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級AI健康顧問 給你專屬運動建議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張名榕 攝影/莊震烽】
「現在出拳猛擊,出拳時吐氣,一是勾拳,二是直拳。」,「吸氣!再20秒!最後10下,保持呼吸。」電視裡,肌肉結實的綜合格鬥比賽世界冠軍Luis Baboon Palomino正快速跳著有氧拳擊,配戴Apple Watch的男子認真跟上動作,螢幕上的心率節節上升,準確度也越來越好,課程結束後,男子獲得高分,他對著手機按下「輕輕鬆鬆」的按鍵,下回可以挑戰更高難度的訓練了!
男子使用的「Wondercise多點多功能即時動作比對健身系統」(Wondercise Multi-Point Motion Match System),是由新創運動科技公司旺德賽斯Wondercise研發,APP於2020年初正式上架,10月開始與Apple Watch、Garmin手錶等穿戴裝置配對,使用者只要下載APP並戴上手環,就能藉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感測技術和影片中的教練進行比對,即時得知自己的心率及動作準確度。
力拚Samsung、Omron 2021 CES超吸睛
旺德賽斯Wondercise創辦人兼執行長莊龍飛表示,除了與硬體大廠合作,Wondercise也與鴻海合作研發感測器,一組2個,分別配戴在手腕和腳上,若使用者本身就有Apple Watch或Garmin手錶,最多能做3點比對,以Wondercise首創的上、下半身慣性量測單元感測器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提昇比對準確率,讓使用者獲得更佳的運動成效。
運動結束後,使用者可以觀看詳細的成績報告,包括達成率、平均心率、心率區間、燃燒熱量、運動總時長等並提供訓練建議,使用者也能回饋課程難度,供AI進行機器學習,未來能推薦更適合的課程,Wondercise還能多人連線進行PK競賽,更增添幾分娛樂性。
這款應用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科技健身系統,只要下載APP並繳交月費170元,搭配行動裝置與穿戴裝置,就能在家輕鬆使用。因符合後疫情時代的居家健身潮流,在2021年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中大放異彩,獲得Gear Patrol、T3、Woman's Guide等數間國際媒體選為CES 2021最佳產品之一,其中Tom's Guide甚至給予「足以挑戰Apple Fitness+」的高度評價。
Wondercise還以獨家的動作比對技術(Live Motion Matching)入選CES官方媒體的2021 Best Products Award決賽名單,與Samsung、Omron等國際大廠同場競技,也成為唯一入選決賽的台灣企業。難能可貴的是,Wondercise的核心技術,全是由位於台中的萬達康團隊一手開發,很難想像在6年前,萬達康還是間研發傳統健身設備,與AI技術毫不相關的運動器材廠商。
電視購物起家 器材商力拚轉型
莊龍飛在2009年成立萬達康公司,主要販售傳統的居家健身設備,但研發時會加入新創意改良,打造與市面產品不同的健身器材,並透過「電視購物」的銷售管道進軍海外市場。
說起萬達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莊龍飛對一次重大挫折有著十分深刻的記憶。當時萬達康研發的第1款產品在2011年接到來自日本客戶的大單,共下訂1萬9,000台,準備在3月11日晚間登上日本最大的電視購物頻道Shop Channel,莊龍飛滿心期待產品一炮而紅,沒想到卻遇上日本史上最嚴重的311震災。
莊龍飛苦笑著說,「地震後,購物節目整個喊停,1萬多台機器無法出口,讓公司瞬間負債1,000多萬。好在日本客戶有誠信,後續還是有把貨賣完,但這也已經是幾年後的事了。」儘管出師不利,莊龍飛沒有放棄,持續研發新款居家健身器材,後續推出的Wondercore系列大受歡迎,甫登上韓國的電視購物頻道,4,000台就銷售一空,也讓他對未來發展更有信心。
「研發能力是我們的強項,至今已申請超過200個專利,其中Genius健身工具箱、Slide Fit健身滑板都得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莊龍飛自豪地說,也表示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創業時就瞄準外銷市場,畢竟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往海外發展才能滿足龐大的開發預算,後續成果也證實莊龍飛考慮的方向正確,幾款人氣商品至今已在全球銷售超過1,000萬台。
「傳統健身器材」搭配「電視購物頻道」,替莊龍飛打下事業江山,但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在2014年底,他決定著手進行「科技轉型」,發展Wondercise智慧健身系統,也將銷售觸角延伸至行動裝置。這一切都是因為莊龍飛看見了經營的局限所在,「我的產品在2014年到達銷售高峰,像是家樂福、屈臣氏、寶雅這些通路都買得到,電視購物更是銷售長紅。但電視是夕陽產業,加上未來是科技健身的天下,不轉型必定會被淘汰。」莊龍飛堅定地說。
AI健康顧問 給你超中肯建議
只是,傳統公司想轉型談何容易,莊龍飛坦言最初提出Wondercise這套系統的概念時,沒有人聽得懂他在說什麼,還有人大潑冷水,他只好從零開始招兵買馬,成立旺德賽斯Wondercise這家新公司,再找來工程師團隊設計程式,在失敗中不斷學習,過程中也歷經2次團隊重整,直到2018年才終於建立起Wondercise的雛形。
莊龍飛表示,過程中最大的挫折,就是開發硬體時找不到配合廠商,「螢幕、基板廠商都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接單,沒有設計出自己的手環,我們就無法測試演算法,無法建立動作比對技術,後來找到規模較小的藍芽模組廠願意接單,才解決這個問題。」
沒想到手環做出來後,新問題卻又接踵而至,「找廠商製做就花了太長的時間,科技變化太快,成品出來時,規格又已經落後不好用了,當時我就想,未來如果能讓鴻海幫忙做手環,那有多好。」莊龍飛感慨地說。
當時的莊龍飛沒想到,這個心願如今已然成真,因為公司研發申請的專利眾多,去年10月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邀請參加發明展,過程中Wondercise健身系統竟然就被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的鴻海相中,主動洽談合作,如今更幫忙代工手環,讓莊龍飛笑稱有如美夢成真。
莊龍飛認為,Wondercise之所以被鴻海青睞,因為它不僅是一款可以互動的居家運動APP,也像是個人的「健康管理顧問」。他以Netflix作比喻,Netflix的每則影片都會上標籤,標明影片的屬性與特色,使用者多次觀看後,AI就能依照使用者喜好推薦適合的影片,「不一樣的是,Wondercise不僅注重使用者的『喜好』,也關心『需要』,假設AI從使用者的數據中,發現他有肌力不足的問題,就算他喜歡瑜珈,我們還是會適時地推薦重訓課程,幫助改善他的健康狀況。」莊龍飛說。
國際級運動課 講究專業質感
Wondercise另一項優勢就是「國際化的課程內容」,莊龍飛自信地說,「Wondercise的內容是市面上質感最好的。」他表示公司做電視購物起家,擁有專門拍廣告片的團隊,對視覺效果的呈現有豐富經驗。
加上2015年砸重金在邁阿密購買佔地2,000多坪的高規格攝影棚,就連好萊塢明星都曾租借攝影棚拍廣告,讓他對於影片的品質與成效是信心滿滿。
「如果沒有自己的攝影棚,外包拍攝就掌握不了核心技術,加上我們要持續產出影片,當視覺效果沒有連續性,質感就做不出來。」
不僅重金打造拍攝場地,授課師資自然也不馬虎,莊龍飛找來包括明星私人教練,設計並拍攝運動課程,從瑜珈、皮拉提斯、街舞、拳擊有氧、重訓、太極拳、廣場舞等,共300多堂課程供使用者選擇。
滿足國際市場需求,莊龍飛也兼顧「在地化」發展,雖然由外國師資授課,但使用者運動時,可以自由切換中英文收聽,同時邀請台灣作詞作曲家寫歌,起用台灣舞團錄製廣場舞課程,要用豐富的自製內容滿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
「技術與內容是Wondercise非常重視的一環。」莊龍飛認真強調,「當Apple、Samsung等巨頭進入運動產業時,和他們競爭硬體完全沒有勝算,我們決定專注在自身的優勢上,硬體設備就儘量談合作,我們要與巨頭當同盟,而不是成為他們的敵人。」莊龍飛笑著說。
保健、壽險都能用 開啟健康正循環
因應後疫情時代來臨,莊龍飛將其視為居家運動產業的發展良機,他指出公司2020年業績成長比2019年多出1倍,卻也坦言因Wondercise推出時間短,業績成長多反映在傳統健身器材上,「2020 年運動器材廠商業績都很好,不見得是產品本身多出色,算是一種疫情紅利,但疫情的確加速居家健身科技轉變,接下來如何抓住機會就是關鍵。」莊龍飛說。
針對如何把握這股居家運動潮流,開拓更多商機,莊龍飛已有了規劃,Wondercise未來的2大異業結盟產業分別為「醫療業」與「壽險業」。醫療照護層面會以「預防醫學」為核心概念,與某大學團隊合作開發體適能檢測系統,「使用者測完體適能後,可得知平衡感、肌耐力、柔軟度哪方面比較弱,再利用我們的AI技術推薦適合的運動課程,幫忙補強體能的不足,各個年齡層都能使用。」莊龍飛說。
類似的功能也可以應用於壽險業,AI可以藉由穿戴裝置蒐集的數據,包括使用者睡眠品質、每日運動量、身高、體重、心率等資料分析身體狀況,如果健康狀態良好,健康險的保費就能適時調降,莊龍飛樂觀表示,「這樣做等於是鼓勵大家維持正常作息,以及培養運動的好習慣,我認為是一種正向循環。」
目前Wondercise的下載人數已達約3萬人次,談起近期會讓消費者更快有感的新計畫,莊龍飛則說,之後他們將推出全新改版,加強使用者最喜愛的互動功能,提供更出色的使用體驗。當然,他更期待的是居家運動的風潮能延續下去,將科技變成推動更多人投入運動的助力,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也更健康。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3944?fbclid=IwAR2XPfXBpAZMTvWUbpbIuKa4jbz6wXH6mH5lTnfNQah7Wh7XNmq-1PmAsjA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健美女大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Re: [問題] 怪獸是不是很討人厭呀-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80 必讀巨作《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什麼是德州模式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大夫訓練-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ptt 在App Store 上的「PiTT - pholaco.com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ptt WebPTT排行榜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ptt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健美女大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末學員好評禮!留評價即贈雙重好禮💕】
🍎🍎🍎🎁🎁🎁
繼 Kelly 教練在 Pressplay 平台開設的基礎居家肌力訓練「12周居家徒手健身計畫」,以及在 YOTTA 平台的減脂課程「8週有感塑身:科學減脂計畫」後.....
Kelly教練要更進一步設計一門專門針對增肌訓練的課程啦💪💪
這次與 #城邦微學習 合作的新課程:
「12週精實線條改造 | 科學增肌計畫」,
將在明年1月開始募資,
我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健身的行列,
因此,邀請你留下對我的課程的評價,
讓更多人知道健身的好處,
讓更多人與我們一起,擁有更Fit的自己💪
🔸活動方式:
1️⃣於心得募集期間,寫下你對Kelly教練課程的心得。
2️⃣心得同步發布於①課程頁面、②個人臉書頁面(文章狀態設為公開
)。
3️⃣回到這則貼文底下留言「完成」!
做完以上三步驟,即符合資格獲得雙重好禮囉💝
🔸募集期間:2020/12/21~12/28 23:59為止
🔸參與資格:Kelly教練開設之所有實體與線上課程學員
🔸公布時間:2021/1/4將公布符合資格名單
🔸雙重好禮內容:
🎁《15分鐘越吃越精瘦》健身書籍 1 本
🎁 Kelly教練2021年減脂增肌課程 5 折優惠1堂
🔥重點‼發表即贈‼🔥
這堂課將帶給你受用終身的增肌觀念,上完這堂課,除了12週扎實的增肌課表與飲食規則之外,你將學習到一套可以隨時隨地調整自己身體的方式,讓你的增肌訓練,不再練心酸!確實掌握精準減脂、扎實增肌的效果!💪💪
#快來參加學員好評禮 #留評價即贈雙重好禮
#未符合資格沒關係還有下一波折扣好禮
(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權利)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靠北長官402443
這篇算不上靠北,但請同仁官長們參酌(尤其高階官長們):
一位友人形容部隊現在的窘狀,
個人覺得非常到位:
「就像是一位患有嚴重肌少症、骨質疏鬆的高齡老者,還穿著重達幾十公斤的昂貴護具,要跟對街健身房裡正值壯年、屢屢刷新紀錄的健身教練PK格鬥。」
昂貴武器不該買嗎?還是得買。
也許有時候還是被迫買⋯⋯
但那是問題的重點嗎?顯然不是。
以下所講,會有很多人不愛聽,但這就是現實環境。
部隊的「肌少症」,在此並不是指人員體能,
而是軍事上知識化、科學化的貧乏。
也許你會不同意,但我問幾個問題就好:
你知道什麼是Molle嗎?
你知道皮卡汀尼是什麼嗎?
你配的65式(M7)刺刀結構是通心柄,還是一體龍骨?優缺點是什麼?
防彈背心跟頭盔的穿著標準是什麼?
防刺內裡跟抗彈軟板如何區分?
以上都還是跟部隊成員最親近、最息息相關的東西(個裝、建制武器,而且放諸三軍皆準)。
好,也許這些對你而言是小兒科,那麼請問你身邊的袍澤們有多少人知道?部屬長官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東西?
重點不在於個人有多勇猛頑強,而是這些東西「普及」了沒?上級推廣了沒?重視了沒?
再來一個情境問題:部屬對晨間運動提出了質疑,你要如何應對?
是仍然以「增加運動時段才能強化體能」這種舊有觀念來登高疾呼、持續要求,還是能夠以「睡眠結束後快速實施適度運動,主要是能短時間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幫助身體快速脫離疲困狀態,同時兼顧抗壓、緩解疼痛和促進代謝等功能」這種科學化知識來說服部屬、提供知識性資訊、並以此調整運動內容或強度?
除此之外,部隊裡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弱知識困境」:
運動只有做操跟三項?身體素質仍只看BMI?(這部份已逐漸出現變革聲浪、肌力訓練觀念也有逐步推廣的跡象。雖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有了開頭)
避免槍枝卡彈而只顧擦槍洗槍卻不注重彈匣養護跟庫儲環境因素?
WD-40會腐蝕槍枝槍管這種奇詭觀念到底是誰教的?(它揮發性高,擦完不再上保養油當然容易鏽蝕)
還有部份特戰或測考中心的先進同仁喜歡據槍時握著槍管槍頭跟刺刀結合座的目的何在?(麻煩請先上網查一查C型夾握法的標準好嗎?全世界真的只有我們獨步全球。修正您那冥頑不靈的小指頭遠離槍枝擊發高熱區難道真的難於登天?別認為戴手套就能搞定一切,真的這樣那乾脆不要上護木了)
還有許多學界大老、關心國防事務的先進前輩強調的TCCC戰傷救護呢?有多少人懂?
再來,是部隊的「骨質疏鬆」症狀,
用來形容部隊結構之脆弱,
除了「無法整合」這個老生常談,
更多的是教育訓練以及專業度的貧乏。
我知道有人會不滿,尤其是特種部隊的菁英們會予以回擊,認為我跟社會酸民一樣瞧不起部隊,但我同樣提一個觀點。
例如:您是特勤隊的,那部隊是否有安排您再接受數週或數月不等的砲兵、裝甲兵、陸航的教育訓練,對於其他兵科甚至是兵種有深刻瞭解嗎?有無理解相互生態跟作戰模式?
如果沒接觸過這些,那除了小部隊特種作戰、限制空間作戰外,
特種部隊要怎麼在敵軍火力壓制下,以最快時間臨機透過精準座標尋求火力支援?要如何在攻擊各階段形成步戰協同?要如何透過通信完成空中密接支援?
而這些可是在您看各種電影、玩各種遊戲時,老美一位射擊士或一位步槍兵可以信手拈來的操作。
(或許因應娛樂效果,電影和遊戲參考價值有限,但也不能說「完全」無參考價值。網路、電視、電影花絮等各種民間渠道裡有著許多邀請退役特種部隊成員或軍事學者針對電影和遊戲內容的評析以及自身經驗分享的節目,多少能夠過濾出一些正確的資訊)
其實這些東西準則有、教範也有,
但捫心自問,
在執行地空整體的時候,空軍的戰機有哪一次是藉由地空即時通訊聯繫、實際配合地面部隊打擊或抵抗敵火的進展、而非透過先期時間律定來通過管制點的?
(往往都是地面部隊拼了命地想要趕上戰機的時間,但若真的面臨實戰,實際情況相信會有多到難以想像的窒礙跟傷亡)
我們的部隊是否擁有這樣誇領域整合技術?我相信絕對有,但重點在於這樣的技術與訓練重點是否能因應時代進展與作戰型態巨變,從集團軍戰略層級有限度「下授」小型任務部隊與「普及」於第一線基層,以提高人員素質及大幅縮短反應時間?
接著說部隊是「高齡老者」,也仍然是思維的問題。
高層的官長要面對的,是時代所帶來的巨大轉變。
早期防彈背心打靶時才會有,甚至是奢侈品;但時至今日,掛載各式配備的戰術背心已是標配,人員的作戰負重只會越來越沉,不僅「抗彈係數」的區分、軟板硬板側板的裝配已經讓人有些眼花瞭亂,高科技帶來的戰術動作與思維也只會越來越多樣。
但「統一」和「部隊延整性」的無差別要求,可以說是是強化和提升戰技訓練的噩夢。也許這七個字可以在早期、或是校閱部隊時能展現部隊的紀律和態勢;但如若不做思考,就將這七個字生搬硬套在部隊訓練中,其影響足以扼殺部隊原有的訓練效能:
左撇子的人,你硬要他手槍套掛右邊(或根本沒有左手版本的);
背心上的Molle提供了許多擴展空間,
然某些單位官長卻禁止東西掛背心上,
一切只為了「統一」、「美觀」。
直至目前為止,
仍然有部份裝甲單位官長要求統一把設計成腿掛的手槍套,
硬是當成肩掛式來使用,
身形較小的同仁(尤其是女性)一穿背心,
手槍就整個被埋在背心裡面,
拔槍的時候還得喬老半天才能出槍。
像這類資訊更新、但思維跟不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期的「戰鬥蹲姿」相信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但主要手抓握槍頸部的動作,是歐美早在二戰時期(也有一說是更早)開始,針對無握把步槍所設計的。
但部隊的訓練、新訓教育等,竟讓它陪伴部隊度過了M-16、65式、65K1、65K2、T-86和早期T-91的時光,分毫未動;
又如現在「戰鬥蹲姿」動作其實早已在兵監單位研修下調整且行之有年,但反而變成許多單位不知道、或高階官長不願意按照新修訂的動作修正直至普及單位,更不用說最近十分熱議的後備役訓練(教召)。
不讓官兵著重、掌握清驗槍「退殼」、「清膛」、「通管」的要則,反而執意要求與檢視清槍線上整齊劃一、違反人體工學的高跪姿(單兵教練中已刪除,卻又出現在戰鬥步槍的操作手冊中)。諸如此類的教育訓練思維,明顯突出許多領導階層、決策階層「做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治標不治本現象。
「我們以前啊⋯⋯⋯」這種開頭的話,是官長最愛說,但基層或有志之士最不愛聽的話語。因為不論好壞,這總是代表又一個新穎或需要被推動(也有可能是需要被議論研究)的想法就這樣被扼殺了。
我們擁有很多武器、也買了很多武器,就像身上這幾十公斤的護具一樣,但除了要有能量維持之外,重點是部隊如今的現實面,猶如開頭所形容的老者一般,根本的解決是要如何透過正確的觀念、高效益的訓練以及專業素養的普及,使其身軀不斷地增肌強大、思維年輕化,才有能力跟本錢駕馭這身得來不易的裝備,去跟敵人比態勢、比本事。
高層大方向的決策內容,也許觸及不到最底層的訓練方針、訓練重點,但對整體的風氣養成和對外觀感,卻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認知及方向的「不當操作」,對部隊所造成的殺傷力,是對岸千百枚東風巨浪都無法相比的。因為這是對部隊「質」的慢性毀滅。
談談現在討論度極高的「戰鼓隊」,
我並不清楚陸軍高階官長對於此政策強推以及堅持的考量及出發點,
儘管某些程度上能理解贊同此理念的同仁先進,認為戰鼓確有其文化及心戰價值,
但其中讓大部份基層官兵無法接受的點在於:
(包含部會層級推行的「社團」政策也一樣)
既然官方要求全軍推動、另核撥經費
而且部份單位「動用教育訓練時間練戰鼓」情況若然屬實的狀況下,
代表了官長等同將這項娛樂性質佔比較多的「民俗文化性質技藝」,
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嚴肅的「軍事戰備本務」。
這樣邏輯與方向,無疑是備受爭議及質疑的。
畢竟在整個大陸軍基層
要維持人裝訓龐大負荷、資源僧多粥少、
以及戰備任務繁重的情況下,
試問如此政策能受到多少正面評價、
又能收到多少效果?
有一則部隊「趣談」是這樣的:
若每月例休8天、各式慰補休、三節及國定連假,假設粗估可以休假100天,
一位軍人一年大概有265天的在營時間。
但如果把訓綱一頁一頁翻開詳細檢視,除了訓練課程之外,另外把所有從參一二三四跟政戰所有要執行的各式講座、講習、示範、活動、輔訪、會議、儀程、活動⋯⋯⋯這些時數全部加起來,可能會超過一年。
要用265天,來完成超過一年的事務!
也許這內容缺乏證實及可信度,但回頭看部隊現實面,各種
訓練「縮短距離」、
教學「濃縮時數」、
會議「併開從簡」、
輔訪「聯合執行」,
難道真是少數個案?
從此也不難看出端倪跟這則「趣談」的起因。
其中又有多少成分,真與「教育訓練」息息相關?還是純粹為「管制而管制」的無效行政?
以上所提,不過略舉大端,再請見諒內容所提雜亂無序,但這些都是部隊現在的窘境。
我並非全盤否認官長們的勞苦功高,但部隊諸如上述等問題已沉積已久,惡性循環日益嚴重,只是希望能藉此嘗試一呼,或許能讓官長們正視這些問題。
Submitted: October 13, 2020 5:18:19 PM UTC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80 必讀巨作《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什麼是德州模式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什麼是德州模式?《Practical Progra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SBD怪獸Podcast】 ➤ 震動熱滿一週年,強壯的老人與一年之後的 肌力 ... ... <看更多>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大夫訓練-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的推薦與評價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1193 由名教練馬克.銳普托所創立的Starting Strength,就是以簡單、直接、有效的方式進行肌力訓練而 ... ... <看更多>
肌力訓練課程設計評價 在 Re: [問題] 怪獸是不是很討人厭呀-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isen91827 (Jisen)》之銘言:
: 嗨嗨各位大大好,
: 先說我對討厭怪獸沒有任何意見,
: 我自己是有怪獸C跟NSCA-CPT ,
: 但我清楚知道自己是個小菜菜QQ
: 感覺怪獸在板上好像滿故人怨的,
: 好奇問問是什麼原因讓你不喜歡怪獸體系呢?
: 祝大家進步不止、強壯健康!
怪獸講堂不討人厭,他們有許多內容做得很好
但我認為討人厭的是他們紅了之後的跟風粉絲
怪獸講堂製造了一堆一知半解,只會跟風滿口大重量肌力的人
缺乏自主學習、自我思考能力的人變成了"信徒""狂粉"
但這些人本來就討人厭,不管在哪個其他領域也一堆
但只是剛好在在運動相關產業
這種人接觸了FP,就變洗腦變FP的信徒:FP最棒,傳統重訓有害健康
先碰到怪獸就變成大重量肌力的信徒:所有人都要大重量肌力訓練
但這些東西其實都只是工具、只是一種訓練方法
討人厭的不是這些訓練工具,而是一知半解不會思考的教練
學了一點東西後,就開始著迷,彷彿這是唯一有效的辦法,下場就是走火入魔了
現在充斥著一堆上網看幾集SBD、去過幾次講習
就開始不停強調大重量、肌力訓練的教練/人
然後瘋狂愛提科學化肌力訓練
講話沒辦法超過三句不提"大重量""科學化""肌力"
之前好奇看了幾個號稱"科學化"的訓練課程
想看他們科學在哪裡,結果好像也只會說幾RM跟算Rep*Set
提倡肌力與體能是好事,絕對是正向、值得鼓勵的
但肌力與體能的訓練內容涵蓋的範圍這麼大
體適能方面的健康,除了肌力之外還有許多面向
一個設計完善的體能訓練計畫應該能激發許多不同的生理適應
一個功能完整,健康的人要追求的應該是一個全面性的健康發展
-身體組成:維持正常的體脂肪率、血管膽固醇、血醣、血壓等
-活動度:各關節能正常活動,活動度受限會造成運動或活動上的障礙並提高受傷風險
-協調性:影響層面很大,包含平衡感、做出複雜動作的能力等
-有氧能力:包含最基本的心肺功能和能夠進行長時間運動的能力
-爆發力:能在短時間產生力量輸出的能力
-肌力:肌肉收縮產生動作並最大化力量輸出的能力
但偏偏很多人只看的到或是只看得懂"肌力",儘管其他的面向也同樣很重要
很多人看到怪獸的成功後,開始跟著瘋狂行銷"肌力"
但偏偏很多人運動科學相關背景知識及訓練經驗又不足
"肌力"變成他們的一種信仰
彷彿是健身房裡唯一的光、舉重室裡獨一至高的存在
本身對肌力與體能訓練理解的深度與廣度都不足的人
變成狂熱信徒後,不認真去思考探究問題
導致他們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覺得大重量肌力訓練才是唯一的解方
銀髮族身體退化→你肌力不夠,去深蹲、硬舉大重量
運動員想增加運動表現→你肌力不夠,去深蹲、硬舉大重量
上班族進健身房想要追求健康→你肌力不夠,去深蹲、硬舉大重量
年輕人進健身房想運動→你未來會肌力不夠,去深蹲、硬舉大重量
好似肌力不夠是所有萬惡的淵源,所有的不幸都是肌力不夠害的
然後面對其他訓練方法,這些信徒又會到處開戰
健美式訓練:追求六塊肌、符合審美的外表很可笑,虛有其表,有害健康
功能性訓練:沒有大重量刺激對肌力發展比不上大重量肌力訓練,華而不實
矯正性訓練:看不到肌力成長,沒效、大重量壓上去,身體自然會協調
然後大概8成的信徒搞不懂健力跟肌力訓練其實不是同一個東西
我真的看過有教練在團體課程個案討論,不管什麼問題都回答大重量肌力訓練
不管個案的狀況或目標,中風、開刀後、傷後復建、左右肌力不平衡等
全部的對應策略和訓練計劃都是"大重量肌力訓練"
然後答辯就只是
"今天這個老人/一般人/運動員,如果能深蹲、硬舉2、3倍體重,你會擔心他在生活中
/比賽場上的日常活動/運動表現有什麼問題嗎?"
但答案是當然會有其他的問題啊
職業運動場上,一堆運動員都能深蹲硬舉2-3倍體重,但他們還是會受傷啊
NBA、NFL、英超一堆怪物運動員深蹲輕鬆超過2倍體重
他們還是會遭遇到ACL或阿基里斯腱受傷,他們之中還是有很多人有下背痛
健身圈一堆深蹲硬舉超過2-3倍體重,還是每天都有人受傷啊
但這些問題是單純因為他們肌力不夠嗎? 亦或是有其他問題需要改善?
有沒有其他訓練方式能夠更有效的增加運動表現和降低受傷風險呢?
或是今天一個老人,如果他的目標只是日常生活起居能自理
平常上下樓梯不會雙腿不不俐落,走路沒問題不用人攙扶
那把目標設定到深蹲兩倍體重,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現實面就是除了大重量肌力訓練外,還有很多有效的訓練方法可以幫助到人
而且每位教練,不論是PT還是S&C Coach,要處理的都是"人"
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端看個人的情況,畢竟每個人都是決然不同的個體
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對運動或訓練的喜好
每個身體有不同的狀況,不同的傷痛史,有不同的問題要解決
而你對肌力與體能訓練的了解越多
你有越深厚的知識在運動科學、肌力與體能訓練相關領域中
你若了解越多各個體系的訓練方式和背後的原理
矯正性運動、功能性運動、重量/肌力訓練、增強式訓練、衝刺訓練、敏捷性訓練等
這些都將是你在訓練和規劃上的工具,你懂得越多的情況下
每次遇到了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需求
能夠應地制宜,找出最適合的訓練動作或方式去組合、設計訓練計畫並有效的解決問題
我想對於一個教練,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若一個教練的工具箱裡,只有"大重量"
不管發生什麼狀況,不管對象是誰,若只能拿得出大重量肌力訓練的菜單
那就稍嫌有點可惜了,畢竟在某些情況下,大重量或許不是這個情境的最佳解
總之,怪獸提倡的大重量肌力訓練固然有它的必要性
但運動科學、肌力與體能訓練的世界是如此廣大
還有其他許多的方法能夠採用或與之並行
畢竟現實生活很多的狀況中,沒有什麼事是那麼絕對的
希望教練們不要走火入魔了,不論是FP還是大重量肌力訓練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很棒的工具、手段和體系可以幫助提升健康或運動表現
正如我之前發文都會強調,一切都是端看"目的"
無論採取何種手段,只要能在不損害健康的情況下達到目的,都是好的訓練
除非你的目的就是只追求舉得更重、推得更重
不然一昧追求肌力,有時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一點個人淺見,歡迎討論
--
一魯蛇家世務農
一年黃瓜豐收也
採瓜取一贈學妹
學妹答不需黃瓜
魯曰不用可食之
------------------魯蛇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5.149.237.35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31800449.A.225.html
※ 編輯: jeff0801 (95.149.237.35 英國), 09/16/2021 21:57:00
為什麼訓練一定要1-3或1-5RM?
8-15RM就不行嗎?20RM或是自身體重不行嗎?
明明很多其他訓練方式,為什麼只能綁定高強度低次數的訓練方式?為什麼不做isomet
ric或eccentric?不做重量,花時間訓練Motor Control, Coordination 不行嗎?
重點是你今天訓練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啊
還有大重量是否是唯一的手段?
我當然明白大重量肌力訓練的定義、效果及有效性,但重點就不是在這邊
※ 編輯: jeff0801 (95.149.237.35 英國), 09/16/2021 22:44:03
或是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一樣能夠達成這個目標
其它方式會不會比較有效率?我當然知道大重量的功效,但重點就不是在這裡
※ 編輯: jeff0801 (95.149.237.35 英國), 09/16/2021 22:45:38
訓練重點是「目的性」
追求肌力的話當然3RM左右最好啊
但除了肌力以外呢?
我今天要其他方面的運動表現要爆發力也只做這個嗎?
※ 編輯: jeff0801 (95.149.237.35 英國), 09/17/2021 00:44:30
但我上次問別的問題就被他們封鎖了沒辦法問QQ
而且為啥不行跟奧運選手推課==
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出發點就是增加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啊 難道奧運選手不是運動員嗎??
能帶來一樣或稍差的效果,可是若能讓老人從事訓練並對訓練產生興趣,那其他方法也可
以吧
重點就是除了大重量肌力訓練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幫助他們,沒必要綁死只有有一個解
法
我認同肌力很重要,但增加肌力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
富,也很認同他提倡的觀念
綜合來看訓練量反而更高
而且你的高效益是指哪方面的效益?如果學習動作或有其他目的,20RM應該比5RM好吧
但當然如果是肌力成長那當然3RM左右最為理想,但這就又回到了一開始提的「目的性」
這個訓練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要找個案討論就討論不完了,而且永遠沒有最佳解,只有目前條件下「個人認為的最好
方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