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恍神,就忘了分享上個月入手的書,真的不得不說,現在是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最合適的時刻,雖然整體購書量下降,但書中的含金量卻始終沒有變過,依然很多好書、值得細細咀嚼的作品持續出版,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且七月的書豪華非常,待上市後再與來一一分享。
⠀⠀⠀⠀⠀
先看六月份選書,其實早已讀完,但尚未分享,是已經單獨介紹過的「幡」書系第十一本:林芙美子的《#浮雲》曾由日本昭和時代最重要的導演成瀨巳喜男於 1955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同時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之一。「我想寫人的命運。我想寫在不合理的世界裡,無以名狀、存在於小說外側的小說。」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祕密戀情,自願來到越南擔任軍方打字員,眼見整個世界在戰火底下動盪不安,此地安逸反而有如化外之境,由紀子不禁與富岡愈靠愈近,陷入另一段無法自拔的不倫戀情。戰爭結束後,兩人重返日本,卻始終無力攜手從頭來過。愛情的磨難,始於幻滅以後,因為徹底絕望,才更壓抑不住對希望的渴求。「我是宿命論的流浪者。我沒有故鄉。」在初版即暢銷六十萬冊的《放浪記》當中,林芙美子為自己寫下最佳注解,倘若令其成名的《放浪記》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迷醉青春,生前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浮雲》,便是她人生集大成的終極巨著。林芙美子曾任二戰時期筆部隊、國際交流作家、戰地記者,作品中可見豐富的異地見聞,堪稱日本女性旅行文學先鋒,其徘徊於婚姻制度之外的虛無愛情觀,時似自我放逐,時似毅然獨行,亦為人稱頌,本書描寫無法圓滿的不倫戀情,呈現日本戰後的舉國頹敗,藉由無處可去的情欲書寫重省生之意義。《浮雲》不僅是林芙美子人生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更可謂其畢生最高傑作。
⠀⠀⠀⠀⠀
其次,是原本考慮要選的拉丁美洲作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短暫的一生》,此書不容易閱讀,卻相當值得挑戰。胡安瑪利亞布勞森才被廣告公司資遣,他的妻子此時卻罹患乳癌,失去一邊乳房。在妻子罹病後,布勞森接下朋友寫劇本的工作。在劇本裡,布勞森虛構一座名叫聖塔瑪利亞的城市,主角名叫亞瑟,他借用亞瑟來體現自己對波特萊爾的「惡」的渴望,他沉浸在虛構的情節中。布勞森的劇本設計亞瑟的鄰居住著一名叫葛嘉的女子,他常自房間薄牆聽到或偶爾偷窺到,繼而猜想葛嘉的生活與感情世界。葛嘉的職業是名妓女,緊挨著她的是皮條客。布勞森塑造的亞瑟形象,口袋裡總放著一把手槍,他讓亞瑟可以對葛嘉做出布勞森從來沒對妻子荷杜娣絲做過的事:在床上愛她的同時毆打她,而且打算殺她,一如卑鄙的皮條客對待他的妓女們一樣。奧內蒂是存在主義的信仰者,《短暫的一生》是奧內蒂樹立風格之作,採用大膽手法構思小說與人生的關係。奧內蒂的小說多以他的出生地蒙德維的亞,以及移居之城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故事的發展背景,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一直是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常常將經歷的人事物,清楚地折射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
⠀⠀⠀⠀⠀
接著,是非常高興能擔任推薦人之一的作品:《#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A Life。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Kate Kirkpatrick 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不僅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她的一生精采動人,有對自由的沉思,對真理的信仰,對自身不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也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此書利用最新公開的日記、信件等私人材料,重新檢視波娃過往的傳記、回憶錄、訪談之內容,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過往那個仍舊嚴重性別不平等的年代。記住歷史,才更能理解平權之珍貴,也才更能在觀念上持續進步。另一方面,除了性別議題,更重新建立起波娃身為哲學家的一面,帶領讀者一窺她如何思索「存在」,並且「活出」哲學。波娃與沙特的感情,不只是世間一般情愛,更帶有深邃的哲學思辨、理智批判,最後,更會感動於他們智識的交織。
⠀⠀⠀⠀⠀
還有幾日前做了贈書活動,傳奇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口述傳記《#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1944 年出生於巴西鄉下,薩爾加多從小接觸大自然,父親是農場主人,希望他接管農場或是成為律師,但隨著庫比契克,當上巴西總統,國家經濟復甦,薩爾加多決心要成為經濟學家。1964 年,布朗庫元帥發動軍事政變,民間爆發大規模的抗議運動,為了逃離危險,他和妻子蕾莉亞於 1969 年踏上海外流亡之路,前往巴黎。在巴黎讀完經濟學博士班課程後,他為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工作,享有優渥的薪水,在此時,他擁有人生第一台相機,短短時間,他已陷進了攝影的魅力之中,甚至決定放棄經濟學家的身分,成為攝影師。薩爾加多曾為知名的伽馬圖片社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並於 1994 年自立門戶,和妻子蕾莉亞成立了亞馬遜影像圖片社。2016 年,他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攝影組院士。攝影是他的語言,照片是他表達的方式,富含著他的思想、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
⠀⠀⠀⠀⠀
當然,另一本重量級作品《#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也是這批書單中不可忽視的一本,《我的奮鬥》為 2009 至 2011 間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所創作的半自傳小說,共六冊,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克瑙斯高在第一部《父親的葬禮》以死亡作為開篇,談論了父親於他的意義及父親悲慘的晚年,他大膽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白且露骨的創作風格吸引了無數讀者,光是在挪威的銷量就突破了五十萬冊。在接續的第二部《戀愛中的男人》裡,他描寫的是如何與第二任妻子墜入愛河的故事。 從追求、戀愛、結婚到生子,克瑙斯高完整地記錄了一段愛情中最熱烈與最黑暗的時刻。
⠀⠀⠀⠀⠀
以及,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家《淘金殺手》派崔克德威特新作《#野蠻法國行》,同樣被改編成電影,敘述豪門寡婦法蘭西絲的人生計畫:就是在沒錢之前死掉。沒想到二十年過去,她還活著,她與獨子馬爾康幾乎將丈夫的遺產揮霍殆盡,於是決定拋下紐約的一切,不與任何人道別,帶著僅存的現金和已成年的兒子一同前往巴黎,還有家中的老貓小法蘭克,因為法蘭西絲相信死去丈夫的靈魂在貓身上。佔有慾強、咄咄逼人的寡婦母親,和優柔寡斷、似乎不想長大的成年兒子,看似不和的兩人,一路上演鬧劇般的互不相讓,古怪的默契又意外令人動容。然而,紐約客的聰明和刻意的儀態終究掩飾不了內心劇烈的傷痛。名流富豪的生活絕非人人都能擁有,卻也沒有人能不活在他人的目光下,看似「野蠻」的儀態和沒有限制的人生,不代表一切可以自由選擇,生命有各自的泥淖。卡繆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全書看似諷刺上流社會,其實在荒謬與鬧劇背後,作者始終有意藉由「不尋常」的人物,探索人的「處境」。如同前作《淘金殺手》,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的小說語調再輕鬆滑稽、漫不在乎,情節再荒謬歪樓,對白再辛辣好笑,都不妨礙他冷不防地拋出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人要去哪裡才能活得自由?天生氣場難自棄的法蘭西絲當然有被討厭的勇氣,她看似什麼都不缺,誰能明白她缺少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野蠻地活著?結局令人回味無窮。
⠀⠀⠀⠀⠀
還有《#在所有母親之間》也頗具吸引力,是主人翁布萊絲向前夫敘述她身為母親的困境與遭遇,與讀者開展一部懸疑驚悚的家庭故事。布萊絲的不安溯源家族三代,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都不是稱職的媽媽,每個母親都以防衛甚至折磨的方式對待女兒,而長大後她也成為一位看似神經質的媽媽。當女兒薇歐列忒出生後,布萊絲的期待破滅了,她感受到雙方不對盤,女兒總是乖戾而拒絕合作,當她抱起女兒想要安撫卻換來尖叫淒厲,她甚至覺得自己目睹女兒惡魔般的行為。然而,薇歐列忒在爸爸面前卻表現像個小天使,夫妻之間逐漸產生裂縫。後來,弟弟山姆出生,在兒子身上,布萊絲終於找到期盼已久的親子之愛,薇歐列忒似乎也愛這位弟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撕裂了她的家庭,當她重新回想起來驚覺,女兒好像伸手推了這一切。親子關係是自古以來的課題,愛與恨,教與養,各種心理戰爭,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位母親的告白,驚悚的氛圍讀來心驚膽戰,故事的轉折讓人感到唏噓,震撼之餘也讓人反思自己與家人的親密關係。
⠀⠀⠀⠀⠀
馬奎斯的另一本書又出版了,《#苦妓回憶錄》是他對愛情的禮讚,也是一首獻給生命的頌歌,更是他寫給遲暮人生的最後一封情書。晚年與病魔纏鬥多時的馬奎斯,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幾乎取消一切公開活動,全力投入回憶錄與這本封筆之作。書中每天都走在死亡邊緣的老記者猶如馬奎斯自己的化身,他藉由主角放蕩又純真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最悲慘的莫過於孤獨死去。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愛,生命也許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但真摯的情感卻永遠都不會消失。以及,米蘭昆達拉的《#相遇》,他與文學、美學、藝術的相遇。相遇是「石火,電光,偶然」,雖然短暫,未必深入,但有時卻足以啟發一場偉大的文學邂逅和思維激盪,甚至影響小說藝術的歷史與生命。本書便收錄了昆德拉與其所崇敬的小說家、藝術家和偉大作品之間難忘而驚喜的相遇,透過隨筆、論述及訪談,暢談他所熱愛的文學、美學與藝術,也讓我們得以走入昆德拉龐大而深邃的思考世界,一睹這一次次相遇所迸發的思想火花。
⠀⠀⠀⠀⠀
最貼近這個當下的小說,是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萊特的《#十月終結戰》,故事從日內瓦一場世界衛生代表會開始,印尼一個難民營出現 47 人死於急性出血熱,僅被當作小事提出,出席會議的美國 CDC 副主任、流行病學家亨利帕森斯卻認為情況並不單純。亨利受託,親入險境尋找病原體,卻先受政治阻撓、後遭神秘病毒困住,同時,令人擔心的事正要發生:一名感染者正前往每年有數百萬信徒聚集的聖城麥加,參與朝聖之旅。感染果然一觸即發,沙烏地阿拉伯官方下令封城,但三百萬朝聖者能一個人都不離開?疫情入侵美國,國土安全部副主任對可能發生的生物戰能做出正確回應?全球旅行頻仍的時代,一場大流行挑戰了裂痕重重的全球關係,病毒侵襲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支持文明的各種體制。書中的微生物學家、流行病學家在發現了可怕的流行病毒後,不惜親身歷險,尋找解決讓世界陷入困局的神秘病毒起源和治癒方法,萊特透過小說對所有第一線醫護專業人員致敬,在這個圍繞醫學、政治、科學與人性的故事中,我們更得以知道他們存在的重要性。
⠀⠀⠀⠀⠀
壓軸的是一本華文小說與韓國小說,鄧觀傑《#廢墟的故事》以八篇短篇小說組成,地景從馬來西亞首都西北的小鎮漂洋過海來到台北的邊陲地帶頂樓加蓋公寓。從異文化的邊陲到異國城市的邊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敘事者重新學習,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中央。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 ATM 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
⠀⠀⠀⠀⠀
而閔智炯的《#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敘述主角金勝俊再次遇見她時,是在要求墮胎合法化的示威現場,這個讓他思念多年的初戀情人,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女性主義者」,而最沒料到的是,他發現自己再次無可救藥地愛上她。儘管網路上、好友間充斥各種對女性主義者的批評,勝俊仍深信兩人的邂逅是命運給的第二次機會。但她卻斷言他們之間不可能,最後還提出交往的條件:如果勝俊先想要分手,就要給她一百萬。勝俊不過是想談一場平凡的戀愛,卻沒有一件事情照著他的想像發展,彼此價值觀的歧異讓他的壓力日漸累積,終於在某個事件後徹底爆發開來。作者初戀是在國三時,大學二年級正式談了第一次戀愛,發現自己好像有戀愛的天賦,所以努力發揮才能地戀愛和分手。2016 年受到「江南殺人事件」的衝擊,開始研究女性主義,深刻體認到女性主義對人際關係和愛情的影響,而這部小說便是這些體認的成果。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維骨力廣告女主角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 1. 下一張倒下的骨牌:《Dune 沙丘》
《Tenet 天能》的美國票房欠佳引發的骨牌效應,繼續讓更多電影工業的上下游應聲撲倒。繼《Black Widow 黑寡婦》延期、《No Time To Die 007:生死交戰》延期以及連帶使英國第一大、美國第二大連鎖電影院 Cineworld / Regal 宣佈全面停業之後,今天又傳出年底的《Dune 沙丘》將大幅延後到明年10月。此外曾因男主角確診而延誤拍攝的《The Batman 蝙蝠俠》則讓出明年10月檔期,直接延後至後年年3月。《天能》這堂課讓 Warner 和其他好萊塢片廠學會用時間換取機會。但英國影評人 Guy Lodge 也在今日的衛報專欄提示:時間並不是無限的資源。也許等某一天每家片廠都終於覺得可以放心發行電影的時候,這世界上可能已經沒有電影院了。
(報導原文:https://bit.ly/2I2SCnh、https://bit.ly/3laoZyG)
▼ 2. Netflix 因疫情因素砍掉原本已經續訂的《GLOW 華麗女子摔角聯盟》
去年底原本已經獲得 Netflix 續訂第四季(也是最後一季)的《GLOW 華麗女子摔角聯盟》節目今天突然被宣佈腰斬。該節目今年初已經開始進行第四季的製作,但沒多久隨即因為疫情而停擺。因為節目情節所需,拍攝過程會有大量近身搏鬥的群戲,是難以在疫情中復工的最主要因素。兩位節目製作人 Liz Flahive 和 Carly Mensch 在聲明中強調疫情導致節目被砍雖然令人遺憾,更要緊的是疫情還奪走大量人命,並演變成一場國家級災難。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呼籲美國人務必參與投票。這是 Netflix 第二波夭折於疫情的節目,上一波同樣原本被續訂又被臨時腰斬的節目包括《The Society 新社會》和《I Am Not Okay With This 這樣不OK》。Netflix 先前一直強調他們內容供應充足,不像其他今年新進場的串流服務會因為停拍而有節目荒的問題。但美國疫情致使劇組復工困難的狀況不斷持續下去,Netflix 的內容供應鏈到底還能維持多久的優勢?
(報導原文:https://bit.ly/34rJKPv)
▼ 3. Podcast 如何變成下一場串流大戰的戰場
金融時報回顧 podcast 過去是只有少數廣播相關出身的人才會投入的小眾市場,為何在這兩年變成下一場串流大戰的戰場。其中的關鍵當然是動作最大、投入資源最多的 Spotify。只有 Spotify 是以作戰規格投入行動,其他跟進者其實只是剛剛醒來而已。Spotify 的動機除了擺脫抽走他七成收益的唱片公司之外,另外一個動機是試圖跟其他音樂串流平台做出差別化。音樂串流大戰進行到這個節骨眼,每一家公司賣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產品:所差無幾的同一個4000萬首曲庫。Spotify 企圖利用獨家 podcast 內容來跟競爭者拉開距離。但另外一個關鍵是到底 podcast 市場有多少潛力讓大家這樣瘋狂投錢?美國 podcast 廣告市場今年預計成長45%,正好超過10億美元的規模,但和電視廣告一年700億相比仍是微不足道。連前幾天才剛剛跳進 podcast 生意的 Amazon Music 都承認這個市場還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另一家自詡成為 podcast 界 Netflix 的訂閱式服務 Luminary 甚至只有8萬訂戶。偏偏投資人似乎對於 Spotify 的 podcast 支線任務非常有信心,因為自從兩年前發表 podcast 投資策略以來該公司的股票已經飛漲了 72%。接下來就是戰場上見真章了。
(報導原文:https://on.ft.com/3nh3aPT)
▽ 其他今天也可以知道一下的事請見留言
維骨力廣告女主角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配音王」譚炳文與世長辭 】
睡至下午,睜開雙眼,就見到手機屏幕顯示譚炳文離世的消息,一把陪我成長的親切聲音,就這樣突然永遠消失,實在不得不慨嘆生命無常。
作為觀眾也如此驚訝,何況「炳哥」的女兒譚淑瑩?她今午(5/9)步出灣仔律敦治醫院接受傳媒訪問時談到老父怎樣走的時候已泣不成聲。「好突然呀,我完全冇心理準備!」在場記者問她到底發生甚麼事,她續說:「六月嘅時候發現係唔舒服,係痛嘅,開頭我哋以為係啲骨痛,就帶佢去睇骨醫,係突然間,之後發現原來佢係有啲Cancer擴散,但因為年紀大,佢都可以做得到(醫療程序),咁去瑪麗醫院做咗電療㗎喇,電療完之後,係唔痛,但活動能力弱咗,噚日(4/9)其實睇完(覆診),之後冇嘢,咁唔使住一日啦,佢想返屋企咁我咪湊佢返屋企,突然間夜晚12點嗰個時候唞唔到氣,冇辦法,我就唯有Call白車,白車就送嚟律敦治,但其實如果我知道係咁樣,我噚日就唔會同佢出院。」
結果延至早上七時,醫生指「炳哥」呼吸不好,着家人立即要前往來醫院見他最後一面。「我知道(病情),但我諗都可以捱到At least一兩年,或者多幾個月,因為其實佢有個心願……樂小姐好好,啱啱同佢簽咗約,佢好想完成埋嗰個工作,佢完全係(思路)清晰,知道係講乜嘢,只係活動慢咗……頭先講,我真係接受唔到,我真係唔捨得佢,好唔捨得。」(https://bit.ly/3bxOtSM)
譚炳文生於1933年,1950年代加入麗的呼聲擔任播音員,他早年接受「RC Channel」訪問時憶述(https://bit.ly/2Dwo1MU) :「因為我份人好懶嘅,做其他嘅工作又困身,由朝做到晚,咁我自己鍾意戲劇呢方面嘅嘢,咁就搵個機會想入下呢行啦,得咁啱,睇見報紙,麗的呼聲招考播音員,咁我寫信去參加,千幾人報名,揀十個嘅啫,(其實)我唔得,我考唔到㗎,我係(排名)第十一,好彩係第十一啫,第十二就冇行㗎喇,啱啱訓練完之後呢,有一個(前十名學員)唔係幾好,公司就叫我上去試下,點知一試,咁就搞掂咗。」首先是聲演廣播劇和節目《言情小說》主持,後來變成外購片集配音,全港首套英文外購節目《You asked for it》(Art Baker主持,1950年美國DuMont Television Network首播)就是由「炳哥」擔任旁白。
1964年是「炳哥」的演藝生涯轉捩點。當年有很多電影公司會向電台洽購受歡迎的長篇廣播劇版權,拍成電影,當年上映的《改造小姐》令譚炳文有機會在幕前演出,並想到以「原聲人馬」飾演戲中角色作為噱頭吸引觀眾,「炳哥」在戲中飾演何家強,翌年再於《難為了家嫂》(1965)飾演葉仲華,之後全面發展演員事業,每年起碼有幾套戲上映,1966年辭去麗的呼聲廣播員一職後,事業更顯飛躍,八足咁多爪,1968年3月轉投無綫當藝員及配音員,1969年獲蔡和平邀請擔任《歡樂今宵》主持,1970年代開始經營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狄娜主演的《七擒七縱七色狼》就是他有份做老闆投資;1975年開辦配音訓練班,已故配音員「叮噹」林保全就是他的徒弟,這段期間「炳哥」又曾經推出過卅多張唱片,要數最經典的作品,當然是李克勤曾經翻唱的《舊歡如夢》了。(https://bit.ly/3jQ4arD)
自細開始,只要扭開電視,就會聽到譚炳文的聲綫,無論卡通、節目旁白,還是廣告,都會很容易聽到,《IQ博士》的宇宙大王、維他朱古力奶廣告(1982 — https://bit.ly/2Zayndc)、尤伯連納的反吸煙廣告(1985 — https://bit.ly/3h4jMpJ)、德寶奶粉廣告(1985)、百佳黃老太系列(1993 - https://bit.ly/2Z5dccn )、百佳黃老太學院(2014 - https://bit.ly/3jPfV1n) 等等等等,數之不盡,當然他在亞視版的《包青天》為曾超群配音更是一絕,與無綫版的配音的源家祥版本根本無法分出高下。「炳哥」的聲綫結合硬朗溫柔兩大特質,盞鬼得,嚴肅又得,注定要吃這行飯,但去到幕前演出,又會見到他演繹角色的深厚功架,《家變》的王蔭德、《京華春夢》的敗家仔金振東、《碧血青天珍珠旗》的包拯、電影《黑社會》的串爆,還有《桃姐》裏的譚哥,他都是靠聲綫加上面部表情,演活這些角色,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踏實感覺。
好歹曾經是主角,但譚炳文對此不執着。2017年接受《明周》專訪時他直言要放下:「你以前幾叻幾威都好,到到呢個年紀,係要讓啲後生叻,唔好回想當年,當年你幾紅幾巴閉都好,過咗㗎喇已經,過咗就係過咗㗎喇,而家做茄喱啡有咩所謂?」面對死亡,他更是豁達:「死到嚟就死,冇得擔心!人生梗(有)一次,最緊要唔好辛苦。走咗瞓着覺唔知就最好。唔好病到郁唔到呀,唔認得人呀,唔行得呀,又唔食得呀,咁就最唔好喇,係驚呢樣啫。」(https://bit.ly/2ES7tjl)
願「炳哥」一路好走。
(0609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譚炳文 #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