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聳動新聞標題範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新聞] 戰爭的開始,常源於假新聞:有圖沒真相-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新聞標題例子的蘋果、安卓和微軟相關APP,DCARD和網路上 ...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點擊率-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動漫二維世界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是指以取得網路流量為主要目標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聳動的標題英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夫妻/感情文章或書籍, ... 這道看起來太吸引人了- Curious - 英語島昨天的新聞頭條太聳動,全店的人都停下來 ... ... <看更多>
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聳動的標題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聳動的標題英文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夫妻/感情文章或書籍, ... 這道看起來太吸引人了- Curious - 英語島昨天的新聞頭條太聳動,全店的人都停下來 ... ... <看更多>
聳動新聞標題範例 在 [新聞] 戰爭的開始,常源於假新聞:有圖沒真相-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 注意!每人每日限發一篇新聞。
新聞標題:
戰爭的開始,常源於假新聞:有圖沒真相的年代,如何避免被操弄?
新聞內容:
戰爭的開始,常源於假新聞:有圖沒真相的年代,如何避免被操弄?
假新聞如何烙印到你的記憶裡?
不斷重複假新聞會導致我們再也無法輕易將它們從腦海裡抹去。它們彷彿就烙印在我們的大
腦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950年代,心理學家唐納・奧爾丁・赫布(Donald Olding Hebb, 1904-1985)曾針對人們
究竟是如何學習、如何記住資訊進行過研究。為此,他研究了大腦的運作方式。他發現,一
再同時接受特定刺激的神經元,彼此會互相融合。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想學英文詞彙,針
對「chair」這個單字一再重複想像椅子的畫面,不同的腦細胞就會因此而被激活。在我們
的腦袋裡,chair一詞幾乎與椅子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未來一旦我們聽到或讀到chair這個單
字,腦海就會立即浮現出一把椅子。
假新聞運作的方式也是類似這樣。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各種媒體中一再地聽到來自阿拉伯
國家的人得為恐怖攻擊負責,那麼「阿拉伯人」和「恐怖分子」這兩個詞彙很容易就會自然
而然相互連結起來。換言之,阿拉伯人在我們的心目中會自動變成恐怖分子。如果反覆的報
導與社群媒體裡的評論一再強化這樣的連結,那麼「阿拉伯恐怖分子」這種印象就會得到鞏
固。如果此類連結背後受到了假新聞的支持(例如外國人被指控犯下他們根本沒有犯下的盜
竊或性侵等罪行),將很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我該如何揭破假新聞?
「鯨魚可以飛快地倒游」,「貓王還活著」。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假新聞。但是,你怎麼知
道哪些假新聞被你信以為真呢?不妨根據以下的問題來做判斷:
資訊出自何處?可信的記者會指明自己的消息來源。如果一則新聞缺乏消息來源,你從一開
始就該對它抱持懷疑的態度。如果指明了消息來源,那麼請你檢驗一下,是否能夠聯繫得上
消息來源;換言之,是否有相關的地址、網頁或電子信箱。接著你可以確認消息的真實性。
相對地,若你得到的只是些模糊的提示,例如據稱是由某位不知名的人士所轉述,那麼你就
不該過於相信那個故事。
作者是誰?作者是否附上自己的姓名和聯絡方式,例如在版權說明裡?或者,作者躲在某個
化名背後,亦即取了假名?一個人如果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誰,那麼你就不應該相信他。你
也可以探查一下發布訊息的網站,看看負責那個網站的是什麼人?在版權說明裡應該也能找
到相關的線索。此外,你不妨再進一步了解,平常這個網站上還發表了什麼樣的內容?倘若
涉及的內容都只是些無憑無據的八卦,那麼你就無須認真看待那個網站。
何人、何事、何時、何地、如何、為何?與事件有關的關鍵問題是否已經獲得釐清?如果沒
有,那麼作者顯然並不關心他所陳述的事件背景,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混淆視聽。
還有其他人也同樣報導了這件事嗎?察看一下同一件事是否也在其他的媒體或網站上獲得報
導。如果消息確實是有料的,那麼理應不會只有一個人撰寫。媒體(報紙、新聞通訊社、電
台等等)肯定都會對重要的事件有所報導。
如何報導?作者行文是否傾向於誇張、聳動?在文章中是否頻頻出現諸如「駭人聽聞」、「
令人髮指」、「令人憤慨」或「令人難以置信」之類強化情緒的詞彙?倘若如此,那麼作者
可能只想嘩眾取寵,並不重視自己的陳述的真實性。
作者的報導有多客觀?一般說來,記者都會試著盡可能中立地傳達訊息。換言之,他們會避
免表達個人的意見,或者當他們陳述自己的意見時,會將其標記為評論。
圖片素材出自何處?許多假新聞的造假手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將一張圖片放入某個錯誤的脈
絡中,就能輕鬆地製造出一個醜聞。藉助Google圖片搜尋,人們可以很簡單地找出圖片的原
始出處與原始背景脈絡,進而輕鬆地揭破這類造假手法。
如果照片本身看起來怪怪的,例如雲的形狀重複、陰影顯得不自然、圖像邊緣處有切割的痕
跡等等,這代表著圖像可能遭到刻意加工。在這種情況下,同樣也建議你,不妨針對圖片進
行逆向搜尋。如果想要針對某個YouTube影片搜尋更多相關資訊,人們還能藉助國際特赦組
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YouTube檢查器」(Youtube DataViewer)
專業人士有何看法?如今在網路上有許多人專門在揭露假新聞。不妨善用他們的專業知識!
在附錄中你會找到一些相關的連結。在福島核災發生後,Twitter上出現了一張畸形雛菊的
照片。這張照片旨在凸顯輻射外洩所招致的後果,但卻是個假新聞。因為那樣的異常其實是
出於自然的原因。
什麼叫做「另類事實」?
假新聞與惡意的虛假陳述毒害了政治的氛圍。它們製造了不信任與不確定性。然而,若是涉
及到自己的形象,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倒是並不羞於「創造」合適的事實
。
那是一個歷史性的大日子,2017年1月20日這一天,川普在華盛頓正式就職成為美國總統。
數十萬人前往現場參加就職典禮,數百萬人則在螢幕前收看轉播。因為這位新總統想要顛覆
一切。在他之前的政治人物、經濟學家與記者所構成的領導階層,所謂的「權勢集團」,遭
到了他的嚴厲批評。
就職典禮結束過了一天之後,白宮新聞發言人肖恩・史派瑟(Sean Spicer)宣稱,從未有
過如此多的群眾(150萬人)出席一位總統的就職典禮。問題是,每個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看
得出來,在前一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就職典禮上,親自前往現場參與
的群眾明顯多了許多。當記者以這項事實質疑史派瑟時,史派瑟居然威脅要對他們提告。
早在競選期間,川普就已把媒體稱為「假新聞的製造者」,只不過記者當時倒還沒被出重手
伺候。在西方民主國家裡,媒體普遍享有崇高的地位。對於廣大的民眾來說,他們不僅扮演
了盤根錯節的政治脈絡的解讀者,同時也扮演了政治的監督者。因此,至今為止,政治人物
都一致同意新聞媒體必須受到保護。然而,就在川普就職為美國總統的那天起,這樣的形勢
卻已成過往。如今記者遭到政府官員公開威脅。
這還不夠。一天之後,2017年1月22日,川普的顧問凱莉安妮・康威(Kellyanne Conway)
居然在鏡頭前宣稱,她的同事所提到的數字是「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事
實」其實並無「另類」可言,事實之所以是事實,無非就是因為它們是不模稜兩可的,而且
是可驗證的。像另類事實這樣的概念根本就是自相矛盾。對此,德國的《時代週報》(Die
Zeit)寫道,川普的人馬「毫無羞恥地撒謊」,當「校園惡霸」川普藉由諸如「另類事實」
之類的事情真正激怒新聞媒體的「事實書呆子」時,他的支持者們都感到相當開心。
然而,這對民主制度裡的公民代表了什麼呢?這會讓社會大眾變得不知所措,因為有人一方
面指控記者傳播假新聞,另一方面又同時提出「另類事實」混淆視聽。 新媒體支持了這種
發展,因為像川普這樣的政客,不再需要依賴新聞媒體來與群眾溝通。透過Twitter,他們
可以更快且更直接地進行這件事,而且也不必面對記者咄咄逼人的提問。
感覺的真實──什麼叫做「後事實」?
在學校裡,我們會學著在事實的基礎上互相討論。然而,在假新聞的時代裡,某些政客不再
根據事實論述,他們只想挑釁對手。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他們根本不在乎。
如今記者和專家學者經常會說,我們活在一個「後事實的時代」裡。「後事實」(post-fac
tual)一詞,是由拉丁文的post(「後」的意思),加上factual(「事實的」、「真實的
」的意思)組合而成。「後事實」所指的是,一個論述不必再根據事實的時代,在這個時代
裡,論述是用來煽惑聽眾或觀眾的情緒,論述原則上應該惹得「其他人」(像是敵對陣營或
具有其他種族背景的人)暴跳如雷或心煩意亂。
抱持「後事實」思維的政客無法理性地討論。如果你憑藉事實與他們交鋒,他們根本不會理
你,他們會否認事實,甚至指責你是個騙子。事實是可以驗證的。它們是普遍為人所接受的
實際情況。
來自外部的假新聞──誰在發揮影響?
這個國家保障言論自由。這意謂著,我們同樣必須忍受他人的意見。不過,如果其他國家的
政府刻意要在我們的國家操弄輿論,情況就會變得困難。如今,在德國有290萬土耳其裔的
人口,還有超過450萬的居民說俄語。這些人對於原籍國的政治感興趣是合理的。他們主要
是透過外國的電視頻道與入口網站來獲取相關資訊。部分的移民也因此活在土耳其或俄羅斯
的「媒體氣泡」裡。
俄羅斯與土耳其的總統也很清楚這一點。佛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和雷傑甫・
塔伊甫・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 an)會一再地挑動「民族情感」,他們希望旅居
德國的俄羅斯人或土耳其人能為自己身為俄羅斯人或土耳其人感到自豪。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們把這些族群與德國人區別開來。就這點來說,他們不僅扭曲了事實,也對德國政府挑釁
。
在我們這個國家裡,俄羅斯的宣傳(註1)會透過《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這個頻道
傳播;該頻道自2014年起開始在德國放送。這個頻道的所有者是俄羅斯國營企業《今日俄羅
斯》國際通訊社(Rossiya Segodnya),它的節目深受俄羅斯政府的想法所左右。另有兩個
俄羅斯政府的傳聲筒,同樣也是出自《今日俄羅斯》,它們就是《衛星社》(Sputnik)的
新聞入口網站與App(兩者皆有德文版)。當《衛星社》的入口網站於2014年上線時,德國
公共廣播聯盟的通訊記者馬庫斯・桑巴勒(Markus Sambale)曾形容這是一場名符其實的「
資訊戰」。
酸民在酸民工廠裡做些什麼?「internet troll」與神怪故事裡的奇幻生物完全無關,它所
指的其實是某些人。這些人一天到晚透過電腦、手機或平板散布假新聞或挑撥他人。他們之
中有些人是為了金錢、有些人則是出於信念。
在2003年時,「酸民」(troll;troll原有「巨怪」之意)一詞才首度為人所使用,當時所
指的是俄羅斯酸民(Russian trolls)。不過,一直要等到2014年時,在烏克蘭衝突爆發(
註2)後,這個用語才更為流行於公眾之間。酸民企圖透過在社群媒體或網路新聞媒體上發表
評論來影響人們的想法。他們從不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去創建一個假帳號。
知名酸民綠狄米拉・沙夫舒克(Ljudmilla Sawtschuk)就是這方面的翹楚。她曾在2015年
年初為設在俄國聖彼德堡的所謂「網路研究局」擔任寫手。她的工作就是在聊天室與部落格
中讚揚俄國總統普丁及其政策。沙夫舒克後來表示,酸民在一棟高樓裡(所謂的「酸民工廠
」)一天分兩班上工,在自己輪班的12小時內,他們往往都是不眠不休地持續工作。
土耳其也有類似的情況。據說,在全盛時期裡,艾爾多安政府曾經養了將近6,000名的酸民
,他們的任務則是在國內外帶風向。後來維基解密(WikiLeaks) 才揭露了這支酸民「軍隊
」的祕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土耳其政府總認為,光是控制報紙、廣播與電視應該就
已足夠。直到2013年,由於民眾的示威抗議,在伊斯坦堡的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
)爆發了騷亂,政府才開始改變政策。從那時起,土耳其政府就試圖透過網路左右人民。
為何你該小心軟體機器人?
假新聞的作者並非總是一個「人」。在網路上分享種種內容的,也並非總是真實的「人」。
在那背後,經常會有所謂的「bots」。它們是些彷彿有血有肉的軟體程式。
「bot」一詞是「robot」這個單詞的簡寫,意思就是機器人。bot指的是特殊的電腦程式,
也就是所謂的軟體機器人。軟體機器人甚至可能隱身於像是Facebook、Twitter之類的社群
網路的假帳號(fake account)背後;人們則稱此為「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這些
機器人的帳號有時會附有個人的照片與虛構的自傳。它們會關注你,給你按讚,舉止就跟真
人使用者沒什麼兩樣。軟體機器人通常會在下達特定代碼時啟動。它們往往甚至會在社群網
路中相互關注;或有意、或無意。
不過,為何軟體機器人會是個問題呢?因為它們的數量很多。人們可以用很少的錢購買大批
為自己所用的軟體機器人,接著就能迅速地將自己的意見或假新聞傳播出去。 負責處理政
治或社會議題的軟體機器人被稱為「意見機器人」。它們會讓我們誤以為有很多人都持某種
看法。意見機器人往往可以針對一個人(例如某位政治人物)掀起百萬倍的攻訐。或者,只
要下達一個政治人物的名字,就會散布某些主題標籤;例如#nahlesforkanzlerin(納勒斯(
註3)當總理)、#merkelmussweg(梅克爾該下台)或#merkelforkanzlerin(梅克爾當總理
)等等。
因此,軟體機器人的使用者在爭奪你我的關注。一般使用者實在不容易判斷背後到底是不是
軟體機器人。也因此,在2017年的德國大選前,主要政黨都一致同意在選戰中放棄使用軟體
機器人。你在上網時,應該常會遇到某些網站會要求你輸入一些字母或數字,或是要求你選
擇具有某些內容的圖像部分;唯有藉助這些所謂的驗證碼(CAPTCHA),網站的營運者才能
確保你不是機器人,而是真人。從這樣的情況,你不難看出,軟體機器人的問題普遍來說究
竟有多嚴重。
軟體機器人甚至會與人交朋友。所以你可能很快就擁有成千上萬個「朋友」,但卻沒有半個
有體溫。這種情況總會發生在政治人物身上。據估計,在政治人物的關注者(follower)中
,約有三分之一是軟體機器人。
你該如何辨識社交機器人?
辨識軟體機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至少可以嘗試看看。不妨檢查一下以下的幾件事。
如果發文者的情況符合其中的一項或多項,那麼他很有可能就是軟體機器人。
◆檢查名稱:那是一個幻想的名字嗎?或者,這位使用者根本就沒有報上任何名字?
◆檢查文本上的錯誤:作者的德文不好嗎?文本中是否含有許多明顯的語法錯誤?作者使用
的詞彙是否很少?
◆檢查行為:作者是否非常頻繁地推文──每天推文超過50則?他是否白天和晚上都在網路
上?他是否只回答簡單的問題?他回文的速度是否超快?
◆檢查內容:作者是否總是聚焦於相同的主題?
對抗社交機器人上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Facebook或Twitter等平台的營運者並不是很有興
趣去打擊它們。畢竟,每個活躍的新帳號都會讓他們的企業更值錢。
草根行銷──如何由下而上製造輿論?
請你想像一下:有成千上萬名學生為了支持一種在14年級結束後舉行的高中畢業考,發文、
按讚、分享。他們的箴言是:「讓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我們日後還有很長的時間足以工
作!」這會發生什麼事呢?
其他學生看到這些發文或許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至今為止完全沒聽說過什麼在14年級結束
後的高中畢業考。如果在網路上做個意見調查,許多高中生可能會自發地贊成在14年級結束
後的高中畢業考。最晚到了這個時候,所有的學生和家長都會去談論這件事,就連政治人物
、教師、導演和記者也都會加入討論的行列。
這種由下而上(亦即始於社會基層)且並非是由政治人物或社會團體所發起的運動,被稱為
草根運動(grassroots campaining)。然而,如今卻也有虛假的草根運動。在這當中,操
作者會給人一種印象,彷彿有極多的人在為某個議題發聲。然而,事實上,這樣的一場運動
卻是由某個集團或公司在主導。人們將這種操作方式稱作草根行銷(astroturfing)(註4)
。它們扭曲了事實,因此也被歸於假新聞的範疇。
為此,人們往往會僱用所謂的「網軍」,亦即利用多個假帳號刻意在網路上散播某種意見的
使用者。此外,網軍也會利用軟體機器人來幫他們分享、按讚與發文。某些網軍還會操作維
基百科的條目,而且會藉助電子郵件、讀者投書與影片去轟炸報紙、電台和電視台。付錢給
網軍的企業、社會團體與政治人物,就以這樣的方式來掀起討論並操弄其他的使用者。
謊言是如何點燃人們仇恨猶太人的心態?
在尚未有網路的年代,假訊息已經成為製造仇恨與戰爭的工具,納粹黨即為箇中高手。圖為
在紐倫堡校閱軍隊的希特勒。(攝影/AP Images/達志影像)
《錫安長老會紀要》 (註5)(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 是一份虛構的文件
,它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在德國,這份虛構的文件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後果,因為納粹黨人把
它當作迫害猶太人的理由。《錫安長老會紀要》在1903年時首次以俄文出版。這當中記載了
猶太人集體密謀如何統治世界。雖然這所有的內容都不是真的,但卻激起了很大的漣漪。一
開始是在俄羅斯,後來則傳到了整個歐洲,人們都對猶太人的陰謀感到驚恐。
在這份文件問世將近20年後,《泰晤士報》(The Times)才正式宣告這份文件的虛假。然
而,此時許多人卻都已深信這份文件的真實性。在德國,納粹黨人則以深具毀滅性的方式利
用了這份文件。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所謂「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整
個反猶太人的操作到達了高潮。人們穿梭在慕尼黑與柏林的街頭焚燒猶太教堂(synagogue
)(註6),並謀殺數百名猶太人。直到今日,當人們在阿拉伯國家要煽惑群眾反對以色列與
猶太人時,這份虛構的文件仍會在這些國家產生不小的影響。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圖也沒真相了呢?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一般說來,人們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時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經常都
是造假的照片,也就是經過加工或修改的圖片。我們也會因此掉入陷阱,因為我們很容易以
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
1917年,俄羅斯幾乎沒有人擁有相機,更別說攝影機了。當時在聖彼德堡,佛拉迪米爾・伊
里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意圖要推翻俄國的沙皇,於是他號召革命。列寧是
一群想要奪取俄國統治權的社會主義者其中之一。社會主義者相信能夠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社
會。1917年11月8日,「曙光號巡洋艦」(Aurora)開進涅瓦河(Neva River),接著向臨
時政府所在地的冬宮開砲,做為向這座沙皇宮殿「衝鋒」的信號。隨後人們便對臨時政府進
行了一場不太引人注目的逮捕行動,因為根本沒有人認真抵抗。後來,整件事就被吹捧成「
偉大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這在俄國的歷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天。遺憾的是,居然沒有留
下任何所謂革命的照片。
這讓列寧很不滿意。他想向人民展示社會主義者如何英勇地戰鬥。於是,在革命過了3年後
,人們就在一齣規模浩大的戲劇中重演了衝入宮殿的場景;只不過加入了更多的射擊和動作
。上萬名的表演者與6萬名觀眾被送到冬宮,人們就這麼製作了一個巨大的假象。 莫斯科當
局成功地在蘇聯──這個由列寧所催生的國家──維持了輝煌的十月革命的形象長達70年之
久。就連西歐與美國的許多人也都相信它。
戰爭和假新聞有什麼關係?
戰爭的第一聲槍響之前,往往都會有個被蓄意散播到世上的假新聞走在前頭。因為發動攻擊
的一方總得為戰爭找個理由;必要時,更得創造一個理由。有時這得演一場真的戲。就如同
1939年那樣。
事情是這樣的:1939年8月31日,一隊偽裝成波蘭人的納粹武裝人員襲擊了靠近波蘭邊境、
屬於德國的「格萊維茨電台」(Sender Gleiwitz),他們隨後透過國民收音機(Volksempf
änger)(註7)向德國民眾放送這樣的消息:「注意、注意!這裡是格萊維茨。電台已落入
波蘭人手裡。自由的時刻已然到來。波蘭萬歲!」這時絕大部分的德國人都誤以為波蘭士兵
入侵了那個電台,但實際上,他們其實是隸屬於希特勒的「親衛隊」(Schutzstaffel,簡
稱SS)的德國人。這就像是一場戲──但卻帶來可怕的後果。此時,希特勒有了一個攻擊波
蘭的理由。畢竟,他可以宣稱是德國先遭到襲擊才還手。於是,就在隔天,也就是1939年9
月1日,他立即宣布:「波蘭人昨夜首次派出正規士兵在我們的領土上開槍。從5點45分起我
們予以反擊。而且,從現在起,我們將以炸彈還炸彈。」
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
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圖片提供/麥田出版)
新聞連結:
https://is.gd/j2lbaH
心得:
※ 根據板規9,需附心得至少二十字繁體中文字。
優質報導
關於檢閱新聞方面
其實在高中大學的辯論社都有特別教導
這些拆資料的方式非常實用
不過說認真的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
誰有時間做這麼多花心力的事情呢?
--
自由!《英雄本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233.2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73577239.A.93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