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中不僅扶弱,我們也拔尖】
剛剛,2019年國中會考成績公布,照片中的某個男孩,拿到了5A(5+),另一個女孩拿到了4A1B++.
爽中教師團隊證明了我們也能夠拔尖.
2018年國中會考,爽中的學生第一次在國英自數社五個考科達B以上的比例,每一科都超越了全國平均,我們證明了我們一直堅持的扶弱,我們做得到.
爽中不僅扶弱,我們也能拔尖.
一直以來,跟所有在偏鄉小校紮根的夥伴一樣,大部分的時間我們聚焦在「扶弱」這件事上,我們的基本假定就是:偏鄉弱勢的孩子,在學業表現上需要更多的協助,才有機會來到一般的水準.
20多年前,當我剛到爽中,我的確也是這樣想的.施更大的力,做更多的事,讓孩子有機會考更好的分數.
幾年過去,我有了一些體會與醒悟.
如果我們只以「考科表現」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那麼不管我們施再大的力,做再多的事,也不會讓每個孩子都能考到更好的分數.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多元智能.
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組成比例就是不一樣.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多元智能都只能以考科的紙筆測驗看得出來,也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學術性向最為突出.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來到偏鄉,好好蹲點個幾年,親手教教幾堂課,你就會發現,有太多課堂外的因素影響、干擾、削弱、抑制了你在課堂內的教及孩子在課堂內的學.這包括了:家庭支持力道低、社區文化資本財少、城鄉差距造成的文化刺激弱、社群媒體娛樂圈手遊直播平台造成的價值底蘊淺等等.
於是,我的教育觀點及教學信仰確立為:國英自數社不是每一個孩子的舞台,但聽說讀寫算是每一個孩子終其一生都需要的上舞台的梯子.
那個舞台可能是烹飪,可能是機電,可能是土木,可能是植栽,可能是業務,可能是醫護,可能是現在這個世紀你知道的365行,更可能是未來十年我們都不會知道的全新的3650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在聽說讀寫算幫孩子扶弱,那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在未來人生的舞台上自己拔尖.
自此之後,我們在爽中致力於動機激發策略,那包含:外在行為改變技術的學習護照與跳蚤市場以及內在認知內化策略的多元成功機會(陶藝/美術/國樂/社團/技藝學程/英語營...).
後來這十年,我們更深刻感受,讓課堂成為孩子想投入能參與的課堂,就會是最大的動機激發策略,讓教學成為孩子長知識有能力的教學,就會是最強的動機增強策略.
簡單來說:讓課堂本身成為最大的動機激發原因,讓教學本身成為最強的動機增強媒介.
所以從我的MAPS開始,逐漸影響校內更多夥伴願意嘗試並投入教學改變,這些爽中的夥伴不見得認同自己的教學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統稱為:翻轉,但,我想,有效的讓學生在課堂成為參與者,讓這些參與成為有效的實質學習,應該是爽中團隊,包含我在內,最在乎的事.
爽中在偏鄉,6班小校的規模,大家都很忙.忙著班級經營,忙著師生對話,忙著涵養態度,忙著內化動機,忙著影響學生去影響家長影響社區.忙著做這些那些來降低課堂外的因素影響、干擾、削弱、抑制了我們在課堂內的教及孩子在課堂內的學.
文化的建立需要時間,傳統的構築需要深耕,氛圍的形成需要堅持,每一屆新生進來都要重新開始,但就像爽中已經堅持了六年的暑假自辦三週英語夏令營一樣,第一年的八個小隊只有一個小隊勉強在營隊最後一天的英語話劇發表會上勉強的中英台語三聲帶演完7分鐘的灰姑娘,第四年八個小隊都完整演出,第五年八個小隊流暢的完整全英語演出,第六年八個小隊流暢、生動的完整的全英語演出.
時間、深耕以及堅持,文化、傳統及氛圍才能建立、構築與形成.
因為這樣,會考以來,爽中學生在每一個個別考科達B的比例一直表現的不錯,甚至,2018年國中會考,爽中的學生第一次在國英自數社五個考科達B以上的比例,每一科都超越了全國平均.
我們相信,從C到B,需要的是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學校的整體經營策略,那會克服絕大部分的家庭、文化、城鄉、經濟、社會等課堂以外的學習不利因素.
從C到B的意義,是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扛得動那把梯子,或許是閱讀,或許是算術,或許是英語,未來有機會可以扛那把梯子爬上自己想要的舞台.那個舞台可以讓自己或者翻身、或者流動、或者發光,也就是自我實現.
2018年,我們讓絕大部分的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後天的努力可以克服先天環境的不利,這證明了爽中教師團隊教學的有效.
至於從B到A,我認為除了需要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學校的整體經營策略,更需要家庭支持力道從小推上一把.
也就是說,如果家庭支持力道是沒問題的,孩子起點已經比較高了,那麼,老師的有效教學,能不能幫助孩子願意嘗試扛更高更大的梯子呢?
這是指每一個單一考科從B到A的狀況而言,如果要說拿到5A,在我看來,對於偏鄉孩子,對於小校教學,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更何況,我不認為強求5A有那麼必要,也不是強求就會有的,我們更在乎拿B對孩子的意義.
但如果遇上了,那就是證明一個教學團隊的機會.
爽中遇見了這個機會.
我們把握住了.
孩子也把握住了.
5A,5個+是這張照片中的某一個孩子的會考成績.
2019,爽中教師團隊證明我們除了能夠扶弱,協助孩子從C到B,協助孩子看見並相信自己只要願意努力,在老師的教學協助下,可以扛得動未來要爬上自己舞台的梯子;爽中教師團隊也證明我們能夠拔尖,協助孩子從B到A,在老師的教學協助與家庭支持下,看見並相信能夠扛得動更高更大的梯子.
我們不但扶弱,爽中也能拔尖.
事實上,照片中還有個孩子只差一題,也是5A.
這個孩子,更是一路從第一次模擬考的2A,努力到4AB++,他的鬥志讓我們都感動不已.
成績的確不是每一個孩子這一生最重要的事.
但如果國家的測驗已經越來越從課本到生活,從知識到能力.(今年,國中會考國文科整份題本近8000字,只有31個字來自課本.)
也就是說,會考越來越需要學生有意識的運用知識,選用策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也就是我說的:素養沒辦法考,但沒有素養就考不好.
那麼,用會考的表現來檢視孩子三年的學習投入、老師的教學表現以及學校的經營策略,為什麼不是一個必要的指標呢?
扶弱,是讓每個孩子透過老師的教學試著扛梯子,從C到B,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可以扛得動聽說讀寫算的梯子,未來可以爬上自己的舞台,實現自我;拔尖,是讓起點相對高的孩子透過老師的教學願意嘗試,從B到A,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扛得動更高更大的梯子.
試著扛,願意扛,事實上,扛的本身,就已經超越了分數的框架.
如同我們一起拍照的那天我說的,這三年的每一天每一節課的投入與努力,早就超越了幾A幾B.
多一個A,不代表人生就不需要奮鬥;少一個B,也不代表人生從此再怎麼奮鬥也沒用.
在爽中這樣一段奮力往前的日子,才是人生更應該刻骨銘心的事.
太棒了,我的偏鄉勇士們.
美術性向測驗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十二年國教,有誰想過課綱設計的問題?】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大兒子上了七年級之後,不少關心「十二年國教」的朋友問我:你贊成十二年國教嗎?你覺得可能成功嗎?你覺得PISA 考題好不好考?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覺得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制度面,而是教學內容面。
我只有一句話:國中生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多到----
1.大多數老師可能根本無暇去考慮十二年國教這個新制度怎麼玩?因為天天都得趕進度,稍一怠忽,課綱規範的內容就被耽擱,進度落後。不要說教不會,而是教不完!
2.大多數的孩子無暇考慮所謂「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提前進行自我探索、生涯試探」,因為每天焚膏繼晷,都放在預習、複習當日所學,心神耗盡,甚至不敷使用!
3.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科科都難,既深又廣,盡責盡力學習的孩子,只有鎮日伏案,才可能消化完畢。
PISA強調不考記憶題,要考整合題、生活應用、靈活思考題,所以國文的考題天馬行空,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從小在書香門第裡飽讀經書的「文學家」來考!國文裡有一大堆的邏輯比較、修辭考驗,還有一大堆孩子從未碰過的詩詞歌賦,這,倒讓我懷念起「有背有分」的年代啊!
扣上一個「考總體語文程度」的大帽子,結果,孩子的壓力更大,「未知」的考題,讓孩子彷彿跳進「汪洋大海」裡撈針,古今文學都要撈到,這樣,不僅得不到浸淫在文學海洋裡優游享受的樂趣,沒多久,孩子卻被無盡的海水吞沒。
生物是最令人不解的科目,不論生殖、遺傳、演化、生物分類,每一個部分的份量都遠遠超過當年我所學,光是弄清楚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就會佔去孩子課後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孩子光是讀通課本的基本理論,也絕對無法勇敢面對新出爐的百變PISA考題!無疑的,生物課的設計似乎又想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未來的生物專家」來栽培!
而數學,那就更不在話下,進入國中,各種新的數學觀念、數學符號紛紛出爐:絕對值、代數、函數、多元方程式…,每一部分所學節奏非常明快,還來不及弄清楚一個觀念,新的又接踵而至,而可怕的是,數學是不能分割的,融會貫通才能進考場,也才能面對如同變化球的PISA題!難怪數學這一科,進入國中的孩子有一半會自動放棄!
自從有了PISA這個新名詞,連歷史地理公民這些社會科學的考題似乎也都一個一個都變成了「閱讀測驗型的智力測驗」,沒有靈活的頭腦,光是用功讀書,絕對無法接受挑戰;但是用功了考不好,這些立意良好的PISA 考題反而變成「整人遊戲!」
除了學科,還有所謂的「非考科」---生活科技、健康、視覺藝術、音樂、家政、體育,基於男生女生兩性平等,每個人都要術德兼些,手要巧、會煮菜、會做女紅、體力好、會唱歌、會演奏樂器、會敲敲打打做工藝品之外,還是要----很會考試!
因為每一學期這些非考科的每一科都有「紙筆測驗」,連體育音樂美術都要考,孩子才準備完學科的段考,筋疲力竭,喘一口氣,又得埋頭在這些非考科的背誦記憶之上!
上學期,大兒子的生活科技實作的部分拿了100分,因為他很喜歡自己設計「連鎖反應」的實作設計,但是一做紙筆測驗,卻拿了慘不忍睹的分數;喜歡拉琴的他,音樂紙筆測驗的分數也很刺眼!
我實在不解,為什麼連這些能融進生活裡的科目,也要這樣評量成績?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評量孩子愛不愛音樂?懂不懂得生活美感嗎?愛不愛運動?有沒有運動家精神?會不會做基本家政與生活自理?
我其實很想請教育當局隨便一個科長來過一下國中生活一學期,實際來感受一下,才會知道他們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在快速成長期中適不適合這一整套的課程綱要?
對!問題首先在於「課綱」啊!這個部分設計不良,不用再進一步談什麼十二年國教?談美麗的生涯探索願景啊!
近來和美國的友人聊天得知,他們的國中學制已經採取「選修制度」,也分「級別」,在固定的基礎課程之外,對於其他額外科目有興趣,則依個人的性向與喜好、以及程度來選修。
每當孩子在讀惱人的生物時,我就想,這麼艱澀難懂的大量知識,每個孩子都讀得通嗎?能不能分級?一般孩子必修基礎級課程,真的有擋不住興趣的孩子再來選修晉級課程,這樣不是很好?
一個朋友的孩子一考起國文,信心盡失,因為怎麼用功都考不出好成績,因為考題是設計給「具有科學統整能力的的文學家」來考的!能不能,不要把每個孩子都想像成未來的大文豪,而且是具有歸納分析科學能力的大文豪!能不能給一般孩子真正基礎、實用的學力?行有餘力,興致滿滿,再提供給孩子進階選修的機會?
所謂的性向探索、生涯探索,不是需要這樣「選修的機制」做配合嗎?
國中孩子真的太累了!偏偏他們的身與心在此時翩然快速成長,國中卻變成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通過紙筆評量的壓力大鍋!教育當局可以派每一個科長進駐到各個國中,實際感受國中生三年的生活,才知道,我們的課綱,問題在哪兒?
至於非考科,我們的課綱幾乎是在訓練十項全能的天才,除了基礎學習,能不能讓孩子行有餘力,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修課程?能不能不要再使用紙筆測驗來評量孩子這些生活或鑑賞能力?
十二年國教推得沸沸揚揚,但,更該關心的事「課綱設計」的根本問題。
美術性向測驗 在 林宜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2年國教座談 各界憂慮多
記者姚正玉/台南報導
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即將實施,但教育部預算不增反減、教育局相關規劃及宣導也不完備。市議員林宜瑾昨開座談,希望中央補足預算外,也建議市府重新檢討落實宣導且儘速成立特色招生委員會,避免十二年國教只剩免學費及招生改變而已。
林宜瑾表示,十二年國教是教育的全民政策,但今年教育部教育經費卻不增反減。十二年國教只要求高中端優質化但更重要的是國中端的性向探索與發展、適性輔導卻未落實。南市已召開二次教育審議委員會,但至今尚未見到委員會成立運作,而各校特色招生規劃也不得而知,讓家長及學生根本無所適從。
家長會長林柏川表示,避免教育預算遭排擠,十二年國教免學費政策應該排富。台南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許又仁長表示,一○三年要考英聽一○四年採計,但教育部並沒補助地方政府採購設備,市府應有對策。補救教學應有別於過去作法,在課堂中採抽離方式以專業專任人力來進行。
台南市教師會副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國中生涯輔導記錄手冊,若透過紙筆測驗來決定孩子性向將流於形式。
教育局副局長黃緒信表示,今年教育部補助十二年國教媒材與說明會宣導文宣約八百九十萬元,國中端補救教學與生涯發展經費約一億四千萬元與過去差不多。
教育局科長林東征表示,特色班級審查委員會設十五人,特色招生規畫三月時依相關法令辦理體育班、美術班、音樂班、資優班甄選。
許又仁建議南市特色招生應以甄選入學為重,導引國中端落實性向探索與適性輔導。新豐高中校長陳勇延建議應設法縮小七月份特色招生考試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