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車】
三級警戒期間,還好有貓和廚房。除了每天蹭著無所事事的貓說話,做菜這件總是由媽媽和奶奶操刀的事情,就這麼別無選擇地發生了。
在這一段安靜的時間裡,買菜、挑菜、切菜、熱鍋、爆香、熱炒,為自己做上一道道入口竟還能保持愉快心情的餐食。
在這一段安靜的時間裡,於是想起了鄉間的菜車。
我的童年生活在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是個值得大多人一頭霧水,回以一聲「蛤?」的小地方。我的奶奶林月紗女士經常在婦女會的烹飪比賽中拿下第一名,據說拿獎拿得不好意思,只好不再參賽。
雖說月紗有著一身料理絕活,雲林又是農業大縣,要在這座小村買到蔬菜水果,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回鄉的某天中午,我和奶奶一起吃飯,外頭正好來了一台菜車。她說想買點青菜,開始緩緩挪動原本深陷在藤椅裡的身體,我搶先那一雙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腳,奮勇拿起錢包,奔向菜車(當時真的十分擔心菜車會像台北的垃圾車那樣快閃呢)。
菜車一來,清一色留著短髮的婆婆媽媽嬸嬸阿姨們從不明的各方冒出頭來,原本少有人聲的村莊,忽然開始出現一陣奇幻的活力。
北漂青年如我,情不自禁迷上這種新潮的購物模式,這可比7-11和屈臣有有趣多了啊。
菜車是一台加裝帆布的藍色貨卡,車身上佈著深深的鐵鏽,有如南瓜馬車來到這座小村。車上載著青菜、蔥薑蒜、蘿蔔、魚肉、水果、豆腐、糖米油鹽、菜脯、雞蛋、油麵、養樂多;而肉品就塞在一個保麗龍箱裡面,被幾瓶結冰水簇擁著,就能以冷藏宅配的姿態走完這一趟巡迴。
菜車老闆是東勢人,從西螺鎮批來果菜,路經二崙鄉和崙背鄉,再一路往西南方,通常會在正午前後來到我家門口。在雲林縣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鄉鎮的一個村裡,人口大概只有減少的份,我對於菜車固定到來而感到欣慰,至少那些相看五六十年的老親戚和老鄰居之外,還有個頭髮尚未花白的(鮮肉)老闆來和奶奶閒聊幾句。
奶奶一邊選購,一邊吩咐我進屋拿家裡的鳳梨給老闆殺,「哇,還可以這樣喔?」我心中聲聲讚嘆,原來老闆還提供這麼跨通路的服務。菜車不但解決了偏鄉採買食材的不便,連殺鳳梨、剁甘蔗這類老人家做不來的事,菜車老闆也二話不說地完成了。如果諾貝爾設立偏鄉貢獻獎,菜車老闆無疑值得拿下十座獎盃。
我的生命始於偏鄉,偏得我誤以為她沒有故事。做了一點家族考古,才知道原來再偏再遠的地方,都曾經活在蜷窩在大時代的背彎裡。
我們家族在清代便定居台灣,1935年,糖業大好,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立「龍巖糖廠」生產蔗糖。據說家人口述,當時帶入兩三千戶就業人口。老家所在的街道被人們稱為「店仔」,外來人口聚集在此做生意,供應人口聚集所產生的採買需求。全盛時期據說曾有菜市場、教堂、鐵馬店、麵店、酒家、助產士診所、小兒科診所、漢藥店、銲錫店、桶木店、童玩店、理髮店、私娼寮,以及曾祖父經營的岸記商店。
後來隨著國際糖價下跌,龍巖糖廠便在1968年關廠,原本昌盛的糖廠村被併入田洋村。人去樓空,菜市場自然就跟著退場,本來的菜市小販,就由菜車取而代之。
遊走鄉間的菜車,經商方式頗為靈活和多元。老闆不只賣菜賣肉,也兼著收購各家戶曬乾的落花生;隨著時令,在新年賣橘子,在端午賣些小魚乾和粽葉,在中秋賣些柚子。
三級警戒已經超過兩個月,身邊有些朋友靠著菜箱度日,菜箱什麼時候送上門、箱子裡裝了什麼東西都隱隱有著一股菜車感。只可惜菜箱不會說話,不會替你殺鳳梨,也沒得討價還價。
這段時間,我在台北過得像生活在雲林老家。日子很安靜,沒有哪裡要去,做好了飯菜,上桌吃一頓飽,洗好碗盤之後,晚上就坐在陽台吹晚風,就像是幼時坐在家門前吹涼風那樣。
菜車開了二十多年,聽說菜車老闆已經職業倦怠。住在老家的叔叔說,菜車已經不按時出現,本來以為老闆忙著嫁女兒娶媳婦,但日子久了(應該沒有那麼多兒女好忙),車子總是兩三天、四五天才來一次,載來的番茄也已熟爛得微微出水。
而奶奶已經過世將近三年,她的一生不知為家人煮過多少飯菜。也許是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太多,我偶爾還是會夢見她,夢見她用孱弱的身子,為我煮上一頓有我愛吃的蒸蛋的午餐;我偶爾還是會想起她,想起我曾經答應她要回鄉看望。
在親人死後才想起的事情,變得只剩下可惜,只好安靜地聽著〈在你死後才想起曾經答應陪你去散步〉。https://reurl.cc/qg2r3n
* 菜車還馳騁在各個交通不便、機能不齊的地方,例如苗栗、北橫、花東、嘉義的小鄉鎮,謝謝菜車老闆們。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778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未見過如此有趣的食店:油雞檔、小菜廳、私房菜集一身。 踢拖街坊來碗燒鴨粉、山竹牛肉,三幾十有交易;若要海膽煲仔飯或鮑魚小菜,二三百元起跳,豐儉由人;「奇鮮」如七斤重大眼雞,只有名人老饕秘嘗後傳出來,價就不必問了。「由我出世至30歲,人們都不會認自己是水上人,很怕被人笑。」金東大小廚老闆布有輝說。他是...
「老菜脯收購」的推薦目錄: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宜手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家裡的老菜脯- 看板TaichungBu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台灣老菜脯文化發展協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有沒有三十年老菜脯一甕只賣50元的卦?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問卦] 哇靠!家裡發現醃製40年的菜脯! - Gossiping - PTT生活 ...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家裡的老菜脯- 看板TaichungBun | PTT台灣在地區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哪裡有賣老菜脯? | Chiayi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家裡的老菜脯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 61年老菜脯@台中市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家裡的老菜脯- 看板TaichungBun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老菜脯收購 在 阿嬤ㄟ寶-陳年老菜埔雞湯 - 美食板 | Dcard 的評價
老菜脯收購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評某台菜文化專書對唐魯孫先生飲食書寫之謬誤
一本前陣子出版的台灣飲食專書中,論及已故飲食作家唐魯孫先生的作品時,作者的結語是這樣的:「在戰後飲食書寫中,唐魯孫的此種批評並非特例,許多戰後移民作家都採取『褒揚家鄉食物同時貶低台灣食物』的書寫方式」(《「台灣菜」的文化史》324)。
該書的作者不知是刻意忽略,或是沒有完全讀盡唐魯孫老前輩的文章,以至於對唐魯孫先生對台灣美食的讚揚和推廣都隻字未提。前者在學術倫理,後者在學術專業上,都是極大的瑕疵。
例如,在《唐魯孫談吃》〈四臣湯〉這篇中,唐魯孫前輩寫道:「嘉義早先中央市場有一家中藥鋪益元堂,門前設攤專賣四臣湯,因為老闆開中藥舖,四臣湯是遵古法炮製,現在叫本名四臣湯的恐怕只有益元堂一家啦」(107)。
討論台南擔擔麵時:「度小月的肉燥漿凝瓊液,先要裝罈固人,而且入口即溶,凡到臺南總要去度小月,領略一下古都小吃風味。筆者于役於嘉南的時節,數度在度小月碰見當時任縣長的林金生先生。他輕車簡從,坐在矮凳上,就着麵挑子,大啖特啖,一吃就是十碗八碗」(110,「燥」應為「臊」,這裡按照原文)。
對於台南米糕,唐老先生更覺得誘人:「老闆姓文,大家叫他『米糕文』,因為他個子很矮,又叫「矮仔文」。他也賣五香滷蛋,蛋在滷鍋裡翻滾,蛋白越煮越嫩越有味,跟市面一般賣的滋味完全不同,拿來跟米糕一塊兒吃,味道更是沉郁香腴。緊挨着米糕文的攤子,有個賣虱目魚皮湯的,做法是把虱目魚皮剥下来,抹上特制的虱目魚漿,放在排骨湯裡煮熟,跟米糕、滷蛋一塊兒吃,游氏認為是天下絕味。當年他跟幾位同學在復旦大學讀書,遠離鄉土,難免想家,大家談起台南米糕、滷蛋配虱目魚皮湯的滋味,有位同學居然想得哭起来了,可想而知這三種小吃是多麼誘人啦啦」(116)。
在談到台灣肉粽時,唐魯孫先生先是批評了北平人對粽子觀念之狹隘:「北平人重土難遷,真有一輩子没出過城圈的人。談到飲食,有一種定而不可移的標準,就拿粽子來說吧,永遠是白江米蘸白糖或糖稀,要不就是江米小棗。如果您剥一只火腿粽子嚐嚐,他認為粽子只能吃甜的,吃鹹粽子簡直不可思議」;隨之大讚台南的吉仔肉粽:「吉仔的肉粽,近乎廣東肇慶的裹蒸粽,好在不惜工本,花樣繁多,百味雜陳,材料扎實,寧可提高售價,但是貨色不肯抽條。它還有一個特點,煮好之後,得透而不糜,只只入味,冷吃熱吃均可」(《唐魯孫談吃》: 117~118)。從北平蘸白糖的粽子,比較廣東肇慶的裹蒸粽,再回來比較台南的肉粽,字裡行間皆可見到唐魯孫前輩對大江南北吃食的瞭若指掌。
台灣的滷豬腳,更是讓唐魯孫前輩讚嘆不已,想起早年在鄉下收購菸草時吃到的小攤的豬腳,他覺得那口味是他在德國吃的豬腳所遠遠不及的:「一碗豬脚端上來紅燉燉、油汪汪、香噴噴全是脚爪尖,妙在味醇質爛,腴滑不腻。吃豬最怕細毛扦不乾淨。早年我吃德國飯店鹽水猪脚,能够放心大嚼,就是因為收拾得乾淨,才無冗毛。想不到在窮鄉僻壤,居然有皮光肉滑的豬脚,而且是紅燜的,比德國佬所做的鹽水豬脚又適口充腸多了(119)。不單如此,他更提及了台灣豬腳對其人稱豬腳大王的友人的魅力:「民國六十一年,財政廳有一位李視察,自稱在大陸時是有名的豬脚大王,我特地請他到美濃吃豬脚,他一口氣吃下十二大塊豬脚,乃滋蜜说:『以往來吃豬脚的最高紀錄是十塊,這位先生可算最高紀錄了。』他吃完豬脚還外加一碗魚湯兩碗飯,後來他回到中興新村跟人表示,到美濃吃豬脚是人生一大樂事,令他畢生難忘。可見美濃豬脚的誘惑力是多麼大了」(120)。
此外,他和萬巒豬腳創辦人林海鴻先生更是多年的好交情,也讚美屏東縣豬隻養殖的嚴格,造就了這樣好吃的豬腳:「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屏東,車過屏東大橋,在橋頭上發現有一個豬隻檢查站。據說當時屏東縣政府對於豬隻品種、檢疫都非常重視,而且管制嚴格。當时屏東縣縣長是林石城先生,他對於豬隻育種繁殖特别有興趣,還特地陪我們到豬隻繁殖場去參觀。我想高屏地區美濃、萬巒豬脚能够馳名全省,和這些都有微妙關係的」(121)。
在面對吃遍世界五大洲的一位法國朋友攝影師高德,與日本友人狩獵家松崎達二郎批評當時在台灣花錢受罪還吃不到好東西時,唐魯孫前輩則是以屏東東港興亞飯店的一道蜂巢蝦,滿足了他們挑剔的味蕾:「屏東東港有一家興亞飯店,因為港口没有大型輪舶進出,海水污染程度不深,每天漁獲所得隨撈隨吃,自然新鮮肥美。興亞有一道蜂巢蝦,似乎别家海鮮店還不會做呢!據興亞的頭廚說:『蜂巢蝦是跟澎湖一位大師傅學的,蝦要新鮮,抽腸剥殻要乾淨俐落,用料方面不能太鹹,要帶有一絲絲甜意,滾油旺火,拿来下酒,比鹽酥蝦高明多啦。』蜂巢蝦一上桌,黄裳裹玉,蓊葧蓬鬆,宜粥宜酒,兩位國際友人吃了之後讚不絕口。此後他們每到東港必定到興亞飽啖一次蜂巢蝦。我在屏東曾經請林邊的海鮮店試做,色、香、味、形都趕不上興亞這道招牌菜。割烹之妙,易牙難傳,這句話是一點兒都不假的(125)。
以台灣的海鮮為例,唐魯孫先生非但沒有貶抑,更認為比起中國沿海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精於飲饌的美食專家,要屬隨園老人了。袁簡齋(枚)先生認為中國沿海各地,雖然都有海鮮出產,以鮮度論,自然北勝於南,以種類分,則又南多於北。拿台灣海鮮的種類來說吧,可真是集蘇、浙、閩、粤各沿海省份海產的大成,可以說是珍錯畢備,而且尤有過之」(《天下味》52)。
在此書作者筆下,唐魯孫先生的作品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飲食是高度藝術的表現;二是對菜餚傳統與本真性、正統性的重視。
關於這樣的特徵,作者批評道:「唐魯孫從自身的經驗與記憶中取材,將北平的飲食文化視為一種『好』的飲食標準,並以此評價其他各地的飲食文化,包括台灣飲食。如此,他在台灣所接觸的飲食自然是不合乎其標準」(《「台灣菜」的文化史》321)。
「唐魯孫對台灣飲食的不滿,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餐館中「不純正」的烹飪方式以及『混省菜』的現象 . . . 」;「然而,他對台灣飲食的批評與不滿,也顯示出對台灣文化的缺乏了解,特別是對台灣大酒樓中常見的混省菜現象」(322,324)。
作者又提到,唐魯孫先生在吃了台灣北平館子做的雞絲拉皮後,批評道:「大陸各省的飲食,台灣現在大概都會做齊了,可是直至如今還沒吃過一份像樣的拉皮」(《「台灣菜」的文化史》324)。
關於以上幾點,一位致力於推廣傳統台菜的作家,無獨有偶地,也在她書中不只一次提過自己的不滿:「這些年我去過好多家知名的台菜餐廳,發現有些台菜餐廳菜單上現在竟然也有了宮保雞丁、酸辣湯,有些餐廳雖高舉『台菜』的招牌,內部裝潢也是古色古香,濃濃台灣味,但端出的台菜卻只有菜脯蛋、香腸炒飯等幾道最普通的菜色,這讓我十分感慨台菜到底怎麼了!」(《老台菜》6)。
若是將上述引文的台菜和台灣換成北平,可以看出,其實在尋求台菜與北平菜的本真性與正統性這方面,都是對於想要保存傳統飲食文化的人在共同追求的。上述引文的作者抱怨在台菜餐廳出現宮保雞丁,絕非在貶低川菜;唐魯孫先生抱怨台灣的北平館子做不出好的雞絲拉皮,也不是在貶低台灣。
況且,唐魯孫前輩更不是一個不懂台灣酒家文化的人,據我所知,他不但會上當時的酒家,還常去:「早年臺灣的上林花是著名的酒家。因為乍到臺灣,還不懂得點菜,有一位酒家小姐外號叫航空母艦的,以拳雅量宏、一口氣能半打啤酒下肚面不改色而得名」(《天下味》54)。當時最老牌名氣也最響亮的,是位於錦西街和重慶北路口「江山樓大酒家」,最豪華的該是位於保安街口的「新中華大酒家」。「新中華大酒家」位於太平町,也就是現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附近。唐魯孫先生非但時常光顧,更與其主廚熟識:「台灣出產的響螺,肥狀鮮脆,是不輸閩浙兩省的。一味炒響螺片,是當年太平町新中華主廚陳阿廉的拿手菜。新中華在全盛時代,逢到星期休假,太平町大菜市從南部運來的響螺,要讓新中華先挑,其勢派跟北平正陽樓到菜市批購大螃蟹一樣。他家挑完才開秤,人家不計較價錢,只要雌雄成對,黄滿肉肥,要多少錢一斤,給多少錢,從不還價。新中華到市上買響螺,也是如此。所以要吃好響螺,必定到新中華去。自從新中華收歇,陳阿廉曾經回到高雄,在河東路一家海鮮店主廚,仍然以炒響螺片來號召食客,生意依舊興旺異常」(《天下味》56-57))。
老菜脯收購 在 宜手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餐桌回到產地—嘉義布袋生產者之旅》
第二站:新來源醬園
兩天的旅程中,我被分配到搭旺哥的車,在車上聽旺哥講嘉義布袋的發展歷史與地理環境非常有趣。「來,你們看右手邊那裡,是全台灣最矮的三角點,東港山,攻頂只要1分鐘。」「左邊這裡,以前是全台灣生產菜脯最多產量的工廠,這邊的居民早期都是種白蘿蔔的,後來改成由外地收購後再曬、再醃漬.。」「這邊有賣田鼠肉,要不是時間關係,你們可以去吃看看。」是啊,要不是因為要趕高鐵,否則我一定下車買一包田鼠肉回家煮來吃的,只能等下次了。
不搭車的時候,旺哥會為我們介紹路邊的植物和果樹,要我們摸看看、聞看看、吃看看。聽說旺哥以前玩樂團、愛打鼓,平常聽古典樂,我想這些植物就像他生活中的音符,樹上的、地上的,高高低低,串起生活中的美感與情趣。旺哥講話溫和,語調平穩,我尤其喜歡聽他說台語,古味、貼切又好聽,這次也從他那學到兩個烹煮的台語單字,「ㄎㄜ」和「ㄜ」,讓自以爲台語還不錯的我多上了一課。
來到旺哥的家,遠遠就聞到醬香,迎面走來三位爽朗開懷的婦人,她們手上各自提的,就是旺哥家自製的蔭豆醬,原來是附近鄰居相偕來買醬,也順便聊聊家裡的大小事,我幻想幾位婦人今天的晚餐其中一道就是蔭豆「ㄎㄜ」虱目魚吧,還沒入內參觀,就讓我感到新來源醬園在當地的重要性。
走入庭院,地上一缸缸古樸又沉穩的大醬缸,旺哥打開其中一甕,蔭豆在午後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我在生產者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盡力付出後耐心等待。過程一定辛苦,但付出的勞力與時間會給你最好的回報,就像這一缸宛如黃金、亮似鑽石的蔭豆醬。
新來源醬園原本真的是做醬菜的,各式各樣的醬菜都有,早期人口多,需求大,常常忙不過來,如今人口外移,消費轉型,第三代的旺哥接手後就只專心釀造蔭豆與蔭油了。但即使只有這項主打產品,因為一切遵循古法,製程繁複且重勞力,實在辛苦。很多人勸旺哥旺嫂轉型機械化工廠,不但可以大量製造,省力又賺錢。旺哥笑說,到這個年紀,生活簡單好過就可,要不是因為客戶口中的古早味與家鄉味無法用機器取代,才堅持手工到現在的;要不是好幾次自己親眼看見老人家們遠從外地來,為的就是吃一口記憶中的蔭豆,旺哥想,就為了這些人繼續做下去吧。
旺哥為我們解說蔭豆製程的時候,旺嫂忙進忙出為我們備點心,還要招呼來消費的鄰居們。一塊豆腐,配一勺蔭豆,兩種看似簡單不過的食材,製程都不簡單,相加之後迸出相乘的美味。蔭豆煨虱目魚是當地人熟悉的菜餚,附近自助餐店也能點到這道美食,來布袋一定要試試。旺哥的蔭豆因為是用黃豆製作,顏色所以金黃,製作過程中得到的蔭油也就是白蔭油,和市面上多用黑豆製成的醬油不同,也是新來源最大的特色。
因為循古法製作,旺哥家的”古物”也特別多,烹煮黃豆的檜木桶、撈豆的勺子、降溫與製麴用的簳模、保溫用的麻布袋、通風用的木磚、量豆用的斗、甚至招待我們坐的椅子與牆上的墨跡,樣樣都是寶。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從頭到尾參與蔭豆的製程,紮紮實實的做過一次,好好體會粒粒蔭豆皆辛苦的滋味。想到旺哥旺嫂為了守護別人記憶中的味道而努力著,我不禁羨慕了起來,若說人生在世能為這個世界有甚麼樣的貢獻,做出一個家傳的美味,傳遞一代又一代,連結家人與家鄉的情感,這就是最完美最幸福的付出了。
老菜脯收購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未見過如此有趣的食店:油雞檔、小菜廳、私房菜集一身。
踢拖街坊來碗燒鴨粉、山竹牛肉,三幾十有交易;若要海膽煲仔飯或鮑魚小菜,二三百元起跳,豐儉由人;「奇鮮」如七斤重大眼雞,只有名人老饕秘嘗後傳出來,價就不必問了。「由我出世至30歲,人們都不會認自己是水上人,很怕被人笑。」金東大小廚老闆布有輝說。他是布袋澳人,來到筲箕灣幾番風浪,賣燒味、點心、小菜及至主打海鮮的蜑家菜,一步一步印證「水佬輝」的出頭天。
記不清是哪一年,阿輝說有套戲叫『亞唷』,「我們被人笑,覺得是低等少少,被寸嘴叫『亞唷』。」字音「香、康」,「國、腳」,他說分不出,「我第一份工做鋁『倉』(窗),說到今時今日都不正,索性告訴人:我真是水上人,我煮的就是原味少少水上人簡單而鮮味的東西。」出身,年少時不敢宣諸於口,竟是後來成功的基石,名人食客對他的蜑家菜趨之若鶩。
跟阿輝到筲箕灣街市走一圈,如入寶山。肉厚的針墨正當造、貌醜的石崇助傷口癒合我聽過,殊不知被劏肚取走墨囊的針墨仍然生鮮,端倪就在觸鬚上吸盤仍會黏着你手指;石崇愈炒愈貴呢!但牠和有毒的老虎魚十足孖生兄弟。阿輝展示,老虎魚肚皮黃,石崇的白而略帶紅。大過拳頭的鹹水奄仔、石蟹,前者肉質嫩滑,後者爽彈蟹味濃;還有岩岩巉巉的勒螺、大眼螺、跳螺、塔螺等等本地鮮,若非他介紹,根本走寶。
阿輝小時候住在布袋澳,常跟爸爸布廿九出海捉魚,「一年四季好多零食,岸邊有蜆螺,後山就有山棯油甘子。」14歲中一那年他輟學,跟堂兄到筲箕灣收購魚餌賣給漁排,「當年筲箕灣有個魚市場,漁船載着滿滿漁獲,甚麼季節返甚麼魚,那年我差不多全學了。」
上岸,改命運
識魚,也得烹魚。阿輝指出水上人很少用醬,多用菜脯、冬菜或大頭菜吊味;有時蜆跟其他海鮮一起煮,鮮上鮮,特別甜。他的蜑家廚藝,第一個師傅就是媽媽:「她天天九味魚十味魚,泥鯭也有豉油王煎泥鯭、鹽油水泥鯭、白豆煮泥鯭……樣樣味道都不同。」「我最先教他是酸菜魚,跟住煮豬膶蜆。」輝媽說。她七十有九,午市負責收銀,豬膶蜆是店中人氣菜式,她與有榮焉。
講到學師,阿輝不停提「這裏的水上人」。艇家、海鮮檔主來食飯送貨,不時教他煮,「有些嚡口的魚分解能改變肉質,可能用生粉包、用鹽醃,會很好味。」
不過,最先帶給他成就感的,並非烹鮮,而是燒叉燒、賣燒鴨粉。
布袋澳,不過是個小小避風的灣頭。「在水上時當然辛苦,打魚之後搬來筲箕灣賣,打風要搵避風塘周圍匿。仔女大個都不想他們打魚了,上岸做。」輝媽希望子女有不同的命運。
天下父母心,她和丈夫拚命搵錢。「我從小就見他們做好多份工:在漁排養魚、載人去釣魚及撐艇、去清水灣高爾夫球場打散工……儲錢買了三間樓。1989年,賣了一間樓打本給我幾兄弟姊妹開鋪。」店就在現址,叫做東大美點小廚,最初賣梅菜扣肉、生炒骨、油雞等。
當時筲箕灣是漁船補給站,東大就做水上人生意。「水上人好鍾意食肉,因為在海上已經日日食魚。」燒鴨粉最受歡迎,水上人一日食三餐也不厭,「湯底非常重要,用梭羅魚和大地魚熬製而成。」燒味粉的底韻,仍在大海。
同坐一條船
阿輝有三哥一姊,家中排行最小;東大由大哥帶領。沒兩年,他返布袋澳做粉麵檔,後來學會燒叉燒、燒鴨。93年,媽媽一通電話又把他帶回筲箕灣。「我媽說:三間東大好靜,欠很多錢,你回來啦!」原來大哥由一間東大開到三間,錢,卻突然間全沒了,父母已把手上兩間樓賣掉還債。
當時東大已由兩個鋪位相連,一邊油雞檔,一邊賣小菜。「我們水上人同坐一條船,有甚麼大風浪都一齊過的。」只是,樹倒猢猻散,這「一齊」只有母子倆:在油雞檔,阿輝斬叉燒燒鴨;媽媽煲湯烚雞。有次打風漁船都泊岸了,油雞檔水泄不通,十元一碗粉麵,阿輝賣了近千碗,讓他開心了一陣子。
未幾,媽媽又告急,「隔籬(鋪)欠好多錢,大哥不做了,你會不會做?」原來兩老連最後的十萬元養老金也拿出來還債,仍欠人80萬元。「那時賣一層樓呀,500呎都是值65萬。」想到父母一毫子也沒有了,日日行六層樓梯租住唐樓,他很心痛。「由細到大,我和媽媽經常鬧意見,但最後她叫我做甚麼就做甚麼。」他接手店鋪,並改名金東大小廚。
信譽,等於商機
接手時,金東大欠租半年,欠貨錢三四個月,阿輝一心一意想着怎樣還錢。可是,錢繼續蝕,很快欠達百萬元,除了求神拜佛,他甚至去中山問米。記得那晚坐夜船,他抵埗已是七八點,先去一間食肆吃晚飯,「一進去,嘩!撞鬼呀!為何七點幾在賣蝦餃燒賣?」原來時興夜茶,其門若市;回港後,他照辦煮碗,賣起24小時點心,成為東區首間開夜茶的店鋪。
96年太太Ada剛有了BB,可是作小產,醫生叮囑一定要臥床休息。那時兩小口輪更,Ada不停搬點心蒸飯,抬來抬去,「因為無錢請人,全部自己做。我不能臥床,博啦!只能繼續做,又無事過到!我是吃排骨飯山竹牛肉養大胎兒的,產後也沒坐月就出鋪了。」Ada說着,淚水不住在眼眶打滾。
95年嫁作輝太時,丈夫已背了一身債。「那時我覺得他很有骨氣。如果一個男人願意承擔,他不會差。」Ada語氣堅定,沒後悔過。
追生意額一樣日日驚心。那時還債,他們開期票給債主,「我們做通宵,捱到第二朝九點鐘,就要即刻跑去銀行入數。如果你知道今晚做不夠生意額,第二朝沒有的,都要早過彈票之前通知那人,這叫誠信。」Ada說。
「你有信譽才可以有商機。」阿輝口吻如出一轍。還債十年,捱得很辛苦,「我記得04年05年我老婆走到門口,我在斬燒鴨粉,老婆同我講:唉!終於儲到第一個十萬。」
繼續前行
轉虧為盈有兩年,阿輝以為轉入直路,豈料08年現在賣小菜的鋪位業主加租不遂收了鋪。阿輝只能退守油雞檔,仍賣點心和燒鴨粉。半年後新業主上場,因為鋪位一直租不出,喜出望外地找回阿輝,更免他六個月租。
「那時做點心很難請人,我見兩公婆幾個人都得,就做回小菜,索性加些水上人做的菜式,怎知反應幾好。」七八年前店鋪裝修過後,他打正蜑家菜旗號,有相熟艇家和檔主給他留本地鮮,有布袋澳的阿叔姪仔幫佢曬鹹魚、魷魚仔、紫菜等,天然無添加,引來大批「想食好嘢」的岸上人追隨。而服務水上人的油雞檔、殺出重圍的點心蒸籠依舊在,是顧念舊客,也是誌記步步走來的艱辛。
「水佬輝出了頭,我們女人不需要的,我在後面幫他夠了。」Ada甜笑。
「錢賺了,全部先落她袋。」阿輝帶點挑釁語氣。
「管數那個最大壓力呀!」Ada還擊。夫婦倆,終於守得雲開了,也給父母一個安樂窩享晚年。
當年14歲,阿輝離開了布袋澳,做過魚餌收購、鋁窗學徒、學廚兩年……一直只想打工,沒想過做生意。「我行這條路,很多情況好似出海,預計不了。」出海看環境看天做人,做飲食也要看客人好惡。
從前交魚餌到白沙灣的漁排,船程兩小時,三號風球都要去,「浪很大,你的船一定要迎住浪頭去;你若回頭,或者浪在旁邊打,你會很易翻船。」阿輝形容「一洗濕個頭就要衝過去」,退不得。大哥從沒交代當年為何蝕大本欠巨債,阿輝不問也不恨,像船行,向前看,「來到今時今日,可以養起全家人,去某些地方找到靚食材,煮到客人說:真是好多謝你阿輝,煮這麼好食物給我。其實這些真是很開心。」
採訪:韓潔瑤 拍攝:關永浩
金東大小廚
地址:筲箕灣筲箕灣東大街59-99號5號鋪
電話:2569 4361
詳情: http://bit.ly/2CZZihc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老菜脯收購 在 台灣老菜脯文化發展協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有收購老菜埔嗎? 8 mos Report. 羽宮寒希,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
老菜脯收購 在 有沒有三十年老菜脯一甕只賣50元的卦?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阿嬤,一個人住在三合院古厝,過年前,剛好有陌生人來家裡說要收購老菜脯和古早床,結果剛好阿嬤廚房就放著一甕醃了很~~久的菜脯,就問對方這樣可以 ... ... <看更多>
老菜脯收購 在 [請益]家裡的老菜脯- 看板TaichungBu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