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舊建築消失得快,不止於唐樓。看起來粗糙簡陋的粗獷主義(Brutalism)建築也是其中一種。
「一幢四、五十歲的樓,本身就容易被拆掉,而粗獷建築更特別容易成為目標。」建築師Bob Pang近日與團隊於深水埗大南街開設展覽 @brutalism_hk ,期望引起更多討論和關注。
「As Found」是粗獷主義的重要概念,意思是如實呈現建築物料原貌,例如不經處理的水泥和紅磚等,經年累月便會顯得特別殘舊。「香港約八成被破壞的粗獷建築,都是為了保養和外觀翻新,被蓋上一層新的油漆,但加上油漆便不符合粗獷主義了,這種破壞是無法修復的。」
香港粗獷建築主要於1950至1970年代建成,處於二戰後與香港經濟起飛之間的時期,例如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中大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中大牟路思怡圖書館等等。「從前生活比較樸實,對建築要求不高;而粗獷建築作為當時一種風潮,如實反映了當年的社會狀況和生活環境,因此不少都是造價成本不高的公共建築,如圖書館、學校和教堂。」
根據這次展覽團隊的調查,聖士提反堂最初的設計主張選用瓦頂,但最後建造時沒有依從圖則,而改用水泥,估計是基於成本考量,卻變相建成了一棟符合粗獷主義的建築。這種有機的建造過程,也體現了當年香港社會的人文面貌。
葵涌的東海工業大廈是香港少見依然保持原貌的粗獷主義建築,外觀形狀大而且重,大廈各部分運用不同的水泥物料,組合出粗糙與沉實的質感,並罕有地使用麻石作為牆壁飾面,另外樑柱模仿工字鋼樑 (I-beam)的形狀,實際是以清水混凝土製成。大廈的每個建築部件都有凹槽,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將部件運到工地進行組裝,節省時間成本,切合當時香港經濟急速起飛的步伐。
既然香港擁有這種獨一無一的風格建築,保育便成為急切的課題,「一幢建築值得保育,往往不只一個原因,除了獨特性、歷史意義、集體回憶,它所記錄的華人建築師歷史也十分重要。」香港的粗獷建築,不少都出自當年留學英美,受外國建築風格影響下把Brutalism帶入的香港第二、三代華人建築師。
展覽亦展出了以水泥為顏料的立體創作。藝術家混合不同深淺顏色的水泥,呈現建築物在光線下的明暗,又參考建築物的外觀,鋪上不同厚度的水泥,讓每張作品觸摸起來都有建築物的立體感。團隊亦重新手繪建築圖紙,讓觀眾可追溯各建築物的演化過程,了解箇中的設計語言和特徵。
日期:9月3日至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_hk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香港建築 #粗獷香港 #香港粗獷主義 #保育 #exhibition #brutalisthk #brutalismhk #hongkongbrutalism #hkbrutalism #brutalism #brutal_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photography #sosbrutalism
紙教堂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夢想之地 Minari》(2020》的預告片釋出之後,史蒂芬.連(Steven Yeun)將之傳給了一位同樣在美國生活的韓裔朋友。
.
不過對方看見預告片之後的反應,並不是為自己族群的經驗有機會搬上大銀幕,而是帶著猶疑地態度回他:「我不確定我看不看得下去,因為這兩分鐘的預告對我來說太『準確』了,太接近我已經埋葬的記憶。」
.
在《瘋狂亞洲富豪 Crazy Rich Asians》(2018)之中,我們看見亞洲人豪奢、性感的一面,這與過去美國亞裔總是在中餐廳與洗衣店工作的形象可說大相徑庭。這部作品也在美國獲得出色票房成績,尤其受到亞洲觀眾的歡迎,畢竟美國亞裔實在悶太久了,好萊塢幾乎沒有非關刻板印象的亞裔電影。
.
但片中富麗堂皇的場面,究竟不過也只是關於某一小部分富有亞洲人的故事,終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離寫實性都有距離。所有關於新一代美國亞裔的共同經驗,無疑是隨著上一輩移民而來的歲月。現在美國共有兩千萬四百萬亞裔人口,其中1950年代到2000年,就有超過一千萬名亞洲人移民美國。
.
但關於亞洲的移民故事,長期以來卻付之闕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亞裔故事,真要舉出一部,就屬譚恩美小說《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也在1993年被王穎搬上大銀幕。
.
「在90年代長大時,譚恩美是我唯一知道的亞裔美國作家,她厚厚的平裝書擺在每個人的書架上。但我討厭她的作品,她的書都是在寫一些關於勤勞、有尊嚴的移民,體現了美國人對亞洲人期待的那種東方智慧⋯⋯」史蒂芬.連坦率地說:「如果當時有人問我打算寫什麼,我可能會說我想寫披頭族、海洛因或爵士樂,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去寫《喜福會》。」
.
史蒂芬.連的父親是一名首爾的建築師,一次去明尼蘇達州洽公的時候,愛上了當地風光,當聽到有招募韓國移民的計畫時,他賣掉了自己在首爾的房子,在1988年帶著全家人追尋美國夢。剛過去時,小史蒂芬不諳英語,當他第一次去上學回家的時候,問了他的父母「Don’t cry」是什麼意思。
.
事實上,在當時的首爾擁有一棟房子,家境算是相當富庶。史蒂芬的父親原本希望能夠在美國更上一層,但很不幸的是,他們投靠的叔叔身處在龍蛇雜處的工人社區,而他雙親第一份工作──是把筷子塞到紙套之中。史蒂芬說他的父親後悔了,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居然放棄了一切充裕的生活,現在必須重新開始。
.
史蒂芬依然難忘有次他與父親去一間車行退貨一個零件,老闆卻不讓他退貨,謊稱這不是他們家的商品。他看見父親當場把零件摔在地上,對店家大吼,不過他的英語程度卻很勉強,無法很清楚表達自己的不滿。對於父親所失去的尊嚴,小史蒂芬全看在眼裡。
.
在史蒂芬五年級時,他們全家在底特律郊區定居,他的父母開設了一間服務黑人顧客為主的美容用品店,同時也加入了當地的教會,與那裡的其他韓裔孩子參與主日學(在《夢想之地》也有類似情節)。史蒂芬說,在學校時,他必須表現成安靜與友好的形象,唯有在教堂,他能夠真正地展現自己。
.
與多數韓國人父母一樣,他們期待史蒂芬成為一個醫生。他遵循雙親期待,獲得了心理系學位,專研神經科學。不過他真正感興趣的卻是戲劇演出,為此開始參加了由亞裔美國人組成的喜劇團體。父母起先對史蒂芬的決定感到失望,但最後還是全力予以支持。
.
不過當時的史蒂芬沒有太多亞裔的模範給以參考,在這過程中,他慢慢意會到一個道理,他在受訪時曾提到:「這或許是一個文化差異,作為韓國人,我的直覺就是得要散發出一種謙卑的氣息。但這種態度其實對你的演藝事業毫無幫助。在表演當下,謙虛不是必要的,它甚至會削弱你的能量。」
.
以《陰屍路 The Walking Dead》(2010-)中的格倫一角揚名,史蒂芬一下躍升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國亞裔演員之一。在劇中,他甚至與一名白人角色瑪姬約會。許多人說,這代表亞洲人也可以跟白人交往了,有亞裔粉絲寫信給他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當中第一個成功辦到的人」史蒂芬卻覺得啼笑皆非。他認為這好比要求亞裔男人得與白人交往才能證明自己獲得了認可,「這種想法是可怕的」。不過史蒂芬不諱言,這些針對種族的爭論,許多亞裔美國人天天都在面對。
.
這種對身分的焦慮,一直到他去韓國為奉俊昊拍攝了《玉子 Okja》(2017)之後,又有了新的轉變。從小與父母說韓語的他,回去韓國,發現語言溝通無礙,不過他卻無法適應在韓國的生活。他說許多一同工作的外國人,都將他視為韓國文化大使,但史蒂芬卻根本對韓國一無所知,也沒有歸屬感。到了《燃燒烈愛 Burning》(2018),李滄東讓史蒂芬的角色像是被孤立般存在,也許正是因為他查知了他身分上的特殊性。
.
當《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Lee Isaac Chung)找上他出演片中的韓國父親時,史蒂芬身為最知名的美國韓裔演員,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人選,但他第一時間卻猶豫了。畢竟他離開韓國才四、五歲,他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去詮釋一個剛離開韓國的父親,更擔心自己的韓語不到位。
.
這個故事以1983年為背景,史蒂芬飾演的雅各從韓國移民至加州,但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有著更強烈的企圖心,他希望能夠自己開墾農地種植韓國農作物。於是他帶著妻小來到阿肯色的鄉下,自己尋找水源、開墾、播種。只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於艱難,品質低落的生活環境迫使夫妻經常吵得不可開交,同時兒子大衛又患有心臟疾病,隨時可能需要動刀。到底這個追逐夢想的旅程,會成就奇蹟,還是以枉然作結?
.
故事取自鄭李爍的童年經歷,即便當他試圖去訪問父母當時在農場開墾的經歷時,他們三緘其口,與多數沉默的亞裔移民一樣,不願喚起當年艱苦的記憶。史蒂芬也有相同感受,雖然經驗不一,但他很快從片中的雅各看到了自己父親的身影,他說:「雖然我沒有把我自己的父親投射在主角身上,但令我不安的是,某方面來說他的確就像我的父親。而我則像是他的意志、慾望與精神的延伸。」
.
《夢想之地》2020年初在日舞影展首映,獲得了美國劇情片競賽單元觀眾票選獎及評審團大獎。在首映會時,史蒂芬也帶著父親來到了現場觀影,他倆就緊坐在一起。他說自己想讓父親知道的是:「我也成了一個父親,現在我能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一切。」
.
史蒂芬說,父親在放映完之後拋給了他一個眼神。他敢說,父親感受到了。
.
在2021年奧斯卡獎,《夢想之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等六項提名、飾演外婆的尹汝貞榮獲最佳女配角獎。而史蒂芬.連則成為了奧斯卡92年歷史上第一位提名最佳男主角的韓裔演員。
.
各位,你最喜歡史蒂芬.連的哪一部作品呢?
.
《 #夢想之地》現已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xcQ36R
除了 #史蒂芬連 #StevenYeun,同樣在歐美影壇發光發熱的韓裔演員還有在《 #追殺夏娃》中扮演中情局幹員的 #吳珊卓 喔!之前的專文介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28496428633273
.
.
註:
Steven Yeun被長期被翻譯為「史蒂芬.元」,然而基於他的韓國本名「연상엽」,「연」姓比較合適的是對應到韓字「連」姓,「元」事實上是基於音譯產生的誤譯。故本文採用「史蒂芬.連」為名。
.
此外,史蒂芬.連經常被誤解為首位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亞裔演員,但這也是誤會,在他之前至少已有蒙古族裔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印度裔的班.金斯利(Ben Kingsley)與敘利亞裔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等多名亞裔演員入圍(上述三人也都獲獎)。
紙教堂建築師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私讀推薦】~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如果這世上有神蹟,或許在現代建築大師-勒・科比意(Le Corbusier,1887- 1965)所設計的宗教建築裡,那些隨意流瀉游移的光影中便可見到,例如名聞遐邇的「廊香教堂」(The Chapelle Notre-Dame du Haut de Ronchamp),或者「拉圖雷特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出生於瑞士,發跡於巴黎,科比意生活的年代與現代藝術發展軌跡恰好重疊。
如同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一般,他們都經歷過兩次大戰,眼見世界如何從歌舞昇平美好年代,遭受戰火侵襲而後重建,也為藝術和建築現代化揚起改革大旗。
----------------
多才多藝如科比意,不僅限於建築才能,同時能寫又能畫,著述甚多,影響至深。從純粹主義、功能主義,至粗獷主義、結構主義,自1920至1960年代,科比意個人風格轉變幾乎書寫了現代建築史重要章節。因為才華洋溢形式前衛,科比意又被視為〝建築界的畢卡索〞。
一心推動革新,禮讚現代建築,面對批評向來剽悍強勢,翻桌吵架完全沒在怕,加上又是個無神論者,這樣的科比意如何為最古老保守的天主教道明會設計修道院?
當初又是誰獨排眾議,硬生生破除要由教徒建築師主導的傳統,堅持找來名氣雖響亮,爭議卻未曾少的科比意操刀?
----------------
形式簡潔新穎,完全有別於古典形象,許多傳統宗教符徵只能隱晦置身其中,在那個新舊交錯的年代,如此模樣的宗教建築肯定招來不少批判吧?結果偏偏廊香教堂和拉圖雷特修道院都成為科比意代表作,也榮登20世紀最重要宗教建築之列。
若說廊香教堂和拉圖雷特修道院是科比意人生最後的傑作,那麼費盡千辛萬苦百般周折才請到科比意來展現揮灑的艾倫神父(Marie-Alain Couturier,1897-1954)就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艾倫神父原本立志當畫家,後來雖加入道明會成為修士,敏銳美感卻未就此塵封,他積極突破宗教藩籬和觀念隔閡,一再促成非教徒當代藝術家,甚至猶太藝術家與教會合作,讓藝術成為文化和宗教的延伸,並與畢卡索、馬諦斯、夏卡爾等人都交情匪淺。
由於愛倫神父慧眼挑中科比意設計建築,更使得原本垂死的教會乍現生機,迎向現代。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原本為宗教服務,只是時代變遷,現代藝術創作早已遠離宗教主題。
然而有了科比意的建築,反而因褪去傳統外衣,憑藉傑出設計,讓古老教派再度被世人所見。除了拉圖雷特修道院和廊香教堂,就連馬諦斯晚年結合剪紙藝術的精華之作「旺斯小教堂」(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設計案,艾倫神父也參與其中。
儘管成為修士,艾倫神父的創作魂並未閒置,受過完整藝術訓練的他,就以花窗玻璃設計而聞名。可惜年僅56歲便逝於重症肌無力,他的去世不僅是教會一大損失,也讓眾多藝術家深深哀悼。
多年後的現在看來,許多建築和藝術愛好者為了追逐殿堂之美,來到艾倫神父籌畫的宗教場域時,透過這些大師們別出心裁的手筆和才華,因為強烈感受而深深觸動,那一剎那,無聲勝有聲,人間諸事早已超越了宗教和規範限制。
原來是否相信上帝,重要嗎?
----------------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作者范毅舜是教徒也是專業攝影師,前後曾拜訪拉圖雷特修道院多次,也在此與僅存的10位修士長期共同生活。這兒根本是座結合中世紀隱修與現代空間的秘境。
在范毅舜鏡頭下所呈現出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有暮靄晨露,春意秋色,流光漫影,疏林繁野,還敘述了更多關於科比意、艾倫神父、道明會與現代藝術大師們的陳年故事。那都是觀光客走馬看花所見不到的風景,聽不到的往事,幸虧,他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下來。
不僅圖美,文字亦舒雅,細膩感性又性靈深邃。每每翻開一頁,尋覓歷史脈絡之餘,總是因修道院的某個角落而傾心,儘管只是一株看盡人世滄桑的大樹,或是曠野林中的教士身影。
科比意依據艾倫神父所願,在法國視野開闊的里昂郊區「創造一個安靜、可讓上百人身心靈安頓的地方」,成為修士們安身立命,洗滌心靈之所。如今亂世紛擾,正需要這麼一個逸靜之處。
----------------
儘管此刻無法親自前往,透過《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一幀又一幀精彩畫面和溫潤文字,我們也可以走進郊野坡地上的修道院,領略大師思緒,感知寧靜之美,進而遠離塵囂沉澱心境,神遊桃花源而心神嚮往之。
反正最近哪裡都不能去,正適合靜下心來在家好好閱讀。
#美得動人至深
#科比意
#拉圖雷特修道院
#廊香教堂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紙教堂建築師 在 慕澤設計- 紙教堂建築師坂茂奪普立茲克獎(南投桃米)... 的推薦與評價
紙教堂建築師坂茂 奪普立茲克獎(南投桃米) 坂茂說過一句話個人很認同:[建築不在於設計多繁複或華麗的空間建築,在於使用者如何利用此空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