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今天,除了談中秋幹嘛烤肉之外,也想談談「國定假日」背後的社會學思維。
▌中秋節的過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尤其在唐朝之後,中秋賞月的習俗愈來愈普及,慢慢演變成中秋節。至明清,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與月餅起義,這些不少人都耳聞過的古老傳說,但是其中都與烤肉無關。
▌中秋節與烤肉的關聯究竟為何?
中秋烤肉的起源有幾個說法,1982年的《民生報》認為係因1981年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內銷的結果。
2007年《聯合報》也有民眾投書表示中秋烤肉是他於1990年代發明;而在2004年左右,「廣告說」出現,《聯合晚報》提到:
「中秋節烤肉的風氣是因為烤肉醬廣告推波助瀾的關係。網路上有人相傳,十多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隨後競爭廠商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醬油烤肉醬的電視廣告相呼應。」
而根據亞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陳峻誌考察後發現,從史料分析上,無論是萬家香或是金蘭公司的烤肉醬商品推出時間或是電視廣告的播出,都晚於台灣「中秋烤肉」的現象出現年代。
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業者的推波助瀾,的確讓中秋烤肉變的更加普遍。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秋節烤肉」這個與中秋習俗無關的活動,也儼然成為台灣相當具備特色的中秋活動。
▌所謂國定假日
而中秋節之所以能夠放假,則是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中的規定,其實該法規當中,將節日分為三類:紀念日、民俗節日與一般節日。
紀念日大多與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宗教相關,例如: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臺灣聯合國日與佛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
民俗節日則與台灣民俗活動有關,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以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而一般節日則是多與特定群體有關,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軍人節等。以及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
而其中能夠放假的節日,則被俗稱為「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也代表什麼嗎?
若是歸納上述假日的特質,可以發現許多的國定假日與漢民族的民俗信仰相關。
但是在台灣,也有客家族群、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讓台灣這座島,能夠有著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
國定假日作為一社會制度,假日政策的行使與規劃必然是權力運作的結果。然而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讓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美意造成反效果,反而更可能忽略、排除了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結語
國定假日的儀式與活動,是產生維持、創新、改變、增強或削弱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工具,透過儀式與慶典維持了國家認同的符號與神聖性象徵。
藉由儀式激發人民的共鳴,人潮聚集構成了獨特的集體記憶,產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增強了國家及社會認同。
在台灣,國定假日的形成與發展是政治權力和宗教共同賦予假日使其有所意義的結果,在不斷的社會變遷當中,假日如何被定義,意即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台灣多元族群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中村愛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女性は大きくみせたい!形をよく見せたい!高い位置に見せたいものです。え!?何を?それは見てわかります。そんなときに必要なパッドを付けているか?を調べてみました。 男性は知らないであろうパッドの種類も公開しています。 ★中村愛チャンネル★ 中村愛による、ココでしか観られないオリジナル動画をアップして...
美意識 類語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南方的社會,學: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陳嘉行(焦糖哥哥)
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是多位作者各自從不同領域撰寫文章,共同彙編成書。非社會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或許會好奇書名「南方」是什麼意思?是地球南方,還是台灣南方?在本書的導讀中,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教授提出完整易懂的論述,我個人的讀後感想則是,「南方」不只是地理上的南方,還是精神、文化、物質上的南方。
我們習慣以西方世界(歐美國家)的價值觀評斷自己、社會與國家,以為符合那樣的標準才代表「文明」與「進步」。這樣的線性史觀與意識形態,忽略了西方世界加諸在所謂「落後」的國家各種迫害與剝削,譬如「奴隸制度」的討論幾乎只出現在學術領域中,對一般人而言根本事不關己,即便有意識到這件事,也認為那是遙遠的過去。讀者可以試著回答什麼是「奴隸」與「奴隸制度」,大家好奇這些因為圈養奴隸發財的人,他們的事業及後代後來怎麼了嗎?如果妳(你)發現思緒瞬間空白斷裂,那這套書的企圖就是試著幫大家找回記憶。
這些靠奴隸制累積的財富、土地、資源與技術,不會忽然就消失不見,總會全部或部分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就是在現代的表象上循著足跡,發現在繁榮進步背後的斑斑血淚史。這些壓榨、剝削原住民、黑人、亞洲人、下層階級的過去,成就了資本家、企業家、銀行及政府。當國家主導政策、法令又繼續為中上階級的人服務,這又持續加深了社會不公及各種不正義。譬如,為了拼經濟將重污染的工廠建在一個「偏僻」的鄉鎮,當地居民被迫犧牲自己的健康,只為了 成就其他人的經濟發展,這樣公平嗎?全球化的時代,資產家為了尋求更低廉的各種成本,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將重污染的產業或需 要大量廉價可剝削的工作轉移到「落後」國家。這種看似雙方都得利的選擇,其實忽略了所謂「落後」國家沒有相等的議價能力,而其人民更只能選擇這些沒得選的「選擇」。
我們太習慣西方的進步敘事,連「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的標準都是依照歐美意識所認定——他們說了算。這樣的框架下,會讓多數人忽略人、族群、社會的異質性,全部整合進一種主流價值的「進步」敘事中。而如此方式就排擠掉了少數族群、信仰、文化,同時合理化不公平、不正義,以滿足資本主義為了積累剩餘價值的一切手段。在此意義下,大海被犧牲了,土地被犧牲了,空氣被犧牲了,女性被犧牲了,性別少數被犧牲了,原住民被犧牲了,偏鄉地區被犧牲了,中下階級被犧牲了。
但揭露藏在進步表象中的事實,提醒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是因為未曾回頭檢視。現在及未來,我們在做出任何選擇及評論前,都得理性思考過,這樣的決定會不會造成弱者的犧牲。因為,弱者不是別人,可能就是(妳)你跟我、我們身邊的人,或是生活在地球上某一貼著「落後」或「未文明進步」標籤的地方。
我們對待台灣原住民及文化,習慣以「漢人」立場出發,但我用「漢人」兩字同樣粗暴地將所有人、族群限制在一種想像中,很大程度上也充滿了刻板印象。但如果我用「台灣人」取代「漢人」時,又將原住民排除在「台灣人」之外,即便我們政治正確地從山胞、山地人改稱「原住民」,也有意識與無意識地設定原住民就是一種模樣,忽略了不同族、部落的多樣性。這些討論並非咬文嚼字或文科生沒事找事做,而是得將很多人究竟是誰講清楚,讓以往從單一國族的框架裡解放出各個群體,找回、保留且高調不同的文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才會更謹慎地立法與分配資源。
我從小跟著大人拜拜,但我從沒意識到民間信仰有一套邏輯存在。我以為的「迷信」剛開始並非負面的意思,而是隨著國家方便統治的需要,有策略地改造、約束民間信仰。我閱讀「民間信仰的邊界與翻轉:由欲望的制度化形式到母女相認的當代展演/丁仁傑」,覺得民間信仰的演變非常有趣,即便看起來很迷信的宗教,也有它的科學精神在。如內文中引用謝貴文分類神明種類的研究,包括「突顯個性性格而不任官職的神,如華蓋三真君;呈現家庭關係或自我情緒,而非政治關係的神明,如挪吒或目蓮;正邪兼具的神明,如八家將;反常或反叛的神明,如濟公或孫悟空;質疑儒家道德的神,如妓女、醉漢、賭徒、罪犯所祭拜的神等等。」(P.93)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出現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會靈山」活動,這是在父權與儒家社會中較難看到的情況。這樣的信仰活動或許有人還是認為迷信,但以女性權力建構出的信仰,讀起來實在十分進步。
台灣在二0一九年立法院三讀通過「748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大多數支持者欣喜若狂,我當時也在立法院外跟著大家歡呼。但讀「重構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組成/陳美華」分析大法官在二0一七年第七四八號解釋文的語意邏輯顯示,為了達到平權的解釋文卻是內建了異性戀與同性戀還是有所區別,而不是將不同的性傾向都視為「正常」。
我在高鐵上讀這篇論文時被嚇到睡意、倦意全失,原本我以為的進步,還是預設了「異性戀常規性的運作——意即強化異性戀作為正常、自然、不證自明的主體地位,並編派同性戀為異常、不自然,成因存謎的可疑客體。」(P.198)這篇論文並非要否定政府所做的努力,而是提醒我們平權、性權上的路還十分漫長,且有很大的空 間需要繼續努力,「婚姻平權」只是起點並非終點。
文末,要帶大家回到台灣地理上的南部——高雄,也是下冊中最後一篇文章「環境正義‧南方觀點/邱花妹」。不是居住在高雄的人,可能很難切身感受國家發展「重北輕南」到了什麼程度。高雄自一九六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石化、鋼鐵、電力等重工業的故鄉,這些發展不是只帶來所謂「進步」觀點的就業機會,不同形式、層面的污染物充斥在高雄的天空、土地、雨水、飲用水及海域。這樣的「文明發展」是透過高雄人集體犧牲來成就,我本來想摘錄論文中提到污染與抗爭的流水帳,但實在太多、太複雜,每個污染事件都有自己的故事,純粹只用條列方式是無法呈現事件的傷害及迫害,我也對於自己完全不知道高雄人經歷過這麼多的傷痛而感到羞愧。
在不幸中誕生的希望是居民集體爭取權益,與工廠、政府鬥爭,且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協助扶持,公民社會的力量因此得以對抗資方與政府聯合宰制,人民終於不再噤聲與委曲求全。社會學家總是樂觀期待自己的研究能替弱勢發聲,弭平不公平、對抗不正義的現象,小至個人,大至社會、國家甚至地球。我個人也受到社會學知識啟蒙,才會投身於社會學領域學習。我有幸在學校裡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與老師,讓我在讀這些殘酷現實的研究報告時,不會迷惘、迷失太久。我會推薦《南方的社會,學》也是希望讀者們可以感受到即便這個世界總是不完美,但總有一群人透過文字、行動、話語、論述帶來希望。
作者簡介|
陳嘉行 (焦糖哥哥)。越廚餐廳的負責人。興趣:閱讀、賺錢、養貓狗與刷存在感。
🌈謝謝春秋書店與浮光書店,讓我使用在《春秋創刊號》的年度選書推薦文。
美意識 類語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看過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嗎?在看這齣劇的時候,不知你是否會進一步好奇,為何這位男主角都是自己一個人用餐?並且,根據研究日本歐吉桑們也有越來越孤獨的傾向,獨食、獨居越來越常見,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這篇來自【nippon.com走進日本】上的文章,從文化價值觀上介紹了日本「日本歐吉桑」為何容易陷入孤獨?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觀又如何影響了人們在銀髮階段的社會關係?
-------------------------------
「孤獨是美德」「以心傳心」的文化
為何「日本歐吉桑」尤其容易陷入孤獨呢?岡本認為很大一個原因是日本獨自的文化和價值觀。
「兩年前出版了書之後,很多男性讀者給出了負面的回饋。由於『孤獨是美德』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大多數都是『人終歸是孤獨的』『孤獨哪裡不好』之類的回饋。他們認為擺脫集體性趨同壓力,不依賴於他者的自立就是『孤獨』。孤獨其實有兩種。『loneliness(讓人感到寂寞和不安的孤獨)』和『solitude(享受獨處時光的孤獨)』。然而在日語裡,兩種都是『孤獨』,被混為一談了。我視為問題的是那種想跟人建立人際關係卻無法建立、痛苦的時候想找人依靠卻找不到,感到孤獨卻還得一直獨自活下去的絕望的、長期的孤獨。」
「孤獨」是與美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從五木寬之的《勸孤獨》(2017年)、下重曉子的《最棒的孤獨》(2018年)成為超級暢銷書一事就能窺見一二。岡本說,「孤獨書」熱潮或許就是「反證了其實很多人都抱有孤獨感」。「其實這背後的心理可能就是,雖然事實上的確感到孤獨寂寞,可又不想被否定,想獲得肯定。」
除了對「孤獨」的美化,日本還是「高語境」文化,即多數人擁有共通的文化背景,要求大家即便不訴諸語言,也能通過察言觀色解讀空氣再做出行動。岡本指出,許多日本人深信通過「以心傳心」可以達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境界,導致在語言表達上很笨拙。尤其是那些在長時間勞動、上意下達的縱向溝通方式以及趨同壓力等的企業文化中一路打拼過來的中老年男性都非常依賴於職場,缺乏與「外面」的人「打交道的技巧」,因此容易陷入孤獨。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d00604/
美意識 類語 在 中村愛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女性は大きくみせたい!形をよく見せたい!高い位置に見せたいものです。え!?何を?それは見てわかります。そんなときに必要なパッドを付けているか?を調べてみました。
男性は知らないであろうパッドの種類も公開しています。
★中村愛チャンネル★
中村愛による、ココでしか観られないオリジナル動画をアップしていきます!コメントもどんどん書き込んでくださいな!たまに返信しています♪
月火・木金の19:00ころ、新作動画をアップ予定
★★チャンネル登録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
↓↓↓
http://ow.ly/LqcUi
スマホの人は赤い「チャンネル登録」ボタンから!
中村愛 (浅井企画所属)
エロマジック・ものまね・トイレマニア・資格女王・・・
【趣 味】 バイクツーリング🛵
【特 技】 マジック、アニメ声、タイピング、ボイスパーカッション、バイク、舌の1回転、男子が喜ぶ一発ギャグ、Tシャツの三段活用、きき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
【資 格】 英語検定準2級・商業英検2級・コンピューター利用技術検定1級・販売士検定3級・簿記検定2級・ワープロ検定1級・工業簿記検定1級・珠算検定2級・情報処理検定3級・書道2段・パソコン検定1級・中型自動二輪免許取得・大型自動二輪免許取得・普通自動車免許取得
◆レギュラー情報◆
・bayfm 『TERUMI de SUNDAY!』 (毎週日曜 9:30~11:16)
・チバテレ・テレ玉「金曜競馬CLUB」(毎週金曜 21:00~21:30)
・新宿そっくり館キサラ 月に1回出演
・「しらべぇ」にてコラム執筆中
http://sirabee.com/author/ai_nakamura/
・「fumumu」にてコラム執筆中
https://fumumu.net/author/ai_nakamura/
◆中村愛ブログ◆
http://ameblo.jp/aiaiaidol/
◆中村愛Twitter◆
https://twitter.com/nakamura_ai
◆中村愛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akamuramura_ai
◆事務所プロフィールページ◆
http://asaikikaku.co.jp/talent/profile/nakamura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