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屁屁耶~
紅肛巴丹保育人士 - 英迪加女士的訪談
Oishimaya Sen Nag
在菲律賓偏遠、風景如畫的巴拉望,一種非常稀有的鳥,菲律賓鳳頭鸚鵡(紅肛巴丹)正在努力生存。幾十年來,人們渴望將這只漂亮的鳥留在自己的家中,導致其迅速被帶離野外。
如今,菲律賓作為這些鳥類的家園的低地森林也在迅速消失。 鑑於籠罩在該物種上的巨大威脅以及它們的極度瀕危地位,大多數人都會放棄拯救這種鳥的希望。 然而,野生動物保護人士Indira Dayang Lacerna-Widmann和她在Katala基金會(Katala是這隻鳥的當地名稱)的同事們已經準備好面對所有障礙,以延續這種鳥類的存在。
他們不僅設法使菲律賓巴丹的生活出現新的篇章,而且還使囚犯和前盜獵者有機會參加其保護活動,從而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英迪拉的傑出工作也於2017年被惠特利自然基金會認可,她被選為享有聲望的``綠色奧斯卡''獎的獲獎者之一。
World Atlas藉這個機會與英迪拉對話,了解了她的生活、工作以及團隊成員,當然還有她如此鍾愛的那種鳥!
在下面閱讀她的故事:
您如何發展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熱情? 是什麼/誰啟發了您?
我從小就親近大自然。 是我父親向我介紹了戶外探險。 他一直鼓勵我探索家外的世界,並教給我到今天仍非常有用的技能。 從我小時候開始,我就在當地的池塘、碼頭和洶湧的河水中游泳。 我喜歡農場生活、種樹、與動物互動、戶外遊戲,甚至常在玩耍時受傷。
我的爸爸一直鼓勵我從事我的事業。 他還教我如何與各種人互動。 那時我幾乎不知道他所教的管理技能將來會變得非常有用。 我的母親在塑造我的未來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她一直想為我,我的三個兄弟和姐姐爭取最好的。在我上學期間,她指導我參加文學比賽。 她是一個堅定的女性和成就者。 因此,我們都被教導要追求最高的目標,並對我們的學習產生興趣。 我的父母在我童年時期灌輸的價值觀繼續幫助我進行今天的保護工作。
另一個在我的生活中產生巨大影響並持續啟發我這一天的人是我的生活伴侶彼得,他是一位堅強的生物學家。 我在從事菲律賓-德國應用熱帶生態雙邊計劃時遇到了他。 他對我的能力充滿信心,並鼓勵我追求更高的目標。 實際上,正是他將我介紹給了菲律賓鳳頭鸚鵡迷人的野生世界。
您是如何確保所學能讓您追求自己的興趣?
我在大學完成了大眾傳播課程,參加了萊特(Leyte)的應用熱帶生態計劃,並在菲律賓洛斯巴諾斯大學攻讀了環境研究理學碩士學位。 我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是有機會參加英國坎特伯雷肯特大學杜勒爾自然保護與生態學院的自然保護教育文憑課程。 在本課程中,我獲得了“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基金”(CEPF)的“罕有”獎學金。 這個非政府組織將我選為全球九個人之一,也是菲律賓第一個參與”自豪運動”以拯救某個物種的人。 就我而言,就是菲律賓鳳頭鸚鵡了。
您何時開始為菲律賓鳳頭鸚鵡的保護工作的?
我從1998年開始與彼得一起在該省巴拉望以南的納拉(Narra)的Rasa島上從事該物種的保護工作。 他的初步調查顯示,約有23至25頭菲律賓鸚鵡生活在這個小珊瑚島上。我們開始與島上的社區合作保護他們,並相信可以增加他們的數量。
有沒有什麼關於菲律賓鳳頭鸚鵡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當我開始為保育菲律賓鳳頭鸚鵡工作時,幾乎可以說是對他們一見鍾情那般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發現這隻鳥非常迷人的一些特徵:
牠們是非常美麗的一種鳥類。下腹部的橘紅色羽毛為其整體蓬鬆的白色羽毛和白色冠羽增添了色彩。 它的白色羽毛在飛行過程以及與棲地的樹葉映襯時顯得格外的引人注意。
這些鳳頭鸚鵡展現出的高智能水平也應引起注意。 將其與靈長類動物進行比較,發現這些鳥類可能比海豚和大象更聰明。 當我們在野外與野外團隊合作時,他們常常會出現在意外的地方或表現出新奇的異常行為,甚至顯現出勝過我們的野外團隊的聰明。相關的物種的研究也發現,鳳頭鸚鵡不僅擅長使用工具,而且還可以生產工具以及解決複雜的問題。
也有跡象表明,這些鳥類具有自我治療的智慧,牠們會飛行很遠尋找具有特定活性成分的特定植物。
牠們具有社交性和適應性。 菲律賓鳳頭鸚鵡是一個非常懂得社交的物種,在嘈雜的群中飛行,並在包括作物在內的多種植物上覓食。
菲律賓鳳頭鸚鵡每年只繁殖一次。 牠們通常生產2-3個後代(平均1-2)。
菲律賓巴丹非常的受歡迎。幾十年前在菲律賓的不同地方,許多地方都用他們自己給予的名字來稱呼這隻鳥。 在巴拉望島的某些地區,它被稱為Katala和Kalabukay。 維薩揚人也將其命名為Agay,Kalangay或Abukay。
菲律賓鳳頭鸚鵡目前的保護狀況如何?
IUCN和菲律賓紅名單將菲律賓鳳頭鸚鵡列為“極度瀕危”。 我們對這隻鳥的全球種群的最新估計是830-1230只。 在菲律賓最西端的群島巴拉望群島上發現了大約70-90%的族群。在這個群島內,大多數鳥類居住在我們工作的四個項目地點。 在薄荷島,薩馬島和波利略島上也有部分族群。在巴拉望島之後,該物種的第二大種群位於蘇祿群島。 但在巴拉望島以外,菲律賓鳳頭鸚鵡的數量很少。 此外,除了巴拉望島和蘇祿島以外,其他大多數復育菲律賓鳳頭鸚鵡的地區都沒有成功繁殖現象。因此,我們將工作集中在仍然充滿希望的巴拉望省。
菲律賓鳳頭鸚鵡生存的主要威脅是什麼?
棲息地的喪失目前是對這美麗鳥類的最大威脅。 低地森林棲息地遭受了許多禍害,包括非法砍伐樹木,住宅區、農地、修路、砍伐和焚燒耕等人類的侵佔行為。牠們也被非法捕撈用於寵物貿易。 在此過程中,許多鳥被殺死。 儘管將物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已大大減少了該物種的國際貿易,但直到今天仍在當地對鳥類進行剝削。 這種聰明的鳥模仿人類聲音的能力使其成為當地家庭中的誘人寵物。
引起關注的另一個原因是一種病毒性疾病,稱為“鸚鵡喙羽病”(PBFD),它正在極大地影響寵物鸚鵡的種群。 如果野生鳳頭鸚鵡與圈養的鸚鵡接觸,也容易感染這種疾病。 因此,我們每年都會對所有Katala幼鳥進行徹底檢查,以確保牠們的健康。 巴拉望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環境與自然資源部以及菲律賓大學在這項活動中為我們提供了幫助。
請向我們介紹卡塔拉基金會的成立。
當我們在1998年開始工作時,我們的資金很少,但是當地同事和社區成員的辛勤工作使我們得以前進。 僅僅一年後,我們慶祝了第一隻雛鳥的誕生。 2000年,我們的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突破,我們的工作在胡安·米格爾·祖比里(Juan Miguel Zubiri)主持的一次環境節目中被國家電視台收錄。 後來,米格爾(Miguel)在幫助我們建立卡塔拉基金會(Katala Foundation)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組織於2002年正式註冊。 基金會從那時起快速發展。
現在我們不僅保護菲律賓鳳頭鸚鵡,還致力於保護其他一些受威脅和特有的動物,包括巴拉望犀鳥,巴拉望森林龜,巴拉望穿山甲,卡拉目鹿,巴拉巴鼠等。
卡塔拉基金會如何保護菲律賓鳳頭鸚鵡?
我們相信並採用自然生態系統和社區參與的方法來保護物種。 我們對菲律賓鳳頭鸚鵡的生態和生物學進行科學研究。 我們讓當地社區參與我們的野外工作。 我們還努力恢復,保護和管理鳥類的現有棲息地及其築巢地點,並將其存在範圍擴大到較新的地區。 保護教育也是我們復育計畫的重中之重。 我們希望改變當地居民的行為,使他們開始為菲律賓鳳頭鸚鵡和周圍的其他野生動物感到自豪。
卡塔拉基金會已經邀請前盜獵者/非法販運者擔任野生動物監護人。 這對鳥類的保護有何幫助?
如前所述,我們相信採用參與式的保護方法。 因此,我們任命了本地社區的前盜獵者/非法販運者,作為我們計畫的野生動物看守。 為了換取少量但穩定的收入,這些人停止了其非法活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對菲律賓鳳頭鸚鵡的重大威脅。 這些原盜獵者的當地知識和技能在實施我們的保護活動方面也很有用。 令人振奮的是,這些人現在以自己作為野生動物保護者而不是破壞者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他們的作品曾在BBC和《國家地理》等國際紀錄片和媒體頻道中展出,這進一步激勵了他們。 儘管如此,我們還要感謝野生動物保護計劃的支持者,包括地方政府,巴拉望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環境與自然資源部,私人土地所有者和志願者。
囚犯和前囚犯還通過您的保護項目參與救助鳥類。 這怎麼可能呢?
早期,在伊瓦希格監獄和刑事農場(IPPF)中的受刑人被允許在刑事殖民地周圍的低地森林中漫遊。 在此期間,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了解鳥類及其築巢地點。 一些人還參與了非法販運這些鳥類。 但是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覺得可以引導他們進行積極正面的工作。 在IPPF管理層的許可下,我們將一些PDL和前犯罪分子納入了我們的保護計劃。 他們的任務是監測菲律賓鳳頭鸚鵡的種群並將其觀測結果添加到我們的資料庫中。 我們還有一個苗圃,為我們的棲息地恢復計劃培育本土植物。 IPPF管理層分配受刑人專門照顧該苗圃中的植物。 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國際警察部隊的懲教局人員是我們巡邏,巢穴檢查和棲息地監測活動的積極夥伴。
您和您的同事在保護菲律賓鳳頭鸚鵡時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我們經常不得不在法律和秩序狀況通常不穩定的偏遠項目現場工作。 在某些地方,沒有警察或軍方陪同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因此帶來的後勤挑戰也增加了我們的運營成本。 另一個大障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並不總是該地區的頭等大事。 儘管地方政府在我們的活動中不斷支持我們,但當地方官員的個人理念與公共義務相抵觸時,他們可能會阻礙我們對自然保護的追求。 當前,資金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大問題。 由於許多捐贈者,尤其是當我們的動物園合作夥伴自身因為新冠病毒的爆發遭受了重大損失。
儘管面臨挑戰,但是什麼使您保持動力呢?
被救出的巴丹鸚鵡的眼神給了我希望。 同樣,保護一個數量少於一千的物種的想法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 甚至在持續20年之後,我每年在為新一批的幼鳥戴上腳環時都感到同樣的興奮!前盜獵者和受刑人在內的當地人民樸實、積極的工作態度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 他們對我們的信任使我們感到更加下定決心繼續面對一切困難。
您在保護菲律賓鳳頭鸚鵡方面的未來目標是什麼?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我們所有積極管理的項目站點中恢復菲律賓鸚鵡的種群數量,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保護人士和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 我們必須記住,菲律賓鸚鵡的所有現有棲息地,除了兩個以外都未受到正式保護。 我們需要在所有棲息地增加保護措施以保護牠們的安全、確保這些鳥類的未來生存。 最大的擔憂是,鑑於菲律賓當前的發展熱潮,該物種的可用棲息地實際上正在減少,而非增加。將該物種引入其過往棲息地也是我們未來的目標之一。 最重要的是,一個量化目標是逐步將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降低受威脅等級,該物種目前是受威脅最大的瀕臨絕種等級。
您想給世界什麼樣的訊息?為什麼拯救物種很重要?
像其他物種一樣,菲律賓鳳頭鸚鵡是獨特而又非常特別的。 這是菲律賓的驕傲,象徵著我們豐富的自然遺產。 在與這些鳥生活了數百年的當地社區人民的心中,牠也佔有特殊的位置。 菲律賓鳳頭鸚鵡的祖先起源於澳大利亞,再來到菲律賓。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跳島壯舉。 如今,牠已成為一個指標物種,保護他們使得棲息地內許多其他稀有和瀕危動植物。也一起被保護。因此,我要求世界上的所有人一起愛上這個物種並確保牠們的美好未來。
https://www.google.com.tw/…/meet-the-filipino-wildlife-cons…
肯特管 應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
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取自《安全圈教養》
*****************************
「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法則是這本書的重點理論,簡言之,在談建立親子安全依附的教養方式。如果是對科學教養有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很高。
可是,各位熟悉我的朋友便知道,我常會把各種關係的源頭,回到親子關係來談。這段摘文所談的安全感、陪伴、愛,稍經修改,便可應用到其他不同的關係。
由於安全感、陪伴、愛,這些概念過於抽象,我常要抽絲剝繭,回到這些狀態最早的樣子,重新理解一遍,再檢視不同情境下相異的關係。譬如說,我常提到,陪伴一個人,在情緒上要同步,具體的做法,同理心是手段之一。
就以上述的摘文來說,試圖在一個人面前表現完美,反而常造成關係的壓力。因為完美主義本身,就常帶來個人的焦慮。這種法則,不管是親子關係或者伴侶關係,都可以共通。
所以以往常常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反而是扭曲了事實,也讓做父母的人,少了謙卑的態度,進一步少了學習成長的機會,非常可惜。相反來說,父母願意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也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願意跟孩子共同成長,這種身教彌足珍貴。
我衷心盼望,對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這本書,或下列摘文。我很多說法常源自於依附研究,那是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產生連結,對地球人的人生,影響深遠。
祝願您,能在關係中感覺安全,並且時時刻刻與自己同在!
*****************************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關係的品質決定一切
在安全圈中,我們對依附的一般描述是:「我們相信,兒童的健康發展完全在於關係的品質」。
關係品質具有各種面向。正如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核心在於情緒調節。丹娜展現的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技能的過程。當馬克斯開始鬧脾氣,她以某種方式安慰他,告訴他這種感覺是正常的,有媽媽的幫助,傷心難過都會過去。雖然兒子只有九個月大,但丹娜已經在教他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他被麥片遊戲激怒的時候,她讓孩子轉過去一陣子,自己冷靜下來。
父母透過同在,陪伴孩子在安全圈中的每個體驗時刻,以促進孩子的情緒調節技能。同在是我們扮演安全圈雙手的角色核心,能夠使角色的所有面向大獲成功。這就是本章的核心主題。
“ 凡孩子有需求,盡心盡力的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能在情緒上隨時與孩子同在,瞭解這一點是安全依附的核心。 ”
關係品質的另一個面向是掌管。安全圈有一個座右銘:「盡可能追隨孩子的需求,必要時則加以掌管。」
當然,擔任安全圈的雙手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時候都在身邊,能敏感發現孩子的需求,背後的基礎在於我們有所承擔,必須成為孩子能夠倚賴的人。敏感度對孩子至關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太小,無法處理發生的事,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不能介入。如果嬰兒哭得愈來愈大聲,此時照顧者在一旁同情地安慰,並不能快速幫助他排除傷心難過。此時我們需要介入,利用大人的技能和經驗來照顧失控的嬰兒。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何時超過界限(或測試界限),孩子需要我們保證他的安全,告訴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丹娜決定結束玩遊戲吃零食時間,馬克斯需要午睡時,她便是這麼做的。因為與孩子同在,她知道孩子的感受。透過與孩子同在,她傳達給孩子:他的感受完全正常,有人在他身邊,願意也有能力提供幫助。父母在安全圈中所擔任的雙手角色,要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都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能在孩子的需求和主導全局之間進行微妙的轉換。但與孩子同在,建立安全依附,並不表示要一直和善,而是有意義的溫柔—「我在這裡是為了照顧你的需求,主導全局以保證你的安全。你可以倚靠我。」同在和掌控對擔任孩子的安全圈雙手來說同樣重要。接下來本章將介紹更多關於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內容。
關係品質的第三個重要面向是反省。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錯。在整個生命中實現持久和充實關係的方法是,能夠覺察錯誤,承認錯誤並修復所有傷害或誤會。完美不僅不可能,還會擋在我們與所愛之人中間,阻擋親密關係的連結。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因此,成為安全圈的雙手,很大一部分是在塑造你反省和彌補錯誤的能力。
身為父母,我們經常有意無意離開安全圈(為了打一通重要電話,我們讓嬰兒自己在那邊哭,或有時難免感到疲倦壓力大,變得麻木),這種情形稱為破裂,接下來只要修復,不僅一切無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有益。當孩子在尋求連結,你卻拒絕或忽略,接著你發覺自己離開了安全圈,便說:「對不起寶貝,我今天脾氣有點不好」,然後你把她抱起來親一親,孩子便會知道人會犯錯,但這不是世界末日,幼小孩子與你的關係,就是世界與孩子的關係。你以身作則修復破裂,便是在鼓勵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為孩子鋪設一條良好關係的生命大道。
「關於安全圈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只要你曾經在安全圈中,一旦離開,總能找到回來的路,而且無論從何處回來都沒關係,只要在某處找到一個開口,直接跳回來即可。如果你有『支持的雙手』守候,可以馬上回到起點,重新開始。」~提娜.莫瑞,澳洲
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就能與孩子同調,主導也不表示永遠不用道歉。父母要能夠承認錯誤,之後做出必要的修復努力,如此一來,除了同在和主導,你才能持續擔任安全圈的那一雙手,三者融合是本章的第三個主題。
“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
***
與孩子同在
與孩子同在其實很簡單,卻也很深入。既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有時也會是最困難的事。大部分時間你可能早已與孩子同在,因為餵食肚子餓的孩子是人類的天性。陪伴孩子遊戲的時候,丹娜全神貫注,展現的就是與孩子同在。大部分時間,她並沒有指導孩子做什麼事,也沒有經常檢查手機。當馬克斯的情緒開始轉變,她也沒有忽略。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她並沒有試圖以任何方式去否認馬克斯的感受,如說服他,或處罰他(一些簡單的動作,諸如翻白眼或惱怒的嘆氣,機靈如嬰兒都能清楚留意到)。
想想第二章中漢娜和蘇菲的情形。蘇菲在學步車中走來走去,母女不時相視而笑,這就是同在。在孩子探索的時候,漢娜滿足了孩子「因我而喜悅」的需求。她們兩個人只是簡單地調和,共有的喜悅感產生明顯的共鳴。在各種情況下,你也曾多次見過這種共同的喜悅,父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和喜悅,並產生反應。如果你也是父母,你一定有所感受。
但這亦是使同在變得更加困難之處:當孩子生氣、受挫、悲傷,我們該如何反應?我們是否能阻止自己去說服孩子,不要困於情緒,這樣就不會感到沮喪無助?我們能否堅信孩子的感覺不會使他們受傷,也不會使我們受傷,體驗這些感覺還有助學習?當我們累了、受到壓力、忙碌、完全失去耐性,是否依然能夠保持關注?
當然不能。沒有人能隨時隨地與孩子同在,也不必做這種嘗試。所有人都一樣。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與孩子同在。雖然有時很難,但知道孩子會因此受益,我們會願意去做。同在就是滿足孩子在安全圈中的需求,從安全圈頂部到底部,再回到頂部,來回循環,每天的變動非常快速,一不注意就會錯過很多變化。
孩子沮喪的時候與孩子同在,他便懂得沮喪時會有人陪伴他,所以他有辦法脫離不好的感覺。這讓他有時間可以體驗這種感覺,進行一些學習,諸如這是什麼情緒?如何觸發的?甚至為何它是人活著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他得知每當出現這種感覺,他並不孤單:「或許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但從前我就已經知道這種感覺,而且我是和自己信任、所愛的人在一起,才認識到這種感覺的。」
如此一來,感覺再艱難也不會令人無法承受,更不必付出一切代價去避免。即使是會帶來痛苦的感覺,也會有有人陪伴和信任的記憶。
“ 調節情緒的能力,有助兒童調整自己的行為。 ”
形成與孩子同在的模式,從出生開始一直延續整個童年,能為孩子建構堅實的情緒基礎,使孩子受益一生。你與孩子同在,為孩子示範同理心,進而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這種能力對任何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同理心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通常很受眾人喜愛,因為他們總能夠快速理解和回應他人。人們以這種方式相知,將建立起強大的連結。同在的影響無疑會傳遞至未來的世世代代。
人人都見過像保羅這樣的人。他與一群陌生人見面時,立刻就能結交新朋友。如果你問這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如何發現保羅的魅力,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他似乎真心想要瞭解我」、「我們互相自我介紹時,他並沒有看旁邊尋找下一個獵物—顯得他不必記住我的名字或臉,我們永遠不會再見面」、「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真的很謙虛,所以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不像有些人,和你打招呼的時候好像有履歷印左邊臉上,右邊的臉是他們的價值」。對保羅而言,與人們連結的能力似乎出於自然。他說:「我不知道,我真的從來沒想過,感覺和人們在一起就是要這樣。」
保羅由祖母撫養長大,他與人的連結能力是自小種下的種子。在他人生最初的幾年,是祖母創造了支持的環境,讓保羅如今可以在所有關係中創造同樣的環境。我後來見過保羅三歲的兒子,小男孩整體看來滿足又和善,即使父親的注意力除了他還在另一個成人身上,小男孩也不在乎。
保羅稱自己不知道為了與人連結做過什麼特別的事,他並不是故意裝謙虛或不願講述一些從自我成長書籍上所見、結交朋友和影響別人的秘訣。同在的力量使得嬰兒遠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已教會他們學習情緒和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肯特管 應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
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取自《安全圈教養》
*****************************
「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法則是這本書的重點理論,簡言之,在談建立親子安全依附的教養方式。如果是對科學教養有興趣的朋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很高。
可是,各位熟悉我的朋友便知道,我常會把各種關係的源頭,回到親子關係來談。這段摘文所談的安全感、陪伴、愛,稍經修改,便可應用到其他不同的關係。
由於安全感、陪伴、愛,這些概念過於抽象,我常要抽絲剝繭,回到這些狀態最早的樣子,重新理解一遍,再檢視不同情境下相異的關係。譬如說,我常提到,陪伴一個人,在情緒上要同步,具體的做法,同理心是手段之一。
就以上述的摘文來說,試圖在一個人面前表現完美,反而常造成關係的壓力。因為完美主義本身,就常帶來個人的焦慮。這種法則,不管是親子關係或者伴侶關係,都可以共通。
所以以往常常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反而是扭曲了事實,也讓做父母的人,少了謙卑的態度,進一步少了學習成長的機會,非常可惜。相反來說,父母願意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也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願意跟孩子共同成長,這種身教彌足珍貴。
我衷心盼望,對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這本書,或下列摘文。我很多說法常源自於依附研究,那是我們人生中第一次產生連結,對地球人的人生,影響深遠。
祝願您,能在關係中感覺安全,並且時時刻刻與自己同在!
*****************************
【文/ 肯特.霍夫曼, 葛倫.庫珀, 伯特.鮑威爾】
關係的品質決定一切
在安全圈中,我們對依附的一般描述是:「我們相信,兒童的健康發展完全在於關係的品質」。
關係品質具有各種面向。正如我們前面所強調的,核心在於情緒調節。丹娜展現的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技能的過程。當馬克斯開始鬧脾氣,她以某種方式安慰他,告訴他這種感覺是正常的,有媽媽的幫助,傷心難過都會過去。雖然兒子只有九個月大,但丹娜已經在教他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他被麥片遊戲激怒的時候,她讓孩子轉過去一陣子,自己冷靜下來。
父母透過同在,陪伴孩子在安全圈中的每個體驗時刻,以促進孩子的情緒調節技能。同在是我們扮演安全圈雙手的角色核心,能夠使角色的所有面向大獲成功。這就是本章的核心主題。
“ 凡孩子有需求,盡心盡力的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能在情緒上隨時與孩子同在,瞭解這一點是安全依附的核心。 ”
關係品質的另一個面向是掌管。安全圈有一個座右銘:「盡可能追隨孩子的需求,必要時則加以掌管。」
當然,擔任安全圈的雙手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時候都在身邊,能敏感發現孩子的需求,背後的基礎在於我們有所承擔,必須成為孩子能夠倚賴的人。敏感度對孩子至關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太小,無法處理發生的事,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不能介入。如果嬰兒哭得愈來愈大聲,此時照顧者在一旁同情地安慰,並不能快速幫助他排除傷心難過。此時我們需要介入,利用大人的技能和經驗來照顧失控的嬰兒。我們也需要識別孩子何時超過界限(或測試界限),孩子需要我們保證他的安全,告訴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丹娜決定結束玩遊戲吃零食時間,馬克斯需要午睡時,她便是這麼做的。因為與孩子同在,她知道孩子的感受。透過與孩子同在,她傳達給孩子:他的感受完全正常,有人在他身邊,願意也有能力提供幫助。父母在安全圈中所擔任的雙手角色,要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與孩子同在的每個時刻,都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能在孩子的需求和主導全局之間進行微妙的轉換。但與孩子同在,建立安全依附,並不表示要一直和善,而是有意義的溫柔—「我在這裡是為了照顧你的需求,主導全局以保證你的安全。你可以倚靠我。」同在和掌控對擔任孩子的安全圈雙手來說同樣重要。接下來本章將介紹更多關於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內容。
關係品質的第三個重要面向是反省。我們都是人,都會犯錯。在整個生命中實現持久和充實關係的方法是,能夠覺察錯誤,承認錯誤並修復所有傷害或誤會。完美不僅不可能,還會擋在我們與所愛之人中間,阻擋親密關係的連結。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都渴望完美,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在一起,因為距離太近時,將不可避免地看見身為人類的缺陷。人若無法承認錯誤,會使伴侶感覺受到誤會又孤獨。孩子需要知道照顧他們的人只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願意反省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父母傳授給孩子最重要的課程。因此,成為安全圈的雙手,很大一部分是在塑造你反省和彌補錯誤的能力。
身為父母,我們經常有意無意離開安全圈(為了打一通重要電話,我們讓嬰兒自己在那邊哭,或有時難免感到疲倦壓力大,變得麻木),這種情形稱為破裂,接下來只要修復,不僅一切無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有益。當孩子在尋求連結,你卻拒絕或忽略,接著你發覺自己離開了安全圈,便說:「對不起寶貝,我今天脾氣有點不好」,然後你把她抱起來親一親,孩子便會知道人會犯錯,但這不是世界末日,幼小孩子與你的關係,就是世界與孩子的關係。你以身作則修復破裂,便是在鼓勵孩子發展自我反省,為孩子鋪設一條良好關係的生命大道。
「關於安全圈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只要你曾經在安全圈中,一旦離開,總能找到回來的路,而且無論從何處回來都沒關係,只要在某處找到一個開口,直接跳回來即可。如果你有『支持的雙手』守候,可以馬上回到起點,重新開始。」~提娜.莫瑞,澳洲
與孩子同在並不表示就能與孩子同調,主導也不表示永遠不用道歉。父母要能夠承認錯誤,之後做出必要的修復努力,如此一來,除了同在和主導,你才能持續擔任安全圈的那一雙手,三者融合是本章的第三個主題。
“ 如果要從教養字典中刪除一個詞,那就是「完美」。 ”
***
與孩子同在
與孩子同在其實很簡單,卻也很深入。既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有時也會是最困難的事。大部分時間你可能早已與孩子同在,因為餵食肚子餓的孩子是人類的天性。陪伴孩子遊戲的時候,丹娜全神貫注,展現的就是與孩子同在。大部分時間,她並沒有指導孩子做什麼事,也沒有經常檢查手機。當馬克斯的情緒開始轉變,她也沒有忽略。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她並沒有試圖以任何方式去否認馬克斯的感受,如說服他,或處罰他(一些簡單的動作,諸如翻白眼或惱怒的嘆氣,機靈如嬰兒都能清楚留意到)。
想想第二章中漢娜和蘇菲的情形。蘇菲在學步車中走來走去,母女不時相視而笑,這就是同在。在孩子探索的時候,漢娜滿足了孩子「因我而喜悅」的需求。她們兩個人只是簡單地調和,共有的喜悅感產生明顯的共鳴。在各種情況下,你也曾多次見過這種共同的喜悅,父母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和喜悅,並產生反應。如果你也是父母,你一定有所感受。
但這亦是使同在變得更加困難之處:當孩子生氣、受挫、悲傷,我們該如何反應?我們是否能阻止自己去說服孩子,不要困於情緒,這樣就不會感到沮喪無助?我們能否堅信孩子的感覺不會使他們受傷,也不會使我們受傷,體驗這些感覺還有助學習?當我們累了、受到壓力、忙碌、完全失去耐性,是否依然能夠保持關注?
當然不能。沒有人能隨時隨地與孩子同在,也不必做這種嘗試。所有人都一樣。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與孩子同在。雖然有時很難,但知道孩子會因此受益,我們會願意去做。同在就是滿足孩子在安全圈中的需求,從安全圈頂部到底部,再回到頂部,來回循環,每天的變動非常快速,一不注意就會錯過很多變化。
孩子沮喪的時候與孩子同在,他便懂得沮喪時會有人陪伴他,所以他有辦法脫離不好的感覺。這讓他有時間可以體驗這種感覺,進行一些學習,諸如這是什麼情緒?如何觸發的?甚至為何它是人活著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他得知每當出現這種感覺,他並不孤單:「或許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但從前我就已經知道這種感覺,而且我是和自己信任、所愛的人在一起,才認識到這種感覺的。」
如此一來,感覺再艱難也不會令人無法承受,更不必付出一切代價去避免。即使是會帶來痛苦的感覺,也會有有人陪伴和信任的記憶。
“ 調節情緒的能力,有助兒童調整自己的行為。 ”
形成與孩子同在的模式,從出生開始一直延續整個童年,能為孩子建構堅實的情緒基礎,使孩子受益一生。你與孩子同在,為孩子示範同理心,進而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這種能力對任何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同理心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通常很受眾人喜愛,因為他們總能夠快速理解和回應他人。人們以這種方式相知,將建立起強大的連結。同在的影響無疑會傳遞至未來的世世代代。
人人都見過像保羅這樣的人。他與一群陌生人見面時,立刻就能結交新朋友。如果你問這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中如何發現保羅的魅力,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他似乎真心想要瞭解我」、「我們互相自我介紹時,他並沒有看旁邊尋找下一個獵物—顯得他不必記住我的名字或臉,我們永遠不會再見面」、「他對自己的成就似乎真的很謙虛,所以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不像有些人,和你打招呼的時候好像有履歷印左邊臉上,右邊的臉是他們的價值」。對保羅而言,與人們連結的能力似乎出於自然。他說:「我不知道,我真的從來沒想過,感覺和人們在一起就是要這樣。」
保羅由祖母撫養長大,他與人的連結能力是自小種下的種子。在他人生最初的幾年,是祖母創造了支持的環境,讓保羅如今可以在所有關係中創造同樣的環境。我後來見過保羅三歲的兒子,小男孩整體看來滿足又和善,即使父親的注意力除了他還在另一個成人身上,小男孩也不在乎。
保羅稱自己不知道為了與人連結做過什麼特別的事,他並不是故意裝謙虛或不願講述一些從自我成長書籍上所見、結交朋友和影響別人的秘訣。同在的力量使得嬰兒遠在獲得語言能力之前,已教會他們學習情緒和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安全圈教養:培養孩子的情緒復原力,安全感是一切的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74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