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2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法國《世界報》以「非常有用的白痴」來形容斯諾和某些特定的中國境外人士,真是恰當和妙於形容。「白痴」是指這些人很天真,容易輕信,不過就不是懷有個人利益目的去扭曲事實。「非常有用」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明顯的中共背景,不屬於中共宣傳機器中人,故較有公信力。中共數十年來,儘管在世界各地辦了許多隱性的「外宣」,但組織上、財務上隸屬中共,都受中共意識形態束縛,不敢大膽直面事實,難取信於讀者。「非常有用」還因為報導敘事的態度坦誠,生動並有可讀性。說是「白痴」,是作者自己被中共誤導、講自己相信的事,但其實是不了解專權政治的特質和內情。
斯諾1937年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令全世界讀者對中國共產黨改觀。抗戰開始後這本書以《西行漫記》的書名在中國風行,無數懷著愛國救亡心志的青年因讀了這本書而奔赴紅色根據地。中共以槍桿子和筆桿子兩大武器打贏內戰,建立政權,其中的筆桿子即輿論戰,得力於「非常有用的白痴」至大。但斯諾這本書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在大陸長期都沒有出中文版。原因是書中所述與中共建立政權後此一時彼一時的政策不符。比如書中指中共政權是某種民族主義形態,與斯大林式社會主義不同,這不符合中共宣稱是正統社會主義,尤其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的國策;書中描述的革命史和毛澤東形象,與中共的歷史記敘也有偏離。在要求「絕對正確」的宣傳方針下,這本書的中譯本,只在斯諾1960年訪華時出版了「內部發行」版,目的自是要讓斯諾看到自己著作在中國出版,出自統戰需要。到21世紀,這本書才再在大陸發行。
從《西行漫記》在中共奪取政權之前的廣泛發行、推動閱讀,到建立政權後對此書的冷待,就可以看到,對中共來說,「非常有用的白痴」最關鍵是「用」,也就是說,所有的文化產品、歷史記述、作者的認真寫作、個人的道德尊嚴,都抵不上一個「用」字。有用則取,無用則棄。
2020年6月24日,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奧布賴恩(Robert O’Brien)在一次演講中,承認幾十年來,無論是美國政界、商界、學術界,還是新聞界,都對中共有誤判,即「相信中國共產黨會變得開明,會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對民主的渴求」。並說「這個想法被證明是非常幼稚的。我們已經大錯特錯了。這種誤判導致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上的最大的一次失敗。」他所說的上世紀30年代這個時間點,正正就是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的時候。可見這本書對美國政策、對國際局勢有多大影響。
1971年中美關係的突破,其國際局勢的背景,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建立在核恐怖平衡上的冷戰。美國面對主要對手蘇聯,又陷入越戰泥沼,而恰好中蘇對抗在1969年發展到珍寶島武力衝突的階段。蘇聯甚至向美國試探,如果以核武器向中國的核子基地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襲擊,美國會否保持中立,而得到的反應是美國堅決反對動用核武,不會袖手不顧,並立即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發出進行準備核打擊的指令。美國的反應遏制了蘇聯的盲動。而蘇聯對中國要進行核打擊的企圖,也促使美國在國際戰略上選擇與較次要的敵人聯手對抗主要敵人的策略。這是中美關係突破的時局背景。
中國在得知美國對蘇聯核打擊的反應後,在1971年四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並同意斯諾發表與毛澤東的談話。美國國務院同時間宣布解除對中美往來的封鎖。於是,隨著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了美籍中國學者接二連三訪問中國的潮流。走在最先的是物理學家楊振寧。
他在美國解除封鎖後就到中國訪問了四星期,同周恩來進行了五小時的宴會。1971年9月21日,他在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英文演講。《七十年代》很快地取得了談話錄音帶,並翻譯刊登在同年的十一月號。對中共的統戰來說,這個談話也真是「非常有用」。它帶頭引導了旅居外國的學者、作家、名人的訪華潮,以及紛紛在《七十年代》上發表他們在大陸被刻意安排的訪問中所得到的印象和感想。
這些學有專精的人物,不敢說他們是「白痴」,但卻肯定是在中共刻意安排引導下的見聞。在當時的風潮下,刊登這些訪問記亦有新聞價值,但在中共國內局勢翻覆變遷之下,專權政治的特性暴露,我覺得應該對讀者作出認識上的糾正,才是一份負責任的雜誌應有做法。(69)
圖1,楊振寧任教紐約州立大學期間,於1971年首次訪問中國,圖為他在紐約州大的辦公室;
圖2,《七十年代》早年,與老闆方志勇和督印人黎榮合攝。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來到【歷史上的今天】,我將每天花一點點的時間,帶你回顧一則有趣的歷史故事唷! ▶ PODCAST收聽: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nqm28epiwl0873u5t3ys4e 今天帶你回到1960年5月1日,60年前的今天,一架由美國飛行員 法蘭西斯鮑...
美蘇 冷戰 原因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法國觀點:《Taïwan, le prochain repli stratégique de l'Occident ?》
臺灣,西方的下一個戰略撤退?
美國大西洋報刊登China’s ‘Very Tricky Situation’一文之後,法國大西洋報訪問了法國學者的看法。原文翻譯如下:
(文中受訪學者是Barthélémy Courmont是里爾天主教大學的講師,也是IRIS的研究主任,負責亞太部門。)
❓Atlantico: 美國《大西洋報》強調了臺灣在美國和中國的地緣政治角逐中的重要性。讓這個島嶼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原因是什麼?
🟢Barthélemy Courmont : 台灣的重要性並非最近的事,只是受到重新評估。從1950年代起,在朝鮮戰爭的邊緣地帶,臺灣被美國視為防堵共產主義在東亞擴張的堡壘。主要是艾森豪政府中的共和黨政治家,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臺灣以抵禦中國大陸的壓力。這種由兩國之間的協議所確認的戰略重要性,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甚至持續到美國承認中國之後。因此,1979年的《臺灣關係法》擴展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美蘇兩極對抗結束後,人們對臺灣的興趣發生了變化。台灣在1980年代建立和鞏固了民主制度,臺北政府化身對抗極權政權的民主制度捍衛者,與此同時,臺灣也成為國際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國則以天安門事件驟然澆熄了民主化的希望,兩個中國(les deux Chine)的經濟同樣快速起飛(臺灣在這方面先於中國大陸),但採取了相反的政治軌道,造持兩者之間差距越來越深。
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對國力的宣揚,加上美國逐漸從亞洲撤出,導致人們擔心美國會在亞洲失去所有的影響力。因此,盟國們動員組成了 "反中國陣線"( front anti-chinois),結合對民主的肯定、加強戰略對話並警惕與中國崛起有關的危機。因此,華盛頓不斷重申其與日本和韓國的關係,美國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影響在冷戰結束30年後仍然非常強大。沒有得到外交承認的臺灣,在與中國發生安全危機的情況下,仍然受到華盛頓的保護,至少在其公開的意圖中是如此。鑒於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臺灣的 "心結"(noeud,借用美國政治學家Richard Bush的說法)因此越來越緊。雖然把臺灣描述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似乎略嫌誇張,正如《經濟學人》去年春天的表現,但無可爭議的是,這個擁有2300萬居民的島嶼,其戰略重要性與今天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密切相關。這裡要提醒的是,中國將台灣視為叛亂省份,並自1949年分離後要求恢復領土。
❓雖然美國已經匆匆從阿富汗撤出,但西方會如此輕易地失去其在臺灣的影響力嗎?這將產生什麼影響?
🟢這不太可能,但同時也應該謹慎行事。為什麼不太可能,因為臺灣的民主政府和島上的絕大多數人(écrasante majorité)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甚至是對其主權的潛在威脅。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是臺灣唯一的敵人,而臺灣是中國唯一的敵人。面對這種威脅,考慮到過去二十年來軍事權力平衡已經改變,北京目前占優勢(別忘了直到2000年代中期,臺灣的軍事能力還能威懾中國),臺北必須依靠能夠提供援助的戰略夥伴。因此,與美國的聯繫是不可或缺的,與日本或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也是如此,還有東南亞國家。華盛頓的戰略影響在臺灣仍然非常有存在感。
同時,美國這種戰略支持的可信度如何,以及最重要的,臺灣人如何看待這種支持?一個經常被忽視的插曲可以說明狀況。2005年,中國通過了「反分裂法」(loi anti-secession),旨在勸阻陳水扁總統當時主張的臺灣獨立宣言。美國重申其對臺北的戰略支持作為回應,但明確指出,這種支持不是自動的(automatique),在臺北「挑釁」的情況下不適用。換句話說,華盛頓保留干預或撤退的權利,這取決於對具體事件的評估。如果中國對臺灣進行軍事攻擊--順帶一提,這種可能性必須讓我們參考博弈理論(la théorie des jeux)-- ,美國將在該確切時刻判斷介入的程度。而如果在美國看來,是臺灣挑釁北京,那麼美國的承諾很有可能減縮成態度上的宣示。臺灣並不會等到阿富汗的潰敗才意識到戰略對話和軍事承諾之間的區別。
❓從阿富汗撤軍是否反而會讓美國更加專注於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決戰?
🟢首先,應該知道,從阿富汗 "撤軍 "是美國在該地區外交政策的失敗,而並非只是部隊移動…。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領袖,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人的心頭大患,而且這種心頭大患還在繼續擴大,有可能會忘記地緣政治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拉鋸戰。華盛頓並沒有等到從阿富汗撤軍才認定中國是其一貫的對手,無論該認定是對是錯。在這種格局下,美國不斷尋求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網絡,利用口號(印度洋-太平洋是最新的口號)和威脅,有時是真的,有時不太是。QUAD(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四國峰會)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以及華盛頓,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然而,在這個非常異質的集團本身的限制之外,其成員有時有非常不同的利益,華盛頓召集新的戰略夥伴的能力似乎有限。說服首爾加入QUAD的努力至今沒有成功,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非常強烈的東南亞,也沒有被這個集團的邏輯所吸引。再加上這裡提到的所有國家,除印度外,都是與中國一起簽署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國家......。簡而言之,中美對決在華盛頓被大力宣傳,但在亞太地區,對該地區的國家和公司而言,其現實情況又是如何?
📌訪問原文連結
https://www.atlantico.fr/article/decryptage/taiwan-le-prochain-repli-strategique-de-l-occident-barthelemy-courmont
📌美國大西洋報文章連結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1/09/china-taiwan-afghanistan/619950/
美蘇 冷戰 原因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主選舉獲勝的秘密在於「票多者贏,票少者輸」。由於民主制度的權力結構是由下而上,因此幾乎所有公部門的職位,都與選票結果息息相關。影響選舉結果的方式有兩個,第一當然是直接暴力的修改選舉票數,第二種方式便是靠著各類宣傳影響選民投票意向。前者當然嚴重破壞民主制度,且多半落人口實和話柄,而後者雖然聽起來虛無飄渺,但卻是當代民主制度之所以得以運作的根本。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民主的弱點:民意,如何成為世界強權操弄的政治武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3683
民主制度得以運作的方式,其實正是各大勢力隱於幕後,靠著媒體於戲台前操作議題,製造對立、仇恨和紛亂,導致民眾種種極端的情緒,而為了宣洩這些情緒,將會促使民眾一個個走進投票所。至於幕後的勢力,可能是本土製造業、外資礦業、新興產業、政府不中立、外交使館,也有可能是鄰國獨裁政權。這些隱於背後的勢力,靠著金援特定人士或組織,甚至是收買重要官員或媒體高層,企圖影響選舉結果。
單就《民主的弱點》書名,本以為此書主旨針對於民主制度運作討論,不過內容卻大相逕庭。本書前半部分,作者大衛夏默蒐羅了二次戰後美蘇對壘冷戰期間的案例。美國代表著自由民主,蘇聯則代表共產,分別由兩者隱於檯面下的CIA和KGB對第一線的民主國家操作。這些民主國家多半是二次戰後的第二波民主國家,對於民主體制之運作和基礎不穩妥,加上當時國際局勢動盪,許多國家內部都有共產黨勢力。這些共產勢力的興起原因各異,有些是當地階級差異、貧富不均所導致,有些是左派知識份子主導的理想主義運動,還有些是蘇聯共產國際於各國扶持所成立。不過這些共產黨的成立,並非是單一緣由,而更多是複合因素所導致。
本書前半部分以冷戰為主軸,敘述了CIA對1948年的義大利選舉、美蘇於1960年代對智利選舉的影響、1972年東德對西德選舉的操弄等等。這些篇章中不但有著濃厚的冷戰氛圍,甚至能感受到諜報片中的種種間諜和反間手段。
相比於前半部分較接近於思考歷史案例,本書的後半則將鏡頭擺到了當代國際局勢。以冷戰結束後的首任美國總統柯林頓作為故事的開頭,他面對的是走向民主化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人人都認為蘇聯解體後,走向民主化的俄羅斯將與國際社會有更多接軌,葉爾欽種種與歐美合作的態勢,以及國內種種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將讓世界局勢趨於更加穩定之時,但是葉爾欽的接班人普丁卻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普丁掌握了葉爾欽的政治勢力,並利用俄羅斯尚未深植的民主文化,巧妙運用制度上的漏洞,總統總理輪流當的方式,自2000年起開始長期統治俄羅斯。近些年內發生的事情,我們皆從媒體中得知。美俄關係並不融洽,不管是烏克蘭糾紛,抑或是美國數次的總統大選,甚至只是特定議題的新聞輿論,背後都有俄羅斯勢力介入的影子。
本書最為精華之處,便是有意無意的向讀者們拋出幾個問題。
一、 操作媒體影響輿論,其效益本就難以評估或論證。畢竟我們沒有任何對照組能相互討論。因此CIA於1948年義大利選舉後的報告表示,雖然他們成功讓共產黨落選,但由於選票差距甚大,加上並沒有蘇聯明確介入或介入多寡的證據。一切都不禁讓人思考,是否共產黨本就會落選? 是否CIA介入他國選舉是無意義的行為? 是否美國一但選擇介入他國選舉,就勢必得不惜血本的幫助特定候選人勝利?
二、 假新聞和造謠等手段,在民主國家選舉中已歷之百多年之久。過去資訊較之今日為高,多數假新聞皆透過報章媒體或電子媒體傳播,且多數具備特定目的的訊息,皆來自於他國政治勢力。今日隨著社群網路讓資訊成本大幅降低後,帶來的反而是形成一個個排外的網路社群。假新聞的製造者也藉由對特定受眾的理解,假新聞反而變得種類繁多並層出不窮。人類於這百多年來的教育平均水準絕對有顯著提升,但受過更高教育的人類也不見得能輕易分辨假新聞。那麼是否假新聞此一存在,乃民主機制永遠無法根絕的問題?
三、 如美國國力如此強盛之民主政體,因其自由之主張,本就允許他國政治勢力介入其中。但倘若強勢介入其中者,乃一帶有相當敵意之非民主政體,加諸社群網路讓媒體受眾加以區隔化,那麼如美國這般擁有強大國力的民主政體,要如何在維持民主機制順利運作下,同時維持國家安全議題?
我想以上都是本書作者拋給讀者的問題。作者本人當然對此些問題也並沒有個完善的解答,但隨著書中的歷史案例及當代政治思考,我想讀者對此些問題的思考和省思也會更加深入。也是個非常好的契機,讓活在當代民主社會的我們,重新思考民主的價值何在。
最後,我不得不提到台灣。事實上第一島鏈的台灣在冷戰期間,處於對抗共產體制的最前線。長年接受美援的蔣介石政權,也時時刻刻處於CIA的監視之下。根據身旁某些長輩的經驗,CIA人員的身分五花八門,他們可以是正而八經的美國官方人員,能是來台經商或就學的平民,也能是非美國籍的平民,甚至以情報工作來說,甚至許多擔任CIA間諜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為CIA工作。曾聽聞2000年時參與選戰幕僚工作的長輩提起,選舉當天開票剛開始,長輩身旁一位美國情資系統的人員,便談起他們於台灣的情蒐工作,並表示陳水扁應該會以些微差距獲勝,並笑臉向在場的人表示別擔心,軍方那邊早已安頓妥善,政權定會順利轉移。
時至今日,我依舊對長輩口中的這個故事感到驚訝。我也並不意外美國對台灣情資工作的齊全,我想如今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肯定投資台灣甚多。就算美國如今宣稱已慢慢放手於新興民主國家的選舉,我也依然相信美國情資單位對台灣政壇牢牢不放。
此次由 堡壘文化 出版的《民主的弱點》,齋主很推薦對輿論操作和媒體造謠有興趣的齋友們一讀。當然此次堡壘文化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8/22(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美蘇 冷戰 原因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來到【歷史上的今天】,我將每天花一點點的時間,帶你回顧一則有趣的歷史故事唷!
▶ PODCAST收聽: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9nqm28epiwl0873u5t3ys4e
今天帶你回到1960年5月1日,60年前的今天,一架由美國飛行員 法蘭西斯鮑爾斯所駕駛的U2偵察機,在飛經蘇聯領空執行情蒐任務時遭擊落,後續引發了一連串美蘇兩國的外交緊張關係。
1960年5月1日,法蘭西斯鮑爾斯駕駛U2高空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的美軍基地起飛,預計往鹹海方向轉北,沿途拍攝蘇聯的洲際導彈飛彈等軍事基地;不料在途經哈薩克領空時被蘇聯所監控。鮑爾斯的座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後,慌亂之下來不及銷毀機上的機敏設備而在高空冒險跳傘求生;抵達地面後因為不會說俄語,遭到蘇聯軍方扣押。
就在鮑爾斯與美方失聯後的四天,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罕見主動發布了一則有關U2偵察機在土耳其北邊蒐集氣象資訊時失聯的新聞,失聯原因為「氧氣供應系統」故障,甚至還公布了機身塗有NASA字樣的「氣象專用的U2偵察機」。實際上,這則新聞是CIA和NASA雙方為了掩蓋軍事情報任務而製造的假消息,但蘇聯則在暗自竊笑。
就在NASA公布假新聞後,蘇聯故意發布了一則他們擊落U2間諜機的消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還故意不提鮑爾斯的下落,讓美方錯估鮑爾斯以殉職,讓美方繼續說著「氧氣供應系統」故障的謊。直到擊墜事件發生後的第六天,蘇聯公布了鮑爾斯被逮捕的照片,以及多張U2偵察機殘骸的影像,這才讓美國驚覺自己跳入了蘇聯花的坑,顏面盡失。
赫魯雪夫:我一定要告訴大家一個天大的祕密,我在第一次對外公開報告的時候故意不說飛行員是否生還,就是要讓大家看看美國人說了多少蠢話。
美蘇雙方在聯合國上互槓,互相指控對方的海外間諜行動危害到各自的國安權益;事實上,在U2擊墜事件的三年前,有「蘇聯當代王牌間諜」之稱的蘇聯間諜 - 魯道夫阿貝爾,在美國紐約被FBI逮捕,並依間諜、洩漏國家機密罪等罪名,被判處45年有期徒刑。
經過美蘇雙方來來回回的談派之下,U2擊墜事件後的2年,美蘇兩國最終決定在1962年2月10日,於德國柏林的格利尼克大橋互相交換人質,才讓整起事件告一段落。
這是冷戰美蘇雙方關係最惡劣的時刻,美蘇兩國也為了此事而加速了太空衛星的發展,開啟了後續太空競賽的時代。
大家想要更了解這起事件的發生始末,可以參考2015年上映的《間諜橋》這部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湯姆漢克斯、馬克勞倫斯主演。電影是從飾演蘇聯間諜阿貝爾的馬克勞倫斯在美國被捕開始說起,湯姆漢克斯則飾演當時為阿貝爾辯護的美國律師唐納文。他在為阿貝爾辯護的期間遭受到美國社會歧視,但他為了司法正義,堅持為這個「賣國賊」辯護。最後他也在1962年,成功幫助了美蘇,甚至東德政府進行人質交換的斡旋談判。電影裡也針對這起U2擊墜事件,有非常詳細的呈現,非常推薦唷!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歷史 #電影 #解說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qO9VEYh95g/hqdefault.jpg)
美蘇 冷戰 原因 在 蒟蒻講幹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冷戰期間最可怕的古巴導彈危機
到底是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的?
世界又有多少核武
哪有些事件差點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呢?
看完影片後,你就會明白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冷戰系列第一集https://youtu.be/q-DeOiB8OEE
冷戰系列第二集https://youtu.be/10bV0BVY2ec
冷戰系列第三集https://youtu.be/_rgNOsuZItI
本節目贊助商聯絡資訊
綱田繡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ANGTIENXIU/
綱田繡下訂單官網:Kangtien.com
實體店面: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14巷4-3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0bV0BVY2ec/hqdefault.jpg)
美蘇 冷戰 原因 在 蒟蒻講幹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長達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
究竟是如何開始的?
冷戰期間內又發生了那些熱戰呢?
看完影片後,你就會明白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冷戰系列第一集https://youtu.be/q-DeOiB8OEE
冷戰系列第二集https://youtu.be/10bV0BVY2ec
冷戰系列第三集https://youtu.be/_rgNOsuZItI
本節目贊助商聯絡資訊
綱田繡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ANGTIENXIU/
綱田繡下訂單官網:Kangtien.com
實體店面: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14巷4-3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DeOiB8OE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