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變數最大的德國聯邦大選,對德國能源轉型政策的影響是...?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4年前我即將到德國讀碩士的時候,德國舉行了一次聯邦大選,最後梅克爾領導的基民/基社聯盟,得以和社民黨繼續執政4年,而綠黨當年則僅拿到不到9%的得票率,比左派黨還少,氣候變遷似乎成了被邊緣化的議題。
詭譎多變的執政組合可能
當時,誰也沒想到在經歷Hambach森林等眾多煤礦廠開發抗爭、除煤時程討論、氣候罷課等等重大事件後,綠黨在這4年的支持度有了爆炸性的成長(詳可見https://bit.ly/38Mb6Co)。到今年年中為止,綠黨的支持度都一直緊追在基民/基社聯盟之後,偶爾還能反超成為支持度最高的政黨。
不過,隨著9月底大選將至,策略性投票的選民陸續歸隊之後,目前民調顯示的是史上變數最大、可行執政組合最詭譎多變的一次聯邦大選:按照目前的支持度換算,沒有任何兩個政黨能夠單獨組成執政聯盟,可行且在邦政府層級出現過的執政聯盟包括:由社民黨、綠黨、左派黨組成的紅紅綠聯盟,以及由基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的牙買加聯盟;其他前所未聞的可能性還包括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聯盟,由社民黨、基民黨、綠黨組成的紅黑綠聯盟,以及基民黨、自民黨、另類選擇黨組成的禁忌聯盟等等排列組合(這根本是高中數學經典教材?)......讀到這邊大概可以想像,目前德國社會上對這次選舉的討論風向,有多繁雜而混亂。
對能源轉型的影響?
根據能源轉型智庫Agora Energiewende(https://bit.ly/2WWSWLZ),新政府在執政百日內必須確立的氣候政策包括:對化石燃料和高碳排產業的轉投資、宣布2030年以前電力部門全面除煤、宣布2045年以前全面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制定政策以讓陸域風能設置速率提升至目前的3倍、加速離岸風能建置、制定政策讓太陽能在2030年以前成長為目前的3倍等等。
綠黨和左派黨是目前所有政黨當中,提出的氣候與能源政策最符合前述建議的兩個政黨(https://bit.ly/3jKy9DY)。比如說,同樣和綠黨提出2030年全歐電力部門除煤的,只有左派黨;兩個政黨也同樣訂出2030年全面禁止新燃油車上路的時程;左派黨在氣候中和的期程制定得比綠黨前面(2035年),綠黨則有電力部門達成100%再生能源的具體時程(2035年)的條件下,相對應的氣候中和時程(「20年以內」)。不過,由於左派黨有些地方勢力支持德俄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二號的興建,這會不會讓左派黨若果執政後,在燃氣轉綠氫議題陷入兩難,是筆者的一大疑慮。
另一方面,目前支持度最高的兩個執政黨,基民/基社聯盟和社民黨,都沒有打算提前德國國內法定除煤時程(2038年)的打算,也沒有加速2030年以前綠能設置的具體承諾。基民/基社聯盟本次大選主要政治人物在氣候議題上也屢屢失職/失言:他們的總理候選人Armin Laschet身為北威邦首長,該邦在七月下旬極端天候事件造成的洪患中災情慘重;他的重要左右手Friedrich Merz則在日前表示歐盟碳邊境稅的計畫「毫無道理」(https://bit.ly/3jN7RBk)。
這麼看來,綠黨近期支持率的小跌,對於德國能源轉型政策的未來有些微不利(對德國的台灣政策亦同,因為綠黨算是德國國會中對台灣最友善的政黨)。不過,和4年前相比,綠黨這次的得票率可望成長到原本的兩倍,這已經能替德國國會注入更多關於能源轉型的聲音;更重要的是,環境與氣候議題仍是德國人心目中德國最重要的議題(https://bit.ly/38KW0gJ),因此長期來看,可以預期各個主流政黨受此大時代氛圍影響,將繼續走向更積極的氣候政策(為反而反的抗議型政黨另類選擇黨除外;附帶一提,它是德國國會六個政黨中唯一高舉擁核擋綠口號的政黨)。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禁忌森林邊緣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村」是大馬華人重要的集體記憶,卻仍是官方歷史敘事的禁忌】#精選書摘
馬華作家梁金群的筆下《野村少女》的「野村」,其實就是英國殖民政府的產物「新村」。當時設立是為將森林邊緣的華人居民遷移到新村內集中管理,並隔絕華人民眾與馬共之間的關係,避免民眾提供情報給馬共成員。
至今,「新村」對大馬政府仍是未能處理的禁忌,但它卻是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重要的集體記憶,應證了上一代馬華人曾經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野村少女 #新村 #馬來西亞華人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
禁忌森林邊緣 在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暴民陰謀論」殺死了防疫醫療團:伊波拉疫情前線的絕望罷工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新聞吧
來自👇👇👇👇
https://www.google.com.tw/…/global_v…/amp/story/8662/3776066
「全心對抗致命病毒傳染的人,卻得遭受陰謀論的『醫療暴力』?」非洲中部、國內戰亂頻仍的「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正遭遇人類史上第二嚴重的「伊波拉疫情大爆發」。但當前線病況已進入「全境擴散」的崩潰邊緣時,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疫區的跨國防疫醫療團,卻不斷遭遇「疫情陰謀論」的暴力威脅——大批受到假新聞煽動的暴民,不斷對防疫據點發動攻擊;在上周五,甚至殺害了WHO派遣的防疫專家。於是在內憂外患的包夾之下,灰心心死的伊波拉防疫團隊,24日也在疫情前線發動了示威抗爭:他們要求國際社會與剛果政府「擔保醫療工作者最基本的安全」,否則將自5月1日起全面罷工,任憑防疫工作隨謠言陰謀論一併毀滅。
相關報導在這裡👇👇👇👇
https://www.who.int/…/19-04-2019-who-ebola-responder-killed…
https://www.npr.org/…/the-doctor-killed-in-fridays-ebola-at…
https://www.google.com.tw/…/c4b5ce60-62bd-11e9-bf24-db4b9fb…
上星期五
有位WHO派駐在剛果的傳染病學專家Dr Richard Valery Mouzoko Kiboung
被闖入防疫醫療團醫院的暴民們殺死了
為什麼暴民要攻擊防疫醫療團?
還殺掉自願深入疫區的醫師?
這些醫護人員不是去幫助他們的嗎?
=======================================
在這篇裡面有不錯的整理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摘錄自
4/26(五) 【敏迪選讀】-手機裡的國際新聞台
https://line.me/R/ti/p/%40qpr0052b
*非洲傳統
伊波拉最一開始是出現在動物身上,而非洲仍有打獵的習慣
人們在森林中找到的動物屍體為食
還有,非洲的喪葬習俗中有個「清洗大體」的儀式
但伊波拉患者的屍體仍然帶有病毒
所以政府和防疫組織一直在倡導停止這些傳統行為,引發民眾反感
*陰謀論
圍堵疫情的第一步是將患者送到醫療中心接受隔離與治療,
但是因為伊波拉的死亡率實在太高,被送去的人通常都回不來
而且人們不明白為何好端端的人進入隔離中心後,出來卻是身體變色、七孔流血的屍體,
加上伊波拉患者的屍體仍然帶有病毒,醫療人員禁止家屬接觸死者屍體,使得患者家屬對醫生更加不信任。
最後這些不信任集結成一個個荒謬的陰謀論,人們心中的防疫組織變成惡靈古堡中的保護傘公司,邪惡且恐怖。
「這些外國醫護只想要靠『防疫』賺錢!所以這些醫護人員根本打算靠控制伊波拉疫情,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地位、才能繼續發財。」
=======================================
蠻悲哀的
大家一定覺得好奇怪怎麼可能這樣對不對?
實在不可思議
但是
我必須說
這真真實實的就這樣發生了
恩恩
你覺不覺得其中這些邏輯跟在現實社會中每個角落所正在發生的有87分像🤔🤔🤔
認知
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各位同學不要笑
其實我這兩年開始寫粉絲專頁以來(哇不知不覺已經寫了快兩年我的老天鵝🙄)
一直也有這種感覺
談論坐月子時的一些奇妙習俗是這樣
談論可不可以吃冰的科學觀點時也是這樣
談論某些奇妙飲食禁忌的時候也是這樣
在有自我堅定頑固信仰認知的人士眼中
我們就是女巫(笑)
或許
哪一天
我也會被當成中世紀的女巫被吊起來燒了呢(再笑)
向所有還願意在第一線努力對抗無知與魔鬼的工作人員致敬
新同學看這邊
懶人目錄整理在這裡唷(雖然裡面還是很多不過正好假日加減滑一下)👇👇👇👇
https://drsu.blog/category/產後/媽咪煩惱與坐月子迷思/
https://drsu.blog/category/孕期與產前/懷孕迷思/
禁忌森林邊緣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