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媽有病?還是我有病?】
那天看到朋友書架上,有好幾本關於母親帶來創傷的書,對於這類書籍我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發現會買這些書的人,一定是有些原因,讓這種書名可以吸引他購買。
#這樣的書名不是很違反常理嗎?
母親角色照理來說都是愛與照顧,懷胎十月把我們生下,為我們把屎把尿,然後所謂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拔長大,然後自己老了後發現付出了許多歲月,自己身體大不如前,換我們來照顧回饋母親。這些都是我們一般認知到的。當然有些家庭,可能還包含更多情節,母親還要照顧其他家人,還要負擔很重的家計,還要照顧其他有需求的孩子等等。
可是市面上還會有這輛的書籍,吸引到大量讀者,表示有一部分的母親,其實並不是完全扮演這樣的角色,愛與照顧。 反而是相反,帶來了傷害和創傷。
可怕的是,當我們身為孩子意識到自己被母親傷害的時候,往往已經【#傷害很久了】。
這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出現 #混亂和焦慮。
因為我們心中的所謂常理和倫理,告訴我們母親是如何辛苦如何愛我們,天下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類的想法早早烙印,但實際上卻不斷遇到母親的情緒、攻擊、批判、貶低、要求和競爭等,輪番上演,日復一日。小時候從來都不曾懷疑過,但隨著我們成長,了解到甚麼叫做【#不舒服】後,好像,驚覺到了甚麼?
#媽媽,#你怎麼會這樣對我?
#你真的愛我嗎?#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對我?
這些話在心中,可能根本說不出口,或者是,哪一次不小心噴出口了,母親的反應只會讓我覺得,我怎麼會這樣講?我講了也沒有用?自己更氣,更難過,更崩潰。
#為什麼我怎麼做都不對?
#為什麼你要這樣困住我?
#為什麼你好像很愛我,沒有我不行,但你又這麼不快樂?
母親,都是當了母親後才開始學著當母親的。很可惜的是,的確有部分的母親,始終沒有學會扮演這個角色,或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自己帶著這麼多憤怒、需求、這麼多情緒和壓力,在對待孩子。或許他們也是這樣被愛大的。或許他們很害怕,自己會被孩子嫌棄,很怕自己得不到注意力,很怕連孩子也都不喜歡她....
可是,無論母親怎麼了,被傷害的感覺是真的,而且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令人厭煩、不耐、傷心,這些都是會影響我們自己的人際和親密關係的,我們被這樣忽冷忽熱的對待,我們自然也就找不到自己的重心,更不知道該如何【恆溫地愛人】,那我們就很難在關係中得到被愛的感覺,得不到被愛的感覺,另一半也幫不上忙的話,自己最後可能會哀傷地離開。
回到家裡,或者回到母親身邊,又覺得忽冷忽熱。
因此很多書籍開始探討【#母親帶來的傷害】,因為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太懂得如何愛人和愛自己,也感受不到另一半的愛的時候,是一種令人非常沮喪和失望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困住我們好多年,在關係中載浮載沉,感覺都遇不到對的人,感覺都荒廢了青春,感覺都被別人比過去了,感覺被拋棄了好幾回,感覺最後也快要被自己放棄了,都要不愛自己了,都對愛情不抱希望了,才發現,原來,是我從來沒有學會愛,原來,可能這一切和母親有關。
於是,除了怪自己,就很容易回到母親的責任上。忍不住會羨慕起別人的母親,如果我的母親沒有那麼情緒化、那麼依賴、那麼控制、那麼冷漠或自我的話,我會不會比較容易得到幸福?
只是,#我們很難改變母親,#也無法改變過去受過的對待,但我們自己心裡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有力氣的話,是時候開始學習為自己清理和包紮,別讓自己或任何人在不時地摳開你的傷疤,別把自己的傷口倘開在會傷害你的人面前,把自己照顧好。好好檢視自己的傷口,告訴自己這些傷口是可以被善待,可以恢復的。我們都已成年茁壯,只要把自己的狀態養好起來,只要勇於面對自己過去的陰影和失落,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就算幼年感受不夠多,成年後的我們仍保有這樣的學習能力,可以學會如何愛人,如何愛自己。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找到平衡。
圖/pexels
文/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坛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你会越来越高频率的遇见那种突然之间的愤怒、突然之间的崩溃和突然之间的沮丧。不仅仅是面对他人,其实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在某个瞬间...
老屎忽心理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夫人一直唠叨不停。 不久,夫人看见一条鱼上钩了,又开始唠叨。 她说:
「这条鱼真可怜!」
先生看了看手里的鱼,说道:
「如果它不开口,就不会有事了!」
夫人听了这话,立即安静下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会真心觉得这位先生是一个幽默的智者。
他不喜欢夫人的唠叨,又不便明说,怎么办呢? 巧借鱼儿的嘴巴说出来。
夫人也很聪明,听出了先生的话里另有所指,便不再唠叨。
「唠叨」可谓婚姻中的一把双刃剑。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小莫的故事。
小莫原本是寡言少语的,但在婚后忙碌而细碎的生活里,逐渐变得唠叨。
而她的老公,也在她每天的唠叨中渐渐远离了她。 最终,他们在一次吵架过后,选择了离婚。
著名作家亦舒曾说:
「最折磨人的或许不是一场惨烈战争,而是繁琐的日常生活。」
就像彼此相爱的两个人,走进婚姻多年后,曾有的激情已消失。
而怎样在细细碎的日子里保持冷静,寻找到生活的乐趣,真的是一件需要智能的事。
在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或许只有双方以爱为基础,彼此理解共同经营,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01 双方冷静地有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从小莫和前夫相识、相恋、相处到离婚,我都是一路看着他们走过来的。
原本两人相亲相爱,也曾有过甜蜜的日子,但他们何以会走到离婚的地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小莫不懂得如何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小莫的前夫不懂得倾听,他根本不理解小莫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唠叨。
直到有一天,孩子把屎拉在裤子里,小莫的老公假装看不到,还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小莫急了就开始不停地埋怨老公,而老公跟没听见一样,始终一声不吭,对小莫的唠叨不理不睬。
小莫一生气,就说干脆离婚。 没想到她老公立即开口说:
离就离。
就这样,第二天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
因为这么点小事两人就离婚,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从他们失败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
小莫之所以变得唠叨,是老公对孩子、对自己不闻不问导致的。
其实她不停地唠叨,并不是真的埋怨,只是想引起老公的注意,希望老公能理解她,并能帮她分担点家庭琐事。
可是小莫有需求却没有和老公直接沟通。
因为她在照顾孩子和家人的过程中早已身心俱疲,她不愿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她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话? 哪怕认真听我说一次也行啊?」
「你能不能不要一进门就把衣服鞋子乱扔? 我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还是不听......」
这样抱怨的话。
卡耐基曾经说过:
「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因此,我们不必以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伤害别人而找藉口。
其实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心里特别渴望对方能够积极地回应。 但是在对方看来,抱怨往往更像对自己的指责。
小莫在遭遇了丧偶式育儿的婚姻后,逐渐失去了心理平衡,变得唠叨不休。
而从小莫的老公那一方面来看,他也并没有从小莫的唠叨中,听出小莫唠叨背后的真正需求。
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分道扬镳。
著名诗人席慕容说: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婚姻里,夫妻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战友、是知己。
只有学会表达,有效地沟通,两个人才能携手面对这一生的风风雨雨。
02 三思而后行,正确表达你的需求
离婚后的一天,小莫对我说:
「其实,之前每次跟老公发过火后,我也在反省,很多时候我也知道不该说一些伤人自尊的话。
可是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有些话,就那么脱口而出了。 不说吧,心里又堵得慌。 不知道怎么办?」
是啊! 道理我们都懂。 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婚姻更是如此。
面对配偶时,我们要学会表达,懂得聆听。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像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那样: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呢?
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曾指出:
如果一个妻子想表达「丈夫经常打高尔夫而忽略了家庭」的观点。
她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
「亲爱的,你打高尔夫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第二种是:
「亲爱的,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
这简单的两句话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它们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妻子是用第一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想:
「就算我打高尔夫打得太多,那又怎麽样呢? 那多久打一次才是适当的频率呢?」
在第一种表达方式里,老公并不能理解妻子的真正需求。
但如果妻子是用第二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反思:
「原来我专注于打高尔夫,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外出野餐了,也很久没有陪妻子看一场电影了,
而妻子很需要我的陪伴...... 看来,我以后要把打高尔夫的时间拿一点来陪伴家人了。」
看来,夫妻之间冷静正确地表达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改变,而是对方没有明白我们说话背后的真正意思。
小莫也坦言:
「如果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冷静下来,和他好好地沟通,说出我的需求和委屈。
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都说冲动是魔鬼。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不妨学会控制自己。
不抱怨,冷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我们的人生。
03 如果婚姻已经不可挽回,选择放手才是一种智慧
柏拉图说: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 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小莫虽然为冲动而离婚有些后悔,但好在她走出来了,并且有勇气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次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 抬头往前看,一切都还来得及。
前几年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女主罗子君在遭遇前夫出轨后,一开始不愿接受现实,也自暴自弃过。
但她在朋友的帮助鼓励下,重新出发,从底层员工做起,再次开启了自己灿烂的人生。
说起以后的打算,小莫说:
「我已经在筹备一间美容院,虽然很辛苦,也不一定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事业能带给我价值、激情、成长。
我还在网上报了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就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爱唠叨、发脾气。"
生活在小莫的点滴行动中缓慢而美好地变化着。 小莫说:
「改变是辛苦的,但想起以前的日子,不是一样很辛苦吗?
辛苦疲劳是同样的,没有减少一分,但现在我过得很充实。」
眼前的小莫虽然满脸疲惫,但懂得反思,对未来她也并没有灰心失望。
怕就怕那种维特式的爱情。 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故事。
少年维特因为爱上一个不可得的人,就伤心欲绝,选择自杀。
其实不管在爱情中,还是在婚姻中,我们都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不可得而自暴自弃。
也不要因为对一个人的失望,而对人生悲观。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时,就因为对妻子的失望,不顾自己的健康,离家出走。
最终在车站感染了肺炎,怅然离世。
要知道托尔斯泰和妻子,早年也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
但后来托尔斯泰因为专注于创作而忽略了家庭,他的妻子独自操劳家里却得不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托尔斯泰和妻子并没有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等到婚姻无可挽回时,他们也没有尽早放手,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实很多时候,适时放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放手需要勇气,同时放手也是一种幸福。
写在最后
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小莫要在离婚之后才想到要学习改变?
是否我们一定要在尝了失败的苦果后才懂得自省呢?
也许我们在失去之前往往会想着,反正那东西都是我的,有什么好担心?
于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去积极解决,而是任由矛盾发展下去,最终无可挽回。
围城中的男男女女,谁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家庭关系呢?
但是爱情是美好的,婚姻中却难免会有许多磕磕碰碰。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懂得反思、做出调整,收获更好的人生。
老屎忽心理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夫人一直唠叨不停。 不久,夫人看见一条鱼上钩了,又开始唠叨。 她说:
「这条鱼真可怜!」
先生看了看手里的鱼,说道:
「如果它不开口,就不会有事了!」
夫人听了这话,立即安静下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会真心觉得这位先生是一个幽默的智者。
他不喜欢夫人的唠叨,又不便明说,怎么办呢? 巧借鱼儿的嘴巴说出来。
夫人也很聪明,听出了先生的话里另有所指,便不再唠叨。
「唠叨」可谓婚姻中的一把双刃剑。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小莫的故事。
小莫原本是寡言少语的,但在婚后忙碌而细碎的生活里,逐渐变得唠叨。
而她的老公,也在她每天的唠叨中渐渐远离了她。 最终,他们在一次吵架过后,选择了离婚。
著名作家亦舒曾说:
「最折磨人的或许不是一场惨烈战争,而是繁琐的日常生活。」
就像彼此相爱的两个人,走进婚姻多年后,曾有的激情已消失。
而怎样在细细碎的日子里保持冷静,寻找到生活的乐趣,真的是一件需要智能的事。
在琐碎的婚姻生活中,或许只有双方以爱为基础,彼此理解共同经营,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01 双方冷静地有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从小莫和前夫相识、相恋、相处到离婚,我都是一路看着他们走过来的。
原本两人相亲相爱,也曾有过甜蜜的日子,但他们何以会走到离婚的地步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小莫不懂得如何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小莫的前夫不懂得倾听,他根本不理解小莫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唠叨。
直到有一天,孩子把屎拉在裤子里,小莫的老公假装看不到,还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小莫急了就开始不停地埋怨老公,而老公跟没听见一样,始终一声不吭,对小莫的唠叨不理不睬。
小莫一生气,就说干脆离婚。 没想到她老公立即开口说:
离就离。
就这样,第二天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
因为这么点小事两人就离婚,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从他们失败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
小莫之所以变得唠叨,是老公对孩子、对自己不闻不问导致的。
其实她不停地唠叨,并不是真的埋怨,只是想引起老公的注意,希望老公能理解她,并能帮她分担点家庭琐事。
可是小莫有需求却没有和老公直接沟通。
因为她在照顾孩子和家人的过程中早已身心俱疲,她不愿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她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你能不能认真地听我说话? 哪怕认真听我说一次也行啊?」
「你能不能不要一进门就把衣服鞋子乱扔? 我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还是不听......」
这样抱怨的话。
卡耐基曾经说过:
「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因此,我们不必以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伤害别人而找藉口。
其实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心里特别渴望对方能够积极地回应。 但是在对方看来,抱怨往往更像对自己的指责。
小莫在遭遇了丧偶式育儿的婚姻后,逐渐失去了心理平衡,变得唠叨不休。
而从小莫的老公那一方面来看,他也并没有从小莫的唠叨中,听出小莫唠叨背后的真正需求。
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分道扬镳。
著名诗人席慕容说: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婚姻里,夫妻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战友、是知己。
只有学会表达,有效地沟通,两个人才能携手面对这一生的风风雨雨。
02 三思而后行,正确表达你的需求
离婚后的一天,小莫对我说:
「其实,之前每次跟老公发过火后,我也在反省,很多时候我也知道不该说一些伤人自尊的话。
可是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有些话,就那么脱口而出了。 不说吧,心里又堵得慌。 不知道怎么办?」
是啊! 道理我们都懂。 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婚姻更是如此。
面对配偶时,我们要学会表达,懂得聆听。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像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那样: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沟通效果呢?
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曾指出:
如果一个妻子想表达「丈夫经常打高尔夫而忽略了家庭」的观点。
她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
「亲爱的,你打高尔夫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第二种是:
「亲爱的,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
这简单的两句话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它们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妻子是用第一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想:
「就算我打高尔夫打得太多,那又怎麽样呢? 那多久打一次才是适当的频率呢?」
在第一种表达方式里,老公并不能理解妻子的真正需求。
但如果妻子是用第二种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老公就会反思:
「原来我专注于打高尔夫,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外出野餐了,也很久没有陪妻子看一场电影了,
而妻子很需要我的陪伴...... 看来,我以后要把打高尔夫的时间拿一点来陪伴家人了。」
看来,夫妻之间冷静正确地表达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改变,而是对方没有明白我们说话背后的真正意思。
小莫也坦言:
「如果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冷静下来,和他好好地沟通,说出我的需求和委屈。
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都说冲动是魔鬼。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不妨学会控制自己。
不抱怨,冷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我们的人生。
03 如果婚姻已经不可挽回,选择放手才是一种智慧
柏拉图说: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 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小莫虽然为冲动而离婚有些后悔,但好在她走出来了,并且有勇气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次婚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失败。 抬头往前看,一切都还来得及。
前几年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女主罗子君在遭遇前夫出轨后,一开始不愿接受现实,也自暴自弃过。
但她在朋友的帮助鼓励下,重新出发,从底层员工做起,再次开启了自己灿烂的人生。
说起以后的打算,小莫说:
「我已经在筹备一间美容院,虽然很辛苦,也不一定会有多大的成就,但事业能带给我价值、激情、成长。
我还在网上报了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就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爱唠叨、发脾气。"
生活在小莫的点滴行动中缓慢而美好地变化着。 小莫说:
「改变是辛苦的,但想起以前的日子,不是一样很辛苦吗?
辛苦疲劳是同样的,没有减少一分,但现在我过得很充实。」
眼前的小莫虽然满脸疲惫,但懂得反思,对未来她也并没有灰心失望。
怕就怕那种维特式的爱情。 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故事。
少年维特因为爱上一个不可得的人,就伤心欲绝,选择自杀。
其实不管在爱情中,还是在婚姻中,我们都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不可得而自暴自弃。
也不要因为对一个人的失望,而对人生悲观。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时,就因为对妻子的失望,不顾自己的健康,离家出走。
最终在车站感染了肺炎,怅然离世。
要知道托尔斯泰和妻子,早年也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
但后来托尔斯泰因为专注于创作而忽略了家庭,他的妻子独自操劳家里却得不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托尔斯泰和妻子并没有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等到婚姻无可挽回时,他们也没有尽早放手,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实很多时候,适时放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放手需要勇气,同时放手也是一种幸福。
写在最后
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小莫要在离婚之后才想到要学习改变?
是否我们一定要在尝了失败的苦果后才懂得自省呢?
也许我们在失去之前往往会想着,反正那东西都是我的,有什么好担心?
于是,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去积极解决,而是任由矛盾发展下去,最终无可挽回。
围城中的男男女女,谁不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家庭关系呢?
但是爱情是美好的,婚姻中却难免会有许多磕磕碰碰。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懂得反思、做出调整,收获更好的人生。
老屎忽心理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坛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你会越来越高频率的遇见那种突然之间的愤怒、突然之间的崩溃和突然之间的沮丧。不仅仅是面对他人,其实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在某个瞬间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整个世界的氛围都变得越来越紧张…你看最近这接连不断的几起恶性社会事件。所以在我的内心中就萌生了很多疑问,这茫茫人海之中到底有多少不太正常的人?我与某人初次相遇要怎么判断、界定,这人是不是有病呢?更让人焦虑的是,我自己的精神是否正常,其实我也完全不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想说:“壮哥,早就跟你说不要自己尝试修仙了,你看你现在这症状,赶紧让寺姐带你去看看精神科医生实在不行就住院治疗一下…我的回答是:别呀,要看病咱就一起。你真的认为自己一定正常吗?你真的认为给咱看病的医生就一定正常吗?2018的评估数据说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7%,重度患者超过1600万。什么概念呢?如果你的社交范围有100个人,其中就有17位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你确定自己不在这17人当中吗?给你举一个例子:你知道“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世卫组织在2018年将那些“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迷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的行为定义为“游戏成瘾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同样的话之前跟我表弟也说过。正好他妈也在旁边,我说:二姨你也不用太担心,对于这种病症的诊断世卫组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首先不可以把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简单的归结于“游戏成瘾”,只有当游戏行为影响到基本生活,大量的占用了睡觉、吃饭、社交、教育的时间且造成个人、家庭、教育、工作等重要方面的损害并持续12个月以上才能确诊,二姨说这标准不高啊,那肯定确诊了。你当然可以拍着胸脯说,诶!老子不玩游戏…你太天真了,游戏成瘾只是成瘾疾病这个类目中的一项。此外还有工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饮食、烟酒、性爱等等等等的成瘾疾病。这些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碍,但是人的大脑一旦生病它是会产生连锁反应的,比方说成瘾症就常常伴随着自残、失眠、焦虑和抑郁症。所以你此刻站在大街上随便指着一个人说:“你这人脑子有病,很有可能你并没有在骂人,而仅仅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来吧,让我们携手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罗森汉恩”也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科医生是用怎样的方式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于是就在社会各界招募了8位志愿者,分别在12家医院进行分组秘密测试。这其中有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和1名家庭妇女,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罗森汉恩就给了他们同一套说辞,没有任何装疯卖傻,就说自己经常听到“轰”、“碰”,的声音,结果8人中有7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住院期间每一位志愿者都尽可能保持正常的饮食、起居、交流、治疗,当然给他们发放的药物都被藏到舌头下面,再趁人不备吐到马桶里冲掉。实验整整进行了三个多月,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来做实验的吗,所以会偷偷的记录医院每一天发生的情况,作为实验笔记。这本笔记就被其中一位医生发现,也看了里面记录的内容。这个志愿者就跟医生说,好吧!其实我是一名心理学家,这一次潜入你们精神病院主要是做一项精神病学研究。医生赶紧叫来值班的护士长询问他近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也叮嘱说这个病人你们平时要多关注一下,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了。这位心理学家就突然意识到,原来只要我一进到精神病院被确诊之后,我是很难证明自己没病。所以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这个界限是模糊的。突然有一天呢,这个人发现总有几个病人一直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然后再相互看看,也不说话好像有什么秘密一样。他就过去问其中一个病人,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我看呀?病人面无表情的停顿了几秒说:“你没疯,你是报社的记者,来医院搜集资料。然后指着另外两位志愿者说,你们三个是一伙的。这仨人汗毛都立起来了,完全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然后他们就赶紧问,这个秘密还有谁知道。发现整家医院一共118名病人,有35人早已看出他们仨是假扮的。于是呢,这三个人就开始着力关注这35名病人,这医院的厕所不是一格一格的吗,这仨人就跟着其中一名鬼鬼祟祟的病人近了厕所分别在左右两格站在马桶上扶着墙观察他,发现这个病人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把舌头下面的药丸拿出来丢进马桶冲掉,仨人一脸尴尬,妈的原来平时我们拉屎的时候可能随时有人围观。当然她们也同时观察医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经常有女护士上下班着急换装的时候,根本就懒得去更衣室,直接现场换装。当然她们绝对没有刻意诱惑谁的意思,而是完全不把这些病人当人。实验结束之后“罗森汉恩”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引发精神病学界极大的愤怒与反弹,你这就是在诋毁我们专业呀,于是立即组织发文说好,咱们打赌,你再派那些志愿者过来。我们一定能够很轻松的分辨出病人与伪装者…三个月的时间,各地医院发来统计名单有193人被确定是假病人,并要求“罗森汉恩”给我们精神病学界一个说法。罗森汉恩说我们并没有派人过去…当然啊,其实“罗森汉恩”确实对从业的医生有失公允,因为医生当然是首先根据这个病人的语言和行为做出判断。当然这也间接说明,诊断精神类疾病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你甚至很难给各种病症做出严格的分类,世卫组织的官方说法大概有300多种。但又有很多病人,是多重病症叠加在一起的。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等,我觉得这里面最恐怖是幻觉,大家想想一下,如果是你连续几个月,每天晚上12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摩擦地板的脚步声、能听到有人在耳边不停的说话、睁开眼睛看到墙角站着一个人。你会觉得自己有有病吗?你肯定觉得自己见鬼啦!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你看到那种东跑西颠、胡乱打人,有攻击性的患者当然也会害怕、远离。但是你不觉得如果是一个你很熟悉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完全换了一副表情和说话的语气,你不觉得这更恐怖吗?当然还有更多的案例啊,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往右”!这个作者呢,采访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人,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少有疯疯癫癫,他们只是看到了跟我们不太一样的世界…我讲一段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叫做“生化奴隶”,这是一个每天都在疯狂洗手的人,对于咳嗽、喷嚏异常恐惧,作者与他见面时发现他已经把手洗到发白褪皮惨不忍睹,说:你这不疼吗?有点!那你还这么拼命洗?想洗掉什么呢?细菌!恩…你能看到细菌?看不到,看不到才可怕,看不到才会被所有人忽视,细菌才更容易奴役人类。然后他就描述了一整套理论。他说:地球诞生了46亿年,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大约在6亿年前左右。那么物种大爆发之前这几十亿年间,是什么生命形式在主宰?就是细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现代文明一种错觉,认为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过程是一种进化,完全错误!细菌的存活能力比人类强多了吧?繁殖依靠自我复制,也比人类的繁殖形式简单有效的多,这怎么能叫进化呢?变成多细胞生物,只是那些比较弱且无法适应生存的细胞的无奈选择,变成多细胞生物之后,整个生命系统就变得更为复杂,也就对生存环境更加挑剔,就要继续给自己的生命形式增加补丁,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作者说:但是这个进程让生命有了意识啊。对方说:你怎么知道“细菌”没有意识呢?人的意识来自与哪里?脑细胞嘛…脑细胞聚合释放化学信号。细菌的数量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可比脑细胞多多了,凭什么不能产生意识呢?只是细菌拥有自己的文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文明。这其中有一大段对话,其实我觉得他是想说,细菌有一种跟人类完全不一样的集体意识。那作者又问,那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是被细菌形成的集体意识塑造出来,简单的说就是细菌刻意制造了众多物种,并附着在这些物种的体内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更优质的能量,比如糖分!至于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他们毫不关心,因为你永远无法摆脱对细菌的依附与共生关系,没有细菌你连一颗鸡蛋都消化不了,而细菌却可以随时抛弃人类,杀死他们的肉体、毁灭他们的文明,易如反掌。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联想到这次疫情,真的是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按它这个理论,细菌是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制造出病毒,虽然这两个东西完全不一样。当然他的理论确实存在很多漏洞,但是我觉得不妨碍他成为一名科幻小说的作家。而且看上去心智也还算正常啊,如果能排除洗手的强迫症和对咳嗽喷嚏的恐惧,我觉得还没我疯呢!这一集精神病的世界就讲到这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VwG5GA_iaY/hqdefault.jpg)
老屎忽心理 在 動漫廢物電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港漫迎來全部書$23嘅時代, 大家嘅心理關口位係邊?
《古惑仔》做咩變左麻辣教師GTO? 牛佬又可唔可以寫到兩代人心態而唔老屎忽?
--------------------------------------------------------
支持動廢工作:#動廢網上行乞計劃
Paypal:paypal.me/acrubbishradio
HSBC入數:411-646177-001
如欲Payme,比埋QR Code你喇,快啲施捨下啦!
福有攸歸啊!!!!!!
【直播】逢星期五
20:30 #港漫咬蔗幫 ?
22:00 #動漫廢物 ?
Youtube ? bit.ly/ACrubbishLive
聲音直播 ?️ acrubbish.caster.f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_plANTUZv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