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適合拿來「存股」嗎? 】
「存股」的定義是什麼?
最近金融股很夯,很多人喜歡問我金融股能不能存股?
但是每個人對「存股」的定義可能都略有不同,有的人把所有價值投資者都與存股者畫上等號,有的人的「存股」是「只買不賣領股息」。
所以如果您心中的「存股」定義,是「只買不賣領股息」,那金融股適不適合這樣做?答案就見人見智了。
不過以我個人的做法來說,會比較習慣在「便宜價」分批買進股票,並持有到「合理價」或「昂貴價」再分批賣出,畢竟金融股也算是一種「景氣循環股」,小循環週期一次約 1~3 年,大循環週期一次約 7 ~ 10 年。
無論您想用什麼方法投資金融股,選擇獲利比較好的公司總沒錯!以下的文章針對官股轉型的金融股和民營金融股,各介紹 2016 年 EPS 前 4 名:
2016年各金控獲利狀況
🔥(請參考圖一)圖片資料來源為:(公開資訊觀測站/各金控)
官股成分較重的金融股介紹 :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庫金
投資首重「穩健」的投資人可以優先考慮官股成分比較重的銀行,例如 : 兆豐金、第一金、合庫金、華南金,這些以前是由政府營運的銀行,後來釋出股份給民間企業和一般投資人。
這一組的銀行,經營的比較保守,雖然大部分績效不如民間銀行,可是也正由於它們的保守行事,所以某些會導致高獲利、高風險的金融商品,它們涉入的也比較少,這是其優點。
而官股成分比較重的銀行,缺點是有時候需要配合政府的政策,放款給特殊產業(就算那個產業是高風險族群),另外,就像某些公家機構一樣,經營效率比較不彰,改革的速度比較慢。
⭐1. 兆豐金
兆豐金在 2017/1/23 召開的董事會中指出,2017 年獲利預估將比較保守,全年稅後純益目標約 230 餘億元,創近年新低,概算每股純益 (EPS) 約 1.7 元至 1.8 元左右,大約比去年自結微幅成長僅 5 % 內。
今年尚未公布要發多少股利,但以 2016 年 EPS 為 1.65元,並參考去年的盈餘分配率約 63.8 % 上下來推算,股利有可能會落在 1.05 元左右。
⭐2. 第一金
第一金副總兼發言人廖美祝,在 2017/2/23 在法說會上表示,今年股利政策尚未拍板定案,但考量前年增資,避免股本過大,今年應會以現金股息為主,現金股利應會比去年好。
👉註:去年第一金現金股利發 0.95 元,股票股利發 0.45 元。
⭐3. 華南金
華南金控去年稅後純益 140.92 億元,已經連續兩年稅後淨利突破 140 億元,每股稅後純益 (EPS) 1.34 元,與 2015 年獲利表現相當,銀行利差也持續優化,存放利差提升至 1.47%。
華南金去年 EPS 為 1.34 元,參考近年的平均盈餘分配率約 88 % 上下來推算,股利有可能會落在 1.18 元左右。
⭐4. 合庫金
合庫金去年海外獲利 (含 OBU) 占全行獲利近 3 成,今年以海外獲利占全行比重達百分之卅五為目標,包括中國大陸長沙分行、柬埔寨新支行都將在下半年開業,澳洲墨爾本分行也有機會拚在年底前開業。
合庫金控去年獲利創新高,董事長廖燦昌表示,在顧慮股本已高之下,今年股利政策規劃維持每股配發 1 元股利,現金股息比重將超過 5 成,是首度現金股利發放過半。
民營銀行的龍頭股介紹 :富邦金、國泰金、玉山金、中信金
如果比較重視經營績效的投資人,應該都比較喜歡民營銀行,他們賺到「價差」的機率也比官股成分重的銀行還高。
而民營銀行中,去年獲利比較高的產業龍頭股分別是:富邦金、國泰金、玉山金、中信金。
⭐1. 富邦金
富邦金是金控業的獲利王,雖然業績好,但股價常常都在都很高的位置。富邦金尚未公布今年的股利政策,參考過去 10 年富邦金的平均盈餘分配率為 53.6 %,以 2016 年 EPS 4.72 元來推算,股利有可能會落在 2.53 元左右。
⭐2. 國泰金
金管會先前開放壽險資金可協助打亞洲盃,既不算入海外投資限額,又能增加投資收益,加上又能協助集團海外布局,因此壽險金控相對積極。國泰金更是從 2014 年底開始,銀行結合壽險資金,幾乎 1 年 1 案,已完成參股菲律賓及印尼銀行,正瞄準馬來西亞、泰國及緬甸的設點或投資機會。
國泰金今年尚未公布要發多少股利,但以 2016 年 EPS 為 3.79 元,並參考近年的平均盈餘分配率約 50 % 上下來推算,股利有可能會落在 1.9 元左右。
⭐3. 玉山金
玉山金公告,今年將配發股利 1.33 元,其中股票股利 0.8 元、現金股利 0.53 元。今年並會辦理現金增資,增資價預設為 15 元。
⭐4. 中信金
中信金 2017 年 1~2 月獲利亮眼,主要來自有 4 大原因,分別為財富管理產品銷售動能提升,手續費收入大增;其次是資本市場受惠市場匯、利率波動,操作績效優異。
中信金今年尚未公布要發多少股利,但以 2016 年 EPS 為 1.43 元,並參考近年的平均盈餘分配率約 76 % 上下來推算,股利有可能會落在 1.09 元左右。
⭐結論
2016 年台股的金控族群獲利比較好的就是上述 8 間:官股轉型的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庫金,民營的龍頭銀行富邦金、國泰金、玉山金、中信金。
至於上面沒有提到的其他金融股能不能存股呢?我個人選股的習慣是會選擇「產業龍頭股」,但是您如果確定其他的銀行股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也可以自行評估是否投資喔!
★聲明:以上的文章,只是對 2016 年金融股中獲利比較高的 8 檔個股來介紹,資訊完全取自新聞、公開資訊觀測站以及各金控的公告,並不涉及任何個人推介或買賣建議。
👉備註:本文授權轉載自艾蜜莉
📢 立即加入凱基官方帳號 📢
⭐LINE凱基樂活投資人:https://goo.gl/SIzVsD
美 律 公開資訊觀測站 在 股魚-不看盤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櫃公司 8287英格爾遭獨立董監指出該公司被經理人淘空,基本上呢這又是一間問題企業,問題企業大多數從財務數值的轉換中都可以發現不少蛛絲馬跡。
若投資人不擅長計算財務數值,用股魚網所提供的「掃雷系統」一樣可以輕易看出該公司有潛在危機。還不快動手試試看手中的持股是否能通過掃雷系統的檢視
線上掃雷系統 : http://stocksardine.com/
----------------------------------------------------------------------
上櫃公司英格爾3獨董指控 董事長等4高層恐掏空40億
國內上櫃公司英格爾(8287)審計委員會16日發出新聞稿,指出公司有3位獨董黃信忠、呂建安及潘兆偉,指控董事長張志榮、執行副總梁哲睿、會計副總高立身、財務協理暨發言人施佩青,15日上傳到公開資訊觀測站的今年第1季財報中,可能有重大問題,恐怕掏空公司40億元。
英格爾3名獨董黃信忠、呂建安及潘兆偉對此事提出3項說明:
1、英格爾原定今年5月14日召開審計委員會、董事會討論第1季財報,當日高立身、施佩青提供供應商名家環球公司委任喆律法律事務所雷皓明律師於今年3月31日、5月4日寄發給英格爾的催告律師函,請求英格爾於函到7日內償清1242萬8728美元的積欠貨款,否則將依證交法第36條及證交法施行細則第7條,向櫃買中心舉發,使英格爾第1季財報的真實性產生動搖,張志榮決定將審計委員會、董事會延至5月15日。
2、隔日,張志榮、梁哲睿、高立身、施佩青不顧3名獨董反對,違法操作,自行公布今年第1季財報,董事會並決議,依高立身提供的財報,英格爾的現金1.39億,顯然已難抵償帳上高達約16.06億元的應負帳款及銀行欠款11.17億元,應依公司法第211條第2項規定聲請重整,惟董事長張志榮仍違法拒不執行,未將英格爾董事會的重整決議依法發布重大訊息。
3、依商業習慣,快閃記憶體FLASH無論是合約價或現貨價,甚少可以放帳交易(積欠貨款),惟英格爾的經營階層,竟可以積欠包括名家環球在內的FLASH供應商高達10幾億的應付帳款,積欠期間迄今至少9個月以上,且除名家環球之外,迄今無任何供應商請求催付帳款,顯見英格爾的財報恐有重大問題,掏空達40億元,有待司法機關、金融監理機關深入追查。
針對此事,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指出,已要求英格爾要在公開資訊觀測站對外說明。英格爾公司目前則沒有回應。
美 律 公開資訊觀測站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蔡政府無恥"拔管"、大學校園自主"插管"、台灣民主還有救嗎?
短短9天,新部長就把前部長延宕百日、懸而未決的卡管案給"解決"了,不知是吳部長真的"膽大狂妄",還是潘前部長太笨?如果無理蠻幹、無恥硬拔就可以,潘又何必繞了一大圈、搞倒輿論沸騰、最後自己閃辭?結果換上一位爭議更大的部長,別人不敢當的校園劊子手,部長欣然接受、也賣力演出!不僅超越前任,更寫下一齣媲美秦檜的暗黑歷史!
除了昨天臉書指出"拔管"的荒謬,由教育部不到2頁的說明文,可看出"卡管"整個劇本都在沒有理由中找"拔管"的理由,只是沒想到最後台詞回到「利益迴避」,之前所有論文抄襲、赴陸兼職、會議記錄不詳等莫須有指控都憑空消失,潘文忠所謂的31項指控也隨風而逝。原因很簡單,因為葉俊榮和吳茂昆兩位部長登陸的情形更為嚴重,如為"拔管"扣上紅帽子,則寒蟬效應恐牽連整個學術界,這個代價蔡政府賠不起。
教育部說明主文2頁,第一段開宗明義不是依法行政、也不是依據哪一條法律可以對大學校長遴選結果有審核權,而是強調「大學校長遴選要接受較高道德的檢視」。難道賴院長繼「功德說」之後,又開始想以"道德"治國?然而如何證明吳部長的道德水準高於管中閔?跨部會小組又依據什麼標準來檢驗一人的品德?教育部指控管中閔和蔡明興有重大利益並未迴避,但依據遴選委員會作業細則第九條,蔡明興擔任遴選委員資格沒有問題,擔任獨董更非依遴選規定必須填寫的項目,且出任獨董之訊息亦公布於經濟部公司登記公開資訊觀測站,若是公開資訊又何來沒有完整揭露之說?
更可怕的是,此份說明所附「法律研析意見」第13頁最後一句「且管中閔違法兼職己然事證明確,依法自不得再參加遴選」,如此蠻橫剝奪管中閔參加遴選的資格,請問這是哪一部會代表之意見?竟可無法無天、恣意判斷一位院士學者為「不適格」之當選人,且「依法自不得再參加遴選」!?實在荒唐、荒唐至極!(教育部不能推說這只是「研析意見」,以黑體字放在最後總結,13頁研析意見為何有些參採、有些不參採、標準何在?)
倘若遴選程序真有瑕疵,教育部所派三位官方代表一路參與遴選、充分表達意見,第二次遴選會召開確認管「資格毫無疑義」,姚立德次長也簽名認可。如今為了硬生生「拔管」,率爾全盤推翻,將遴選自主之機制摧毀殆盡!若依同樣標準,則陽明大學校長是否也應重啟遴選?
比賽輸了就翻桌,還揪團圍毆勝出者,施以精神霸凌與人格詆毀,最後不但宣布這場競賽失效、重新比賽,且放話不准這位勝出者再參賽,光天化日之下,號稱民主進步的台灣,竟有如黑幫治國的野蠻暴力!
這已非管中閔一人當不當校長的事,這也不只是台大校園自主被踐踏的不幸,"拔管"讓台灣高教在國際蒙羞,更象徵台灣的法治基礎與是非價值走向了崩壞!
台大人,還能沉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