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至中壢幫朋友同事勘宅,恰巧是看過的同一棟樓的同戶型(不投樓層),舊資料還在,便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製圖。不同的是上一戶已經是2年前了,樓上樓下也可以順便問問屋主驗證現象,壞的影響比較明顯,好的房子現象則不顯著。
這其實驗證了後天派勘宅理論中,發凶的速度往往比帶來好處快了許多,特別影響的是健康與平安。屋主問了許多問題,這些也是大家應該會詢問的,特整理給朋友們了解:
1. 我生肖屬xx適合住哪類房子?
房子好壞跟住誰無關,好房子誰住都受惠。壞房子住久了平安健康都有疑慮,至於財富需要端乎入住者之”命”而定,發不發需要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於發財之定義不同。
2. 想要生小孩但是夫妻都有年紀了(40以上),可以靠房子嗎?
風水雖然可以帶來子嗣,但是夫妻兩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是首要關鍵,必須要健康、合適懷孕才有機會得到風水幫助,雖然可以調整易於孕生卻無法強求。
3. 橫樑下無法入睡不安穩怎麼辦?是不是影響很大?
樑非動線非氣場所在,以後天派理論來看不會造成風水吉凶,古代木造房體樑一般來說結構改變樑會先倒所以不安全,現在都是混擬土鋼骨,樑反而是主結構體。但這根深蒂固的因素已讓華人有樑下非吉之觀念,加上本來就會造成一定之壓迫感,所以還是建議不要睡樑下。
4. 左青龍右白虎?陽台龍邊要看到甚麼比較好?虎邊有煞可以嗎(指的是大樓切角)?
其實古代坐南朝北左邊其實東方(東青龍),右邊其實是西方(西白虎),後天派對於外來煞不是那麼重視(特別是樓上更是不重視),房子本身裡面的格局是最重要的,外來的其實不需要太介意。
(歡迎加入後天派陽宅LINE@詢問:@irn8475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結構體 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旅行可以說是人的一種中介形式,既不在家也尚未抵達目的地。儘管如此,人還是在旅行中需要一個休息的地方,於是旅館應運而生。然而,旅館的意義應該不只是一個旅途中休息的空間而已。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對於儀式過程中暫時性被剝奪社會身分的儀式參與者提出了一個論點。Turner認為,一起參與儀式的人們會基於共同經歷而產生特殊的情感與連帶關係。當儀式結束後,這個情感與連帶關係將會幫助這些參與者融入社會之中。旅館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可能性呢?
————-—
旅館生活是短暫的生命片段──具有移動與脫離現狀的本質,也表現出自由和擺脫約束的特徵;使得每個房間都像一座巡迴馬戲團,一場非凡演出的舞台。
首次以社會經濟角度,描繪旅館在全球資本主義興起當下的階級動態;深入探索旅館的社會、政治功能,以及權力與慾望的文化隱喻。
旅館是資本主義運作的一環,也是反抗全球化壓迫的場所!
當電影《大飯店》(Grand Hotel)裡的歐騰許拉格博士坐在吧台邊自問自答「你在大飯店裡幹什麼?」──在這間「走廊上有著一百扇門」而且「沒人曉得隔壁住了些什麼人」的旅館裡──當他自言自語地說,你在這兒「吃飯、睡覺、四處閒晃、到處調情,不時跳支舞」,此番告白發人深省。公領域和私領域在此般境界中混為一體,提供大量讓人自為與散心的迷魅幻想。
https://www.facebook.com/100page/posts/2481959988733099
📖旅館:開啟現代人自覺與思辨,全球資本主義革命的實踐場域 - Caroline Field Levander, Matthew Pratt Guterl
旅館生活是短暫的生命片段──具有移動與脫離現狀的本質,也表現出自由和擺脫約束的特徵;使得每個房間都像一座巡迴馬戲團,一場非凡演出的舞台。
首次以社會經濟角度,描繪旅館在全球資本主義興起當下的階級動態;深入探索旅館的社會、政治功能,以及權力與慾望的文化隱喻──
旅館是資本主義運作的一環,也是反抗全球化壓迫的場所!
當電影《大飯店》(Grand Hotel)裡的歐騰許拉格博士坐在吧台邊自問自答「你在大飯店裡幹什麼?」──在這間「走廊上有著一百扇門」而且「沒人曉得隔壁住了些什麼人」的旅館裡──當他自言自語地說,你在這兒「吃飯、睡覺、四處閒晃、到處調情,不時跳支舞」,此番告白發人深省。公領域和私領域在此般境界中混為一體,提供大量讓人自為與散心的迷魅幻想。
█ 如何定義旅館?它啟發現代人的生活自覺、滿足高速移動的「自我」;除了睡眠的實用功能,旅館也是營造各種人際關係的空間。
在這充斥著龐大企業集團、大型量販店、複雜運輸系統,與全球通訊網路的世代,旅館已被精心打造成奔向自由的象徵,成了一個「出門在外」時不虛此行的地點、一個代替居家的小宇宙,以及一個成人遊樂空間。旅館作為陌生人行經某些城鎮時的一種休息站,可以扮演家的角色,阻絕外界干擾,為疲憊不堪、尋找溫暖床鋪的陌生人提供庇護。對於個人而言,旅館能夠重新安排公共與私人空間,營造出邂逅與交流、獨隱與曝光時,新穎且風格獨具的儀式。
對一般人來說,旅館最實用的功能就是提供休息、睡眠;但有人也會為了其他理由而上旅館,這些人深信,除了睡個好覺以外,開間房間往往還有更多好處──滿足種種曖昧不明且難以啟齒的需要、念想,期盼及欲望。本書談到了旅人在旅館除了睡眠及棲身之外,還能享有些什麼,並探討為何人們找旅館的頻率愈來愈高;清楚闡釋旅館如何、以及為何能夠深深啟發人們身為現代人類的自覺,如何協助構成一種現代化且高度移動的自我。
書中旁徵博引一系列最新史料、素材和文化形式,勾勒出現代旅館的不尋常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旅館的發展,就好比用途明顯不同的監獄或精神病院、住家或學校,同樣成為日益普遍且人所周知的機構,在現代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 旅館的興起與全球化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為何?從社會、經濟層面剖析,旅館不只是文化符碼,也是權力與慾望的展演場。
本書著重描述旅館在現代文化中的社會和政治功能,強調旅館──鋼鐵與混凝土建造的結構體、充滿各式體驗的多元詮釋,以及多層次的文化隱喻──以許多互相交錯及相互矛盾的方式來捕捉並定義現代性、全球化、階級、性、種族與性別的經驗。書中分成四個單元,分別從不同角度檢視旅館這個文化符碼的意義。
□
★旅館:開啟現代人自覺與思辨,全球資本主義革命的實踐場域
★Hotel Life: The Story of a Place Where Anything Can Happen
★Caroline Field Levander, Matthew Pratt Guterl
★丁超
★英文原著初版201504(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臺灣譯本初版201911(八旗文化)
書籍資訊頁面
【英文原著】
https://uncpress.org/book/9781469636115/hotel-life/
結構體 定義 在 吳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薩利機長、災難模擬、大巨蛋]
上禮拜空閒時在Netflix上看了《薩利機長》,剛好和這兩天的時事有些扣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2009年1月15日,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在起飛一分鐘後遭遇鳥擊,左右兩具引擎都失去動力。薩利在當下判定飛機不足以飛到鄰近的機場降落,決定冒險迫降在哈德遜河水面上。最後成功挽救了機上全部組員與乘客155人的性命。
電影中,美國的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事後對此展開調查,檢討過程有無人為疏失,如果當下選擇降落機場而不是風險極高的迫降水面是否可行?NTSB分別以電腦和人工操作模擬艙來還原事發時的狀況。模擬結果顯示,降落機場是可行的。
這帶給薩利很大的壓力,電影中他也不斷面臨內心的自我詰問:我是對的嗎?我是不是反而害155人身陷險境?但在末段的聽證會上,他指出人並不是電腦,人有情緒、會緊張、會害怕。當人遇到從未面對的狀況,需要時間理解並作出判斷。電腦模擬沒有計入這個部分,模擬艙裡的駕駛員也早就知道他們要面對「鳥擊後迫降」的情境。當天薩利起飛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人告訴他今天的飛行會與往日不同。
於是在模擬中加入反應時間後,模擬艙中的駕駛員再次嘗試迫降機場,得到墜毀的結果。證明了薩利當下的處置是最佳方案。
電影就是電影,電影為了戲劇效果必須改編,我們不必盡然當真。但薩利機長這部片,仍然提供了我們一個簡易的途徑來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
反應時間。
-----
大巨蛋昨天正式通過台北市都審會審查。雖然後續還有環差,但通過都審代表的意義是,基本上大巨蛋現在在都審會上長怎樣,接下來就是怎麼蓋了,不會再有什麼大的變動。
2018年4月都審會重啟至今,一共經歷七次審查。但,大巨蛋案還有非常多的細節有待釐清!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就舉個爭議最大的防災模擬部分,底下的其中一個例子。
-----
當事故發生時,例如失火,觀眾要能夠迅速的撤離建築物逃到外面。那麼在多久以內疏散完算是安全呢?10分鐘?30分鐘?1小時?
都審會的標準,是根據當初北市府大巨蛋體檢小組提出的七項基準中對於疏散時間的要求:
⭐️當災難發生時,大巨蛋內的觀眾必須要在8分鐘內離開座位區,15分鐘內撤離巨蛋。
這個8分鐘與15分鐘的規定,是根據國際標準,以及考量到火警發生時建物內濃煙遮蔽及火勢蔓延的速度。
都審會使用的模擬軟體EXODUS,在行人避難速度設定為每秒0.6m/s時,在最佳的情境設定下,觀眾可以在7:24秒時離開觀眾區,12:41時離開蛋體。若以每秒1.2m/s運行模擬,最佳情境下則可在5:34及12:18時完成疏散。
至於最差情境遠雄則表示都跑不出來。這個我們這邊先不談。
但就像薩利機長的例子,反應時間。
如果你今天正參加演唱會或是佈道大會到一半,突然間燈光亮起,廣播說現在發生火災,請冷靜依照順序離開。你一定會有點半信半疑吧?現在是怎樣,這是橋段嗎?是不是有人誤觸警報?真的要離開!?
如果不只是你跟你的朋友,現場還有四萬人的觀眾,大家要理解到現在的狀況,開始疏散,會花多久呢?
模擬有沒有加入這個反應時間?
-----
昨天都審會上,在林亮君的追問下,遠雄代表說有,這個時間是內建在軟體參數裡,設定為30秒。也就是在電腦模擬中,模擬開始後0-30秒之內,代表人的小點會依亂數開始進行避難動作。
根據EXODUS官方出版的操作手冊(Application Manual)裡關於反應時間的章節,Chapter 3:3.2.1裡說明:
「模擬中反應時間這項參數,代表了個人開始撤離前所需的時間:包含疏散的前置動作、認知到警報到開始行動、準備移動(例如協助你同行的小孩、長者)所需時間。』
「這個參數極端重要(Extremely important),某些情境下,反應時間的影響甚至會比實際移動時間更大。」
在軟體內,這項參數可以被設定為一個特定的值,或者是在一個區間內的常態分佈,或是根據使用者自行定義的曲線進行分布。
這是第一個問題:遠雄昨天說謊,反應時間的參數並不是內建鎖死不動的,他可以被使用者自行設定。
第二個問題,那麼反應時間該設為多久?
操作書裡並不會直接告訴你這個答案,因為在不同環境下這個參數的值會被大大影響,包括建築結構體的複雜度、人的擁擠度(住家、飯店、辦公室都不同)、人群的狀態、營運管理計畫的好壞(例如平常有無執行演習)、甚至連警報的種類是警鈴、語音還是現場廣播都有影響。
遠雄在大巨蛋模擬裡給出的答案,是30秒。也就是30秒內,整個巨蛋裡的所有人就會意識到現在發生危險,我要開始逃離現場。
這個數字準不準確,我沒辦法直接說死,
但EXODUS的操作手冊裡,提供了許多相關實際發生的案例給我們參考,我擷取其中三個跟大家分享。
圖一,是美國世貿雙子星事件事後蒐集的資料,裡面顯示只有20%以內的人在一分鐘以內開始反應。
圖二,是NFPA(美國消防協會)進行的相關研究,對象是在中型辦公建築進行的防火演習。並分為低度訓練的管理人員和高度訓練的管理人員兩組受試組。兩組情境下在30秒內反應的人都微乎其微。
圖三,也是NFPA進行的計畫,對象是在英國一所大學的圖書館進行的演習。人群平均在100秒後開始反應。
回到大巨蛋,這個可容納四萬人的大型場館建物,30秒的反應時間,合理嗎?
-----
開頭我舉薩利機長的例子,就是想強調:人有情緒,人會疑惑、會恐慌。當人數越多的時候,產生的場面可能就越混亂。大巨蛋本身又是一個分為地上地下,結構相當複雜的建築。
在大巨蛋地下二層球場層,最遠一點要到達通往地面的直通樓梯,距離是108.8M。
你在球場,你聽到廣播說現在有火災發生了,但你很快速且冷靜的認識到現況,並且你身邊的人也和你同樣冷靜跟反應迅速。你們在30秒內辨認好方位,朝100公尺以外遠的樓梯開始移動。
很簡單吧?至少遠雄應該覺得如此。
0.6m/s的最佳模擬情境下,人群能夠在7分半鐘疏散到避難通道,完成準避難。前提是你們每一位都這麼冷靜穩定的在30秒內開始避難,跟世貿事件中不到20%反應最快速的人一樣。
如果你沒有在30秒以內反應過來?或你身邊的人比較遲鈍?這樣人群還能夠像體檢小組要求的一樣,在8分鐘內完成疏散嗎?
不好意思,不知道,因為遠雄設定的反應時間就是30秒,他們說這個參數是內建的,不能改動。
然後這個模擬在昨天的都審會上通過了。
-----
這只是整個大巨蛋案內零零總總的一個小細節,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存在著瑕疵。
都審會開了很久,沒錯。
市府承受要處理爛攤子的壓力,沒錯。
但大巨蛋會在都審裡一直被嚴格檢視,就是因為當初遠雄擅自變更設計施工,破壞了原本的公安基準。事後補救本來就比一開始蓋好更麻煩千百倍,一開始的設計被打亂了,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在哪,哪邊本來可以的現在會有問題。但是昨天會議主席強渡關山結束這一切。
黃景茂局長、柯文哲市長,你們要就這樣放行?
結構體 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