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週日,我們來聊聊「#長笛延伸技巧」Flute Extended Techniques
⏰ 每個禮拜天,晚上9:30,長笛玩家工作室都會發表一篇關於長笛的文章,把我對長笛的知識和熱愛透過文字,傳遞給大家。
▬▬▬▬▬▬▬▬▬▬▬▬▬▬▬▬▬▬
【長笛延伸技巧大全 Flute Extended Techniques】
重點總整理:
❶ 泛音
❷ 微分音
❸ 滑音
❹ 雙音(複音)
❺ 花舌
❻ 哨音
❼ 呼嘯音
❽ 風聲
❾ 擊鍵音(打鍵音)
❿ 止舌音
⓫ 邊吹邊唱
⓬ 色彩顫音
⓭ 循環呼吸
⓮ 口技音
以上長笛延伸技巧簡略版的14個技巧,你有看過幾個名詞?又已經學會了多少延伸技巧呢?
- - - - - - - - - - - - - -
🔎 "由低音的指法來做音色練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方法,事實上,它是令嘴唇周圍的「輪匝肌」更為強壯。在法國長笛學派中,「泛音」是個古老的技巧,無疑地,也是「法式」音色由來的主因之一。" by Pierre-Yves Artaud, Harmoniques
🔎 滑音雖然無法像長號那樣輕易的滑動,但通過指法上的設計,我們依然可以創造出一系列有趣的滑音效果。
🔎 「複音」可以創造的聲響效果絕對會是單音的兩倍,有和聲的搭配聲音得質馬上就會獲得量的改變。比如說,在 Ian Clarke 的這首The Great Train Race 當中,就將火車的「哺哺聲」塑造成雙音的模式,是不是很有趣呢?(譜例請參閱文章連結)
🔎 「花舌」應該是到了高中以上就會用到的曲目技巧,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花舌的基因,類似於語言的天份,如果有學過法文、西班牙文,就很自然的會使用花舌了。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學會花舌,就像語言一樣,用「聽覺」去模仿,讓「身體」去感受,會比我教你一百種方式來的有效又穩定。
🔎 試著揣摩「風」的感覺,人工樸實穩定的風、自然吹拂的風、颶風、暴風雨的風、陽光燦爛的風…
🔎 掌握了如何游刃有餘的控制「哨音」,對於高音的細膩呈現也會非常有幫助。
🔎 當你遇見「擊鍵音」時,試著用情緒、用生命去詮釋牠那不安逸的內在,傳遞出生命的意義。
🔎 當我發現有些學生居然從來沒有「邊吹邊唱」這樣吹過時,真的是嚇了我一大跳。沒想到小時候的玩樂遊戲變成了一個正式的技巧,讓我不用從頭再學一遍!
🔎 色彩顫音的指法其實有非常多不同的組合,每一個組合的效果都有細微的色彩變化,你也可以自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 學習「循環呼吸」已經不是有沒有這個必要的問題,而是你做不做得到,有沒有勇氣突破現有的框架,去學習一套精深的呼吸藝術,幫助你的表演藝術層次更深入、更內斂,同時也能更真實的表現自我。
🔎 一次發出兩個以上的聲音,在現代長笛的應用上已經不算陌生,之前的「複音」以及「色彩顫音」就已經大量的使用這個技巧在長笛的演奏上。Beatbox Flute 結合長笛的聲音同時發出旋律與節奏的聲響,是21世紀突破性的現代長笛演奏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在音樂院傳授這個技巧,因為學生非常想學啊,教授不練都不行!
- - - - - - - - - - - - - -
以上就是本期【長笛延伸技巧大全】的重點整理。
▬▬▬▬▬▬▬▬▬▬▬▬▬▬▬▬▬▬
資訊量很大,需要吸收再轉化,雖然現在大家喜歡看影片,但我深知文字更是另一層次的力量。我不想只是提供知識,更希望能提供心靈上的幫助和扶持,沒有人需要獨自一人度過所有難關,除了學習長笛、學習音樂,也學習面對人生難題的態度💪。
我常常覺得想說的話說不完,平常上課或交流的時間很有限也只能盡量精簡。
✍️ 我把我的想法寫在文字裡,那是靈魂的深度,是文字的刻度,當然我也計劃把所有的東西都拍成影片,就像我說過的,我希望不只是課程或知識型影片,還是能夠提供心靈補給的影片,透過畫面傳遞更深刻的力量。
▬▬▬▬▬▬▬▬▬▬▬▬▬▬▬▬▬▬
最後別忘了,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也請你來我的網站逛一下,看看文章、看看我的推薦清單,看看我的創作作品,有機會 🎼 買一些樂譜、⚙️ 長笛配件、❤️ 請我喝杯咖啡,幫助我持續經營創作,為大家建構更優質的長笛教學網站!
支持長笛玩家繼續創作:點選支持贊助!https://p.ecpay.com.tw/0F1165A
本文連結:
https://myrflute.com/flute-extended-techniques
國外笛友請點擊這裡請我喝杯咖啡:Buy me a coffee!
https://www.buymeacoffee.com/flutegamer
#FluteExtendedTechniques #長笛教學
#長笛玩家工作室 #長笛玩家 #flutegamer #flutetutorial
禮拜天的由來 在 Germany x Taiwan 阿哩沙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父親節
#德國是在五月
#耶穌升天的日子
補一下禮拜天的貼文
其實我家沒在過父親節
只過生日和母親節
因為對德國人來說,
父親節就是出去跟朋友喝醉
通宵再回家,
阿班說他老了,體力不支....
無法再這樣過。
我跟他說因為中文88的諧音
所以是台灣父親節的由來
他說在德國就不一樣,
因為德國88的諧音像HH
那跟希某人的口號縮寫很像,
有納粹的意味,
是不是很妙?!
所以這天還是單純祝在台灣的爸爸
父親節快樂就好...
而且對我來說
要慶祝母親節和父親節的主要意義
都是希望遠在台灣的爸媽
平安健康比較重要啊,愛你們。
#想念爸媽 #思鄉 #德國生活
#德國文化大不同 #台灣 #德國
#阿哩沙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happyfathersday #fatherandson
#grandpa #mybabies #hubby #instakids
#lifeingermany #alisasdiary
最新動態都放IG喔
來追蹤吧
www.instagram.com/alisang
禮拜天的由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晚做了上海排骨菜飯。
那是我家頗常吃的客飯。一家人還同住一個屋簷下時,通常在禮拜天,家事工休息,爸爸就用此肉菜兼備的組合,快速餵飽我們。
菜飯的由來,據說是清末上海碼頭工人的苦力飯,其時上海成通商口岸,碼頭附近的小販用最便宜的青江菜加在有鹽的飯中烹煮。我家做的菜飯,也是如此輕簡隨意,青江菜炒熟後加入電鍋裡與白米同煲,嗶一聲按鍵即可不理。菜的青味,是充分入到飯裡頭了,翠綠卻也跟著流失萎凋,飯粒襯著土黃,不甚好看。
我們卻人人喜愛這加味的飯,並且,一定要配上炸排骨。印象中,爸爸是用醬油、糖、胡椒、米酒、太白粉醃製,炸前不另外上粉,是濕炸。
說來汗顏,我從來沒有自己完成過排骨菜飯。疫情中,本想趁機練練從小吃到大的菜色,卻有各種插隊延宕,以及食材採買的問題。藉口很多啦。但你說,青江菜、豬排、白米能有什麼藉口?冷凍庫還存著過年時沒用完的金華火腿!
我這輩人嘗試做菜,除了參考實體食譜,也會網路查詢與觀看影片。我的目標是,做出菜色不黃的菜飯,以及接近爸爸做的炸排骨。
挑選食譜也要貨比三家,我查找的工夫,不亞於選購一台最合用的空氣清淨機。我先看香港烹飪名家「陳家廚坊」陳紀臨、方曉嵐的作品,手邊剛好有幾本,發現他們確實不炒菜,只是在飯煮熟後把切碎的、尚生的青江菜拌進去「焗三分鐘」,便青翠清脆;他們也強調要有豬油,那是陳紀臨的父親、知名食家「特級校對」的堅持,確有道理—油脂能抵銷青臭味,更香口。他們在食譜中要讀者準備肥豬肉粒來煉豬油,豬油渣最後撒在飯上;生米要與豬油、蒜蓉同炒,才入電鍋烹煮,米飯收水時加進鹹肉片煮到飯熟。
再查查網友諸君的說法,凡是用培根替代鹹肉的、加了洋火腿的、混入蘑菇的,直接用熟飯在鍋裡炒的,通通被我畫叉。倒是看見詹姆士撒鹽速醃切碎的青江菜,我覺得甚好,但不學他下鍋炒,只是為了去除青臭味,也讓脫水的菜味道更濃些。
至於炸排骨,加了蛋液的,沒用醬油醃的,我一律跳過。發現《食貨誌》的做法最接近我家版本,一塊排骨配一大匙醬油、一大匙紹興酒、一瓣蒜頭、少許糖、一大匙太白粉,我捨棄五香粉改以胡椒粉。
菜飯我又截長補短。不煉豬油,但有現成的雞脂,我拿來炒金華火腿末(要有肥皮!)與蒜末,炒出香味後,加入生米同炒,再入土鍋加水開火,就像煮白米飯一樣。飯煮好了,才加入用鹽略醃過、擠掉水分的青江菜絲,拌勻再悶三分鐘。
忘了說,米不要用短梗米,切勿以為高雄139號或日本越光米是上選。請使用直鏈澱粉高、口感乾鬆的秈米。黏Q的菜飯很不對勁。
今晚的上海菜飯,我與先生一致認同大成功!鹹鮮悠悠,清脆絲絲,粒粒纖長的米飯裹著微微脂香,入口爽朗又有味,而且,菜綠肉紅。
炸排骨,我想我不該用小的鑄鐵平底鍋炸,雖是深鍋,但我沒放太多油,想用半煎炸的方式,上了醃料的排骨直接觸及鍋底卻易焦,邊緣黑了一圈。疫情中,我對炒東西比較熟稔了(中華炒鍋被我用成不沾鍋!),炸東西是接下來要攻克的。
排骨的味道倒是頗佳,鹹甜適中,醬香四溢,肌嫩軟柔。在美福食集買的伊比利帶骨豬排,拍扁了很堪用。
我將今晚的實驗結果一一報告給家人— 打電話給在台北的爸爸、Line給在香港的妹妹、微信給在上海的媽媽。一一收到他們的讚許。
一家人散不了。有食物就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