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半個多月前
在大學同學群組看到同學在家中享受2200 元的 #台北晶華酒店 肋眼牛排加龍蝦雙人套餐
感覺CP值超高
看了流口水
隔天連忙也去買了一客
今天居然收到晶華酒店贈送12000元左右的 #Robins餐廳
40oz 戰斧牛排套餐
Mini Salad Bar
蛋糕
感覺好像中了什麼奬
只因為吃過肋排之後十天左右
我看了一篇報導
敍述晶華酒店潘思亮董事長如何在疫情三級管制下領導員工逆向思考絕處逢生
創造佳績
我伝給了好友 #大田精密 李董事長
表示欽佩潘董事長的思維和執行力
李董正好也是晶華酒店的監察人
我同時附上那客2200元的外賣套餐(原價可能是四千多元)照片
並且偷偷告訴他其實還是他經營的 #高雄波特厨房 牛排比較好吃(三個月沒吃到了 還真是有點想念呢)
沒想到李董一看到照片
馬上通知台北晶華酒店吳總經理
「牛排品質不合乎晶華的水準怎麼可以交給客人」
吳總一看照片也深表同感
因此今天傍晚就收到吳總派人專程送來的豐盛美食
晶華酒店的管理着實值得各行各業學習
發現品管有瑕疵
立即回應馬上改善
至於潘董事長的創意創新
將心比心照顧員工
以及多品牌經營分散風險
則早已是業界的標竿典範了
@晶華潘思亮:我靠「將心比心」這四個字打天下
疫情下,晶華酒店的應變最讓我佩服。去年他們率先推出外送車隊,今年餐點外帶得來速,她們的速度最快、服務最到位,每週二端出的快閃特餐總是有亮點。
「你是如何讓同仁快速動起來、上下同心,有什麼機制?」在商周CEO50的課程上,我問他。
1️⃣ 危機是用來還員工的,情義比機制重要
「與其說是機制,不如說是情義」,他說,「過去公司賺的錢、積的糧,危機的時候就是要拿來吃、用來還(員工)的」
三級警戒,營收一夕間消失九成,他最掛心的是員工,「我可以賣的都賣了」,所以他把「祖產」達美樂賣了💰。因為「最大的資源是人,只要人在,其他東西還是會回來的」。
堅持不裁員的信念,員工看在眼裡,讓大家願意放下本位主義、跨部門合作;過去一年,她們就推出79個專案,是承平時期的8倍。
🤝大家一邊救營收,也一邊學新東西,於是餐飲部阿姨學品酒、洗衣部阿姨學當網紅衝粉絲。
公司裡面舉辦各種課程,高階主管還定期開講,傳承智慧、讓跨部門資訊同步。潘思亮把公司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是她們應變比同業快的關鍵。
「我們靠的不是機制,靠的是信念:將心比心,以身做則。」他說,「我自己也要提案子」。
過去這三十幾天,他重新當起公司的「產品長」,跟著同仁一起過新品提案、行銷細節。
「從設計banner、字的比例、美術設計、話要怎麼說;大家提案來,我就一直改一直改」,他自己也會下載一些APP來修改,這就是他說的以身作則。
💡他向第二代經理人示範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產品長,如何結合策略、品牌、調度資源來完成產品開發、並確保產品能夠拿下市場。這是他培養接班梯隊的重要步驟。
2️⃣ 危機最大好處是,讓我們去做平常想做、卻做不到的事
雖然「這次疫情(的衝擊)是過去三十年危機的總和」,但他說,這不但沒影響到他的心情,反而讓他很確信,機會來了!
💡「我知道大家又會被凝聚起來,我知道團隊又可以提升了」,他興奮的說。
「危機是改變的契機。有很多大家想做的改變,過去想做、卻做不到,因為沒有急迫感,可以再等一下,現在危機是一個機會。」。
他舉例,「我一直說數位轉型要學達美樂,說了N年了,一直沒法做到,這一個月立刻做到!立刻做到(強調)!我說五年要做到的東西,完全沒做到,這個月就立刻做到了(再強調)!」💪
談到危機帶來的好處,潘思亮滿臉亮光,「我個人對挑戰特別有興趣,我一挑戰,我精神就全部都來了。」。
3️⃣ 我的Mission是讓身邊的人更成功
我最後問他:是什麼支撐著你奮戰不懈、一直拚下去?
「我的人生Mission,就是讓身邊的人更成功,我要成就我身邊的人、我的家人、我的同仁、我的國家。」他講得真誠而有力。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人生mission?
「我大可以很輕鬆的過活,我不缺錢,我(那時)幹嘛去借這麼多錢,還要跟一個比我強十倍的大老鬥爭?我根本沒有需要這樣子。」🤔
但三十年前,當他看到陳由豪讓企業出現危機,本來好好的公司變得分崩離析、員工很慘,加上這是他父親創辦的公司,
「不能這樣讓它垮下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覺得我幫助別人,比較快樂。」於是他決定出手買回所有股權,自己來經營晶華。
「我不是那種開跑車、開遊艇的時候,我不是自己爽的時候會快樂(的人)。我發現,別人快樂,讓我更快樂;別人成功,讓我更快樂,因為幫助別人成功是更永續,而不是一時的。」☀️
這一年來的疫情危機,「真正證明了,我的mission是有意義的。」他說,不長久的東西,他都沒興趣。
其實潘思亮很容易就可以當一個輕鬆的公司哥兒的🤔
他的父親是拆船業鉅子潘孝銳,潘思亮十五歲被送出國,念的是柏克萊經濟系、哥倫比亞MBA,畢業後到投資銀行工作,投資美、日、港房地產,是個財務高手。
照理說,他應該像華爾街銀行家一樣唯利是圖,但過去三十年,從每次危機的抉擇來看,他都把人放在利益之前。
訪談中,他重複的提及「將心比心」這四個字。他甚至說,自己就是靠這四個字打天下,「文化比策略重要」。💕
這個商學院畢業的財務高手,一點都不華爾街。
我看到的是,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經營者,一個把學習當成最大樂趣、並將其灌注為組織DNA的企業家。
管理者如何 創造 學習型組織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利用物聯網形成降維打擊?【物女心經】
作者:物女王(彭昭)、黃魚君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 讀
“降維打擊”源于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表示高維空間對低維空間具有碾壓的能力。在商業領域,“降維打擊”常被用於形容某家企業通過拔高自己的維度,碾壓了行業中的同類公司。我一直在留意哪家公司能夠利用物聯網形成降維打擊的局面。
本周恰逢中秋,值此花好月圓之時,祝福各位朋友佳節快樂!
每個周日,我都會通過【物女心經】如約與你見面。將思路整理成文章,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休息;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就是你送給我的最佳禮物。搭配你正在品嘗的花式月餅,我將通過這篇文章來說說我對物聯網圈的最新觀察。
無論是物聯網IoT還是工業互聯網IIoT,都已經推進一段時間了。很多公司都在利用最新技術,賦能商業變革,實現產業升級和模式轉型。
“降維打擊”源于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表示高維空間對低維空間具有碾壓的能力。在商業領域,“降維打擊”常被用於形容某家企業通過拔高自己的維度,碾壓了行業中的同類公司。
我一直在留意哪家公司能夠利用物聯網形成降維打擊的局面。
做到很難。因為降維打擊的能力,不僅需要利用新技術實現對原有產品的改造,更關鍵的是完成企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的轉變,從而形成一個猶如脫胎換骨的全新發力點,這個發力點與行業中的其他公司完全不在一個層面,最終將改寫行業的發展格局。
9月10日,我參加了由海爾和雲裳物聯聯合舉辦的“中國服裝物聯生態高峰論壇”。
張瑞敏曾說“自殺重生,他殺死亡”,並主動推進了海爾的變革。在會上,海爾發佈關於“衣聯網”的全新戰略,一些做法可能蘊含降維打擊的力量,讓我很受啟發,本文將為你娓娓道來:
• 如何讓IoT或者IIoT的能量最大化?
• 物聯網的普遍性視野盲點在哪裡?
• 潛在的降維打擊發力點在哪裡?
01
如何讓IoT或者IIoT的能量最大化?
最近幾周,紀錄片《美國工廠》吸引了眾多眼球,它講述了福耀集團接手美國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由此引發得一系列中美工作觀念碰撞的故事。
除了看到工作觀念的不同,身處物聯網圈的我們,如果稍加琢磨,就會覺察到紀錄片中若隱若現的理念:工業互聯網,在每個人腦海中的認知都不相同。
• 在奧巴馬眼裡,工業互聯網是改變製造企業之間的協作方式,拯救逐步沒落的美國製造業的工具。
• 在特朗普眼裡,工業互聯網是牽引生產製造環節回流,改善美國藍領工人失業率的工具。
• 在GE公司眼裡,工業互聯網是建立新生態,讓自身完成從製造到服務、“由硬到軟”轉型的工具。
• 在另一些公司眼裡,工業互聯網是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節省成本消耗的工具。
人在沒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之前,往往前進動力不足,或者似沒頭蒼蠅般亂撞。沒有明確實施工業互聯網目的是什麼的企業,往往就面臨這樣的現狀。
撇去政客的觀點,人們對於工業互聯網的認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立足於提升自身能力,改善企業內部的經營狀況;
2.立足於改變企業之間的協作關係,重塑價值鏈。
明確工業互聯網的目的之後,這兩種認知將會導致工業互聯網走向截然不同的兩種路徑:
兩種路徑形成了兩種層次和角度,它們看待工業互聯網的優先順序,採用被動還是主動的做事方式,完全不同。
以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為目的的企業,推進IIoT的速度一定是緩慢的。因為企業的思維邏輯是首先預測未來的訂單量,以及可能存在的成本提升空間,再來評估是否推進工業互聯網。這是一個線性演進的過程,工業互聯網的實施優先順序和緊迫性不高,企業被動接受工業互聯網的各種宣貫、到各處參觀,但仍舊無法下定決心。
以重塑產業鏈為目的的企業,推進IIoT的速度完全不同。這樣的企業往往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感,如果再不做出改變,就會被不知從哪裡跳出來的競爭對手碾壓。他們會主動思考工業互聯網可能引發的價值鏈重組,從原本沒有生態的地方著手打造生態,創造指數級變革的機會。
擁抱後一種目的的企業少之又少,因為未雨綢繆和主動變革,是反人性的做法。以機床行業為例,如今放眼望去,面對產業變革,曾經的“機床十八羅漢”大量宣告破產重組,就是現實的寫照。
顯然,以重塑價值鏈為最終目的,所觸及的天花板更高。
同樣脫胎於制造型企業、同樣立足價值鏈的重塑,GE和海爾的打法截然不同。
引用《禮記•大學》中的名言:“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喜歡一個人,卻能知道他的不足,不喜歡一個人,卻能看到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很少。
雖然GE如今風光不再,甚至廣受詬病,但始終不可否認她對於工業互聯網的認知引領作用。
GE率先推出Predix平臺,將其作為工業互聯網的作業系統,並且宣揚不獨自發展生態系統的理念,聯合其他企業、學術機構和系統集成商,共同完善Predix的功能,建立新型的協作生態。
GE積極吸引想要在Predix平臺上構建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並且聯合開發了眾多行業應用。
正如寶鋼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員郭朝暉所講,雖然GE在《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 The Platform forthe IndustrialInternet)》白皮書中強調了Predix對價值鏈的重塑,但很多人提到Predix的時候,仍是從企業內部的視角出發,想到的是企業內部的設備遠端監控,而不是企業之間新型服務關係的建立。
如果說GE對價值鏈的重塑還執著於圍繞Predix平臺展開,海爾的變革則進行得更加徹底。
首先,海爾利用物聯網,讓“電器”變成“網器”,進而打造智慧家居生態。
這步很容易理解,具備聯網能力的智慧洗衣機、熨燙機、智慧衣櫥等智慧家居設備可以彼此互聯,形成生態體系。
第二,基於COSMOPlat構建“衣聯網”的全產業鏈平臺。
海爾從智慧家居進一步走向整個服裝產業鏈,試圖拉通全產業鏈生態的各個環節,包括“田、廠、店、家、收”,具體是指從服裝原材料溯源、到服裝加工生產廠、到服裝銷售門店、再到家庭消費者、最後到二手服裝回收的整個價值鏈。
最後,海爾識別出重塑價值鏈的關鍵點,定位“全球首家智慧物聯洗護平臺”,推出“洗衣先生”衣物護理管家服務,作為集中發力點。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洗衣行業擁有千億級的市場,並每年以20%-30%速度增長,但行業在管理規範、服務標準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而這也導致用戶洗衣糾紛的時有發生。
洗衣先生品牌正是瞄準這一痛點,依託海爾衣聯網的生態資源,拉通洗護工廠和智慧門店,實現與洗護和服裝行業生態夥伴的增值共用。
02
物聯網的普遍性視野盲點在哪裡?
危、機並存,企業組織的內部結構性風險往往不足為外人道。
重塑價值鏈,最先觸發的是認知層面的變化,尤以企業內部的認知革新和組織重構最為關鍵。
以我在上周《醞釀整整一年,西門子翻開了加速工業互聯網落地的“王牌”》一文中提到西門子最新推出的產品組合Xcelerator為例,表面上看是一個巨型雲化套裝軟體,背後牽扯的是一次內部認知革新和組織重構。
沿著時間軸回顧西門子每次的重大產品升級,都會對應一次內部架構的大幅調整。這並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必然組合。
升級之後的產品是否成功,與組織架構調整的成敗直接相關。
為了構建全集成的工業互聯網服務能力,西門子軟體先後並購了Mendix、Lightworks、Saab Medav、Stech、Mentor、CD-adapco…這麼多個原先獨立的公司,軟體的開發理念、語言、架構都完全不同。
被並購之後,企業的心態也會逐步變化,西門子自然希望這些軟體之間能夠彼此融會貫通,形成商業合力。而被並購的企業具有思維慣性和成功路徑的情感依賴,希望“母體”西門子的干預越少越好,用原來的邏輯好好繼續做生意。
無論是推出Xcelerator還是強化數位執行緒(Digital Thread)的貫通能力,西門子都需要進行一次艱辛的內部組織調整和團隊整合。
Xcelerator一方面對外展示了西門子的綜合佈局,一方面對內創造了一個倒逼被並購企業進行整合的理由和目標。因此在推出Xcelerator的同時,西門子乾脆將“西門子PLM軟體”更名為“西門子數位工業軟體(Digital Industrial Software,DISW)”,這勢必會引發一場艱苦卓絕的整合之旅。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利用一幅圖對價值鏈重塑和組織變革進行了很好的關聯。
GE也不例外,看得到的是Predix平臺的落地,看不到的是GE升級企業組織的努力。
從2012年開始,當時的CEO伊梅爾特就試圖將這家百年企業變回初創公司,帶領30萬員工改變企業文化。
《變革:製造業巨頭GE的數位化轉型之路》一書中提到,GE在推進工業互聯網戰略的同時,花費了大量精力向矽谷的創業公司學習。
GE有重視學習的企業文化傳統,GE是學習型公司。作為硬性規定,GE的管理者必須接受1000小時以上的培訓,公司最高管理層必須要用辦公時間的30%來指導部下。
從伊梅爾特的決心和以身示教,到公司文化的變革和聚集數字變革所必需的人才,再到所有管理層與員工都不斷學習和借鑒矽谷創業公司的“規律”,無一不彰顯GE的轉型決心。
可以說GE的這次轉型,伊梅爾特孤注一擲,而且沒有B計畫。他說:“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要麼成功,要麼破產。”
然而在價值鏈重塑的過程中,GE將面對全新的管理方式、全新的競爭對手,以及全新的變革速度,GE從上到下推進組織變革的大膽嘗試,乃至低估難度,為其他公司帶來了警示。
儘管利用“資本並購”和“空降高管”等手段,可以換取乍看之下的發展“捷徑”,但若沒有企業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為基礎,曾經超過的“近路”,都會變成橫亙在眼前的“天塹”。
海爾的組織變革比GE早了7年。
早在2005年,張瑞敏就系統闡述了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從此海爾開始了對人單合一長達14年的探索。
“人單合一”的字面釋義:“人”,指員工;“單”,指用戶價值;“合一”,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人單合一”的基本含義是,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創造用戶價值,並在為用戶創造價值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分享。
“人單合一”這個管理思想非常先進,但10餘年來似乎也是不溫不火。其實當年豐田的精益,也是做了30多年後被美國人總結成一本暢銷書後,才見萬丈光輝。
工業互聯網的成功仰賴於一個以企業文化支撐生態系統的運營團隊,這是企業在重塑價值鏈時,要重點關注和培養的精髓。比起互聯網職業管理人“空降”,提高工業人的認知更有可能讓工業互聯網成功。
根據南山工業書院創始人林雪萍的觀察,如今的海爾像是一個沸騰的大鍋,翻騰著形狀不同的食材和形色各異的氣味。每個垂直行業負責人都在離市場最近的壕溝裡戰鬥。
與其他工業互聯網平臺有一個總指揮官追求步調一致的統一性不同,這裡分行業的進攻都像是各自行動的突擊小分隊,小隊長的想法往往會大相徑庭。陶瓷、房車和農業等產業,各自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延展。
推出“洗衣先生”的雲裳物聯公司,便是在“人單合一”模式下,海爾衣聯網旗下孵化的小微企業。
03
潛在的降維打擊發力點在哪裡?
實現降維打擊,先要通過拔高自己的維度才能積累勢能,這是一套包含認知革新、組織重構和商業模式設計的組合拳。
認知革新和組織重構,只是形成降維打擊的必要條件。近期阿裡發佈的新六脈神劍,也闡述了企業價值觀與生態系統運營的重要性。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仍舊充滿了不確定性。
IoT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種思維的體現,對於推動技術的發展,組織的演進以及商業模式的變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科技的進步、企業組織的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的演進,不應被看作孤立的因果鏈現象,它們之間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不同領域的結構與思維方式具有相似性,各種行為的原理具有一致性,雖然各種承載它們的實體在本質上有很大區別。
至於你所在的企業,
• 是否想清楚了採用新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 是否認清了企業組織的認知水準、體系結構和承受能力?
• 是否將技術趨勢、組織調整和商業模式設計作為一個系統化問題,通盤考慮?
• 是否能夠耐住性子,捨得時間踏實的踐行戰略?
答案或許只有你知道。
本文想說的話很多,由於篇幅所限只能點到為止。
本文小結:
1. 人們對於工業互聯網的認知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立足於提升自身能力,改善企業內部的經營狀況;一種是立足於改變企業之間的協作關係,重塑價值鏈。兩種路徑形成了兩種層次和角度,它們看待工業互聯網的優先順序,採用被動還是主動的做事方式,完全不同。
2. 重塑價值鏈,最先觸發的是認知層面的變化,尤以企業內部的認知革新和組織重構最為關鍵。物聯網產品是否成功,與組織架構調整的成敗直接相關。
3. 實現降維打擊,先要通過拔高自己的維度才能積累勢能,這是一套包含認知革新、組織重構和商業模式設計的組合拳。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Fn9p9NPJBwB4c9mp7pZ2bw?fbclid=IwAR1dLrTEIDGKZ1Pjr7xpGfv44UR5yJBNmUih3lv8ks5W1YJiEoWsrt3DgD0
管理者如何 創造 學習型組織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張磊:
我們始終堅持「投公司就是投人,投團隊」的理念,真正有格局觀、有胸懷又有執行力的創業者是有限的。一個好的創始人、好的管理團隊比商業模式更重要,因為商業模式可以計算和設計,而人的潛力卻無法預估。
這些企業家共同的特質我認為是「擁有偉大的格局觀、堅定的執行力、實踐價值創造的熱情、時刻擁抱創新的勇氣、洞察變化以及超強的同理心。」
Pony、Robin和強東這幾位是我們的長期合作夥伴,也都非常具有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我和強東是人大校友,當時在研究電商,我們看到當時搞電商的大部分是輕資產模式,只有京東要做重資產,著重用戶體驗模式,跟我們理念一致,所以投資京東是水到渠成;Pony很溫和、真誠,既有長遠的眼光,又對技術細節非常關注,是個很有原則和同理心的企業家; Robin是我見過的極少的對「技術、產品管理、商業模式、資本市場」這幾個方面都很了解的人,很理智。他敢於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也敢於做取捨。
我跟藍月亮老羅總的兒子羅秋平更熟悉。他本來可以過非常安逸的生活,不用冒這麼大的風險,但他的人生夢想就是成為中國日化的第一名,打敗跨國公司。市場變化給了他這個機會,他也抓住了關鍵機會。他願意放棄小富即安的一年一兩億利潤的公司,不惜在頭一兩年把公司做虧損,從而開闢出一個新天地,這是偉大格局觀的很好體現。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首先要選准自己的那一瓢,要有定力,投資要有選擇性。很多時候,成功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沒有做什麼。世上的錢是賺不完的,還是要堅守長期價值的投資理念,在風險與利潤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市場上經常瀰漫的「貪婪」和「恐懼」的情緒中保持平常心、謙卑心和敬畏心。
關於組建投資團隊的做法和心得:
第一,學習型組織。我們以學習為基礎,以學習為取向。
第二,行動型組織。在學習而有所得之後,團隊要思考如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卓越的投資。
第三,組織要為個體賦權,要讓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最大價值的機會。為此要讓組織變得儘可能扁平化,尋求精益管理,將個體變成支持整個公司高效運轉的力量。
第四,要有好的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既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家文化也不是時刻提心弔膽、視身邊所有人為競爭對手的狼性文化。好的企業文化應該是運動員文化,有運動員的比賽精神,有團隊的協作精神,失敗之後能站起來,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