突(scapula protraction)
2️⃣肱骨前位移(humoral head anterior translation)
肩關節(glenohumeral joint)其實在大部分人
反而是處於偏外轉的喔🤔
由圖可知
肩胛骨若在水平面產生過多的前突(兇手多是胸小肌緊繃)
會把手往內側帶
我們以為是肩內轉造成圓肩
但當你想拿正前方的東西時
其實你的肩關節反而是❗️外轉❗️的
所以大部分的人脊下肌其實是過緊縮短的
過緊的脊下肌會造成肱骨前位移
產生前側結構的損傷
如關節囊、肩胛下肌、二頭肌腱等
這也是為何大部分人肩膀都痛前側的原因
要處理圓肩
重點是在⭕️肩胛骨後傾及後收⭕️訓練
而不是❌肩外轉❌的訓練
放鬆胸小肌、訓練中下斜方肌
(為何不是訓練菱形肌將再另外討論)
若肩胛骨沒在好的位置
一直練外轉
你有非常高的可能性是在練肱骨前位移😱
所以不要再聽到圓肩就叫人練脊下肌肩外轉了
✔️肩關節跟✔️肩胛骨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疼痛治療、姿勢調整需要將兩者的解離訓練好
否則可能越練越糟
#動作控制 #疼痛治療 #運動治療
#傷後復健要與生活連結
#解離運動聽過沒有 #極致的動作控制
#圓肩 #3D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