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窗外望去,對面正對W hotel的紅色燈牆, 心潮飯店 Sinchao Rice Shoppe 亮綠色的霓虹燈鏤空字,正式地在信義區插旗,正式宣告 老新台菜 、 永心鳳茶 Yonshin Tea & Cake Selection Bar 與心潮飯店的「三心歸位」。
既是狂妄有帶溫柔的時尚設計,一樣出自 Le Monde Workshop雷孟室內設計 之手。一人工作室的能量,加上臻於完美的馮宇視覺系統,再次的席捲台北的餐飲美學領域;而同樣饒富趣味的細節,為除了以 #炒飯、 #台灣菜 為核心的心潮飯店,架構出了完整的視覺思維。
綠為基底,加成溫潤溫暖的琥珀色,昂貴的大理石桌面,桌邊、牆面曖曖的金屬修飾,與大量使用的地面馬賽克貼磚,與熟悉的絨質布料沙發,心潮飯店在主視覺Logo近乎阿拉伯字的流暢滑順異國感中,在雷孟的巧手下,衍伸出了超越國界而屬於「冷調中的溫暖」的 #心潮色。
一如餐廳名「飯店」,入口便是接待吧台,雖然沒有Lobby,卻完美的營造出阻隔感,讓外面等候的顧客知道值得等候、讓內部的顧客收到保護的寧靜感;而穿越接待吧台,映入眼簾的是「飯店」感十足的滿牆Real Bar,舒適的高腳椅吧台,坐在調酒師的對面喝一杯調酒,也是那麼的合理,更創造了未來心潮酒店「先喝一杯等朋友」的可能空間,卓越。
舒服的U型環型半包廂座位, 讓作東的主人有著凝視客人的角度;四人的座位間隔較大,真心適合飲酒偷情、招待生意的各式顧客。不同以往永心鳳茶的緊促,這次的減少席次,可見心潮飯店提高顧客體感品質的體貼心念。
故事先說這邊,如果有多挖出秘辛,再行補遺。
#心潮飯店
#永心鳳茶
#老新台菜
#雷孟 #馮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老 新台 菜 logo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照片為民國38年 拍攝於 台南旭町)。
大耀山居(懷耀齋),
一個懷念大耀先生的書齋,
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一個族群融合的家庭,
一群離鄉背井在異域打拚的廣西人,
一戶落地生根在客家庄成長的台灣人,
且聽聽看,故事是怎麼說的..............
他,是我的先父,黃大耀先生。
一位隨國民政府青年軍飄洋過海來台灣的廣西人,老家位於中國與越南的邊界,以往稱為「鎮南關」目前叫做「友誼關」的附近一個縣分。
父親大半輩子在軍旅生活,民國36年(1947)的八月中秋前夕,從廣州黃埔碼頭搭船,顛沛流離航行到陌生名稱的高雄港,在中秋夜前進前鎮(高雄)營房。
軍旅生涯,除了台灣東半部,南自屏東、北到台北圓山,無論是高雄、台南、嘉義、新竹等地,幾乎西台灣多數地方都曾戍守,民國46年也移防金門水頭,1958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之後多次戰役或外島艱困任務,父親與其他同鄉叔伯也都參與。
也就是這樣的革命情感與袍澤精神,父親退伍後,仍以老大哥的角色,照顧同鄉群聚在山居,一起照顧扶持,年節甚至邀其他外縣市同鄉一起來山上的簡居陋室團聚,以慰思鄉。
每年的家鄉壯族「土話」(地方民族語言)聊天,嚐嚐梅干扣肉、冬天自己風乾的臘肉,搗肉油豆腐丸子,每年一樣重複的菜色,卻是不變的話題與佳餚。
父親退伍後,轉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處的工程司,榮工處當年肩負國家重大建設的許多項目,自然不在話下。
父親親自參與的工程,就包括台南楠西曾文水庫、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國道中山南北高速公路楊梅路段、台北翡翠水庫、乃至於台東南迴鐵路,這些國家重大工程。
除了南迴鐵路以外,我都比所有的用路人、飲水人、用電人先接觸過,先踏勘過這些土地,先曬過太陽、先領教過滾滾風沙,或被隧道裡幽暗燈光的一燭電火球下的水滴,所領教過沁涼。
「大耀山居」的書房書櫃裡,現在仍有著一些傳記文學,書櫃上,有的是工程紀念獎牌、以及一頂有著榮工處菱形標誌的白色工地安全帽。
約末民國60年左右,父親還在曾文水庫工程工地時,我與母親王阿金女士、弟弟旭光、妹妹旭霞等全家,搭著遙遠漫長的普通火車,前往在台南楠西曾文水庫,榮工處工務所探訪父親。
當時,工程正在施做曾文水庫,印象中,我猶然記得乘著吉普車,跟著巡視大壩工地、隧道的身影。如今曾文水庫,是南台灣的水利與民生命脈。
父親後來在台南與母親結婚,在軍旅生涯與不斷的移防中,因為經濟狀況不佳,母親幾乎都是在營房外賃居。至今,母親回一起54年前我剛出生時,因為借不到錢就醫拯救疾病的我,仍感慨萬千,也造就她目前仍相當惜福的習慣。那是一段悲慘的歲月,不堪回首。
原來住在新竹縣新埔鎮犁頭山營區外的我與母親兩口人,加上有空回家的父親,總是覺得賃居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攢了一些微薄銀子,向當時旱坑里的地主張桂樓先生,購得這一塊不毛之地的山居,作為一家窩在一起的幸福天地。
在我約兩歲時搬上「大耀山居」山崗上,「土角厝」(客語:泥屋),就是小時候住的房子。直到民國68-69年才改善。當時,沒有磚喔。用泥和著稻穀與紅土,敷在竹籬笆當牆壁。後來,有以黃土(紅土) 夯成土磚,但也只是砌在牆基而已。
父親黃大耀先生,半生戎馬,人生上半場,多數時間奉獻給軍隊,人生下半場,又轉而為國奉獻。我與父親留下的合影照片極少,他自己留下的影像也不多。在那個大家都貧窮的大時代。
我讀小學時,父親要求我寫家書給他,無論是本島或外島,成了父子之間彼此相繫與聯繫的管道。
多半時候,春節除夕,父親不是在軍中,就是在工地的工務所。『守歲』,我試著想像或許就是守著槍械、守著推土機、守著孤伶伶的組合屋。卻鮮少是與妻子、兒女等家庭成員圍爐。
父親最後在南迴鐵路工程殉職,我留下一頂安全帽,作為紀念。這一頂有著榮工處菱形 LOGO 的工程安全帽,也是一部國家重大建設縮影的歷史見證。如今,在台鐵的新台東火車站的工程人員殉職紀念碑,有先父與其他工程人員的名字。有如,東西向橫貫公路的長春祠。
看見菱形的標籤,以及白色的安全帽,淺藍色的工作服、灰色的夾克,遙遙想起民國60幾年至民國70年間,台灣那儉樸、勤儉、刻苦、奮鬥的年代與歲月。
這是一個父親半生戎馬,為國家、為台灣西犧牲性命的大時代故事,這些當年的青年軍,在國家重大建設中,都有他們的血淚、汗水與貢獻在裡面。
在我沒有參與的父親年輕歲月中,他自己以故事的方式,以日記書寫自己的故事。如同父執輩,
這些前輩當初來台灣的時候,大多是20、30歲的青年人,然後就把自己這一生最精華的40年、50年,都奉獻給台灣的這片土地。
1987年4月2日星期四,父親在台東縣太麻里新香蘭 金崙隧道殉職,今天,是父親殉職31週年紀念日。日前,也是青年節,日前,台東榮民服務處也在台東紀念公園春祭,這些,我們都感念在心,往前看,已經沒有悲傷,只有記憶與感恩。希望,未來有時間,在「大耀山居」慢慢與大家一起分享與見證大時代的族群融合故事。
這是一個「大耀山居」所謂外省人(早已經是落地生根的台灣人)、閩南人,住在相當有人情味客家庄的大時代故事。2018.04.02 (夸父\老鷹)— 在新埔懷耀齋小築。
老 新台 菜 logo 在 老新台菜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