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X未來教育》逛展 #親子攻略公開
美感是孩子未來隱藏版的競爭力!還記得這週《#扣扣老師的親子觀察》用兩集的題目,來跟大家討論「#美感教育」,如果聽完之後還是覺得有點抽象,不妨假日帶著孩子,一同前往「#美感X #未來教育——2020教育部美感教育展」吧!昨天扣扣老師與小佳老師又共同出任務,為大家帶來熱騰騰的親子攻略~
-
聽到教育展會覺得無聊嗎?「#美感X #未來教育——2020教育部美感教育展」絕對可以顛覆大家的刻板印象。
展覽是由 #陳永基設計 與 #美感細胞 共同策展,並且集合了12個美感教育推動計畫,在展區內,一次完整闡述「究竟什麼是美感教育?」
-
展覽分為兩大區塊:第一展區從教育面出發,帶領觀賞者從幼兒園到高中、循序了解在現今教育中,如何將美感教育融入各科教學;第二展區則是「學美·美學」的校園改造計畫展示,帶來25所學校的改造成果。
📍第一展區就從拿本美感課本、收集學習單開始吧!
進門大背板的展覽解說,透過專業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理論,帶領觀賞者進行對成長的理解與認知(當然同時也是一個對於展覽概念的說明),最後則是點出適合看這個展的人,然後就從書包拿本美感教科書,準備開始這場有趣的課程!四排展示檯面由低至高,代表了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習階段,並且展示每個計畫的精華教案;同時透過各種角色立場,解說關於這個階段所會接觸到的指標特色,並且說明政府目前已經執行了哪些事項。
幼兒園與國小階段,有著可以小互動的設計:
✔️幼兒園階段採取讓孩子可以親自動手的規劃,從教案的展示中,也能理解在此階段,是透過孩童的五感,認識「美」到底是什麼。
✔️國小階段的學習再更進階,「美感教育」直接融入各科教學,同時,在某些教案中,也可以看見跨領域的學習,是相當令人驚豔的特點。
至於國中跟高中階段、已後面區域所展示的大型教具,孩子可能不會那麼懂,不過爸爸媽媽也可以協助解說,一樣是讓孩子用觸摸、觀看、聽...等最直接能感受的方式,帶領孩子理解!最後,每個抽屜都有學習單可以領取,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拿取,回家可以再與孩子共同完成,讓展覽的影響,能實際在孩子的生活中,再留下更多點什麼。
=========================
扣扣說:幼兒展出,可以問問孩子這些問題來參觀喔!
📍在學校美術課都上些什麼?
📍請看一下你今天的衣服穿了什麼顏色,如果你要幫熊先生穿衣服要穿什麼?
📍請把樹葉先生排成一個你最喜歡的自己
選兩到三種最喜歡的食物試著排看看,你覺得看起來最好吃的擺放方法!
📍請幫我敲敲看玻璃瓶、那些是什麼聲音?
=========================
📍第二展區來看看「學美.美學」計畫改造過後的校園
一進到展間是驚喜的,因為地板上的跑道設計,讓孩子瞬間瘋狂。
這區展示了25間改造過後的學校,並以五大特點來區分,分別是:「特色教室」、「機能收納」、「指標及空間翻轉」、「閒置空間再造、「生態學習」。
這區的主題對父母來說會很被吸引,但因為文字量較大,孩子可能相對就沒這麼感興趣了,不過很建議爸媽,可以帶領孩子看圖片與影片說明,並且可以引導孩子一起思考,「學校該是什麼樣子?」「我想要什麼樣的學校」等內容。
最後可以將思考過想法寫下,貼到後面的互動牆,順便一起研究其他人的想像,也是一種對於日常美感很好的練習。
=========================
扣扣說:前往第二展區要討論的是校園的模樣
📍你最喜歡學校的什麼地方、為什麼
📍從這些改造的學校讓孩子指出改造前後的差別
📍化身小設計師設計一個你想要的學校
=========================
這是一個很推薦親子來看,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展覽!
對父母而言,除了可以理解大家口中常說的「美感教育」到底是什麼?具體的展現又是什麼外;對孩子來說,這裡絕對可以讓他們看得開心、逛得自在,同時在淺移默化中,再多點對美感的感知。
//
【美感X未來教育】2020教育部美感教育展
展覽日期:2020/12/11-2021/2/21
展覽時間:09:30~17:30 (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01、02展區(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_松山文創園區)
主辦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策展單位: 陳永基設計X美感細胞
親子體驗: 小人小學
#美感教育不只在教室更在生活中
#家長也是不能或缺的重要一環
#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送餐阿嬤」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鄭博真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套老幼共學.代間學習原創繪本✹ 《送餐阿嬤》、《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隆重問世! 《送餐阿嬤》 滿足阿嬤為什麼會去送餐呢? 在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嬤, 進行哪些有趣的身心靈活動? ...
美感教育不只在教室更在生活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送餐阿嬤」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鄭博真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套老幼共學.代間學習原創繪本✹
《送餐阿嬤》、《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隆重問世!
《送餐阿嬤》
滿足阿嬤為什麼會去送餐呢?
在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嬤,
進行哪些有趣的身心靈活動?
讓這本繪本啟發孩子,
學習尊重和關懷年長者;
並提供長照機構辦理活動參考。
送餐阿嬤,是現代的魔法阿嬤
〜讓孩童關心長輩並了解老年議題〜
作者鄭博真與插畫家陳雨潔聯手創作《送餐阿嬤》,希望透過繪本的形式,以深具創意又精巧迷人的圖畫搭配淺顯易懂文字,啟發幼童關懷阿公阿嬤,促進世代交流,讓彼此不斷享有新的學習和成長空間。
這套繪本是幼兒園和小學實施老幼共學、代間學習教育很適合的補充教材,可以教導小朋友尊重長輩,了解老年議題,在交集中發出理解和愛的光芒。
〜大好文化三周年獻禮〜
「跨世代.新素養繪本館」
跨世代,不同年齡共讀;新素養,啓發面對新時代的能力!
繪本可以親子師生共讀,更可以老中青幼跨世代共讀!
《送餐阿嬤》
這本繪本描述滿足阿嬤到社區關懷中心擔任志工,幫忙送午餐給其他老人吃。社區老人在關懷中心共同製作和享用午餐,並且參加一些活動。老人們相互照顧與支持,刻畫人生最美的風景。
作者簡介:鄭博真
教育學博士。現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曾在小學服務20年,從事兒童寫作教學20年,編寫兒童作文和語文書籍30餘冊。爾後,轉任科技大學幼保系服務,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幼兒心理發展、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多元智能與創造力教育、正向心理教育、繪本創意教學等,出版《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等專書十餘冊。繪本是孩子最早接觸的讀物,及早引導孩子閱讀繪本,有助於往後語文與美感能力的發展,繪本也是幼兒園及小學最佳的補充教材。閱讀過大量國外翻譯的繪本,進入大學幼保系任教後,又指導學生設計繪本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總覺得臺灣在地的人事物,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文化經驗,值得書寫傳承給後代。因此,除了專業學術研究外,平時更熱愛兒童文學創作。曾獲中國語文獎章、高雄市柔蘭兒童文學獎。著有《不愛穿裙子的美莉》、《愛穿裙子的阿旺》、《我的阿公阿嬤同學》、《送餐阿嬤》等繪本。
繪者簡介:陳雨潔
「 繪本,不只是給小孩看的!」我記得我非常熱誠的在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教室對著老師與同學喊了出來。身為獨生女,有著兩邊的阿公阿嬤陪伴長大的我,常在老人之間周旋騙糖果與零食,也對這議題有著深刻的體會與理解。希望能藉由書中表情豐富的人物與鮮艷的顏色,讓所有的讀者能理解人與人之間互相的關懷能帶來的影響。
作者粉絲頁: 鄭博真 教保人員專業發展中心
出版社粉絲頁: 大好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美感教育不只在教室更在生活中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美感教育不只在教室更在生活中 在 潘文忠- 讓孩子成為不只在教室中,更是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 ... 的推薦與評價
讓孩子成為不只在教室中,更是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 ... 實現美感,#培養孩子多元美感體驗與創造力「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台建置計畫」,整合了所有教育部美感教育資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