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
沒有任何挫折的人生,想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吧?但,沒有任何波折的人生,真的會快樂嗎?或者該問,如果沒有挫折的存在,人還能夠感受到突破自我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嗎?
人之所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感到痛苦,是因為困境沒有被解決;只要困境還存在著,痛苦就不會消失,這是大多數人都明白的道理。但,許多人最大的問題是明白了問題在哪,卻不願意去面對與解決問題;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逃避,甚至合理化自己並不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那都是別人造成的、不是你的錯。
正如同標題所說的「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若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用「目的論」來解釋的話,應該改為「為了證明我的人生一波三折,所以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心情糟透了。」
快樂與痛苦通常都是相對的,你有多痛苦,當你熬過後就會有多快樂;你現在有多快樂,當你失去這個快樂的來源時,就會有多痛苦。如果你的快樂都是透過很大的成就來獲得,那麼我可以大膽斷言,這波疫情一定帶給您非常大的痛苦,因為您不習慣,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從小事情上獲得快樂。
在這嚴峻的疫情下除了做好防疫之外,我認為台灣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練習「活在當下」,唯有腳踏實地活在當下時,才能夠擺脫不安並且感受到快樂。從疫情大爆發後至今,不論是政治人物的發言、新聞報導或者網路意見領袖、名嘴網紅的言論,絕大多數都是在「鼓勵焦慮」。
假如這一個月來你感覺自己每次開臉書、看新聞都會感覺胸悶、煩躁或憤怒,請您務必冷靜下來,因為您已經中了「鼓勵焦慮」的陷阱。恐懼與憤怒是最容易被煽動的時刻,也是最容易做出不理智決策的時刻,許多的群眾暴動或是群體暴力行動皆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的。
而或許,讓人民因為恐懼或憤怒失去理智,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以疫苗來說,「數量不夠」、「緩不濟急」、「高副作用」、「打人家不要的」等等,這些即使煩惱了也無法改變當下任何情況的問題,就是「鼓勵焦慮」的典型操作手法。
而這也是大多數不快樂的人面對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他們只盯著遙遠那無法改變的大問題,不願意低頭看看眼前可以處理的小事情;大煩惱解決不了,小問題越積越多,於是他們總是愁眉苦臉,開口就是人生好難之類的負面能量,因為他們有個巨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困擾著他們。
如果看到這裡的讀者有種自己被說中的感受,請記得我的所有個體心理學相關文章,當中所提到的負面感受,皆是以我本人罹患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時期的角度下去撰寫的;上述的那些心態,正是讓我精神疾病無法改善,甚至越來越惡化的主要原因。不過,這部分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跟各位仔細說明。
在電影《絕地救援》當中,主角馬克(麥特戴蒙 飾)因參與太空任務而與其他團隊成員一同登陸火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因為遇上大風暴而提前中止任務撤返地球。
指揮官路易士(潔西卡崔絲坦 飾)賭命在風暴中找尋著被指派去採集火星物質的馬克,不幸的是馬克因為被物體擊中了生命監測裝置,使得所有團員們誤以為馬克已經殉職,為保全剩下團員的生命,指揮官只好下達撤離的指示。
從昏迷中醒來的馬克首先發現自己一個人被留在火星上了,並且他的腹部也被某種細長硬物給刺穿。我們試想如果自己是馬克,除了差一點因公殉職之外還被整個團隊丟包火星,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那不是把一個路痴丟包在西門町那麼簡單而已,路痴至少還能問人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除了馬克自己之外火星上根本沒有第二個人,或者說其他的生命體。有限的氧氣;有限的存糧;有限的能源,再加上安靜到近乎絕望的寂寞,你會怎麼辦?
馬克從昏迷中醒來後給自己的傷口緊急做了處置便開啟日誌,他在求生日第一天錄製日誌時提到三個重點,首先他說了自己可能無法撐到獲救的那天;第二點,他說主訊號天線刺穿了他的生命監測器,所以他並不怪罪團員們以為他殉職而撤離。第三點,就算幸運聯絡上太空總署,救援小組趕來也要長達四年的時間,而居住艙的資源只能夠維持一個月。
孤獨是一種比絕症更加可怕的威脅,在另一部同為絕境求生的電影《浩劫重生》當中就能看到,男主角查克(湯姆漢克 飾)為了排解寂寞而創造出威爾森(排球 飾)。
在影片播放結束前,我原以為會看到馬克崩潰的橋段,但由始至終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超過四百天的日子裡,唯一一次的情緒失控也就只是怒吼一聲而已。甚至還比我在兩個小時內吼小孩的次數更少。
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的第一天處理了自己的傷勢並錄下日誌,第二天開始感受到了寂寞帶來的恐慌,他看著居住艙外的暴風說了「我不要死在這裡」。從這一刻開始,馬克的一切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
為了生存,馬克必須活在當下,因為他很清楚,繼續讓自己保持情緒低落的狀態沒有意義,再怎麼怨天尤人怪罪命運也改變不了自己離不開火星的事實;但他也只能等待救援,假如四年才會有救援小組來的話,只有一個月的存糧他要怎麼撐到四年的時間?
馬克本身是科學家同時也是植物學家,第三天起他清點了居住艙上的所有資源,然後在居住艙裡面自己做出一個溫室來栽種馬鈴薯;大顆的留著吃,小顆的繼續種,就這樣創造出原本短缺的糧食。
在那四百多天的火星求生記當中,馬克始終相信著會有人來救他,而他必須讓自己撐到救援小組抵達;在那些日子裡,除了持續錄製日誌以外,同時也克服了許多為了生存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在最後終於盼到團隊成員們來救他時又遇上了世紀考驗,為了減少小艇的重量,馬克必須將能拆的零件通通拆掉;包括艙殼、控制台等等,讓團員遠端遙控他的飛行路徑。他嘲諷地說著自己絕對不會認為開敞篷車上太空有多白癡。
雖然馬克穿著太空衣,少了艙殼保護他也不至於窒息,但一但進入外太空之後若是發生什麼意外,馬克就是完全沒有任何生存可能了。他知道這是個多麽危險的計畫,但也是唯一讓他有機會獲救的計畫。
在執行前他與指揮官露易士通訊,若這項救援計畫失敗了,請去看看他的父母親,並且告訴他的父母親他不後悔當太空人,而且他始終熱愛他的工作;因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是人類科技的一大步。(社會貢獻)
。
幸好,馬克最終順利獲救並且回到了地球,片尾中馬克對著一群準太空人們說了自己在火星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馬克:「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一個人被困在上面時覺得自己會死嗎?當然會,當太空人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我們在討論太空,它不會聽你的。總有一天,一切會失去控制,一切都會失控,而你也只能說:時候到了;我的死期到了。你可以坐以待斃,或是努力求生,就這麼回事。動手就對了,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問題解決完了,就能回家。」
我們能夠從馬克身上學到個體心理學想傳遞的幾個重要信念:「信任他人」、「社會貢獻」、「活在當下」
人終將一死,但死亡若沒有迫在眉睫,鮮少有人會去思考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
即便是疫情嚴峻如下,絕大多數人其實並非真的感受到死亡帶來的威脅,而是為了逃避眼前的困難所以讓自己陷入恐慌的情緒;因為真的自覺會死的人,不會在乎疫苗是AZ還是莫德納;不會在乎Google meet跟Zoom的毛病有多少;不會在乎破口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誰該負起爆發群聚感染的責任。
自覺會死的人,或是已經明白人終將一死的人,不論在多艱難的環境下,都能夠看見自己還可以做的事情;都能夠在一片絕望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都能夠為自己把當日能夠做的事情通通完成,並且平安活下來看見隔日的陽光而感覺到滿足,且沒有任何遺憾。
想改變總是怨天尤人的自己,就不要一直回顧那些過往的榮光,或是不安於未來會出現的衰退;越是艱困的環境,越是要放眼於當下,做好這一刻你能做的事情。
“我認為除了放下過去,還必須放下未來。如果整天為了日後的事擔憂,就會忽略眼前。既然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明天的課題就留到明天再思考。”《變老的勇氣》,岸見一郎,台北市,平安文化出版,2018年。
“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
好好的活在當下,這樣就夠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太空種蘿蔔」vs.「聖母峰長高」。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太空種蘿蔔」獲得61.3%的票數。電影「絕地救援」裡,科學家在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類似的橋段真實發生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最近成功在國際太空站種植並且採收了20根「太空蘿蔔」,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
「絕地救援 科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絕地救援略談「中國崛起」和「美國太空夢」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電影裡的COOL科學]「絕地救援」電影~ 談火星的科學與太空 ... 的評價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科學人》粉絲團- 你看過電影「#絕地救援」嗎 是否會好奇 ... 的評價
- 關於絕地救援 科學 在 《絕地救援》背後的科學- PanSci 泛科學 - Pinterest 的評價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善哥聊天室》第52集,我們要再度回到【天文特輯】,這次,我們邀請到剛從台中科博館退休的孫維新館長,要帶大家透過 #電影,學習其中相關的天文知識。這次,我們要談的是麥特戴蒙主演的《 #絕地救援》,劇情講述在一次火星任務中,因意外而讓主角獨留在火星上,最後同僚協力救援他的驚險故事,其中也不乏許多有趣的求生橋段,不過既然是電影,難免讓人疑惑當中的劇情是否真的合理,今天,我們就要跟著孫館長獨到的見解,一起來進行一趟「 #火星任務」。
如果你也對今天的主題有興趣,歡迎按讚並分享出去,有什麼想法的話,請踴躍在底下留言讓我們知道,也邀請大家捐款給我們唷!
🥺我也想加入善科的LINE社群➡️ https://reurl.cc/j7Xq61
🧐我想follow「火星任務競賽」➡️ https://reurl.cc/XWe10R
⭐️本集節目資訊⭐️
主題:從經典電影看天文,孫維新帶你絕地救援
播出時間:2021.06.03 星期四 20:00
主持人:張善政(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來賓:孫維新(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喜歡影片的話,歡迎贊助我們⭐️
銀行:台北富邦(012)建國分行
帳號:724120005896
戶名: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
詳細捐款資訊:www.sancode.org.tw/how_to_donate.php
若有捐款請與本會聯繫
⭐️了解善科更多⭐️
YouTube|善科教育基金會 SanCode Foundation
https://reurl.cc/exV1Xm
Instagram|san_code
www.instagram.com/san_code
#絕地救援 #火星任務 #張善政 #孫維新 #善科 #善哥聊天室 #電影 #天文 #月球 #火星 #金星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學腦洞時間】如果有一天,外星人軍團行經太陽系,一個外星人指揮官說:「我覺得地球有點擋路耶!我們把它切一半好了!」
咦?如果真的把地球切成兩半會怎麼樣呢?
_
🌍首先,指揮官大概物理沒學好,如果把地球切成兩半,地球會因為引力的關係互相吸引繼續黏在一起,並不會像切西瓜一樣各自掉到桌上,所以,地球依舊擋住他們的去路。
即使地球表面上看起來恢復原狀,但地面上的物種可沒那麼幸運了。
世界各地將會立即感受到強大的地震,隨之而來的便是地表破裂、海嘯和火山爆發,而這時已經有數以萬計的生物死亡了!
_
🌍那麼如果外星人有辦法將地球切開,順便推一把讓兩個半圓分離呢?
地球中心的地核從原本的高壓力到突然暴露在壓力為零的太空中,高溫熔融狀態的物質會瘋狂地往太空噴發再落下,大氣層因而被吹散。
人類除了要躲避落下的地心岩漿,還要承受原本被大氣層阻擋在外的高能紫外線、宇宙射線等攻擊,基本上這時已經沒有生物可以活命了。
被分離的「半地球」則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慢慢收縮成球形,成為圍繞同一質心轉動的行星雙星,大概會因為引力互相吸引,最終撞毀在一起吧!
_
🌍那有沒有人真的想過要劈開地球?
還真的有!而且就是你我熟知,設計現代交流電系統的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1898 年,特斯拉在他紐約的實驗室做了一個實驗,他將自己設計的小型振盪器掛在柱子上,觀察振盪器與實驗室物品產生的共振現象,沒想到震動沿著柱子往地底傳遞、擴散,整個曼哈頓區頓時陷入這個瘋狂科學家的「人造地震」裡。
特斯拉意識到自己好像玩大了!便迅速把振盪器砸爛,還笑笑的對衝進來的警察說:「太可惜了!你們沒有親眼見證我精彩的實驗過程。」,甚至還誇口說自己設計的小振盪器可以 “split the earth like an apple.”(把地球像蘋果一樣掰開)
現在還活著的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特斯拉的高抬貴手!🙇♀
_
參考資料:
What If《What If the Earth Was Cut in Half?》、Wikipedia《地球構造》、Tesla Universe《Rediscovering Tesla》
_
延伸閱讀:
泛知識節紀實:翻越科幻電影的牆──以《地心引力》和《絕地救援》為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1523
邊看落日邊朗誦浮士德,竟靈光一閃發明旋轉磁場原理——《被消失的科學神人‧特斯拉親筆自傳》
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2421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太空種蘿蔔」vs.「聖母峰長高」。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太空種蘿蔔」獲得61.3%的票數。電影「絕地救援」裡,科學家在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類似的橋段真實發生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最近成功在國際太空站種植並且採收了20根「太空蘿蔔」,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7YwLk2skSg/hqdefault.jpg)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電影裡的COOL科學]「絕地救援」電影~ 談火星的科學與太空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天文科普系列演講主講: 陳文屏所長(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主持: 朱慶琪教授(中央大學 科學 教育中心)活動期間: 2015年11月13(五)活動地點:國立中央大學理 ... ... <看更多>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科學人》粉絲團- 你看過電影「#絕地救援」嗎 是否會好奇 ... 的推薦與評價
你看過電影「#絕地救援」嗎❓是否會好奇火星上的生活❓ 現在就給自己一個機會,在2033年成為第一批火星殖民者! 學習的趨勢已不侷限於傳統的教室中! ... <看更多>
絕地救援 科學 在 絕地救援略談「中國崛起」和「美國太空夢」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文長 + 有雷 = 可任意置底
網誌好讀版:https://yorkbuster.pixnet.net/blog/post/204500431
麥特大萌劇照: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Ridley Scott的新作《絕地救援》。
前言,2015年下半年電影,在國片市場,我個人相當推薦鄭有傑導演的「太陽的孩子」與
林靖傑導演的「愛琳娜」,相對的陳玉珊導演的「我的少女時代」或李運傑的「角頭」則
是抱持平靜的態度,至於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我是真的吃不下(就像我永遠無
法體會榴槤的美味)。
但說實話的,我個人還是比較帶有「自然科學知識」的「英雄的旅程」類型的片子,用白
話來講,例如科幻片(si-fi)或科普片(science movie),推薦的片單有: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當然A.C.Clarke的太空漫遊系列我也很推薦),
Wachowskis的《駭客任務三部曲》、《雲圖》,Roland Emmerich的《ID4星際終結者》,
Fritz Lang的《大都會》,Zemeckis的《回到未來系列》、《接觸未來》、《浩劫重生》
,Cameron的《魔鬼終結者系列》、《阿凡達》,Ridley Scott的《異形系列》、《銀翼
殺手》、《普羅米修斯》、《絕地救援》,當然G.W. Lucas的《星際大戰系列》和Gene
Roddenberry的《星艦迷航系列》是無可取代的經典。
這一長串打下來,我真的覺得我比美國人還美國人,但住在台灣要拍出這種類型的電影,
真的很困難。因為導演和編劇的科學基礎常識,要很強(若以台灣學測水準來講,自然和
數學兩科都要高標,然後指考的數物化生各拿70分以上),但you know what I have to
say…mostly XD
而今天要分享的就是Ridley Scott的新作《絕地救援》。這部電影改編自Andy Weir的於
2011年開始的連載小說《火星任務》,至於Andy Weir讓我期待的點,主要是他本身所任
職過的公司有《美國線上》和《暴風娛樂》(等等,你說的是《暗黑破壞神》、《星海爭
霸》、《魔獸爭霸》、《魔獸世界》、《爐石戰記》、《鬥陣特攻》等,天呀!那根本就
是有腦又有才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天堂呀!)所以在2013年知道有電影翻拍的消息後,
Andy加上Ridley的組合概念我一定會買單,99.9%的機會!
所以,在台灣首映的第一天,我就衝去看了。坦白說,這部片子如果沒有良好的物理水平
(其碼高中基礎科學的概念要有,要不然裡面的牛頓力學、熱力學、十六位元進位、星體
軌道、太空動力學、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火箭與太空站對太空探索的扮演腳色等
),保證搞昏觀眾的腦袋。當然,福斯影視和泛科學好心的配合,推出「科學知識和幽默
,能讓人活過在火星被丟包的那些日子」的文章,幫你建立基礎的觀影門檻,。
劇情的內容我並不想分享太多,因為wiki和google這麼方便,手指點點就有了,甚至真的
就像wiki上說的那樣,我一字不露的貼下來:「瓦特尼是火星探索計劃戰神三號的其中一
位太空人,在火星執行任務期間,他們遇上了大風暴,要緊急撤離,只是瓦特尼發生意外
,未能發上接駁小艇,結果獨自一人留在火星上。瓦特尼利用居住艙剩餘的物資,及發揮
其植物學家的知識,在火星上栽種馬鈴薯,他用盡身邊所有的資源希望能捱到下一次火星
任務戰神四號的到來。瓦特尼從廢棄的火星拓荒者號取得通訊器材,成功與地球上的NASA
聯絡,NASA為瓦特尼提供更多的資訊,以確保瓦特尼能繼續生存,另一方面噴射推進實驗
室則研究如何拯救他。NASA最終決定藉助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推進器,讓戰神三號的
隊員,返回火星,接載瓦特尼回到地球。」(靠,阿不就講完了,那還看甚麼?看編劇如
何展現科學知識呀!和美國Geek的浪漫呀!)
若是要用谷阿莫那種幾分鐘調調來講,大概又是「有個叫做瓦特尼的太空浪人,某天運氣
不好,本來要在火星郊遊,結果回程的時候被丟包。還好隊友不是豬頭,好心把所有的露
營裝備都留給了他,所以瓦特尼在美國和中國聯手回來載他前,他在火星玩起真人版開心
農場!」(谷阿莫不要抄我唷!)
回歸正題,其實不談劇情和演技,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我這次主要是想談電影作品以外
的東西,分別是「中國崛起」和「美國太空夢」。
首先,自2008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開始,中國政治影響力對於全球開始產生明確的威脅感
(或者存在感),在奧運之前,大部分的人們還是把中國當成紅色工廠而已。長久以來,
將娛樂文化視為戰略行為的山姆大叔,儘管有把想像化為可能的好萊塢,也不得不在2010
年後,開始向中國市場低頭(而中國也99.9%確定在今年結束後,將成為世界上電影票房
收入最多的冠軍,當然,這就是美國影視不斷和中國接軌的誘因之一),然後,低頭也有
水準高低之分。低水準的代表就是麥可貝的變形金剛第四集中,不斷以「XX奶粉之類的
置入性行銷」,和「不放棄人民之類的政治宣言」兩種諂媚手法。當然獲得的評價,不在
此贅述。
但在《絕地救援》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如何用西方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太空科技實力
的發展,這是鐵錚錚的事實,中國的確有成為世界強國的本錢,而且他們不斷的進步再進
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C)的網站上,可以看到許多中國最新的航太發展消息
,而從神舟一號到十號,再看低地軌道(LEO)到地球靜止軌道(GEO)的表現,中國十足
展現商業衛星到軍事衛星的實力。而這些都轉化為《絕地救援》中的硬底子劇本素材,雖
然多少有點誇張,但可以看出來,在現實裡中國科技所展現的實力,不需要吹噓,已經得
到世界各國的認可。
在舊蘇聯解體之後,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基礎與科技實力,暫時已經無法與美國並駕齊驅
;至於歐洲雖不比美俄,但走務實路線的太空政策,也保持一定程度的水準;而印度與日
本的太空實力排在歐美俄之後,但綜合能力的表現,仍距離前三者有一定的距離。至於近
十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在太空競爭競賽的排名,已經逐漸取代俄羅斯,坐穩老二的位置。
距離表定2020年建立中國自主的太空站,也剩下五年的時程而已,而在太空發展不斷穩健
發展的中國,也越來越有機會挑戰美國的太空霸權地位。
美國除了受制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面對世界各地政治版圖變動帶來新的軍事平衡,勢必耗
費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這一切終將影響美國國會,對太空發展表現遲疑的態度,而在
美國國會刪除「重返月球」計畫的預算後,美國的太空夢甚麼時候才會順遂?冷戰時代,
美蘇抗衡,美國還利用「星戰計畫」拖垮蘇聯,而後阿波羅計畫與阿姆斯壯的登陸月球,
更讓美國坐穩長達50年的太空霸主地位。如今,美國究竟甚麼時候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甚
至登上火星,反覆無常的預算干預,讓NASA和JPL等一票天才處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甚至最近還被中國的太空軍事部屬,逼得必須重整太空計畫?目前看起來,美國的太空
夢似乎暫時只能透過小說和電影,安慰自己吧?
總而言之,中國崛起是肯定的趨勢,不管你喜不喜歡中國,中國就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
強。越來越明顯,美國的電影影視、文化娛樂、工業製造、科技研究、金融經濟等,越來
越多層面必須仰賴中國的影響力(例如市場和區域政策)。至於美國還能維持全球霸主地
位多久,始終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美國快要領導全球一百
年了,那下一個一百年,真的會是東方風嗎?
「起風了,丞相!」我看著《絕地救援》笑了。
p.s. 其實抽掉美中兩國近代的權力關係認知,和太空運動的發展脈絡歷史常識,以及麥
特戴蒙精湛的獨幕劇演出。真的拿掉這三點,那麼,《絕地救援》這部片,我感覺很像是
一部Discovery委託福斯公司製作的科普教育片。如果觀眾不是一個太空浪漫主義者,或
者對科學具備一定基礎,或許會看不下去。(笑)
--
歡迎指教!!!
痞客邦網誌:https://yorkbuster.pixnet.net/blog
伊蔓菊之波塔契日誌:https://www.facebook.com/potachilo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207.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3781867.A.3F1.html
三X奶粉是我自己搞錯,的確這段沒去GOOGLE,拍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