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Hz的人聲特性。”(上)
人聲中有個重要的頻率區間在2000~4000Hz之間,這區間重要在於是人耳聽覺最敏銳的所在。在這區間中,更收窄的2400~3600Hz則是人聲在歌唱中,研究發現的歌手共振峰Singer's formant的位置,這頻段會增添音色的響度,形成了穿透感,會使聲音更有情緒力。
但問題是在在3000Hz附近的泛音是怎麼生出來的?
理論上的看法是以空氣柱原理來解釋。
空氣柱愈長形成的泛音愈低,人的聲帶到嘴唇距離約莫17公分左右,正好是3000Hz的空氣柱泛音效果的位置上。這距離長些,泛音就低一些。短些,泛音就高一些。
如此解釋了女高音的歌手共振峰較高,約在3200Hz,而男低音則約在2500Hz的原因。因為男聲的身體較大,聲帶到嘴唇的距離較女性來的更長,泛音的生成頻率就相對低了。
這也形成了教歌唱的老師會要求學生“喉位下降”的原因,下降了拉長了這距離,歌手共振峰會拉低一些,據說2800Hz的聽覺感受最好,再高會尖銳,再低則會穿透感略差。
不過這感受性的問題就沒標準答案了,現代人拜手機、平板所賜,耳朵聽慣了高頻的聲音,對歌手共振峰的高度偏好有所上移,普遍聽覺偏好還會在2800Hz嗎?恐怕得有人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了。
至於,那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天生聲音的響度出不來呢?以後再來聊吧!
~~~~~~~~~~~~~~~
一對一視訊教學
**發聲教學~~一期 6堂,每堂 40分鐘,一期費用TWD 7200元(台灣地區)/ USD 300元(其它地區)。意者請私訊協調上課時間。
視訊教學聯繫
LINE: joseyang9287
WeChat: joseyang6368
**講座與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lihi.cc/xxnle
空氣柱共振原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000Hz的人聲特性。”(上)
人聲中有個重要的頻率區間在2000~4000Hz之間,這區間重要在於是人耳聽覺最敏銳的所在。在這區間中,更收窄的2400~3600Hz則是人聲在歌唱中,研究發現的歌手共振峰Singer's formant的位置,這頻段會增添音色的響度,形成了穿透感,會使聲音更有情緒力。
但問題是在在3000Hz附近的泛音是怎麼生出來的?
理論上的看法是以空氣柱原理來解釋。
空氣柱愈長形成的泛音愈低,人的聲帶到嘴唇距離約莫17公分左右,正好是3000Hz的空氣柱泛音效果的位置上。這距離長些,泛音就低一些。短些,泛音就高一些。
如此解釋了女高音的歌手共振峰較高,約在3200Hz,而男低音則約在2500Hz的原因。因為男聲的身體較大,聲帶到嘴唇的距離較女性來的更長,泛音的生成頻率就相對低了。
這也形成了教歌唱的老師會要求學生“喉位下降”的原因,下降了拉長了這距離,歌手共振峰會拉低一些,據說2800Hz的聽覺感受最好,再高會尖銳,再低則會穿透感略差。
不過這感受性的問題就沒標準答案了,現代人拜手機、平板所賜,耳朵聽慣了高頻的聲音,對歌手共振峰的高度偏好有所上移,普遍聽覺偏好還會在2800Hz嗎?恐怕得有人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了。
至於,那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天生聲音的響度出不來呢?明天再來聊吧!
~~~~~~~~~~~~~~~
開課資訊:
地點:台中、高雄
河西羊的練功房(四週,每週三小時)
日期:4/13、4/20、4/27、5/4
時間:
台中 09:00~12:00
高雄 15:00~18:00
詳情請見: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187_2.html
地點:台北
輕鬆發聲、健康護嗓講座
日期:4/17
時間:19:00~21:00
詳情請見: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320_2.html
一對一視訊課程請私訊
空氣柱共振原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共鳴,是說的有點玄了!"
共鳴與呼吸是傳統發聲教學的兩大領域,基本上常被提到的共鳴有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只是這些腔體的共鳴到底存不存在呢?
先給大家一個腔體共鳴的基本概念,腔體愈大,愈會反射提升低頻的泛音,像低音大提琴的共鳴箱就很巨大;腔體愈小就愈會共鳴到高頻的泛音,像烏克麗麗聲音上高頻的泛音就多的多。
好吧,先來檢視一下各腔體的空間。
胸腔,存在,空間很大,提升的泛音約在500Hz以下。
口腔,存在;鼻腔也存在,但聲音從聲帶出發,經過口腔也會直接進入鼻腔,兩者密不可分。
頭腔,咦! 除非腦子有洞,否則頭部哪來的腔體空間來反射共鳴呢?
好啦!真相是以腔體空間論,只有胸腔共鳴的500Hz以下,與由聲帶出發到口鼻的3000Hz,這是空氣柱原理,空氣柱愈長共鳴的泛音愈低,所以愈高大的人,高頻泛音的共鳴會比較低一些。
所以,並沒有那麼多腔體共鳴的事,我甚至聽過七大共鳴腔理論,但以科學的泛音強化理論來看,那真的不是由那些被點名的腔體共鳴來的。
那是什麼呢?很多人真實感受到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呀。
好,其實真相是"母音共振峰"與"聲帶的厚薄"。
為什麼我們聽的出一個人是發"o"還是"a",音高相同下也聽的出來,不是音高造成的哦。那是因為不同的母音有不同被強化的共振峰,這共振峰頻率不一樣,人腦就會分辨出是"a"還是"o"。
"a"的母音共振峰850Hz與1610Hz,"o"則為360Hz與640Hz,如果在發聲時,口腔內部多一些"o"的型態,就會強化更多的低頻,使胸腔共鳴的能量愈強,同時人在做"o"的口型時,做的過一點就會壓迫聲帶,使聲帶推擠的較厚,也會是聲音的低頻泛音變多。
但如果人的發聲中多些"e"的"i"的口型,則兩個音的第二母音共振峰都大約在2300與2400Hz,聲音就會更加亮響,也把本來就有的3000Hz共振峰給釋放出來。
有點難懂嗎?好吧!看來我只能來首“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