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發展如何推?組織再造與資源分配
#專法制度保障運動發展
#改造重點仍是組織架構和資源分配
今天有幸受Kevin Lin 林義傑創辦人邀請,出席2021國是體育論壇,面對面與各位體育界先進、產業界代表,及立法院好同事們,一同討論 #運動發展部與體育專法之設立。
🔎組織改造之路要如何鋪?
虹安在論壇中提到,無論運動發展部成立與否,提升對體育的重視和資源投入都是必然目標,而任何能夠朝這個方向前進的方法都值得討論,其中當然也包括將主管機關升格的模式。當初馬政府將體委會降級成體育署,是為了併入學校的體育業務,方便完善的體育的人才培訓、與制度,但顯然的,這樣的制度似乎不是最佳解,也因此才會有了運動發展部的討論,是否再度將體育從教育體系分離出來?就像是文化部一樣,學校仍然需要教導學生文化、藝術、表演等課程,但文化部卻不像體育署一樣隸屬於教育部,而是自成一部。
不過,就如同國科會、科技部、數位發展部,這些部會的設置和轉型,最終還是要看具體的組織架構和整體資源,成立運動發展部只是個開始。現場幾位深耕體壇的選手、教練,包括 #林義傑創辦人 、 #陳詩欣教練 也都表示,重點依然該放在有多少資源可以給選手使用?這些資源該如何分配?專業教練、後勤人員的培養、福利保障等問題,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體育是國家的、運動是社會的
現場聽了各位先進們的分享,虹安深表認同,林義傑創辦人提到「體育是國家的、運動是社會的」的觀念,並分析了美國、日本、韓國、與台灣的體育制度。美國做法就是將運動這件事放在日常教育中,並將「運動事業」變成「產業」,打造出產業鏈,形成正向循環。韓國更是規定企業達到某種程度後,就要成立一支球隊,跟我國制度完全不一樣,這也帶出另外一個問題: #我國誘因不夠。
#崇越集團郭智輝董事長 長年支持一支棒球隊伍,他一年花在球隊的經費約3000萬台幣,但政府只補助約300萬,他希望體育振興條例能夠有新的抵稅制度,以10%為例,換算下來一年就有3000萬左右的抵稅,而財政部一年得稅約6、7000億,10%便是6、700億,這些錢如果挹注於運動產業,將會有大大的幫助。
其實虹安在上個會期也曾針對 #運動產業發展條例 討論修法 ,爭取「企業於申報所得稅時,得在捐贈金額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額度內,按該金額之百分之二百五十,自其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中減除」,也獲立法院朝野黨團共識,惟財政部以財政紀律為由,不同意該修法,下個會期虹安也將持續努力爭取。
另外, #勤美集團林廷芳董事長 也特別提到,「Sports」到底要翻成「體育」還是「運動」呢?其實這點也呼應到前面林義傑創辦人所提,體育是國家的、運動是社會的這個觀念。虹安認為,不論運動發展部最後成立與否、專法是否順利三讀通過、協會組織文化是否成功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將「運動日常化」,唯有當全民都將其視為習慣之後,以上種種問題才能逐漸得到重視、一一解決。
#2021國是體育論壇
#運動就是最好的疫苗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科技部 組織架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天就要跟葉毓蘭委員一起直播討論交通議題,大家有沒有什麼想問的,可以在這邊留言我搜集一下資訊(不要問一些543的什麼氣炸鍋啦)
這邊我拋出一個台灣交通的結構性問題,歡迎大家分享讓更多有實權的政治人物去補習一下台灣交通的問題有多深層,不是靠個雞巴毛縮限檢舉就能達到,就是台灣 #交通權責破碎化
首先,大家以為交通部就是管交通,從你踏出門上班中午出去吃飯到晚上去便利商店買保險套晚上要跟初音來一發都是交通部管的,其實這個觀點是錯的
交通部用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去掌管高速公路(高公局)、省道(公路總局)的建設跟管理,換句話說這兩個交通命脈是中央管理
但是到了跟大家最切身相關的市區道路,則是由與中央平行的地方政府,依據內政部營建屬的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做建設(當然也可能會參考交通部的 #交通工程規範 做調整),也就是說,要是台北市長想在南京東路亂搞一堆智障標線,交通部根本管不到,因為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不存在上下從屬關係
而中央政府少數能跟地方政府溝通交流的平台則是交通部 #道安會,每個月會跟地方政府執行一次道安會報,但是我參加過的經驗是根本流於形式,毫無監督機制,也沒有任何公眾參與,裡面有多扯呢?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
在某個縣市的快速道路曾發生砂石車追撞路肩的清潔車導致兩人死亡的案例,因為是A1事故所以照慣例主管機關如地方警局交通隊隊長、交通局處等要報告,以下是對話內容:
主席:這起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相關單位說明一下
交通隊:依據我們後續筆錄跟偵訊,該砂石車疲勞駕駛恍神,然後加上超載所以才煞車不及撞上去
主席:那請問後續對應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交通隊:我們會 #加強取締超速
火花羅:^I^%^%#&$%#&$
順帶一提,某次會議中我把高雄台17線市區路段的右轉車道是在路中央的設計給交通部高層看的時候,他們感到震驚,不理解為何會這樣設計,你就知道地方跟中央的斷層有多大了
好,回到內政部,內政部只能發佈市區道路設計規範,掌管的權限又比交通部小,但是關於建築設計中的騎樓退縮供公眾通行的部分,卻又是營建屬在管,交通部反而不太會去碰給行人走的騎樓,最多只管到 #人行道
但是不管如何,交通違規、裁罰的機制卻是建立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甚至連交通安全規則都還是附屬在處罰條例之下,所以我們沒有交通管理專業的警察說話就特別大聲了,君不見最近的檢舉縮限幾乎都是警察所發起的,事實上 #區間測速 這玩意理論上也是警政署所掌管,但是在警察長期偏向威權高壓管理的方式下,公民更難以參與警政署的運作
你看到這邊,覺得這樣的權責分散很荒謬嗎?不,還有更荒謬的!
把焦點拉回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所管轄的是市區道路跟縣道,通常又分成 #交通局 跟工務處,交通局負責管理標線、號誌、標誌,但是一但我們說要打掉分隔島座獨立左轉車道時候,很抱歉那是另一個平行單位 #工務處 的權責,如果要做實體人行道那也是工務處的工作,幹你老師有沒有很荒謬?
所以要是有一個省道跟縣道的路口要做會勘,往往就是得找公路總局、交通局,用兩套不同的工程設計規範一起來討論,如果要打分隔島卻沒有找到工務處的話,很抱歉這次會勘無法決議
更不用說很多地方政府的道路還會往下分發給鄉公所、鎮公所、水利處什麼洨的做代管,這些人更沒有什麼交通專業,我再講一個我會勘遇到的例子:
那是我跟陳光軒、曾玟學、黎煥強三位議員討論路側違規停車擋住支線視野問題,我建議在路口處用槽化線配上棒棒糖來做強制性質的設施,結果來的鎮公所承辦跟我說: #槽化線有規範的不能隨便畫
幹林老師不想做就不想做,拿法規壓我?我當下問他哪一條規範說不能做他也講不出來
好啦,最後再提一個最荒謬的,就是科學園區,科學園區的道路是科技部管理,我不知道他們是用哪一條設計規範去設計交通工程,但是總之科學園區的道路地方政府管不到,議員也沒權力質詢,如果辦會勘也要看科技部科管局要不要屌你,他們有權利不出席的
然後地方的科學園區交通如果要有實質的審查質詢,得出動到立法委員,但是如果是一個不分區的交通委員,我他媽怎麼會知道竹南科學園區的科專二路路口有什麼屌問題?
以上,就是火花羅投入交通改革的系統幾年之間,看到的台灣交通的深層問題,如果這種荒謬的組織架構不改革,你台灣交通搞一百年也不可能超英趕美,永遠只能在淺層的代轉區該畫設在哪裡上面打轉
因此,我很希望行政院底下能夠比照客委會、海委會的方式建立一個能夠橫向整合交通部、科技部、內政部的交通監管單位,才不會現在一人一支喇叭,各吹各的調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bzYaDX
按讚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WENMDe
聽聽我們的Podcasth:https://reurl.cc/g86pDL
歡迎大專院校公司行號邀約道安講座
贊助我們一起為交通努力:
https://pay.firstory.me/user/corgimoto
買一張貼紙代表你與我們站在一起 :
https://shopee.tw/rso3na?smtt=0.0.9
==================Podcast==================
火花羅的podcast『公路漂流』開張啦!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g86pDL
Spotify:https://reurl.cc/R6eEqg
KKBOX:https://reurl.cc/DvlLjj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ZQVqea
SoundOn:https://reurl.cc/a5d8L3
延伸閱讀:
圓山八掛陣機車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結界
http://sparkmoto.piee.pw/3cfh8u
蘇花改通行機車敗訴,法官你有事嗎?
http://sparkmoto.piee.pw/3a89f9
揭露謊言!蘇花改長隧道最科學分析!
http://sparkmoto.piee.pw/3afb6l
台灣圓環一國五制,超越世界奇觀
http://sparkmoto.piee.pw/QJP3Y
科技部 組織架構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府推動資訊科技、智能發展到數位匯流,成立數位部會的原構想應是有助於台灣數位轉型、建立智慧政府及智慧應用服務,但因組織架構不明,讓外界憂心忡忡,深怕數位發展部的成立,不是加大轉型力道,反而成為政府仗恃數位工具,對媒體干預新聞自由,進而監控言論自由。>
數位發展部被行政院視為組織改造的亮點,蔡英文總統揭露,數發部將橫跨「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及傳播」等5大領域,如此包山包海的超級部會,至今架構未明,尤其傳出將以通傳會(NCC)為主體,更引發外界質疑究竟是數位發展,還是數位監控?
去年至今,包括前後任科技長部長陳良基、吳政忠、NCC主委陳耀祥都曾被詢及數位發展部的內涵,但沒人說得清楚。據傳將以NCC為主體,讓外界質疑,負責資訊、通訊監理及有關廣電證照核發的獨立機關職權,在華麗轉身,變成為數位發展部後,從此不獨立。
倘若數位發展部真是以NCC為主體,結合科技部、行政院資安處等單位成為二級機關,首長將由行政院指派,不必經由立法院同意,任何政黨執政,都可以把手伸入監管媒體,政府組織改造,豈可輕忽外界合理的質疑。
資安一把抓 別淪全民公敵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826000476-260118
政院組改 考量網路世代需求 科技部NCC整合 組建數位發展部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826000439-260119
維持獨立性 數發部不該納入NCC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826000469-2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