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盡事物的微妙
⠀
我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和前女友當這麼好的朋友。
⠀
或許是因為我的生命經驗裡,從來沒有缺少過高濃度的友情。進一步說好了,我不需要犧牲愛情只為了保住友情。對我來說,愛情是一條單行道,而且每條路都只能通過一次。我的愛情觀專斷霸道,偏見深,排他性高,還冥頑不固。所以分手後的台詞都是這樣的:
我們還是可以當朋友。
謝謝,但我不缺你一個朋友。
⠀
但很多人不是這樣的,譬如法蘭西斯。
在這之前,我只認識一個法蘭西斯。她住在紐約,是個舞者,總是瀕臨破產邊緣,但一拿到退稅通知,沒等錢匯入就迫不急待上館子吃飯,還請客。她不太愛乾淨,會穿髒襪子睡覺,常常弄傷自己。她有個好友叫蘇菲,她會一邊跟蘇菲聊天一邊倒立。法蘭西斯說她們是同一個人,只是頭髮不一樣。大家說她們像一對沒有性生活的女同志。
⠀
那是美國電影《Frances Ha》(紐約哈哈哈)的女主角。這紐約的法蘭西斯很愛照鏡子,鏡子裡或許能讓我們看見另一個時空的都柏林,也在照鏡子的法蘭西斯。都柏林的法蘭西斯年紀小一點,還在讀大學,是個詩人,也很窮。她有個即使在分手之後仍然形影不離的好友,玻碧。她們會一起上台表演詩歌朗誦,一同跟有錢年長的朋友去法國度假。她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還是個馬克思主義者。她覺得一個人的年所得,沒有理由超過全球人均年薪一萬六千一百元美元。這是小說《聊天紀錄》裡的法蘭西斯。
⠀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開始只是因為主角的名字而聯想到《紐約哈哈》,結果看完小說後,好像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視覺實現的慾望,忍不住找了《紐約哈哈哈》重看一遍。儘管兩個法蘭西斯的故事主線不一樣,角色形象卻在我腦裡重疊出了殘影。我認識這位愛爾蘭小說家莎莉魯尼,正是從影像開始的。《正常人》的電視影集,在肺炎停擺全球時,從歐洲悄悄擴散過來,如一場奇蹟。我在夏天看了兩遍後拿起原著小說,一直等待魯尼的處女作《聊天紀錄》上市。
⠀
如果以兩本小說來總括魯尼的故事是關於愛,實在太偷懶了。我尤其害怕聽見她在訪談中被問到,什麼是愛?那就像你問伍迪艾倫,人到底該怎麼聊天一樣。《聊天紀錄》是一個四角關係的故事,與其說愛,我認為更接近的關鍵字是「力量」。試著想像一片膜,四角分別為:法蘭西斯、玻碧、尼克與梅麗莎——一對中產階級年紀稍長的夫妻。四個點會移動,而且形狀大小不一。膜從平整的面開始,隨著玻碧接近梅麗莎,法蘭西斯與尼克靠近而遠離玻碧,張力變大,起起伏伏。拉撐的薄膜出現破洞,讀者就是這樣掉進去的。
⠀
關係的「張力」與角色間的「權力」,是我看魯尼的小說最過癮的地方。魯尼信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因此她的故事關注個體如何影響個體。社會階級的落差,更是主要的基底元素。權力會流動消長,張力會拽出脆弱。脆弱的上游是慾望,運氣好的話,下游可以累積勇氣。不過魯尼對下游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她更好奇是什麼讓溪水轉向或者枯竭。相比充滿勇敢光明的美好全景圖,脆弱的特寫永遠讓故事更有景深。
⠀
法蘭西絲是自卑的,她總希望自己有張不一樣的臉。「要是我長得像玻碧,就不會碰上任何壞事。」她和玻碧交往後,開始照鏡子。表面上,好像因為被愛,所以一個女孩突然對自己產生了興趣,如嬰兒突然發現自己的手腳一樣。不是。她並不渴望看見自己,總是在注視自己沒有的。玻碧是法蘭西斯的魔鏡,愛上她,是法蘭西斯內在某種企盼的投射,吸引她的其實是自己的渴望。而玻碧對梅麗莎的一見鐘情也是這樣的脈絡。
⠀
尼克與法蘭西斯的情感,是另一種。尼克是個演員,已婚,被描寫的像是一只有肌肉的花瓶。玻碧充滿敵意地問,「妳是喜歡他這個人嗎?或者只是因為他長得好看,又娶了個有意思的老婆。」法蘭西斯的回答很有趣,「梅麗莎也沒那麼有意思。」她選擇用否定玻碧欣賞的人來為自己辯護。除了能愉快聊天之外,她說不出尼克的好。法蘭西斯與尼克是在各自陪襯在發亮的伴侶旁時,瞥到彼此黯淡的光而相認的。像是兩個帶著矯正器的人,因為看見對方的牙套,才願意露齒大笑。尼克有憂鬱症,法蘭西斯會自殘,還得承受子宮內膜異位的痛苦,他們的關係,是取暖,多少也帶點報復的味道。
⠀
只是這種報復,感覺軟趴趴的。玻碧只喜歡女生,她說,和男人上床,太詭異了。所以知道前女友和自己想上床的女人的老公做愛,多少會被刺激到,法蘭西斯是這樣的想的嗎?而尼克和年輕女孩搞婚外情,狀態變好也確實讓梅麗莎感到不安,尼可是這樣希望的嗎?軟弱的人在看見別人因自己痛苦時,會頓時有種充滿力量的錯覺。梅麗莎口中的尼可,會喜歡上能為他的所有決定負起全部責任的伴侶。但尼可不以為然地說,無助有時也是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他是個好演員,清楚如何操控主動與被動。只是在婚姻關係裡,他缺乏動機。沒有動機的演員,在台上會失去魅力,但尼克又不願意離開舞台。於是他接受了法蘭西斯的愛,為了讓自己繼續愛梅麗莎。
⠀
說接受是因為魯尼喜歡安排第一次接吻,由女方主動獻上。梅黎安對康諾,法蘭西斯對尼克,還有玻碧對梅莉安。我不討厭尼克,甚至同情他在婚姻裡的失能。但他確實沒有像《正常人》的康諾那樣討人喜歡。或許因為他的年紀,就不是個情竇初開的少年了啊,又或許因為他的職業和我同行——而我熟悉演員豐沛情感上的劣根性。某種程度,我知道喜歡康諾更可能是落入了陷阱,一個異性戀女性想像出的男性框架——陽剛又善良,幾乎不可思議的存在。尼克陰柔些,細心體貼卻模擬兩可。至於善良,玻碧說,「這絕對和權力有關,只是我們很難判斷誰有權利,所以我們就用善良來替代。」《聊天紀錄》裡沒有人是善良的。我是說他們的選擇,不是本性。善良是一種選擇。
⠀
玻碧的力量最大,只要看那場在法國的猜人遊戲就知道了。她早知道謎底是法蘭西斯,卻利用各種問題在所有人面前揭穿尼克對法蘭西斯的情愫。她喜歡揭露別人的私事,然後把別人的秘密變成一個笑話或遊戲。尼克沒有反擊,梅麗莎縱容她,法蘭西斯只是感到害怕。她年輕氣盛,但遲早會因為這壞習慣而嚐到苦頭。某程度上,我覺得玻碧比法蘭西斯,更需要對方。因為她知道法蘭西斯總是把自己喜歡的人想得很特別,尤其是她。但玻碧清楚自己是平凡的,離開學校後,還會越來越平凡。只要法蘭西斯一直在她身邊,她就有機會是特別的。不論那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洗腦。自我感覺良好絕對可以讓人幸福。
⠀
我喜歡梅麗莎,因為她最「寫實」。她對法蘭西斯說,妳才二十一歲,本來就該悲慘不幸。於是她把法蘭西斯的小說寄給玻碧看,寫的是玻碧,還被拿去投稿賺了錢。然後和尼克睡在一起,重新親密。她做了一連串真實又有力的報復。其實法蘭西斯根本沒有能力摧毀她擁有的一切,充其量只能當個小偷。但梅麗莎慌了,她為自己三十三歲還悲慘不幸的人生感到恐懼。法蘭西斯是梅麗莎的陰影,她的反擊像是跟自己打架。打自己,究竟該贏,還是輸?
⠀
人總是熱愛未盡事物的微妙,這正是魯尼喜歡收尾的方式。最後她非常巧妙地安排一通打錯的電話,以「聊天」作結。尼克在超市幫梅麗莎買菜時,不小心撥給了法蘭西斯。一個月沒有聯絡的他們,沒有掛斷,談開了一些事,討論他們到底會有什麼「結果」。法蘭西斯說___,我幾乎看到尼克空手走出超市了。
⠀
我想起魯尼在兩本小說安排了一場十分雷同的性愛場景,是女生要求男生打她,而男生溫柔的拒絕。我不得不思索,被虐傾向的情節反覆出現,以及壞媽媽的原型,是否強烈透露著女人渴望被救贖的意念?她們是單純希望被男人接住,還是在宣示能掌握權力的卡榫?這是我心中最大的問號。但最後這段文字讓我放下了這層懸念,「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體驗,才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你不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角度。」
⠀
不再論述了,容我引用《紐約哈哈哈》裡那段經典獨白,來為玻碧和法蘭西斯的關係下註腳:
⠀
「 是這樣的一個瞬間,就是在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派對中,你忽然對到一雙眼睛,你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不是想控制或色誘對方,而是因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在茫茫人海中,某個神祕的空間存在於你們倆之間,沒有人知道這個空間的存在。妳知道嗎?宇宙中其實有很多維度,只是我們沒有能力察覺到其他維度的存在罷了。我想,這樣的一個瞬間,這就是我所追求的關係,或生活吧。」
⠀
這緊實卻輕盈的東西,我無法斷言是友情還是愛情。至少,我有比較相信,一個人可以和前女友當非常好的朋友。
(全文收錄在《聊天紀錄》一書)
延伸閱讀:《正常人》:鹿與狗
https://reurl.cc/kVAo2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andeec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tunes download:http://goo.gl/ixKAS iNDIE VOX:http://goo.gl/611Dh 博客來:http://goo.gl/bfe4K 7/19 珊妮公主生日要請你看電影"她媽媽的公主"!!!! 現在來珊妮公主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
移動 註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輓歌詩(為錢新祖)◎楊牧
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
—— Saint Thomas Aquinas
1.
若你選擇的方向正確,站在風裏
瞭望島與石礁那些似乎就是宿昔
先驗;聖.托瑪士.阿奎納斯以及
其他,經院傳統的結構。但香港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2.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隨身攜帶一座指北羅盤,若是沒有
就攜一本講早期耶穌會教士與
羅盤演進的關係,的書,再檯頭
星斗嵯峨處思想正反閃光如最初
3.
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
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
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
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
詩人林餘佐賞析:
哀悼是人類獨特的心理活動之一,也涉及到文學創作的核心:追憶與再現。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技藝去再現、追憶掛心的人事物,其中一個迷人且魅惑的事蹟大概就漢武帝為了賓妃招魂的故事。李夫人逝世,漢武帝思念極深,這時有一位方士少翁稱說他有招魂之術,能再現李夫人的形象。於是,方士方式在宮裡裝置布幕、屏障,並剪裁少婦人影,在晚上點起燈,人影映在佈置之上,漢武帝遠遠看去,彷彿是李夫人的倩影。這個記載看似荒謬,但牽涉到文學創作的動力,也形成文學創作的類別:「輓歌」。
楊牧的創作中不少作品是屬於輓歌這類的題材,像是〈紀念覃子豪〉、〈不是悼亡:寄溫健騮〉、〈一位英國文學教授之死〉……等。這類的作品多半在追憶自己和被悼亡者的過往情誼與共同經歷的日常事件。楊牧寫於一九九六年的〈輓歌〉(為錢新祖)也是如此。在詩的開頭楊牧引了聖.托瑪士.阿奎納斯(Saint Thomas Aquinas)的句子作為引子(But by such similitudes truth is obscured),彷彿也為了學者錢新祖一生追求的志業做了註腳。楊牧在第一段寫著:
曾經看到你的哲學理念一閃而逝
那是倉促。閒適反照於我朝南的
細雨窗前,菸草,晚明,堅忍的
學業,無窮寂寥裹一顆拒不隱晦的心
這裡所描述的是楊牧心中對錢新祖的追憶畫面,錢新祖所思索、追尋的哲思,在楊牧細雨的窗前相互探照下,詩人憶起昔日的菸草與共同堅忍探求的學業,在一顆拒不隱晦的心不斷地折射出回憶來。
輓歌詩除了再現逝者與詩人的共同回憶之外,「送行」也是輓歌詩、哀悼詩常出現的敘述情景,楊牧在第二段寫著:
甚麼聲音響?海潮反覆拍擊雁鵝
藤壺的船底──彷彿這樣也等於
出發,若是乘船離開選擇黃昏時刻
當晚鐘進而取代了海潮的聲音響
楊牧在詩中發問是什麼聲音響,打破了我們的回憶,原來是海浪拍急著船底,這裡出現了「船」這個移動的物件,船意味著分離,意味著死者與生者的分隔,於是楊牧說,在黃昏時刻選擇乘船離去,以鐘聲代替海潮的聲音。鐘聲是一個警示,揭示著分離的到來,輓歌詩除了追憶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醒離去的事實。
在〈輓歌詩〉(為錢新祖)這首詩中,楊牧不斷重現錢新祖遺留下來的印象,像是哲思的辯證,於是楊牧寫著:「而我們已然失去習慣的辯論規則/試圖以沉默說服對方,無窮的冊葉/分散在書衣和引得之間,我懂得/一些你們不曾詳細說明的對,與錯」那些昔日的辯論與思考,如今早已失去了發話者,只剩楊牧一人獨自回味,於是楊牧在此又再提及試圖留下彼此過往的事蹟。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形容朋友像是「迎面而來的風」,讓自己得以飛翔、成長。於是,楊牧在面對錢新祖的死亡,最後寫著:
還不如,不如讓我陪你稍走一程
象徵,朝我們洞明雪亮的方向
這樣蹣跚搖擺,尋視此去幽黯的
前路,光明勝過宇宙創生第一個正午
陪著前行,可以看出楊牧與錢新祖的情誼,這裡的稍走一程可以看作彼此在問學、情誼、生活的延續,並且最終朝向「洞明雪亮方向」。最後楊牧將死亡提升到宇宙的創生,更意味著生命的終點以及日後延續的可能。輓歌詩的寫作除了是輓主與創作者的生前情誼之外,更有創發性的在於對輓主的身後的想像,楊牧在最後一段便呈現如此的臆想,將死亡與宇宙的創生做連結,是輓歌詩中的獨特展現。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unset-island-ship-sea-landscape-1026239/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輓歌詩 #林餘佐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移動 註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客心變奏◎楊牧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謝脁
我靜默凝視,注意
天體如何交迭從眼前經過
無窮的色彩如何充斥我微微衰弱的心
聲音在四方傳播並且愈來愈雜而強烈──
是各自競爭折射的光干涉著我?當我
聚全部精神試圖這樣將一切捕捉
將一切收攏到我的胸臆,不知道是
落寞還是哀傷,這一刻我面向
大江,遂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著風
一排枯萎的楊柳在彷彿雷霆裏低昂
而我獨立於時空相拍擊的一點
灰白的頭髮朝一個方向飄泊,隨那漸次
轉黯的天色而模糊,終於妥協
肯定一切擁有的和失落的無非虛無
大江流日夜
不要撩撥我久久頹廢的書和劍
我向左向右巡視,只見蘆荻在野煙裏
無端搖曳點頭,剎那間聲色
滅絕而宇宙感動地以帶淚的眼光閃爍
看我,將遠近所有的動力因子緊緊扣住
不讓它以那啓迪之力,以造物驅使的
情懷慫恿我,以衝刺冒險的本能
以欲以望
或者因為那一切或者
不讓我在黑暗裏歎息
在流離的,遠遠被拋棄,剝奪了
愛和關注的陰影裏哭泣:
大江流日夜
-----
詩人許嘉瑋賞析:
開篇所引句子,典出謝朓(464-499)所作〈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題材屬臨別贈答,內容則表達謝朓從人間世的離別思及自身漂泊不定的命運,不免帶有傷懷之悲。楊牧僅取首二句加以敷衍,名為變奏,蓋以謝朓客心之悲作為前理解,藉意象轉譯各種幽微曲折。欲探索楊牧於何處變奏,讀者勢必得圍繞意象展開詮釋。
此詩撰於1992年楊牧在港協助成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際。香港科大鄰近清水灣,可看見維多利亞港,海浪日夜於窗前起落應對楊牧頗有影響。長於花蓮,求學於大肚山,接著在美國東岸短暫停留後,落腳於西岸近30年,楊牧的生命幾乎都伴隨著海,起伏與漂泊更像明喻。在港期間,詩文作品多半出現水的意象,以水喻時,本為中國文學傳統常見的手法。性質恍若引子的謝朓詩句提到,透露詩人之內心情感與外在環境的交涉,正源自無限時間流中的反覆騰湧,最終趨於永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未央二字,代表內心之悲處在持續未完的狀態。當漂泊難歸故土的「客」清楚知道眼前日夜不斷奔流的江水,從未因無窮盡的悲傷暫歇,日月的升降、江水的流動,都將情感從此際推移至感官所難以抵達的,不可知的未來。個人的客居之感,於此擴及至對人生如寄的未定感,將「我」置諸全宇宙人類命運之共感中思考。
〈客心變奏〉分為兩段,從敘事的角度可知首段主動,次段被動:從我面向大江、凝視大江的各種感官體驗開篇,收束於大江乃至整個宇宙帶給「我」的刺激與反應。謝朓兩句詩分別指陳物色與情感,卻又都具有連綿不盡的「進行式」狀態(流日夜、未央),楊牧卻試圖在古典中迭轉出己意。首段可謂「大江流日夜」的註腳與延伸,「我」介入南朝謝朓的作品並闡發當代意義。主體的沉默專注,率先感受到的並非江水流速,而是天體交迭的過程。從水文到天文,視線的移動也讓從前歷史與眼前所及都成為時間的局部。無窮色彩、光線折射等句子,都聚焦於日景,夜色須至次段後半才正式成為背景。介於二者間,是髮色灰白的「我」融入逐漸模糊的灰白天空中,成為時空相拍擊的一點,將內、外空間的矛盾以感官和諧統一,讓外在遼闊廣大的具體空間與幽微難測的內在心靈相互牽引。充斥、傳播與競爭折射,不只限於視覺的觸動,也夾雜聽覺和觸覺。正因能更彼此交感,是以各種物象之「干涉」才得以被「捕捉」。
飄忽不定的風本該主動,此刻卻如同外在客觀事物受感官牽引。至於本該柔軟而有韌性的楊柳,此刻以枯萎而低昂的姿態出現,「彷彿」二字更清楚告訴讀者剛猛的雷霆並不存在,詩作裡讓楊柳低昂的其實是風,而且是面向時間巨流的敘事者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而來的。宇宙彷彿因此凝視而停滯,眼前天體、大江卻依舊保持運行狀態,所有擁有與失去並存。
第二段延續自我孤獨的點染勾勒,首尾的「大江流日夜」包圍其間的「我」,面向大江的旁觀者遂被日夜撩撥,左右環繞。「久久頹廢書與劍」固可視為詩人特質的隱喻,但書與劍無非古代知識分子的知識追求與現世實踐。書為儒者立身之基,劍為俠客仗義之器,詩作中「我」所言頹廢,彷彿謝朓面對南朝世局發展的心境。蘆荻白頭亦為敘事者之自我寫照,差別在於涉事後,本來的色彩、聲音與光線轉瞬滅絕,徒留一片黑暗以避免再次逗弄所有澎湃激昂的情懷。但敘事者既然透露自身與謝朓的差異,那麼告誡大江(時間)「不要」撩撥的表述,乃至描寫宇宙緊緊扣住所有動力因子,讓一切衝刺冒險的本能、欲望無法繼續慫恿著自己,也反面點出敘事者之心至今未放棄對理想的忻慕嚮往,只是偶爾不免覺得「微微衰落」。但最後,流動的時間依舊讓詩人從動態中力圖振作,因此才有最後幾句「不讓我在黑暗裏嘆息」等字句。
詩中無數複雜、繳繞、分歧的種種,終究依違於「我」—時空交會瞬間的一點孤獨,可視為意識和描寫意識之語言相互交涉的結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懷此刻被無限放大,被身體、文字、聲音等符號協力展演。綜上所述,知識分子在亂世中應當如何作為,可能正是洞悉「客心」如何「變奏」的重要指標。當我們理解詩歌無非抵抗,是詩人周旋於時間、記憶的憑藉,也是在造化與現實間何以自我安頓的關鍵。因此,當流離,拋棄與剝奪生命中永恆的命題,豈容在陰影與黑暗的覆蓋中哭泣?由此可見楊牧希望透過時間表達的,更趨近如何穿越晦暗不安的歷史角落,以詩歌證明人文精神的躍動昂揚。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客心變奏 #許嘉瑋
移動 註腳 在 sandeech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tunes download:http://goo.gl/ixKAS
iNDIE VOX:http://goo.gl/611Dh
博客來:http://goo.gl/bfe4K
7/19 珊妮公主生日要請你看電影"她媽媽的公主"!!!!
現在來珊妮公主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andeeChan.musicface
參加活動:"她媽媽的公主,生日約你看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231072946914699
在7/6-7/14於活動頁面留下你最真誠的話語或是最貼心的祝福,公主會挑出最喜歡的20名,被選中的人可以與她一起參加電影特映會! 快上來看看吧!
==================================================
Naive
天有天懂的風雲 就像你自有你的神韻
月有月沉溺的缺 越凝視越是看不清
雲有雲懂的秩序 就像你自有你的樂趣
風由風自由面對 我就是睜不開眼睛
Naive 是我的病 不管這種世界有沒有人了解我
Naive 是我的病 自私自悲自哀自戀自在的生活
又怎樣
公主推薦:
I Love You, John整張專輯圍繞著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特別以Naïve成為《她媽媽的公主》的電影主題曲,因為這首歌就是刻畫著關於大人的任性,個性中帶著可愛。
藝術與情色之間 就像透明蕾絲下的若隱若現移動的肌膚引人遐想
歌德小蘿莉華麗搖滾 總是美得叫人沈淪
在下論斷與註腳之前 先欣賞他們的瘋狂與美麗...
=====電影介紹:她媽媽的公主=====
法國新片《她媽媽的公主》(My Litte Princess) 7/22即將上映,此片導演伊娃‧尤涅斯科(Eva Ionesco)將自身年幼經歷拍成《她媽媽的公主》,由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Anne Madeleine Huppert)主演。
中文主題曲請來有「暗黑公主」之稱的陳珊妮跨刀合作拍攝主題曲《Naive》的MV,《Naive》也同時收錄在陳珊妮2011全新創作專輯《I Love You, Joh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樂的熱情 青春的嚮往
都在陳珊妮全新大碟 I Love You, Joh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pHXgRjzH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N6ICNpTPb_bElH3h0ftOcI6eJ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