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麥娜絲》昨日在 #Netflix 上線,今天就擠下《#孤味》,榮登台灣電影類排行榜第一。藉此重新簡單聊聊這部片和專訪導演 #黃信堯 的過程,提供給影迷參考。
《大佛普拉斯》從短片《大佛》延伸;《同學麥娜絲》靈感則從紀錄片《唬爛三小》而來。《唬爛三小》到《同學麥娜絲》,隔了十餘年,如果你問黃信堯怎麼看待中間的自身變化與成長?黃信堯給你三個字:「還活著。」若繼續問,從紀錄片的高中同學拍到劇情片的中年大叔們,台灣十幾年間的變化,台灣人的狀態與煩惱又有什麼不同?黃信堯則會說:「台灣人的年紀都變大了。」
訪問當下正以為這就是黃信堯的大叔幽默時,他才緩緩吐出:「沿路走來一定是跌跌撞撞,遇到好人,也會遇到不好的人,開心、不開心都有,我覺得過去了就不要想太多。至於台灣的話,總統換了好幾個,物價、房價更不用說都上漲,反正活著都是有煩惱,只是可能煩惱的程度不太一樣吧。」
黃信堯本人就和《同學麥娜絲》一樣,表面上嘻哈、笑鬧,實則裹藏男人心事的悲傷底蘊,透過「減法哲學」,講述人與社會間的層次關係,「豐富多變」。
黃信堯這代五、六級生的台灣人,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之際在上一代的年輕時期遭遇,台灣光景迅速變動,不斷變化。年輕時期投身過社運、參與黨務工作的黃信堯雲淡風輕地說:「其實都是看在眼裡,而台灣是地球的一部分,變化跟全球息息相關,有時候其實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只能順應環境。」
除了政治相關工作經驗外,年輕的黃信堯也曾在泡沫紅茶店打工、當過汽車業務員、主持過廣播電台等等,豐富的人生閱歷,多變的社會職業,使得黃信堯的劇本更加貼合地氣,信手捻來皆是人生直球的「地獄梗」,諸如「很多人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一間房子」「身為一個新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聽」「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但任何事情都不如意」「公司看的不是你工作效率,是你加班的時數夠不夠多」等等,皆在《同學麥娜絲》中畫龍點睛,印證黃信堯說的:「生活好難,片中角色就像騎車停紅綠燈時,和你一起等紅燈的騎士故事。」
黃信堯雖然僅用「還活著」簡單三個字交代自己的歲月推移,但他對人生、社會、土地的體會,都編寫在劇本中提煉成影像,透過四位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有血有肉的流竄而出。縱使外界看現在的黃信堯處在人生巔峰,但他的作品不卑不亢,反身游回低谷,透過直男視角,在老練手辣的刁牌中、吞菸吐霧的幹話裡,關照士農工商社會的多元面向,無論殘忍或是甘甜,都是黃信堯經驗積累而成的細膩觀察。
例如片中一幕,鄭人碩將車子停進狹窄停車格,黃信堯看見了角色的限縮,而此處更與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羅馬》異曲同工,兩名導演分別來自墨西哥、台灣,皆利用停車「空間」的不合宜,側寫男性尊嚴。只不過同一件事,《羅馬》和《同學麥娜絲》給出了不同詮釋。艾方索柯朗的轎車理直氣壯的大肆撞進父權,增添男性權威,訴說氣勢,象徵獨尊;黃信堯則在與鄭人碩的對話中逐步遞減男性格局,住大樓卻不得不撿便宜,角色的憋屈與矮化,名符其實的「麥娜絲」。
而《同學麥娜絲》中對土地、人文的底氣,便與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的音樂連成一脈,熔於一爐。作為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搖滾樂團之一,濁水溪公社叛逆、衝動、大膽,發跡以來不斷關注台灣社會底層,悲戚、荒涼卻充滿奇趣,顛覆樂團定義,拓展音樂的想像,在慘澹的生活中,綻放鮮活生命力。
年輕時聽濁水溪公社的黃信堯成為大叔之後,臉龐稍微圓潤,有了點肚腩,和大部分台灣的中年男子一樣,外型並不特別,更自嘲只剩一張嘴。黃信堯的綽號堅持要寫「啊堯」而非「阿堯」,阿字旁邊就是要加個口,才正符合他只剩一張嘴的幽默感,而也因為這張嘴,使得黃信堯的劇情長片有了特殊氣味。
旁白的運用在《大佛普拉斯》當中僅是敘事功能,但《同學麥娜絲》多次採用紀錄片的問答方式,黃信堯不斷和鄭人碩對話,觀眾就能「聽」見躲藏於攝影機後的藏鏡人,此作法大膽打破觀眾熟稔的劇情片模式,試探「導演」界線,某種程度而言,黃信堯不只是導演,也巧妙成為劇中角色之一。而黃信堯到底是劇中角色,還是劇後掌握大權的導演?這樣的叩問,就與一般商業電影拉開距離,成了《同學麥娜絲》通俗之下的藝術手痕。
挑戰「導演」界線這回事,也能在《唬爛三小》中窺見。當年黃信堯手法粗糙地使用攝影機,在高中同學們身上不斷實驗攝影機技巧,帶著點實驗性質讓攝影機介入角色,甚至自我入鏡或重新演繹事件,對紀錄片倫理中的「真實」與「虛構」進行思辨,黃信堯當年對攝影機的瞎子摸象,恰巧成就《唬爛三小》的特別之處。
訪問黃信堯是有趣的,他溫溫的,但言吐之中總能聽見他對生活的哲思,訪問最後我問啊堯期許《同學麥娜絲》對台灣觀眾帶來什麼影響嗎?黃信堯搔搔頭,用他一慣冷靜的口吻說:「希望觀眾會喜歡,但反正電影看完也不會改變人生,一覺醒來能去上班就好,繼續活著就好。」
這段回答讓我想起《同學麥娜絲》中,鄭仁碩跳湖之後,黃信堯透過旁白淡淡說道:「事後問電風為什麼跳下去,他只有懶洋洋地回答,就想要跳。科學家說宇宙的起源是來自一場大爆炸,產生了時間與空間,但大爆炸之前呢,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我想人生也是一樣,我們花很多時間,找尋人生的答案,但說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在黃信堯的電影世界觀中,跳湖與現實中跳樓的成因皆極難探究,無法單一歸因,但柔軟的湖水取代必死的頑固命運,輕輕洗滌背負重擔的人,轉化成另一種可能性,「活著就好」或許是黃信堯的中年溫柔,承接住社會中搖搖欲墜的失意者。
而從《普拉斯》到《麥娜絲》,能發現無論加法或減法,黃信堯這碗心靈雞湯,皆溫柔道盡小人物的掙扎困境,幽幽俯拾一地的甘與苦, 更同時確立獨闢蹊徑的作者印記。生命光譜若真有加減法則,或許不過僅是混沌的「唬爛三小」。
📝專訪《同學麥娜絲》黃信堯:溫柔道盡小人物的掙扎困境,生活或許不過是「唬爛三小」,全文請點👉https://bit.ly/3pJuabO
#金馬獎 #國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3屆「政府服務獎」主題為「創新‧包容的政府服務」,鼓勵政府機關以人為本,提出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且具多元包容性之創新服務。 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網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3F41FE826CE8EC9 #政府服務 #服務創新 ...
紀錄片倫理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71年起,美國PBS電視台推出了真人實境秀《一個美國家庭 An American Family》(1971-1973)。攝影機對準了看似完美的勞德家族(The Loud family)一家七口的人生,從其風光成為美國家庭典範、到一家人因為父親的婚外情而撕裂,皆被血淋淋地被放送到全美電視螢幕之中。這個節目因而成為社會學、紀錄片倫理的經典案例。
.
勞德家族為何在成為實境秀主角後分崩離析,至今仍是不少學者爭相研究的公案。普遍認為是因為攝影機的介入,使得勞德家族的成員被訓練成更刻意地在生活中自我揭露、製造戲劇效果以求注視。亦即被攝者在不自覺之下試圖去滿足攝影機/觀眾的需求。
.
勞德太太佩特.勞德(Pat Loud)在日前辭世,享耆壽94歲。在紀實過程中當中,她揭發了丈夫比爾.勞德(Pat Loud)的婚外情,使得夫妻倆勃谿成了全美茶餘飯後的話題,許多人驚呼原來「真實」比「八點檔」還精彩。她的酗酒習性、敢愛敢恨的性格、深陷物質主義的生活哲學,獲得擁護也惹來批評,使之被視為美國影視史上第一位實境秀名人。
.
片中另有一段改寫電視史的「情節」,就是勞德家的雙親意外將他們的長子蘭斯.勞德(Lance Loud)的同志性向公諸於世,而且母親佩特.勞德還公開表示支持兒子的決定。看來傳統的美國家庭,一下走到太前面,令觀者驚嘆連連。最後蘭斯.勞德更順勢成為史上第一個公開在電視節目上出櫃的同志明星。
.
300小時的拍攝素材在電視台的精心剪輯和篩選之下,成了一集一小時,共12集的家庭史詩,有千萬美國觀眾關注,親眼看著這對結縭21年的夫妻因此結束婚姻關係。《時代雜誌》在2015年將勞德夫婦選入史上最有影響力的25組婚姻關係,與居禮夫婦(Marie and Pierre Curie)和甘迺迪夫婦(John and Jackie Kennedy)同列。
.
佩特.勞德參與節目時才47歲,但她也花了47年去解釋自己當時到底為什麼選擇讓這個美好家庭瓦解,而且她幾乎從來不為自己的抉擇道歉。人們所指的是那場關鍵的場景,即她無視攝影機在旁,向哥哥和嫂子泣訴丈夫的外遇。雖然她後來聲稱自己是被電視台脅迫的,並非在本意之下說出實情。
.
在因為這個節目成名之後,佩特.勞德為自己與家人遭受社會指摘的命運感到不服,一度避走英國工作,直到兒子蘭斯.勞德罹患愛滋之後,才又回到加州與之生活。勞德夫婦在離婚之後,直到2001年重聚,冰釋彼此誤解。比爾.勞德在2018年以97歲之齡辭世。
.
勞德家族的故事、即《一個美國家庭》的拍攝過程被改編為HBO電視電影《真實電影 Cinema Verite》(2011),由大衛.謝茲(David Seltzer)執導。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和黛安.蓮恩(Diane Lane)分別飾演勞德夫婦。該片最終獲得了九項艾美獎、三項金球獎提名。
.
.
(圖一為勞德夫婦,左為比爾.勞德,右為佩特.勞德;圖二為《真實電影》劇照,圖中人為飾演勞德夫婦的提姆.羅賓斯和黛安.蓮恩;圖三為勞德家族合影。)
紀錄片倫理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入圍金馬 9 項大獎《#同學麥娜絲》明天上映,簡單聊聊這部片和導演 #黃信堯。
《大佛普拉斯》從短片《大佛》延伸;《同學麥娜絲》靈感則從紀錄片《唬爛三小》而來。《唬爛三小》到《同學麥娜絲》,隔了十餘年,如果你問黃信堯怎麼看待中間的自身變化與成長?黃信堯給你三個字:「還活著。」若繼續問,從紀錄片的高中同學拍到劇情片的中年大叔們,台灣十幾年間的變化,台灣人的狀態與煩惱又有什麼不同?黃信堯則會說:「台灣人的年紀都變大了。」
訪問當下正以為這就是黃信堯的大叔幽默時,他才緩緩吐出:「沿路走來一定是跌跌撞撞,遇到好人,也會遇到不好的人,開心、不開心都有,我覺得過去了就不要想太多。至於台灣的話,總統換了好幾個,物價、房價更不用說都上漲,反正活著都是有煩惱,只是可能煩惱的程度不太一樣吧。」
黃信堯本人就和《同學麥娜絲》一樣,表面上嘻哈、笑鬧,實則裹藏男人心事的悲傷底蘊,透過「減法哲學」,講述人與社會間的層次關係,「豐富多變」。
黃信堯這代五、六級生的台灣人,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之際在上一代的年輕時期遭遇,台灣光景迅速變動,不斷變化。年輕時期投身過社運、參與黨務工作的黃信堯雲淡風輕地說:「其實都是看在眼裡,而台灣是地球的一部分,變化跟全球息息相關,有時候其實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只能順應環境。」
除了政治相關工作經驗外,年輕的黃信堯也曾在泡沫紅茶店打工、當過汽車業務員、主持過廣播電台等等,豐富的人生閱歷,多變的社會職業,使得黃信堯的劇本更加貼合地氣,信手捻來皆是人生直球的「地獄梗」,諸如「很多人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一間房子」「身為一個新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聽」「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但任何事情都不如意」「公司看的不是你工作效率,是你加班的時數夠不夠多」等等,皆在《同學麥娜絲》中畫龍點睛,印證黃信堯說的:「生活好難,片中角色就像騎車停紅綠燈時,和你一起等紅燈的騎士故事。」
黃信堯雖然僅用「還活著」簡單三個字交代自己的歲月推移,但他對人生、社會、土地的體會,都編寫在劇本中提煉成影像,透過四位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有血有肉的流竄而出。縱使外界看現在的黃信堯處在人生巔峰,但他的作品不卑不亢,反身游回低谷,透過直男視角,在老練手辣的刁牌中、吞菸吐霧的幹話裡,關照士農工商社會的多元面向,無論殘忍或是甘甜,都是黃信堯經驗積累而成的細膩觀察。
例如片中一幕,鄭人碩將車子停進狹窄停車格,黃信堯看見了角色的限縮,而此處更與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羅馬》異曲同工,兩名導演分別來自墨西哥、台灣,皆利用停車「空間」的不合宜,側寫男性尊嚴。只不過同一件事,《羅馬》和《同學麥娜絲》給出了不同詮釋。艾方索柯朗的轎車理直氣壯的大肆撞進父權,增添男性權威,訴說氣勢,象徵獨尊;黃信堯則在與鄭人碩的對話中逐步遞減男性格局,住大樓卻不得不撿便宜,角色的憋屈與矮化,名符其實的「麥娜絲」。
而《同學麥娜絲》中對土地、人文的底氣,便與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的音樂連成一脈,熔於一爐。作為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搖滾樂團之一,濁水溪公社叛逆、衝動、大膽,發跡以來不斷關注台灣社會底層,悲戚、荒涼卻充滿奇趣,顛覆樂團定義,拓展音樂的想像,在慘澹的生活中,綻放鮮活生命力。
年輕時聽濁水溪公社的黃信堯成為大叔之後,臉龐稍微圓潤,有了點肚腩,和大部分台灣的中年男子一樣,外型並不特別,更自嘲只剩一張嘴。黃信堯的綽號堅持要寫「啊堯」而非「阿堯」,阿字旁邊就是要加個口,才正符合他只剩一張嘴的幽默感,而也因為這張嘴,使得黃信堯的劇情長片有了特殊氣味。
旁白的運用在《大佛普拉斯》當中僅是敘事功能,但《同學麥娜絲》多次採用紀錄片的問答方式,黃信堯不斷和鄭人碩對話,觀眾就能「聽」見躲藏於攝影機後的藏鏡人,此作法大膽打破觀眾熟稔的劇情片模式,試探「導演」界線,某種程度而言,黃信堯不只是導演,也巧妙成為劇中角色之一。而黃信堯到底是劇中角色,還是劇後掌握大權的導演?這樣的叩問,就與一般商業電影拉開距離,成了《同學麥娜絲》通俗之下的藝術手痕。
挑戰「導演」界線這回事,也能在《唬爛三小》中窺見。當年黃信堯手法粗糙地使用攝影機,在高中同學們身上不斷實驗攝影機技巧,帶著點實驗性質讓攝影機介入角色,甚至自我入鏡或重新演繹事件,對紀錄片倫理中的「真實」與「虛構」進行思辨,黃信堯當年對攝影機的瞎子摸象,恰巧成就《唬爛三小》的特別之處。
訪問黃信堯是有趣的,他溫溫的,但言吐之中總能聽見他對生活的哲思,訪問最後我問啊堯期許《同學麥娜絲》對台灣觀眾帶來什麼影響嗎?黃信堯搔搔頭,用他一慣冷靜的口吻說:「希望觀眾會喜歡,但反正電影看完也不會改變人生,一覺醒來能去上班就好,繼續活著就好。」
這段回答讓我想起《同學麥娜絲》中,鄭仁碩跳湖之後,黃信堯透過旁白淡淡說道:「事後問電風為什麼跳下去,他只有懶洋洋地回答,就想要跳。科學家說宇宙的起源是來自一場大爆炸,產生了時間與空間,但大爆炸之前呢,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我想人生也是一樣,我們花很多時間,找尋人生的答案,但說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在黃信堯的電影世界觀中,跳湖與現實中跳樓的成因皆極難探究,無法單一歸因,但柔軟的湖水取代必死的頑固命運,輕輕洗滌背負重擔的人,轉化成另一種可能性,「活著就好」或許是黃信堯的中年溫柔,承接住社會中搖搖欲墜的失意者。
而從《普拉斯》到《麥娜絲》,能發現無論加法或減法,黃信堯這碗心靈雞湯,皆溫柔道盡小人物的掙扎困境,幽幽俯拾一地的甘與苦, 更同時確立獨闢蹊徑的作者印記。生命光譜若真有加減法則,或許不過僅是混沌的「唬爛三小」。
📝專訪《同學麥娜絲》黃信堯:溫柔道盡小人物的掙扎困境,生活或許不過是「唬爛三小」,全文請點👉https://bit.ly/3pJuabO
#金馬獎
紀錄片倫理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3屆「政府服務獎」主題為「創新‧包容的政府服務」,鼓勵政府機關以人為本,提出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且具多元包容性之創新服務。
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網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3F41FE826CE8EC9
#政府服務 #服務創新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研究倫理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2:50 故事簡介
04:17 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
05:11 實驗的爭議
06:38 為什麼要在乎研究倫理?
08:02 實驗的結果是什麼?
09:24 我們的觀點
10:40 提問
10:5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企鵝
|腳本:企鵝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駭人實驗!失散19年三胞胎感人重逢,意外揭穿「失散真相」是一樁慘無人道的心理實驗…:https://bit.ly/3mlkph8
→真實版《楚門的世界》!日舞影展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揭開突破道德底線的爭議心理實驗:https://bit.ly/34blnGz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黑暗心理實驗:https://bit.ly/3mhfldB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https://bit.ly/385n9dg
→Peter B. Neubauer:https://bit.ly/2ILtRwy
→Four Lessons from the Covert Separation and Study of Triplets:https://bit.ly/37h11he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asks questions about unethical research:https://bit.ly/37UybC4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It’s not too late to address the ethical violations:https://bit.ly/37e83mO
→人體試驗-研究倫理的理念與實踐:https://bit.ly/3ntYRQE
【 延伸閱讀 】
→Twins, Genes, and Destiny: Lawrence Wright Meets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https://bit.ly/34d9xvz
→Double Mystery:https://bit.ly/38gZwy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紀錄片倫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2016年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網羅人生 #CNEX創辦人暨影展總監陳玲珍女士專訪
2016年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以「網羅人生:1&0年代紀」為主題,本次影展從數位生活出發,規劃四大單元:【網路總動員】、【數碼黑社會】、【和平方程式】、【唱起愛的歌】,以「網絡與人生」為核心,嚴選全球20部紀錄片,每部皆為台灣首映,探討虛擬科技與人類情感、社會群體,以至於時代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
放映單元:
1. 網路總動員
網路加速世代交替、穿透國族疆域、突破倫理枷鎖、定義社會關係、改造工作空間與生活作息;它在虛擬世界中建立交易、情感、信任與審判;它無限地擴張數位資訊版圖。究竟網路還有甚麼可能性?又如何改造我們的生活?以影展主題「網絡與人生」為主軸,本單元探討網路與人、社會群體,以至於時代之間的關係。
2. 數碼黑社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帶來了便利和無限的可能性,卻也衍生出資訊壟斷、言論霸凌、資料盜用、隱私侵犯以及金融詐騙等問題。因此,「網路使用」已關係著道德操守和人權爭議,「網路管制」也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然而,使用與管制間的拿捏分際該如何把持?過度管制是否破壞網際人權以及網路設計之初「開放無國界」的自由理念?
3. 和平方程式
桃花源真的存在嗎?我們身處的二十一世紀依舊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歷史殘留的情緒持續躁動,在各地燃起不同的野火。究竟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面對未來,我們該如何踩出下一步?本單元輯選關於革命、居住正義、歷史信仰、食品安全與種族屠殺等相關影片,深入探觸人所面臨的價值抉擇,並藉由片中人物的行動,質疑/相信和平的存在。
4. 唱起愛的歌
科技的發展同時建構了當代人更複雜、密集的情感網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則牽涉了傳遞形式的問題。本單元聚焦跨國流動、虛擬程式設計與異地求生等主題,端詳這些努力活著的人們,如何穿越重重阻礙,才能瞥見生命真相的那一盞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