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網 ◎ 非馬
──為伯勞請命
疏而不漏
那羅網
用眾多
張得大大的嘴
編結
饗餮的嘴
打著飽嗝
却仍脹得大大
滴著饞涎
--
◎ 作者簡介
非馬(1936年10月17日-),本名馬為義,1936年生於台中市,現居美國芝加哥。美國華裔作家、核能工程學家、詩人、翻譯家及藝術家。出版了二十三本詩集,三本散文集。
就讀臺北工專機械科時開始以「馬石」(音「馬蛋」)為筆名寫詩。1961年秋赴美留學,曾任職美國阿岡國家研究所,從事核能發電研究工作。現已退休,專心從事文學與藝術(繪畫及雕塑)創作。
曾主編《朦朧詩選》、《顧城詩集》、《台灣現代詩四十家》及《台灣現代詩選》等。
--
◎ 小編 #三進 賞析
接著昨天墾丁國家公園的設立,對社會帶來的變化,今天則要來談《動保法》,拯救了哪些生命。
過去因枋山楓港「夯焦阿巴」而知名,南下避冬的紅尾伯勞停歇於此,卻也經常飛進獵人的羅網裡,最後變成路旁小販烤架上的「知名在地小吃」。料理本身是無罪、不違法的,烤鳥烤雞烤鴨,都只是料理文化。唯一的問題是因一時貪念,密布羅網捕捉成群南下過冬的候鳥,貪圖無本生意,卻帶來物種滅絕的浩劫,也是社會對保育的意識尚未成熟所致。
所幸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上路,明定凡是捕殺、買賣保育類野生動物均屬違法,民眾也開始有意識的拒食,才讓紅尾伯勞的火烤宿命慢慢走入歷史。野保法上路30餘年,楓港社區也逐漸擺脫商業獵捕紅尾伯勞的汙名,目前市面火烤料理的,也都是可合法食用的鵪鶉。料理依然料理,保育逐漸保育。
然而,《野保法》的考驗不止焦阿巴。
1992年,英國「環境調查協會」指控台灣進口犀牛角,違反「華盛頓公約」,而發起國際抵制台灣產品,引起國內民眾就傳統中醫藥材使用習慣與野生動物保育觀念的辯論。此次事件衝擊台灣社會,促成《動保法》1995年修法。以維護動物權為宗旨的「關懷生命協會」也於稍早的1993年成立。野生動物保育逐步邁向成熟階段。
非馬這首發表於1984年的〈羅網──為伯勞請命〉,寫的就是動保法上路前、那個候鳥深陷浩劫的年代。所幸,現在這個島嶼,已經是塊更珍惜遠客的土地。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
--
#生態詩 #非馬 #夯焦阿巴 #伯勞 #紅尾伯勞 #墾丁 #楓港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3.html
紅尾伯勞候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季 ◎吳永華
灰頭鷦鶯站在芒草莖上引吭高歌
喚起紅冠水雞的繁殖慾望
無視於中杜鵑虎視眈眈的陰謀問候
牠是春天樂觀的荒野歌手
鳳頭燕鷗順著西南氣流尋找無人荒島
捨龜山島,從東方更遙遠的仲之神島而來
朝發夕歸,守候著河口豐盛的魚群
牠是夏天熱情的海上歌手
紅尾伯勞化整為零進入島嶼的城鎮荒野
打破棕背伯勞與烏秋間的領域默契
牠是東北季風的先知,這裡沒有鳥踏陷阱
牠是秋天孤獨的鄉鎮歌手
小水鴨終於在冷氣團的警告下進入南方
溫暖的水域
告別了獵槍與鳥網的恐怖時代,仍習慣於
群聚相互警戒
牠的雙蹼是湖水的溫度計,每夜估算著
北極星的方位
牠是冬天敏感的沼澤歌手
--
◎作者簡介
吳永華,宜蘭人,任職於電信公司,投身書寫宜蘭自然誌三十餘年,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和傳記為主。他從鳥類自然觀察者的角色出發,寫出集欣賞、研究與保育特色的散文報導。
著有《蘭陽三郡動物誌》、《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霧林之歌:宜蘭古道自然發現史》......等著作,著有詩集《小彎嘴的天空》。
--
◎小編 #三進 賞析:
#吳永華是誰?
相信許多人讀此詩時,內心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在多數情況下,或許吳永華不會被當作詩人來討論。不過生態詩因為同時兼有「生態」與「詩」兩種要素,水深意外的極深──並非擅長駕馭文字的詩人,就會能言之有物的寫好生態詩。
反之,懂得遣使詩句的自然誌作家,也能透過自身深厚的知識基礎,為詩開拓新的可能性。在生態詩的領域內,吳永華即是屬於這類的創作者。
吳永華是宜蘭的自然誌作家,是首位獲得國史館「傑出臺灣文獻獎」殊榮的宜蘭人。回顧投身自然誌書寫的起點,大學時因常登百岳而愛上攝影,入職場後重拾攝影興趣,視野遍佈故鄉蘭陽平原。後來偶然讀到劉克襄的文章,驚覺自己對故鄉宜蘭的鳥類生態竟如此陌生,於是將鏡頭轉向了蘭陽平原的鳥類們。
如果說昨天將羅智成納進生態詩,是以詩的抽象思索為本位,來蔓生文明後生態想像的話。那麼也寫詩的自然誌工作者吳永華,就是以自然觀察為本位,而以詩的方式記錄下來。
#生態詩裡的特殊存在
特別一提,放眼台灣生態詩發展,不難發現,鳥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除了鳥人劉克襄以外,笠詩社蔡秀菊也常以賞鳥的觀察經驗為題材,吳晟憂傷西海岸系列詩作中,也出現過鳥類的蹤跡。
到底鳥類為何這麼特別?除了臺灣地處候鳥南來北往中途站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外。戒嚴時期對山海的封鎖,也阻礙了民眾與鳥類棲息環境的接觸。因此賞鳥活動也在1980年代以後形成風潮,恰巧與因經濟快速發展,而開始大規模遭遇的污染問題併為一綑,成為台灣生態詩的兩大面相。
#四季講了什麼?
從這樣的背景來看,吳永華的〈四季〉,又能帶我們看到什麼?
光從解題上,可能就已突顯自然誌視角的可貴。多數人想到的四季,是植披變化、溫度升降的四季,但對需要靠遷徙來因應四季變化的鳥類而言,所謂四季,是更巨大的感受。
因此詩作四段,明朗的區分了四個季節,並且把鳥類世界發生的季節性大事記,簡要的藏進詩裡。
比如第一段春天,捕捉了鳥類求偶的景象,同時也埋進了杜鵑這個戲劇性的角色。杜鵑的育兒習性非常「狡猾」,牠們會把蛋下在其他較小型的鳥類巢中,由牠種母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孵化杜鵑的幼鳥。更令人吃驚的是,杜鵑的幼鳥破殼而出之後,將會把巢內其他鳥蛋或幼鳥頂出巢外,以獨佔母鳥的餵食。因此,吳永華才在這邊寫下中杜鵑「虎視眈眈的陰謀問候」。
詩句簡單,但背後都暗藏各種鳥類的習性,雖然對於不諳鳥類生態的讀者而言,需要許多延伸的補充說明。但吳永華在挑選入詩的鳥類時,確實布置了一個精彩的鳥類世界觀,讓讀者在自行探索的過程中,發覺從未知曉的樂趣。
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詩作中,自然生物再也不是「在天願為比翼鳥」那種以人為本的比喻或典故,而是做為牠們自身,被思考、被理解。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吳永華 #賞鳥 #自然誌 #宜蘭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3.html
紅尾伯勞候鳥 在 玉子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慶「鷹」姿】
9到10月是候鳥秋過境的時間,許多鳥兒會紛紛往南遷徙度冬。每年的國慶連假前後,都會觀察到大批的灰面鵟鷹過境,這是一場賞鳥人的年度盛事,愛好大自然的你,想必也會很感興趣! 現在就來了解灰面鵟鷹的大小事吧~
若您也曾觀察過猛禽,一定會發現老鷹不常振翅,而是展開羽翼、隨著氣流翱翔。這樣的移動方式使過境的灰面鵟鷹得以用十分省力的方式,飛行長遠的距離。在遷徙的過程中,這些鷹分別會在清晨與黃昏的時刻,為了啟航、或是為了夜棲,形成了賞鳥人口中的「起鷹」和「落鷹」現象。在這兩個時間點,灰面鵟鷹的數量會達到高峰,有時可以看到上百隻、甚至上千隻,因此可說是賞鷹最好的時機點。當然,鷹況不錯的時候,整個白天都能看到灰面間歇地升空盤旋。
賞鷹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或許就是看著這一艘艘的「小飛機」,在空中群聚所產生的形狀,牠們有時成柱、有時成球、有時又成河,畫面十分壯觀。而現場的賞鷹朋友們會紛紛驚奇地喊著「出現鷹河了!」、「是鷹球!」。最令人滿足的事情,莫過於跟同好一起共享喜悅了。
不過,灰面鵟鷹不算是體型大的猛禽,相較於常見的大冠鷲,他還小了人家好幾個size。因此,當灰面鵟鷹翱翔在高空中,有時就只有芝麻大,尤其在一片逆光的天空中更是不容易發現。賞鷹的鳥友們都很熱情,會幫助身邊的朋友們順利找到老鷹,大家也會自嘲拍下的灰面鵟鷹,好似一群搖蚊在空中盤旋,類比的非常有趣可愛。
國慶前後是灰面鵟鷹大舉南遷的時節,牠們幾乎都會經過墾丁國家公園,並在恆春半島形成一個超高數量的聚集奇觀。事實上,不論是在渡冬地或是繁殖地,灰面鵟鷹會為了防止彼此爭奪資源,而互相保持距離。因此,我們能在台灣看到這種聚集,可說是過境棲地才有的好康呢。到了春天,牠們會從度冬地北返,再一次經過台灣,由於春過境期間約是三、四月,所以灰面鵟鷹既是「國慶鳥」,也是「清明鳥」,很有趣吧!
在過去,灰面鵟鷹曾經面臨人為獵捕的威脅。人們在灰面大舉過境的期間,以槍枝或彈弓打下夜棲的灰面鵟鷹,目的是捉來打牙祭。而同樣遷徙來台的保育類紅尾伯勞,也曾面臨相同的困境,成了過去曾經非常普遍販賣的「烤小鳥」。
好消息是,近年各處所展現了各自的力量,並串聯了地方與民間的監督。「護野鳥、反獵鷹」行動,讓這些獵捕情事逐漸消失了。候鳥是每年定時拜訪台灣的貴賓,希望我們可以善待牠們,讓鳥兒順利完成牠們的旅程。
最後,如果各位國慶連假還不知道要去哪裡玩,不妨就來拜訪墾丁。秋季的墾丁是許多賞鷹同好相聚的地點,如果您是剛入門的夥伴,一定能在這裡認識很多新朋友,並且學習更多關於灰面鵟鷹的知識唷!
紅尾伯勞候鳥 在 紅尾伯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紅尾伯勞 學名:Lanius cristatus (Linnaeus) 英名:Brown Shrike 俗稱: 畢勞仔、黑頭仔,全身長約20 公分。 紅尾伯勞 也是每年夏末初秋時,北方 候鳥 過境 ... ... <看更多>
紅尾伯勞候鳥 在 慢慢可以看見屬於冬候鳥與過境鳥的紅尾伯勞飛來台灣過冬 ... 的推薦與評價
常發出大聲且粗啞的連續單音「嘎、嘎、嘎、嘎、嘎」的警戒鳴叫。 你還知道什麼關於紅尾伯勞的有趣小知識或精彩照片嗎?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紅尾伯勞#候鳥來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