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放鬆可以借鏡的武功:空明拳] #武俠系列
金庸筆下的武功,有一路老頑童周伯通創的拳法。
自「以虛擊實」、「以不足勝有餘」的修心養性之道,領悟一套以陰柔為主的武功,名叫「空明拳」。
第一招「空碗盛飯」,是引用道德經裡:「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段話。
意思是,因為碗的中間是空的,才有盛飯的功用,倘若是實心的一塊瓷土,就不能裝飯了。
第二招「空屋住人」,道理也很簡單,建造房屋,開設門窗,只因為有了四壁中間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房屋是實心的,倘若門窗不是有空,磚頭木材四四方方的砌上這麼一大堆,那就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這兩招和練習呼吸是同一件事。
倘若,胸腔中有餘氣未吐乾淨,就很難吸進空氣。
如果,吐氣不深,沒辦法淨空自己,就不能好好吸氣了。
假如,肋骨一直很挺、很僵硬,像是緊密的磚材砌的嚴嚴實實的,當然就缺乏彈性而沒有辦法容納空氣。
空明拳十六字訣如下:
空朦洞鬆、風通容夢、沖窮中弄、童庸弓蟲。
練習「放鬆」的時候,不妨想著。
腦袋淨空、眼神朦朧、心如空洞、表情放鬆;
吐氣如風、呼吸暢通、胸懷寬容、如在夢中。
後面硬湊,看看就好。
心態謙沖、深山窮谷、內觀中觀、弄假成真(弄巧成拙);
赤子童心、中庸之道、身似彎弓、雕蟲小技。
後面八字,談內在狀態。
在靜心放鬆之時,心態謙沖,好似身坐深山窮谷之中,向內觀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初始弄假,方能成真,貌如取巧,實則拙,有如赤子常保童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身似彎弓,含勁蓄力,卻又以為雕蟲小技也。
武功的要旨,就在「空」和「柔」二字。
放鬆的要旨,也在「空」和「柔」二字。
窗牖意思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十七日
第十一堂課之二 梁寒衣老師撰筆,林淑嬌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1堂,二○○八年五月三十日授課錄音)
〈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處註解了「有/無」之間「一體兩面」的微妙關係,更進一步地道出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憨山謂「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世人唯知著相,只看得到「有」,知「有用之用」(比如看到車子可用,車輪可轉動、前進);卻看不到「無」:不知道車輪之所以可以轉動,正因車轂中的「一竅」──此空無、空隙存在。無此微細的空無、間隙,則轂、軸之間也必僵固卡死,根本不能自由、自如地滾動、運轉。
──古代車輪的「幅」的數目通常有增、有減,並不一定,於老子周王朝時代,大抵是三十支輪幅的,故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意思是:由三十支「幅」才可架構出一只車轂,形成有用的車輪。
然,車輪之所以「能用」、能靈活旋轉,關鍵處正在轂中所保存的「空無」。(此章討論的是,正由於空寂,始能Available,故詳請參照第八堂課〈第四章〉)
★請參照第一張照片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 ㄓˊ),埴,是質地細密的黏土。埏埴,即「摶土為胚」,也即和水和泥、捏塑成陶器。整句意思是,我們摶土燒製一只陶器,無論是飯盌、茶杯、花瓶、水缽……正因為「器」中有其空無,所以才形成器之用(比如茶杯、飯盌中心必須是空寂的,才可裝茶、盛飯,若全是實心的,則不可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戶牖,門、窗為一座屋宇的必須,故指搭蓋、建構一座屋宇。正因屋室是空的,我們才能入住進去,若裡面是滿的,則不可為人居,也不可成屋宇之用。
──以上〈第四章〉已詳盡分析過,正因空寂,才能夠Available。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作為「緣覺乘」,老子傾向於宇宙、自然、萬法中觀察「道」、體會「道」,我們不妨循著他的方式檢視,便發現萬物萬法無不如此:無「空」,則不成其用。比如,衣服、車子、手錶、鐘、燈泡、水管、電扇、冰箱……即就各式各樣的機械「機體」而言,比如電話、手機、電腦、傳真機……大大小小、各種各類的機械體,內中定保有某種「空間」與「空隙」,以利於傳導或共振;若全是填滿、硬實,則不可能用。即若燒塑一尊佛像也是一樣,無論是陶、或瓷,佛像的內裡一定是中空的,燒製過程也一定會在內裡填塞報紙或某些材料以「存其空」,若全是實體的,則易於燒裂。只要拿起一尊陶瓷觀音看一看,便能看到底心一定是空的。
──那,木雕的即不用空了嚒?不對,一根圓圓的木頭,你不下刀,不下深深淺淺、粗粗細細的刀,劈鑿出空間、空隙,雕刻出佛像的眼睛、眉目、頭冠、衣裙與流紋,則也永不成為一尊佛像,不能為膜拜或觀賞之用,只依前是一根粗獷木料而已。其餘萬類萬象皆如此,必須存其「空」、存其「無」,才可成其用。這即是「無之以為用」
──六祖謂「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因此,不可一談「空」,即墮於「空執」中,在於:完全空,也沒辦法用。沒有茶杯──連「杯體」也無,用什麼來喝茶?連屋宇的架構也無,片戶、片牖都不存在,只一片曠野,談什麼遮風蔽雨?又還談什麼「屋之用」、「杯之用」?
──這就是「有之以為利」:必須「存有」──必須有這形體、物象、物質……具體具相地存在,才可形成利益與作用。虛雲老和尚道:「菩薩為利諸群生,示現眾生同體身」──這是為什麼菩薩須入胎、轉世,基於無論懷著何其高越的情志、思想、慈憫,若僅是一只抽象的靈體,又如何能與有情建立溝通與聯結?又如何以身、以行具體示現如來言教、如來解脫?如是,必須具體投射,具現胞胎與肉身,才可能施為種種生命對待,實踐其菩薩本志,指陳、作證如來髓腦。(於山中而言,喜悅一名名禪宗祖師,正因為他們是一尊尊具體呼吸、作證過的佛菩薩,以自身的行止,印證了經卷的不虛)。所以「轉世」并不止叫作「業力吸引」那般簡單;之於菩薩道者更有懷抱、理念、願力、志業的成滿。
──如是,不止要「有」,更要「有」的明利與完備。比如「六根」不具足便是闕憾、便不方便:沒有手,怎麼穿衣、梳洗、作務?怎麼書寫、著述,留下文化文明的傳承與經驗?其餘,眼、耳、鼻、舌……皆然,這些「有」皆扮演了關鍵而重要的角色。山中散步,恒常遇見被車壓死壓扁的大蚯蚓,無「明」啊!──沒有眼睛,長夜黑暗,甚可憐憫,無能分清道路方向!才用樹枝將牠撥回路畔草裡,散步歸來,牠又爬回道路中央,又被碾斃了!
物物類類無不具有法身、法性(蚯蚓、蝴蝶、螞蟻、甲蟲皆有;老子或用「道體」、「道性」來表述),人類之所以超獨於其他物類,能一日千里遨展出瑰璨的文化、藝術、歷史、科技與文明……且不住傳承、記憶、與前行,正緣於六根具足(這個明利靈覺的「有」,和「有之以為利」!──若鯨魚和其他物種則不能!);也因而具有圓成法性最高的潛力。不然,如來又何須來此世界以人身作證成佛?因之,保有人身,是很大的功德利益,也是很高的修證利器。
──世間不是「執有」,便是「執空」,傾向「有/無」的對立與頡抗,難能圓融駕馭與和諧;而老子要說明的是「空/有一體」,彼此是共生共存(請參見第二章「有無相生」),互為倚仗、諧調的;道者須明得「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能創生創造、具體具形以為利益,亦能恒保空闊、空寂而運載自如、涵納開闔!如彼車輪,如彼器皿,如彼屋室;法輪,心器,如來之室亦當如是──能空寂,才有運通、承載的餘裕與空間,也才有自由的份。(就佛家而言,此句是「法身、報身、化身」一體圓融的命題。得之,則大用無方、縱橫無礙。)
〔〈憨山註〉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虛無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虛靈無相之心。是知「有」雖有用,而實用在「無」也。然「無」不能自用,須賴「有」以濟之。……老氏之學,要「即有以觀無」;若「即有以觀無」,則「雖有而不有」,是謂道妙。〕
窗牖意思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荀子 ◎#羅智成
就在那時
一顆星晃動——遲疑了一下
沿盈溢的天穹滑落
迅逝的光輝
來不及的歎息……
祀典前夕的村舍
風起。
醒夢邊緣的動靜
溢出鴟鴞的面具
窗牖捭闔
陶甕顫然,欲發……
磨過屋瓦
露水只垂落半滴……
當風被收緊——聽!
聲音的尖端
在那
眾樹高舉
包藏萬竅之笛的雕塑
他們的年輪正在甦醒。
妖嬈的菌類
搜括而來
怕聽的耳朵……
荀子說
不要怕
這是罕有的夜
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不要怕,握緊知識
睜大眼睛
胸懷天明。
--
◎作者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籍貫湖南安鄉,出生於臺北市,臺灣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媒體工作者。
--
◎小編賞析
《荀子‧天論》中說:「官人守天,大智大巧自為守道也。」當時在秦國,陰陽家參與國政,天文曆法、通靈卜卦等對國家的影響甚鉅,而荀子在此刻則起身辯駁,力倡理性,雖然尊重祝史司天,卻也說了要把「道」必須要留給大智大巧的人來守護。
我前陣子日本NHK電視台做了一個專題,是有關於駐日外交官蘇啟誠,因為假新聞而自殺的詳細報導,電視台訪問了當時在製造流言與網路上謾罵的網友,還訪問了當時政論節目討論此事的名嘴,得到的理由大都是,「我看大家都這樣說」這種令人憤怒的答案。而台灣的通訊軟體使度極高,傳遞、轉貼的新聞數以萬計,真真假假,總會有人為了話題性造假,而知識,正賦予我們查證與思考的重要性。
首段開始非常清楚的,直接寫出了流星出現的景況,只在一瞬間的畫面,作者擅長使用反差,製造閱讀上的效果,如從首句的「那時」,給出了一個固定、短暫的空間,再接著使用「滑落」,從靜態到動態的速度之快,他用「來不及的嘆息」,透過冒號製造暫時的低潮,為下段的起始做了一個很好的承接。
二三段也是一動與靜的游移,從「風起」開始,與「醒夢邊緣」的平靜相對照,「欲發」但只「磨過屋瓦」,最後收束在露水的「半滴」,這個量化的意象非常的精準,將整段詩的動態與靜態的含混,順利的凝結在了一起。
末段則是寫出荀子對於知識的態度,他認為知識是美麗的,而這份美麗正會以一種練習或逗弄的感覺,充實自身的靈魂與內在,掌握住「知識」就能知道流星是自然現象,僅存於這個晚上,而能不被迷信所操弄,最後以「睜大眼睛/胸懷天明」這種說教、標語似的句子做結,而儘管睜大眼睛,「天明」是卻是藏在胸懷中的,不必依賴眼睛,儘管透過這種反差、含混的效果,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掌握住知識,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
美術設計:Sorrow 沙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4/2019041516.html
#荀子 #羅智成 #知識 #古典 #詩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