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今天,我還在競選時,在個人臉書發的文,兩年後,還是覺得這些事情,很重要!因為台灣面積有限,要開發新的廢棄物掩埋場越來越困難,但現在國際公約規定,工業生產的廢棄物,不能運送到第三世界國家,要自己處理。所以真的要從源頭思考如何解決!
(2018.7.6)
這幾天進行了幾家業者的拜訪,都跟廢棄物處理議題有關,前天到三民團隊宣傳小物「稻殼筷」工廠拜訪、昨天上午跟朋友一同參與在經加區的循環經濟講座、下午到地球公民聽這次國內團體到荷蘭Green Deal循環經濟的分享,今天到環基公司聽取台灣對底渣製造安定化混凝土的技術,都是緊扣著廢棄物資源化的主題。
當然更上位的,對於資源循環利用思考的面向,是帶動整個產銷流程革新的循環經濟概念,這對於許多人來說,或許會認為,國外做得到,國內不見得能做;但真的不要忘了,我們台灣從1989年開始,于凱國小時期推動的「資源回收桶-外星寶寶」(阿不小心暴露年紀 …),就奠定台灣做資源分類的基礎,在資源回收工作的推動上,台灣是走得很前面的。
關於循環經濟的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把生產不再等同為量產,而成為一種生產服務,就能解決企業要把產品使用年限盡量降低,來增加重複購買行為的動機。比方說,牛仔褲如果用租賃的,並且在生產時就思考,磨損到一定程度的布料能夠回收再製的製程,就能夠滿足潮男靚女能夠常常換新衣、又不會製造無謂丟棄,企業也能降低生產成本的商業模式。
想分享于凱今天聽到前輩給的勉勵:「會批評時政的議員,是基本款;批評完能夠給方案,才是進階版」。
沒錯,這也是于凱對自己的期待!無論選戰再忙,能夠持續充電,保持對於解決問題的探索慾望,是非常重要的!
已經有幾件當選後要優先做的事,都在checklist中了,請讓我有機會來做吧!也歡迎各界持續跟于凱互動,提供關於製造業轉型 / 污染防治的建議!
從生產源頭思考,才能減少面對末端廢棄物無處去的難題!
#雖然三民不靠海
#持續關注海洋遊憩經濟
稻殼筷問題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許多人對罷免似乎存在著誤解.
罷免,是人民本來的權利,不是一個市長做到天怒人怨,爛到一個極致,人民才能勉強的提出一個罷免,去罷免他,好像上帝的恩賜一樣.罷免,是淘汰不適任的人選,只要做不好,市政做的差,人民自然可以提出罷免,來反制他.
民選首長,最怕就是選前天花亂墜,選後一事無成,彷彿選上了,承諾就不用實現了,選上了,接下來就任我玩四年,人民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政見也不用兌現,選舉淪為一場儀式,每個政治人物端出的牛肉,只有選舉當天有效,而且是「看起來」有效,畫一個餅,假裝讓你聞香,選後,就把它收起來,當作沒這回事,連個影子都看不見.
罷免,可以視為對政治人物的重新檢驗,檢驗他們的市政,檢驗他們的承諾,檢驗他們的政見,檢驗他們是否有資格做一個市長,罷免,是人民手中的武器,就如同議員監督市長可以砍預算一樣,如果你沒有一點反制他們的手段,你的需求,對方不會理,你的意見,對方不會聽,因為你們手中沒有任何權利,而他們正是權勢者,這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也是主人開給僕人的成績單,如果你沒有實力,沒有一點能影響他們的東西,權勢者肯定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聽聽就好,說說就算,所有市民提出的建議,彷彿過家家酒,所有市民提出的不滿之聲,淪為「朕知道了」的橡皮圖章,主客逆轉,他們是統治者,而你是僕人.
不是他作奸犯科,人們才得以罷免,不對的人,放在錯誤的位置上,也會是罷免的理由,如果把市政搞爛到一個沒有下限,人民才能拿起旗子吶喊「請你當個好人」,這就是放任一個惡棍在台上作威作福,或者讓一個晉惠帝在台上吃肉喝酒,這都是變相的在養「惡」、養「懶」,養「無能」.
就是鼓勵無能的人上台去,胡搞瞎搞,鼓勵撈仔,踴躍參與選舉,就像賭博一樣,他們可以不擇手段的,上去分一杯羹,在市政廳拉屎,還不許其他人嫌臭,因為沒有人可以制裁他.
罷免,就是為了讓台上的政客,戒慎恐懼.
如果人人都得做到像韓國瑜那樣,人民才有資格去罷免他,那就是在鼓勵柯文哲這樣的人,為所欲為,因為還有更爛的,因為還沒爛到骨子裡,所以他就可以繼續擺爛下去,柯文哲之所以有恃無恐,在韓國瑜被罷免後,囂張地說,「市民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無端的攻擊蔡英文,「一黨專政」、「你的民主和大家不一樣?」,把自己遭受到的質疑,都轉嫁到民進黨身上,稱「只要與之不同調,就是破壞團結,就是中共的同路人.」、「如果當權者不能容忍不同的聲音,不知節制權力的擴張,只是把不同意見者,一律打成檳榔、叉燒包、紅心芭樂,要如何正常自在的發聲,又如何能對台灣的民主、政黨政治的正常化有所期待?」
又明目張膽地說,「黨政軍退出媒體是民進黨過去大力宣傳的口號,現在卻大肆採購媒體、置入行銷,還有側翼粉專助攻,讓政策辯論幾乎失去空間.」
彷彿中共同路人,是蔡英文罵的,而不是他的親中行為造成的,彷彿質疑他的市政,要求他兌現承諾的人,甚至被撕毀承諾,拆除各種文資設施又被貼上「文化恐怖份子」的受害者,這些,全部都是民進黨側翼,而他種種倒行逆施,惡意攻擊他人的言語,都只是「不同的意見而已」.
柯文哲的民主,跟大家都不一樣.
為何他敢這麼大言不慚?因為他說這些話有用,因為他栽贓他人有用.
因為沒有人敢罷免他.
有人請他去把大巨蛋給蓋好嗎?沒有,說要解約、拆蛋,全是他自己的承諾,五大弊案,變成五大案,而後變成五大怪案,然後「不拆就是要蓋」,大巨蛋,居然長出了鱗片來,快成為破殼小雞了.
有人叫他去酬庸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預算不斷增加,有8成人都是柯文哲任用,甚至還有他的愛將張益贍,上班時間去摩鐵,養一堆發言人、政二代,位居要職,排擠了其他部門的員額,以台北市,來養台民黨.
有人叫他錢櫃大火時,氣喘吁吁的從高雄趕回來嗎?
所以,神父不太懂某些人說的,罷免=鬧事,罷免=激化藍綠對立,罷免是在扯綠營後腿,幫藍營減輕壓力,罷免=製造不必要的衝突,寧願讓市政空轉,說這樣能引起選民不悅,又能凸顯藍營無能,這些主張的邏輯在哪.
就是引起選民不悅,才會引起選民提出罷免,寧願讓市民陷入水深火熱,讓無能的人繼續敗壞市政,魚肉鄉里,這才是本末倒置,才是在政治操作的立場上思考事情,而不是為了市民、市政、民生、民主.
而如今,反倒提出罷免的人,被說成是政治操作,甚至毫無根據的說罷免的人是藍營方操作的,藍營操作罷免藍營自己,這又是什麼邏輯?
這種論述,台派才要小心.
乃至於看到有人說,電影教父的名言,誰提議談判,誰就是內奸,所以誰提議罷免,誰就是內奸.
這倒過來了吧?
提出談判的人,就是妥協的人,就是準備利益交換,怎麼會是不肯妥協的,提出罷免的人呢?反倒是因為害怕被韓粉制裁,害怕民進黨被教訓,才算是妥協的一方吧?
我說最近談論政治的風氣,顯得有點詭異.
明明是靖綏主義,卻好像被當成激進的一方;不講道理,講陰謀,不說正論,老說反論,這就是被教訓過頭了,腦袋不清楚,心裡害怕,於是開始教訓自己人,擴大否定不該否定的事物.
罷免,並沒有那麼容易,提出罷免,需要成本,需要代價,需要投入無償的人力,要擺攤,要在外餐風露宿,日曬雨淋,罷免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議 (百分之一選民簽署);第二階段:連署 (十分之一選民簽署);第三階段:投票 (有效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即為通過)
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還難,光提出這件事情,連署這件事,都是不簡單的任務.
明明已經很困難的事情,還有人願意去做,做到一半,還被直接的否定,讓原本很難的事,變得難上加難,原本辛苦的人更加辛苦,不知這樣做,好處在哪,意義為何.
原因光怪陸離,不是唱衰,就是說不會成功,不會成功所以沒必要做,連成立的必要都沒有,另一方面,又認為對方勢單力薄,沒有信眾,沒必要罷,感覺很容易成功的樣子.
乃至於一下子說罷免會藍綠對立,一下子又搞不清楚發起罷免的人是什麼黨派,所以值得懷疑,一下子說發起罷免是在政治操作,一下子又說讓被罷免的人繼續做,政治上才會得利....
這些論調,都是自相矛盾,牛頭不對馬嘴.
先存在著定見,再去尋找合理的解釋,整體看起來卻是如此的不合理,說白了,就是反對罷免罷了,何須找一堆藉口?
難道發起罷免的高雄人,他們是內奸?他們是藍營派來的?他們要陷害台派?
罷免盧秀燕的行動,幾乎跟罷免韓國瑜同時,在去年就開始了,韓國瑜還沒被罷免的時候,這些人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韓國瑜被罷免成功後,卻急著阻止那些先前就在發起罷免的人,要阻止怎麼不在韓國瑜罷免前阻止呢?看到別人罷免成功才去阻止其他人,莫不是擔心其他人罷免也成功,就是口口聲聲支持罷免行動,其實心裡根本一點準備也沒有而已,當初只是喊爽罷了,跟跟風,其實不想要成功.
見到了成功就害怕,反而說他人不會成功.
或是看到罷免的結果不符合自己想像,所以要阻止其他人去罷免.
「你可以不為自由而戰,但不要為高牆添磚」.
那些提出罷免的人,都在默默努力,辛苦的耕耘,不要因為自己的謬論,自己災難性的想像,就去抹煞別人一路以來的努力.
你可以不支持,但不要去阻擋他們,他們在實現自己的民主,他們有正當性的理由,他們是台中市民,他們不滿意他們的市長,不要整日圍繞政黨的利益而轉動,也不要繞著自己想像的政治利益,而轉動,付出代價的是他們,不是你.
你應該聲援他們,就像當初聲援罷韓一樣,你要聲援的是,他們可以自己做決定的這件事,政客可以被公正的審視這件事,盧秀燕做的好,罷免自然不會成功,不用其他外縣市的人去替他分憂解勞,讓台中人自己做出決定.
說到底,如果藍營要操作這件事,故意發起一個罷免行動,然後故意失敗,在栽贓給綠營是政治操作,或者消耗反對者的力道,這成本效益根本不符,藍營沒必要在罷免韓國瑜的同時,發起罷免盧秀燕,說,「這可以降低反對者的力道」.
而罷免盧秀燕,照某些人的說法,他沒有信徒,很容易成功,那藍營根本無法負擔盧秀燕被罷免的風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風險效益評估的問題,如果要搞成政敵在政治操作,栽贓給對方,所以故意自己搞罷免盧秀燕的話,邏輯不通,我根本不會冒著失去兩席市長的風險只為了栽贓對方這一個陰謀,而且這個陰謀實現的機率不一定會成功,反而萬一盧秀燕真的被罷免掉,我損失才會慘重.
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模型,你有100%的機會得到100萬元,以及,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
人們會傾向拿100%的100萬元,而厭惡1%的機率會什麼都沒有,對於藍營,對於國民黨,對於江啟臣這個領導者來說,他們是傾向保守的,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這是如同我跳下懸崖去,就會得到大量黃金或者失去生命一樣,我寧可站著,看著自己的財產逐漸失去,起碼我還活著.
江啟臣如果是一個賭徒,也就不會禮讓盧秀燕,這是一個正常的判斷,各位brother,要進行天馬行空的推論之前,不要忽略常識.
對於盧秀燕來說,他不應該被罷免,連罷免都不能提出,或者應該繼續做到完,理由都不會是她「不夠爛」,這是不充分的謬誤,如果一個市長,因為不夠爛,所以禁止市民提出任何反制的行動,或者因為不夠爛,所以不能罷免讓她繼續做,這就是在鼓勵其他人尸位素餐,我只要不像韓國瑜一樣爛就是好,我就理所當然地擺爛,連帶合理化我各種施政失敗的行為,而市民無從反駁杯葛,因為她「不夠爛」.
說到底,當初盧秀燕能當選市長,是因為她夠好嗎?恐怕不是吧,而是1124那股教訓民進黨的氛圍,以及國民黨和地方派系妥協的產物,一個市長,不是因為她夠好,才選上的,被罷免卻必須要符合一定的「爛度」,要像韓國瑜這樣跑去選總統才行,台灣民主社會的標準,何時變得如此低劣?難道,不選總統,成為一種「好」嗎?成為一種優點嗎?成為一種不能被罷免的理由嗎?請冷靜想一想,總統大選四年一次,名額只有一個,所有直轄市長,有誰會得到那種提名資格,或主動去參選?這代表她的市政做得好嗎?永遠不能被罷免嗎?
等到盧秀燕連任,到時再來說,恩,因為她有好好做完市長,所以可以連任,不能被罷免,這樣嗎?
政治,不能老靠一股簡單思維,去做判斷.
有人說,罷免盧秀燕失敗,反而會增加藍營的聲勢,這樣的觀點,也是杞人憂天.
藍營的韓國瑜已經被罷免了,盧秀燕沒被罷免成功,只能說是守成,不能說得到冠冕,一個黨被罷免一次,不覺得羞恥,被罷免第二次,覺得得到了嘉獎,感覺到光榮,感覺自己勝利,甚至想以此嘲笑對手,這除了阿Q以外,沒什麼好形容的了,除了無恥以外,沒什麼好評論的,光被罷免,就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怎麼會把沒罷免成功,視為一種讚賞呢?
如真要進行政治的計算,一個罷免過,沒成功的市長候選人,跟一個不曾被罷免,風光挑戰連任的衛冕者,哪一種,比較容易連任,顯而易見.
「不要進入強暴者的邏輯」,這是一個政治上必須注意的點,計算對方的想法,思考如何應對的,這是正確的事,但如果擴大喧染對方的影響力,把對方的「不得已」,當作一種高明的算計,然後我們應該避免它,裁減自己的行動,這無疑就會落入「滿足對方意圖」的陷阱.
台灣的政治很奇怪,一個人說抹紅,我們就為了避免被指控抹紅,所以不能說它紅;一個人說政治鬥爭,我們就為了避免被說政治鬥爭,所以放棄抵制它,連帶的抵制任何抵制它的行動,而不考慮它合不合理,是不是公民、市民自發的行動,這樣子的話,對方說一個影子,我們就要削去自己的身體,避免影子的面積過大給對方踩到;對方恐嚇說要報復,我們就為了避免報復,所以站得直挺挺的,任由對方上下其手,對方說罷免以後,我要做什麼樣的行動,我們就要阻止其他人發起罷免,這就是用不正常,去影響正常,跟著對方一起不正常,繞著他的思維旋轉,而不是自己實地去做什麼捍衛自己或者理性的決斷.
原本,應該是要阻止他的不正常的想法才是.
真相是,對方害怕被罷免,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地去阻止,甚至想在罷免過後,斷尾求生,或施展各種權宜之計,他們的用意,就是在阻止罷免過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已,頂多算是「減損」,而非「增益」,如我們將對方的斷尾求生,當作是吃人的計策,為了避免被吃,所以自動幫他闢一條逃生蹊徑,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對方頂多只能做到減損罷了,我們卻為了避免他減損,所以不讓他損,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在幫對方「增益其所不能」而已.
在歷史上,有兩個鮮明的例子,一個是曹操逃到華容道,另一個是漢尼拔大戰費邊,曹操看見華容道上,升起了煙火,說這是孔明的計策,故意讓我以為華容道有埋伏,要我選另一條路走,他偏向華容道行走,反而遇到了關羽.
漢尼拔搞錯了遠征的路,被羅馬獨裁官費邊包圍,於是用了火牛吸引了他的注意,悄悄脫離包圍,費邊雖然見到了漢尼拔部隊的火光,卻自己胡思亂想,說是漢尼拔的詭計,於是按兵不動,讓漢尼拔安然的逃走了,此舉讓他的聲望下墜,他被羅民市民怒罵在佔盡優勢下讓敵人溜走,喪失了勝利,反被漢尼拔用來打擊費邊的名譽,最後他在怒罵聲中失去了指揮權.
這些都是鮮活的例子.
莫忘了1124敗選的原因.
就是因為害怕被教訓,所以處處迎合所謂中間選民,連東奧正名,也不主動支持,甚至民進黨還限制黨員參與,結果就是本來最有可能通過的公投,反倒沒過了,自己打擊了自己的士氣,該支持的不支持,其他進步公投也更沒人支持了,反倒是對方各種奇形怪狀,違反社會主流民意的公投,全都過,牽一髮而動全身,你以為只是在避免麻煩,其實是在製造對方機會,讓自己被教訓的更為嚴重,本來可以抓住最後一根稻草,讓自己不至於輸得太多,不該輸的,也給輸掉了,這就是只看見表面的東西,失去了根本,也就是價值的緣故.
要知道,就連台北市贊成票也高達54萬9973張,這剛好也就是柯文哲可以被罷免的門檻,同意數票達總選舉人數4/1以上.
而盧秀燕,更是「反空污公投案」的領銜者,題目為「你是否同意以『平均每年至少降低1%』之方式逐年降低火力發電廠發電量?」這公投有多荒謬,除了題目在玩文字遊戲,容易使人誤判,你「是否」同意,「降低」降低發電量,讓人容易勾選和自己意見相反的一方,而同意人們容易被誤導,降低1%好像很少的樣子,降低火力發電好像很環保的樣子,結果,根本是不可行的,學者稱若每年都減少,恐怕6年後就會面臨缺電危機,而藍營一面喊缺電,一面又說要降低發電量,又說要用核電,跟前面的以核養綠的公投對照,十足諷刺.
而盧秀燕提交49萬多份連署書當中,屬於「有偽造情勢」達7萬7千多人,甚至死人連署有1萬1849人,盧秀燕當初靠這公投興風作浪,現在罷免台中市長也不過在連署階段,難道只准秀燕死人連署,不准台中人活人連署嗎?
事實上,當台中人提出罷免的那一刻,罷免就已經成功了,因為那成功的撼動了盧秀燕,讓其他人知道他並不是一個好的市長,而盧秀燕也被迫必須誠實的面對市民,修正自己的政策,做得更好,他得看市民的臉色,學著低調,這純粹是因為,有人將罷免這個武器,交到人民的選擇身上,所以她得戰戰兢兢,像被槍口瞄準的兔子.
無論成功與否,皆有利於台中市民,因為當他們市長做不好,有人提出罷免,讓她知道自己做不好;而正因為有人在連署,盧秀燕才必須避免自己變得跟韓國瑜一樣,不敢讓再往「更差」的路邁進.
所以我們知道,一個罷免,光是提出,光是有人行動,就可以產生莫大的效用,不是盧秀燕「不夠爛」,而是罷盧團體阻止她變得更爛,這就是防鏽的效用,更重要,形勢逆轉,變成市長必須滿足人民需求,市長公僕,人民才是主人,市長要看市民臉色,而不是市民得看市長臉色,唾面自乾,如同台北市一樣,市政墊底,市民卻被反罵身在福中不知福,市民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事實上,台北市更是需要提出罷免的那一方.
看到台中人提出罷免盧秀燕,只有羨慕而已.
近來,台中火車站淹大水,更是證明台中市政千瘡百孔,台中人憤怒,不是沒有理由,不去明白盧秀燕實際施政怎麼樣,反倒把罷免的人,想成跟韓粉一樣,是報復性罷免,看誰不爽就罷免誰,這是不太理智的想法.
而當有人反對罷免盧秀燕的時候,另一方面,在網路上卻有人在責怪林佳龍,要他為台中火車站淹水負責,這般荒謬景象.
罷免,要講求正當性,韓粉因為韓國瑜被罷免,去罷免其他無辜的議員,這是沒有正當性的;相反,台中人早在罷韓成功之前,就提出罷盧,這就證明,這不是看誰不爽就罷免誰,當然,不可諱言,罷免盧秀燕需要提出更多具有正當性的理由,這是台中罷韓團體必須做的,說服其他人,但其他人,也不應該連讓他們說話、發聲的機會都給剝奪,把對韓粉不正常的樣子,投射在正常的罷免團體上.
而只是因為「罷免台中市長不會成功」罷了.
當初,在罷韓前夕,就有網紅說罷韓不會過,頂多拿40萬票,結果,韓國瑜被罷免,得到93萬票,他最後兌現承諾,用屁股夾筷子,得到許多人的讚揚.
然而,事實上,推動罷韓成功與否,需要的是更多人的支持,而不是預期失敗,不是需要用屁股夾斷筷子,而是需要一股「容忍」.
容忍他們行動的勇氣,就算不支持,也請讓他自然發生,由台中市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brother.
圖片來源:公民除銹工程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謝政強 #JohnV 的贊助
贊助者可由brookianaalbescens@msn.com 索取電子書
【贊助神父的菸 獲得絕版電子書】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稻殼筷問題 在 葛望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分享一篇文章,讓大家認識環保材質
由中技社與永循會發行的永續循環經濟觀念一書~循環經濟與 PLA 綠色創新產品開發
(寀呈股份有限公司 李佳燕 董事長)
(文長注意😊)
摘要
人類物質生活大幅提昇,卻是建構在大量耗用能源、剝削勞工、剷平山林、動植 物滅絕消失、環境嚴重污染、與有毒廢棄物四處流竄的基礎之上。我們不能 忽視這些作為對於地球生態系與未來世代所造成的影響。地球公民希望台灣能藉由 產業轉型,走向生態的、永續的、低碳的綠色經濟,尊重環境資源的限制,揮別過 去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工時的產業與生活型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 一部分從全球循環經濟的趨勢入手,第二部分探討生質材料與循環經濟,第三部分 PLA在循環經濟的運用,最終提出本文的結論。

1、 前言
為了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聯合國於 2009 年提出「全球綠色新政」倡議, 希望透過公共投資帶動經濟復甦、創造綠色就業機會,2011 年再度提出「綠色經濟 轉型」,建議各國政府至少要提撥 2%的 GDP 用於綠色投資,建構一個低碳社會的典 範,並成為國家與企業長期競爭力的來源,目前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國家已紛紛響 應,積極擴大綠色投資,加速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理念,正是要想要改變過 去「Take-Make-Use」的線性經濟,重新建構一套「從搖籃到搖籃」的嶄新經濟模式,讓大自然裡沒有廢棄物。同樣的,我們可以把所有廢棄物和污染當作是「資源錯置」 的結果,由於經濟模式與產品設計不良,使得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和回收,才會產 生廢棄物。如果可以重新規劃原料開採、產品設計、製程、使用、回收等一系列流 程,讓資源的生命週期延長,甚至不斷循環,才能徹底解決廢棄物與污染的問題。
二、全球循環經濟的趨勢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全球工業發展歷經工業革命至今,經濟發展的基礎往往為「線性經濟」的發展 模式,線性經濟係指在工業生產與消費系統中,資源從開採、製造、使用、最後到 廢棄,呈現從搖籃一路到墳墓的線性流動,而此一線性流動往往造成許多資源,僅 經一次性的使用後便流入廢棄端。其追溯源頭則歸因於早期全球資源蘊藏遠大於需 求量,資源供給足以負擔開發的需求量,因此經濟發展上僅針對產量提升與刺激消 費量,最終形成了線性經濟 ;相較於前者,循環經濟強調自然資源的使用與消費應 發揮最佳性的使用,換而言的便是應革新傳統的生產供應模式,並創造新型消費型 態,將過去線性工業系統,重新設計與升級,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而在轉型循環經 濟的過程中,應檢視過去線性經濟模式所開採的資源,以利將搖籃至墳墓的概念轉 型為搖籃至搖籃。自資源有限的概念中,資源分為已確認存在、高機率、低機率及 尚未發現的地表儲備量,而其中前三者多已因線性經濟的需求進行開採,而分佈至 人類生活圈的各個角落,但未來為因應轉型循環經濟,必須將已視為廢棄的資源再 次進入源頭成為資源儲存,因此為了高效率轉型為循環經濟,現已遭開採的資源又 以資源再生分為高、中及低三者,在考量機會成本情況下,高經濟價值資源的再生 將成為未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
上世紀六○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 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循環經 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認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 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 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 資源。七○年代起,環境資源已開始受世人重視,聯合國於 1972 年 6 月 5 日召開人 類環境會議,會後發表「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強調地球生產非常重要的再生資源的能力必須得到保持,而且在實際可能的情況下加以恢復或改善。以目前地 球的承載力已經超飽和的情況下,如何讓過去「開採→製造→消費→丟棄」的直線 經濟,轉變成「開採→製造→消費→再生→製造→消費→再生…」的循環經濟,以 舒緩地球的承載壓力,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課題!
基於上述背景,工業先進國家已陸續將這理念落實於政策及法規的推動,例如 美國於 1976 年頒布《環境保護與回收法》、德國於 1978 年推出全球第一個環境標 章「藍天使標章」、日本於 2000 年公布《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及一系列相 關法規等。產業界也努力開發易拆解可回收的產品,或是強調使用再生原料的產品, 例如電子產品的塑膠外殼宣告添加再生塑膠原料、運動服裝標榜使用寶特瓶再生的 環保紗、紙製產品標示採用再生紙漿等,循環經濟甚至也是近期歐美青年創業的趨 勢,例如「在地循環農場」(Local Loop Farms)。
(二)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和線性經濟最大的不同,具有可回復性和可再生性,其特性是透過新 的設計,從一條完整價值鏈與跨不同價值鏈的系統,檢討各式各樣的經濟活動,建 立資源循環圈。循環經濟不同於傳統的「廢棄物減量」,其更強調在新面向產生變革 性的設計,以改善傳統經濟體系價值結構鏈,其層面包含技術、組織及社會面的創 新。鑒於國際環境保育意識提升,許多國家已發覺循環經濟的趨勢,並且逐步投入 資源來加速循環經濟的體現,包括英國、荷蘭、歐盟、中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 並已在政府策略及產業創新出現許多新的研究成果。而循環經濟對於臺灣永續發展 產業邁向國際經濟潮流上有其發展的重要性,臺灣未來若要於此發展趨勢中,延續 並展示環保產業及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應積極整合政府與民間產業以創造新的思維 與作為。
回顧人類發展歷程中,隨著人口數逐年增加,相對產生的資源匱乏問題也日益 增加,世界人口變化與資源管理的歷程中便整理出了自西元 1800 年至 2010 年的發 展歷程,而從中可見人口自十億暴漲至六十億人口的過程中,資源 ( 糧食、水源、材 料 ) 管理逐漸成形,能源重心也漸漸從化石能源調整為再生能源,然而面對近年氣候 變遷、資源短缺、消費者持續消費行為的問題,仍須提出創新的作為以利改善世代 所面臨的瓶頸,第一波循環經濟的發展於 2000 年已悄然成形,源頭減量及清潔生產的理念也隨國際潮流引進臺灣,而面對即將來臨的循環經濟第三波發展,則能有效 結合舊有的產源減量、清潔生產及環保材料及近年推行的環境影響評估 (EIA)、生命 週期評估 (LCA)、碳足跡及搖籃至搖籃的理念,成功建立新的資源循環圈。
(三)臺灣循環經濟的發展
從臺灣循環經濟的發展脈絡來看,從早先的議題較侷限於廢棄物的去向管理, 國內需要有足夠的最終處理設施,然而,新掩埋場難以再取得,焚化爐興建也常遭 民眾抗爭,所以透過廢棄物減量以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減少處理廢棄物的負擔,成 為施政的主要手段。在這 20 年以來,臺灣的廢棄物量已經大幅減少,並且導致焚化 廠還有多餘的處理容量。這期間環保署與經濟部分別推廣「3R」以及「清潔生產」, 帶動許多製造業的升級,也讓國內資源回收再利用業者數量逐年增加,可以視為臺 灣循環經濟的第一波發展。
循環經濟第一波至第二波發展期間,環保產業隨之蓬勃發展,根據作者觀察, 全球環保市場,包括「環保服務業」、「環保設備業」及「環保資訊業」,三者市場皆 逐年增加。其中,環保設備業每年市場規模變化不大,環保資源業則是三大類中成 長最快速的行業,而環保服務業的規模維持在 3,500 億美元以上,每年仍持續成長, 並且在三大類的環保規模中常年居冠。
隨著第一波與第二波的循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很難再有大幅的突破,因 為在一個局部系統中,能掌握的機會已經幾近都運用了。舉例來說,當特定產業已 經將生產效率,在具經濟可行性下做到最好,清潔生產就少有再提升的空間 ;民眾 依既有的廢棄物已經依法規分類回收,回收率也就難再提升 ;但工業區內各廠商的 廢熱、廢水以及副產品已盡量互相整合再利用,其他的廢棄物質仍需要負擔清除處 理的成本。要產生第三波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在更大系統性中發掘更多的機會。
第三波突破性的循環經濟需要有更大的系統視野,循環經濟不只看處理廢棄物 的問題,而更考慮跨整個供應鏈的整合,包括原料來源的選用、設計製造、產品服 務的提供、消費模式、及產品廢棄後如何導入循環。另一種說法,循環經濟轉型是 對過去的線性經濟,做生產供應鏈系統的重新設計,連同消費的型態也一同改變。 在更大的系統視野中,循環經濟產生可在效益層面的產生大跳躍,不像過去只鎖定 廢棄物的預防與減量,新的循環經濟還更能在跨產業鏈、跨區域、新的循環體系上,產生更多的價值與新型態的效益。
三、生質材料與循環經濟
(一)生質塑膠的發展
循環經濟概念當道,在追求永續發展主流意識下,循環經濟成為全球致力發展 的新趨勢。塑膠發明至今已逾百年,提供民眾便利的生活,但是難以處理的廢棄塑 膠也造成環境危害。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塑膠回收率仍低於 15%,而且塑膠 幾乎無法分解,只能裂解成為塑膠微粒。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 83% 的飲用水都具 有塑膠微粒,就像是水中的 PM2.5。近年塑膠使用衍生的海洋汙染、塑膠微粒危害 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突顯發展「環境友善塑膠材料」的必要性與急迫性。近期七 大工業國組織峰會達成共識,目標 2030 年塑膠材料得以 100% 循環再利用或能資源 化等方式為最終處置。顯示出未來全球塑膠產業勢必將與循環經濟扣合,生質塑膠 已被視為推動塑膠循環經濟的必要選項之一。
生質塑膠是可以在自然界降解的塑膠材質,在有足夠的溼度、氧氣與適當微生 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可被微生物所代謝分解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或甲 烷,對環境危害較小,所以在日本又稱為綠色塑膠。實際上,生質塑膠並不是什麼 新概念,由樟腦和硝化纖維製成的賽璐珞 (Celluloid Nitrate)1 ,早在 1850 年代就被發 明出來作為象牙撞球的替代品。但就像其他早期發明的可循環塑膠一樣、賽璐珞缺 乏合成塑膠的可撓性和發展性,因此現在多半只能拿來做領口襯料和桌球。
生質塑膠(Biomass Plastics)就是利用玉米、小麥、馬鈴薯等所富含的澱粉、 纖維素為原料,並運用生化科技,經過精煉、發酵、合成等程序聚合形成生物可分 解的材質,以「聚乳酸」(Polylactide, 以下簡稱 PLA)) 最為典型,且是生產量最大的 一種。初期 PLA 在導入食品接觸容器時,多運用於冷飲容器及生鮮低溫儲藏的包裝 盒,其原始材質的耐熱溫度 60℃ 左右,確實足以確保使用的安全。但由於環保政 策於多年前的支持使用,其材質開始製作成各類食品容器具及包裝材料。但因生產 廠家眾多,逐漸由原始的冷飲容器及生鮮低溫儲藏的包裝盒轉向製作成高溫使用的 碗、筷、杯、匙等家庭用品,而耐熱溫度則成為 PLA 材質的主要問題來源。
1 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是一種合成樹脂的名稱。 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熱可塑性樹脂。 以硝化纖維和樟腦等原料 合成。 代表性製品為桌球、人偶等。
(二)環境友善塑膠材料
塑膠發明至今已逾百年,提供人們便利的生活,然而處理傳統石化來源的廢棄 塑膠卻是相當棘手的問題。傳統塑膠不易分解,進而造成環境污染以及危害地球物 種的生存(全球每年超過 150 萬個海洋生物,因廢棄塑膠而喪命);焚化燃燒處理, 則有廢毒氣產生等問題 ;不恰當的回收策略,仍會產生一定比例無法回收再利用的 塑膠廢棄物,繼續對全球環境造成危害。為了解決傳統塑膠廢棄物的問題,開發「環 境友善塑膠材料」成為重要課題。環境友善塑膠材料是指塑膠材料在大自然環境的 條件下,輔以足夠的溼度與氧氣,在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水 和二氧化碳 ;或是在工業堆肥的條件下可分解 ;又或者是具有生物質含量但不可分 解的特性,在廢棄回收後進行燃燒,不會產生有毒氣體 ;以及其他與綠色環保概念 有關的塑膠材料。
發展環境友善塑膠材料最主要的是環保因素。由於循環經濟概念當道,在追求 永續發展的主流意識下,強調資源可持續回復的循環經濟,遂成為全球致力發展的 新趨勢。投入資源開發生質塑膠、可回收塑膠等環境友善塑膠材料自然地成為一門 非常重要課題。亞洲地區已成為全球塑膠產品最主要消費市場,塑膠發展的議題在 此區域更顯重要,也再次合理解釋「環境友善塑膠材料」得以擠進亞洲前十大重點 技術的原因。
生質塑膠屬於環境友善塑膠材料一種,原料從天然資源而來,例如由玉米、木 薯、小麥、馬鈴薯、纖維素、棕櫚油等所製成之一種塑膠材料。環境友善塑膠材料 是指塑膠材料在大自然環境的條件下,輔以足夠的溼度與氧氣,在自然掩埋或堆肥 環境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或是在工業堆肥的條件下可分解 ;又 或是具有生物質含量但不可分解的特性,在廢棄回收後進行燃燒,不會產生有毒氣 體 ;以及其他與綠色環保概念有關的塑膠材料。
(三)生質材料在各國的運用
目前生質塑膠原材料仍以農業作物為主,如蔗糖、澱粉、植物油等。泰國為全 球最大的木薯產品出口國,印尼亦是重要出口國。泰國為確立發展生質塑膠未來市 場潛力及規模,該國企業及國際企業持續增加投資。為加強發展生質塑膠,泰國政 府設定十年目標,選定以甘蔗和木薯為發展生質能源與生質化學品的經濟作物來源。
目前許多亞洲國家已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但生質塑膠、回收塑膠等「環境友 善塑膠材料」並不在限制名單內,有助於推廣生質塑膠的使用。為了加速塑膠材料 綠色概念的發展,印度政府甚至訂下「2020 年前全面棄絕一次性的塑膠製品」的嚴 苛目標政策,此政策勢必加速印度開發與推廣使用生質塑膠。目前生質塑膠已使用 在各個國家,在政府與企業持續投資資源開發,以及人民環保意識持續增加,可預 見 2030 年,生質塑膠將成為亞洲最普遍應用的技術。
臺灣生質塑膠產業受限於原料(農作物)供應不足,因此主要進口生質塑膠材 料 ( 農作物經過加工後的初級品 ) 進行改質和混練、加工或接受委託代工製成塑膠產 品,再交由下游應用端進行銷售。若要強化臺灣生質塑膠產業發展,掌握充足料源 則是關鍵因素之一。建議原料端的部分可配合新南向政策,透過國際合作,掌握東 南亞料源,建立自主量產能力,並以現有研發能量,開發高階的高值應用,有助提 升臺灣生質塑膠產業競爭力。
四、PLA在循環經濟的運用
(一)PLA的優點
PLA 是一種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如玉米)所提出 的澱粉原料製成。澱粉原料經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種發酵製 成高純度的乳酸,再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 PLA。其具有良好的生物 可降解性,使用後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 環境,這對保護環境非常有利,是公認的環境友好材料。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據新 聞報導在 2030 年全球溫度將升至 60℃,普通塑膠的處理方法依然是焚燒火化,造成 大量溫室氣體排入空氣中,而 PLA 塑膠則是掩埋在土壤裡降解,產生的二氧化碳直 接進入土壤有機質或被植物吸收,不會排入空氣中,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在生物分解性塑膠中,PLA 因為產量的關係,最常被使用到容器及包裝類產品。 目前的主要使用於包裝盒、蛋盒、冷飲容器、生鮮托盤 ;以及使用於電子類產品的 外包裝。外包裝在回收的過程中可以視同為紙類回收物,後續處理方式相對單純。
第一,機械性能及物理性能良好。PLA 適用於吹塑、熱塑等各種加工方法,加 工方便,應用十分廣泛。可用於加工從工業到民用的各種塑膠製品、包裝食品、速 201 循環經濟與 PLA 綠色創新產品開發食飯盒、無紡布、工業及民用布。進而加工成農用織物、保健織物、抹布、衛生用 品、室外防紫外線織物、帳篷布、地墊面等等,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第二,相容性與可降解性良好。PLA 在醫藥領域應用也非常廣泛,如可生產一 次性輸液用具、免拆型手術縫合線等,低分子 PLA 作藥物緩釋包裝劑等。PLA 除了 有生物可降解塑膠的基本的特性外,還具備有自己獨特的特性。傳統生物可降解塑 膠的強度、透明度及對氣候變化的抵抗能力皆不如一般的塑膠。
第三,PLA 和石化合成塑膠的基本物性類似,也就是說,它可以廣泛地用來製 造各種應用產品。PLA 也擁有良好的光澤性和透明度,和利用聚苯乙烯所制的薄膜 相當,是其他生物可降解產品無法提供的。
第四,PLA 具有最良好的抗拉強度及延展度,PLA 也可以各種普通加工方式生 產,例如 :熔化擠出成型,射出成型,吹膜成型,發泡成型及真空成型,與廣泛使 用的聚合物有類似的成形條件,此外它也具有與傳統薄膜相同的印刷性能。如此, PLA 就可以應各不同業界的需求,製成各式各樣的應用產品。
第五,PLA 可以循環使用。PLA 的循環使用與其他聚合物不太相同的是,廢舊 的 PLA 塑膠會被收集在特殊的容器中,通過熱解、水解等方法降解成為小分子單 體,再通過生產商將單體乳酸合成為具有一定性能的 PLA 原材料,再次進入市場使 用。
第六,PLA 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透氧性及透二氧二碳性,它也具有隔離氣 味的特性。病毒及黴菌易依附在生物可降解塑膠的表面,故有安全及衛生的疑慮, 然而,PLA 是唯一具有優良抑菌及抗黴特性的生物可降解塑膠。
第七,當焚燒 PLA 時,其燃燒熱值與焚化紙類相同,是焚化傳統塑膠(如聚乙 烯)之一半,而且焚化 PLA 絕對不會釋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氣體。人體也含 有以單體形態存在的乳酸,這就表示這種分解性產品具有的安全性。
(二)PLA在行業應用
PAL 現階段研究狀況聚焦於利用農業剩餘物資,如稻桿、蔗渣以及垃圾廢棄物 等為原料,將其轉化為 PLA 成為技術開發的焦點。在各項研究開發上,利用稻桿等 含有木質纖維素的農業廢棄物進行發酵聚合,為國際發展趨勢,被看好是下一階段 生質塑膠原料的供給來源。能否供應充足的原材料,是發展生質塑膠的關鍵。
PLA 的熱穩定性好,加工溫度 170 ~ 230℃,有好的抗溶劑性,可用多種方式 進行加工,如擠壓、紡絲、雙軸拉伸,注射吹塑。由 PLA 製成的產品除能生物降解 外,生物相容性、光澤度、透明性、手感和耐熱性好,光華偉業開發的 PLA 還具有 一定的抗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性,因此用途十分廣泛,例如 :
1. 一次性用品領域
PLA 對人體絕對無害的特性使得 PLA 在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裝材料等一次性用 品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其能夠完全生物降解也符合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盟、美國 及日本對於環保的高要求。但,採用 PLA 原料所加工之一次性餐具存在著不耐溫、 耐油等缺陷。這樣就造成其的功能作用大打折扣,以及在運輸途中餐具變形、材質 變脆,造成大量次品。不過,經過技術發展,市場已有經過 PLA 改性後的材料,可 以有效克服原粒的缺點,有的甚至耐熱溫度高達 120 度以上,可以用作微波爐用具 材料。
2. 汽車領域
日本東麗公司結合 PLA 樹脂改性技術、纖維製造技術和染色加工技術,開發了 以高性能 PLA 纖維為主要成份的車用腳墊和備用輪胎箱蓋。備用輪胎箱蓋已經在豐 田汽車公司 2003 年推出的全面改進小型車「Raum」上使用。在繼腳墊和備用輪胎箱 蓋開發以後,東麗公司有開發了適用於車門、輪圈、車座、天棚材料的其他汽車部 件的 PLA 產品。
3. 電子領域
為了節省石油資源同時減少地球溫室效應,進一步拓展由可再生的生物資源製 造而來的 PLA 的應用領域,日本許多公司對 PLA 在電子電器領域的應用進行深入研 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4. 生物醫藥領域
生物醫藥行業是 PLA 最早開展應用的領域。PLA 對人體有高度安全性並可被組 織吸收,加上其優良的物理機械性能,還可應用在生物醫藥領域,如一次性輸液工 具、免拆型手術縫合線、藥物緩解包裝劑、人造骨折內固定材料、組織修復材料、 人造皮膚等。高分子量的 PLA 有非常高的力學性能,在歐美等國已被用來替代不銹 鋼,作為新型的骨科內固定材料如骨釘、骨板而被大量使用,其可被人體吸收代謝的特性使病人免收了二次開刀的苦。其技術附加值高,是醫療行業發展前景的高分 子材料。
(三)PLA發展問題
玉米同為人類的食物來源之一,因氣候變遷,全球糧食不足的情況下,造成玉 米價格上漲,使用玉米去製造 PLA 的食品原料,也同樣成為各界挑戰的議題。另 外,國內地狹人稠,寸土寸金,所有的掩埋場因空間不足的緣故,無法接受掩埋這 類廢棄物,而 PLA 材質的使用與推廣,則難以展現與達成其原開發的目的與素求。 過去生質塑膠時常被認為來源為糧食作物,存在與民爭糧的疑慮。故現階段研究狀 況,聚焦於利用農業剩餘物資,如稻桿、蔗渣以及垃圾廢棄物等作為原料,將其轉 化為生質塑膠成為技術開發的焦點。在各項的研究開發上,利用稻桿等含有木質纖 維素的農業廢棄物進行發酵聚合,為國際上的發展趨勢,並且被看好是下一階段生 質塑膠原料的供給來源。凝聚國際共識 2030 完成 100% 循環再利用技術在七大工業 國組織(G7)峰會已達成共識,目標 2030 年塑膠材料得以 100% 循環再利用或能資 源化等方式為最終處置。此舉顯示未來全球塑膠產業勢必將與循環經濟扣合,生質 塑膠已被視為推動塑膠循環經濟的必要選項之一。
初期 PLA 在導入食品接觸容器時,多運用於冷飲容器及生鮮低溫儲藏的包裝 盒,其原始材質的耐熱溫度 60℃ 左右,確實足以確保使用的安全。但由於環保政 策於多年前的支持使用,其材質開始製作成各類食品容器具及包裝材料。但因生產 廠家眾多,逐漸由原始的冷飲容器及生鮮低溫儲藏的包裝盒轉向製作成高溫使用的 碗、筷、杯、匙等家庭用品,而耐熱溫度則成為 PLA 材質的主要問題來源。
玉米同為人類的食物來源之一,因氣候變遷,全球糧食不足的情況下,造成玉 米價格上漲,使用玉米去製造 PLA 的食品接觸物件,也同樣成為各界挑戰的議題。 另外,國內地狹人稠,寸土寸金,所有的掩埋場因空間不足的緣故,無法接受掩埋 這類廢棄物,而 PLA 材質的使用與推廣,則難以展現與達成其原開發的目的與素 求。
PLA 材質屬於熱塑性高分子材質並非是均質材料,目前單純的原始材質及經改 質強化彈性及耐熱性的不同類型皆同時使用中,而耐熱特性的表現仍將是最主要的 考量因素。綜合以上說明,以非專業人士要在無明確資訊下有效確定材質之耐熱溫度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藉由材質的判定與標示規定資訊來判別適用性。當然,若能 確定使用場合與方式,就變得比較容易。
(四)企業的應用情況
寀呈股份有限公司的策略定位在綠色創新、傳統再生、天然好物與在地生產, 為了掌握關鍵的綠色原料改質技術。2014 年 7 月寀呈開始以綠色概念推出「S•S• E • 」系列產品,使用看似塑膠卻不是塑膠、來自玉米的純植物原料 PLA 製造,包 括 Breere 會呼吸的保鮮盒、tefee cup、twins spoon 好心情湯匙等產品 ;設計理念是 簡化過多與不必要的配件,達到與傳統保鮮盒相同的保鮮、防漏等效果,相對來說 減少藏汙納垢的縫槽,清洗時也能減少清潔劑與水資源的使用。創業過程因為與前 一代經營區塊不同,要投入綠色產業的前置資金與時間是很長的,除了內部溝通也 要尋求其他資源的協助,此外因為談到綠色產品多數都是貴又叫好不叫座,在完成 開發正式上市後也費了許多心力在與消費者溝通,要讓消費者瞭解產品的理念與設 計特色,才能獲得在各大通路上架販售的機會。
重視食安,寀呈公司多年投入環保材質 PLA 研究,開發保鮮盒與水杯等無毒生 活產品,並自創品牌「SEE」,目前已成功上市且成功獲得歐美訂單,希望未來提高 臺灣品牌國際市場能見度。寀呈公司已成功開發環保材質 PLA 生活用品,也取得生 物可分解材質國際認證。看準綠色經濟當道,寀呈積極投入食品容器安全性的研究, PLA 保鮮盒與水杯是以植物為基底的材料,耐熱溫度超過 110 度,且不會釋出雙酚 A、塑化劑等有毒物質,目前在臺已上市,希望能攻下保鮮盒與水杯市場。未來還規 劃將保鮮盒等產品 LOGO 或其餘標示增設感溫變色功能。
五、結論
最近循環經濟在台灣正流行!自從小英總統在 520 就職演說上提到「要讓台灣 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以後,這個詞彙就在台灣流行了起來。在國內已有多家業者 大量製造 PLA 的相關食品接觸物件,進而外銷至歐美國家,其產能也不斷在擴充的 中,若 PLA 材質的食品接觸物件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標準,再加上材質還能在自然環 境中完全分解,自然會由消費大眾所採用。但整體來說,塑料材質在高溫下較易產 生高風險,自 2008 年將原本 PLA「不耐熱」及「材質脆」的兩大問題,透過提高結晶性及合膠方式加以解決。目前,臺灣創新研發能量充足,PLA 是臺灣目前應用 最廣泛的生質塑膠,生鮮蔬果盒及冷飲杯的應用佔需求量 90% 左右,PLA 製成品約 70% 外銷歐美日等國為主。
不過,臺灣生質塑膠產業受限於原料(農作物)供應不足,因此主要進口塑膠 材料(農作物經過加工後的初級品)進行改質和混煉、加工或接受委託代工製成塑 膠產品,再交由下游應用端進行銷售。若要強化臺灣 PLA 產業發展,能否掌握充足 料源為關鍵因素之一。原料端的部分可配合新南向政策,透過國際合作,掌握東南 亞料源,建立自主量產能力,並以現有研發能量,進而開發高階的高值應用,將能 提升臺灣生質塑膠產業競爭力。
稻殼筷問題 在 創新材質稻殼筷環保又不扎手| 中視新聞20150518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碾米之後剩下的 稻殼 ,都常都會被丟掉,不過長期研究材料的黃明星,居然用 稻殼 來製作免洗筷,顛覆了傳統竹子做的免洗筷,需要漂白、容易刺到手的困擾, ... ... <看更多>
稻殼筷問題 在 良食- 越來越多客人詢問胖編這筷子可以重複使用嗎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越來越多客人詢問胖編這筷子可以重複使用嗎? 經詢問廠商得知的答案是:『Yes, you can!!』 『環保稻穀筷』 使用台灣稻米輾米後的剩餘物「稻殼」為製作原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