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樹》封面故事
▍我們都是扎根在地球上的樹🌏
《若樹》的專輯封面由擅長以畫面說故事的 #種籽設計 操刀,專輯概念則取自「人若樹,樹若人」的比喻。
🌳看封面上那一株株小樹匯聚成大片的樹蔭,就如同人與人之間因相遇產生連結,進而以各種方式陪伴彼此、給予彼此力量。
楊錦聰說,在他每天散步的小徑上,會遇見一棵挺過各種風雨的 #桐花樹。也曾歷經多重人生難關,楊錦聰說:「每次看到他站在那裡,就特別感動,覺得被陪伴了」。專輯主打曲〈#樹的呢喃〉因此而生,它紀錄了大自然跟人類之間相互療癒的過程。
🌳透過音樂與你相遇《若樹》: https://fanlink.to/TCD-5346
🌾專輯曲目
1. 細漢時的大樹仔 Like a Tree
2. 孩提時的快樂 Childlike Happiness
3. 樹的呢喃 Dear Tree
4. 青春芭蕾夢 Tiptoes
5. 風中搖曳的蘆葦 Reeds in the Wind
6. 在晨曦來臨前 Reaching Dawn
7. 向晚的祝禱 A Prayer for Healing
8. 櫻花雨(重逢版) The Dance of Cherry Blossoms (Duo version)
去年我60歲出版了《#陸拾拾陸》這張專輯,主打曲是〈#日出旅程〉,我非常喜歡這個旋律,就請製作人范宗沛除了有交響版以外,另外改編了一個比較寧靜的純鋼琴版,結果沒有想到這首呈現了一種特別的夜晚意境,我自己非常喜歡,於是有了一個想法,想要用純鋼琴這樣的小品,來記錄我這一年來一些生活中的靈感和感受。
《#若樹》這張專輯總共有八首,專輯名「若樹」,是來自第三首主打曲 〈Dear tree〉,十六年前我在後山遇見一顆桐花樹,那時候它還是跟我身高差不多的小樹,每次經過它時,我都會跟它打招呼,會抱著它或碰觸它,有時候會跟它說說話。十多年過去,它現在長到快要15~20公尺了,我每次都要仰望着它,依然常常就是經過的時候會抱著它,或者是靠着它說說話,原本旁邊其實也有其它的桐花樹,但因為颱風或者是疾病蟲害都慢慢消失,現在只剩下這一顆桐花樹。
對我來說,樹是非常親密的朋友,雖然它不能說話,但它能夠與我的內心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支持,而我們對它說話與擁抱,同樣對它也是一種支持。
樹的品質就是向下扎根而往上延展伸向天際,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顆會走路的樹,也需要夜晚腳踏實地的扎根,扎的越深,重心就愈穩,學習樹往上生長,長得越高,俯瞰生命的視野更廣。
專輯中,也隨手寫下回憶小時候玩遊戲,像躲捉迷藏或者跳剪刀石頭布,所寫下的童年時光〈#孩提時的快樂〉。
還有去年去上了芭蕾的課程,跳了芭蕾之後,感覺身體更加的延展,非常開心,也實現童年做的夢,所以寫了一首〈#青春芭蕾夢〉。
〈#風中搖曳的蘆葦〉秋天臺灣最美的就是蘆葦,當風吹時蘆葦搖晃的風姿真的很美,尤其在烏來有一條橋上,常常都會跟幾個朋友在那邊散步,寫的正是那一個風景,一種和好友相處美好的時光。
專輯的第一首叫〈#細漢時的大樹仔〉,是獻給我的父親,小時候我常常仰望着他,就像仰望着一棵大樹,有時候會去抓住他的大腿,父親就是我最大的依靠,包括風潮的創業過程中,父親真的是一生一輩子最大的依靠,也是一輩子最大的、最重要的貴人!
〈#向晚的祝禱〉這一首曲,是在父親送加護病房,我們郤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去探望,當時我感覺到非常無助,在那個時候,我發現能夠做的就是每天祈禱,同時也收到好多朋友主動透過臉書,透過訊息告訴我,他們正爲我父親送上祝福。這些匯集起來的祈禱力量,真的非常大。幫助了父親病情慢慢的穩定下來,所以這首音樂,其實想表達就是那份從無助,然後慢慢的自己安靜下來,之後結合一羣人的祈禱祝福,產生了巨大力量,正可以爲我們的家人,朋友提供最好的支持。
〈櫻花雨〉是20年前我最受歡迎的一首曲子!而這次以單純的鋼琴和大提琴來重新詮釋這曲音樂〈#櫻花雨(重逢版)〉。雖然旋律是同樣的,但20年後鋼琴與大提琴呈現了一份更沉穩的意境,我自己很喜歡。
專輯最後要感謝的就是 范宗沛,有他的製作、編曲、演奏,才能夠讓我創作的這些旋律,有這麼好呈現,這麼好的作品。也感謝「 種籽設計」,設計出這麼美好封面,相映出我心裡的畫面。
另外風潮的團隊,嫚烜、亮鈞、懷慧、玉均,謝謝他們的督促和建議,才能完成這張美麗的專輯~~~大家多支持哦😀
種籽設計
范宗沛(范團團)Cello Fan
#許嫚烜 - Sylvia Hsu Man-hsuan
種籽設計 作品 在 楊錦聰-創夢大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我60歲出版了《#陸拾拾陸》這張專輯,主打曲是〈#日出旅程〉,我非常喜歡這個旋律,就請製作人范宗沛除了有交響版以外,另外改編了一個比較寧靜的純鋼琴版,結果沒有想到這首呈現了一種特別的夜晚意境,我自己非常喜歡,於是有了一個想法,想要用純鋼琴這樣的小品,來記錄我這一年來一些生活中的靈感和感受。
《#若樹》這張專輯總共有八首,專輯名「若樹」,是來自第三首主打曲 〈Dear tree〉,十六年前我在後山遇見一顆桐花樹,那時候它還是跟我身高差不多的小樹,每次經過它時,我都會跟它打招呼,會抱著它或碰觸它,有時候會跟它說說話。十多年過去,它現在長到快要15~20公尺了,我每次都要仰望着它,依然常常就是經過的時候會抱著它,或者是靠着它說說話,原本旁邊其實也有其它的桐花樹,但因為颱風或者是疾病蟲害都慢慢消失,現在只剩下這一顆桐花樹。
對我來說,樹是非常親密的朋友,雖然它不能說話,但它能夠與我的內心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支持,而我們對它說話與擁抱,同樣對它也是一種支持。
樹的品質就是向下扎根而往上延展伸向天際,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顆會走路的樹,也需要夜晚腳踏實地的扎根,扎的越深,重心就愈穩,學習樹往上生長,長得越高,俯瞰生命的視野更廣。
專輯中,也隨手寫下回憶小時候玩遊戲,像躲捉迷藏或者跳剪刀石頭布,所寫下的童年時光〈孩提時的快樂〉。
還有去年去上了芭蕾的課程,跳了芭蕾之後,感覺身體更加的延展,非常開心,也實現童年做的夢,所以寫了一首〈青春芭蕾夢〉。
〈風中搖曳的蘆葦〉秋天臺灣最美的就是蘆葦,當風吹時蘆葦搖晃的風姿真的很美,尤其在烏來有一條橋上,常常都會跟幾個朋友在那邊散步,寫的正是那一個風景,一種和好友相處美好的時光。
專輯的第一首叫〈細漢時的大樹仔〉,是獻給我的父親,小時候我常常仰望着他,就像仰望着一棵大樹,有時候會去抓住他的大腿,父親就是我最大的依靠,包括風潮的創業過程中,父親真的是一生一輩子最大的依靠,也是一輩子最大的、最重要的貴人!
〈向晚的祝禱〉這一首曲,是在父親送加護病房,我們郤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去探望,當時我感覺到非常無助,在那個時候,我發現能夠做的就是每天祈禱,同時也收到好多朋友主動透過臉書,透過訊息告訴我,他們正爲我父親送上祝福。這些匯集起來的祈禱力量,真的非常大。幫助了父親病情慢慢的穩定下來,所以這首音樂,其實想表達就是那份從無助,然後慢慢的自己安靜下來,之後結合一羣人的祈禱祝福,產生了巨大力量,正可以爲我們的家人,朋友提供最好的支持。
〈櫻花雨〉是20年前我最受歡迎的一首曲子!而這次以單純的鋼琴和大提琴來重新詮釋這曲音樂〈櫻花雨(重逢版)〉。雖然旋律是同樣的,但20年後鋼琴與大提琴呈現了一份更沉穩的意境,我自己很喜歡。
專輯最後要感謝的就是 范宗沛,有他的製作、編曲、演奏,才能夠讓我創作的這些旋律,有這麼好呈現,這麼好的作品。也感謝「 種籽設計」,設計出這麼美好封面,相映出我心裡的畫面。
另外風潮的團隊,嫚烜、亮鈞、懷慧、玉均,謝謝他們的督促和建議,才能完成這張美麗的專輯~~~大家多支持哦😀
🌲喚起你的兒時童趣《若樹》:https://fanlink.to/TCD-5346
風潮音樂 出版發行
種籽設計 作品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天下獨立評論專欄的開始是這樣的。
年輕的夥伴們,在公司休息時候問我:「去看過文博會了嗎?你最喜歡哪一館?很多人對於不同展覽各有評斷,你覺得呢?文博會這次的內容你覺得好不好?....」
「我覺得都很好。」我這樣說。
然後就開始了下面一連串的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地方議題進入文博會的發展狀態,回頭看今年的三個地方館:
《地方總論館》、《花蓮館》和《嘉義館》。
我認為,花蓮館的呈現最符合時下人們喜愛的樣子,透過氣味讓人感受到環境想表達的氛圍;透過建築讓人感受到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由石頭堆砌起的震撼;透過完整文化故事脈絡的蒐集,讓人了解花東縱谷過去的故事。這是在現在觀展經驗中多數人能夠直接感受並理解地方文化品牌呈現的樣子。
嘉義館的策展不同於花蓮館的自然風土概念,策展人關注地方人文的部分,用歌仔戲棚的形式讓觀眾進入,給觀眾出題:「當你站上同樣高度觀看百工的世界時,你會看到什麼?」若觀眾不願意站上小彩樓、或是站上去後不思考,那就無法理解歌仔戲演員站在這個高度觀看一般群眾時,他們的感受及其與群眾的關係。如果觀眾沒有看每一個電視螢幕的故事,那就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理解展覽想傳遞的訊息。相較於花蓮館,嘉義館的觀眾所沉浸、理解概念的時間要更長、更慢。
總論館提出的「北回歸線 23.5 度路徑」對我來說是一種十分勇敢的策展論述。大多數關於北回歸線的討論可能針對環境,但種籽設計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從布袋的海邊、跨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海岸,呈現在這條北緯23.5度線上出現的生物、植物、族群、視覺樣態,濃縮與呈現在有限的展場空間與活動預算裡,這件事情我認為難度很高。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展覽,多數的觀眾只用幾十分鐘去觀看展覽、給予評價。但是我們不清楚每個展覽背後的預算及籌備時間,因此擅自去做武斷的判斷或評論,有時候也許不那麼恰當。
在台灣社會裡對文化的理解這件事,我覺得大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接觸、做建設性地思考和建議。策展是策展人在過去經歷、專業領域的累積,然後用個人經驗、專業及觀點去呈現地方文化,展現在觀眾眼前的形式。如果理解策展人過去的經驗與其展覽呈現之間的關係,就會明白每個展覽都像一件作品,有其獨特性及想要表達的意義。
不看展覽所做的評論就只是純粹的批判,但如果看了展覽,批評就是你的觀點,提出觀點才能引起討論,有更多的討論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交流討論讓其他人聽到多方的聲音,並且獲得更多的收穫。這些所謂多元融合的討論,形塑出一種非二元優劣的批判,並塑造成多元價值的文化。我們應該鼓勵多元的聲音和參與式的討論,我覺得這才是文化的可能性 ... ... ... ...
( 此後,我們便決定把這些更多討論,整理起來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們。因此產生了在疫情期間開始的 獨立評論在天下 與 500輯 專欄系列,希望大家會喜歡 )
謝謝 協助整理的 江岱軒 和 郭睿瑄 ,兩位辦公室夥伴。
#天下獨立評論
#蚯蚓文化
#500輯
#風尚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