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郎電影徵信社
【從神經喚術士到銀翼殺手:隱身在Cyberpunk大霹靂中的香港】
為Cyberpunk經典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設計2019年未來景觀的知名工業設計師Syd Mead趕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過世,連同11月過世的美術設計Lawrence Paull以及7月過世的男演員Rutger Hauer都先後登出了2019年。這一切似乎急著想提醒我們:2019已經成為歷史,而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終於超越了《銀翼殺手》的科幻時間線。
不過《銀翼殺手》當年在香港(和台灣)上映時用的片名其實叫做《2020年》,也就是說2020年的我們到底跳出這條Cyberpunk時間線了沒,恐怕還不能太早下定論。
去年8月,我們還沒追上《銀翼殺手》時間線的時候,Twitter上某個用戶張貼了一段影片,內容是關於香港街頭的反送中抗爭者如何運用雷射來干擾監視器的人臉辨識軟體。發文者標註了Cyberpunk之父、《Neuromancer 神經喚術士(另譯:神經漫遊者)》小說作者William Gibson的Twitter帳號,問他說:「請問這算是一種Cyberpunk嗎?」
沈迷社交軟體(不意外)的71歲小說家本人火速在Twitter上回覆了該問題:「如果這不算Cyberpunk,什麼才算?」
從Cyberpunk這個科幻文學類型開天闢地以來,經常在各種小說(如《神經喚術士》)、電影(如《銀翼殺手》)和動漫(如《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中假扮其他科幻城市的香港,過去一年似乎卡在一個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混沌地帶。換個佛家術語,我們可能正處在一種中陰身的微妙狀態。
著名科技雜誌《Wired 連線》1993年剛剛創刊沒多久時邀請William Gibson寫了一篇新加坡遊記,沒有料到該文隨後引發軒然大波:
「新加坡完全一絲不苟。你可以想像它就好像是用膠囊包住一個亞洲版的蘇黎世,並且把它放在馬來西亞的腳邊那樣;膠囊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裡頭的每一個人就好像活在類似迪士尼樂園之類的地方。只不過是個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他在文章中如此形容乾淨得令人害怕的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對這篇專欄大為光火,不僅指名批評作者,隨後還查禁了《連線》雜誌。
新加坡對Gibson來說乾淨得不像是真實世界(他另一次將新加坡樟宜機場比喻成一種不真實的VR體驗)。真正的城市總是建立在新舊並陳的混亂秩序之中,比如LV旗艦店與庶民小吃攤緊鄰的香港。
為什麼Ridley Scott《銀翼殺手》中的未來洛杉磯長得更像香港的九龍城寨?為什麼押井守《攻殼機動隊》中的某未來日本城市其實在香港取景?為什麼William Gobson《神經喚術士》中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城在書封上的形象卻是香港的街景?
因為地球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更符合Cyberpunk的命題。狹窄的土地上塞滿來自四面八方的七百多萬人。在21世界中國其他城市開始瘋狂蓋高樓之前,香港的城市景觀早就填滿了絕無僅有的高樓林立的驚人畫面。
William Gibson主張城市和網路一樣是一種科技,也是人類之所以有別其他生物的關鍵,他說:「對我來說網路就像城市一樣,是人類生存所在的必需」。《無間道》、《銀翼殺手》和《The Matrix 駭客任務》等等電影的經典場景都發生在屋頂,不是一件巧合。垂直城市本身就是一種「虛擬」,在沒有土地的地方讓你產生一種住在土地上的錯覺,而人跟人真正可以交流互動的地方不再是真實土地,而是虛擬出來的天台。香港的大樓就是一種Cyberspace,一種「數十億使用者所想像的共同意識、所體驗的日常生活」。
至於大樓跟大樓之間的夾縫,則被瘋狂資本主義的貪婪代言人——廣告看板給全面攻佔。
《銀翼殺手》滿天摩天大樓和廣告看板的場景,能參考的真實城市除了香港之外所剩無幾(東京冒出張牙舞爪的摩天大樓的年代還要再晚幾年)。《攻殼機動隊》的美術設計竹內敦志也說廣告資訊氾濫是他們選中香港成為故事背景的原因。
於是滿天資訊瀑布流的畫面讓我們再度回到《神經喚術士》那句經典的開場白:
「港口上方的天空是電視收播頻道的顏色。」
下文還有Edward Snowden回憶錄和另外一本Cyberpunk經典《潰雪》中的香港,還有石井聰互沒能拍成的九龍城寨科幻電影......全文刊載於付費訂閱媒體端傳媒,請賞文字工一口飯吃。全文由此去:
http://bit.ly/37tlY5C
「神經喚術士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重新闡述生命的文學開端威廉‧吉布森- 精華區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神經喚術士- 宥影評Yo s Movies World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CP] 有人看過小說《神經喚術士》嗎? - C_Chat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CP] 有人看過小說《神經喚術士》嗎? - C_Chat - BFPTT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好雷] 2021年的現在,我們不需要再一部《駭客任務》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CP] 有人看過小說《神經喚術士》嗎? -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Re: [問題] 請推薦一些科幻小說- boo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Re: [問題] 有沒有科幻皮愛情骨的小說? | PTT Uncovered 的評價
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葉郎電影徵信社
【從神經喚術士到銀翼殺手:隱身在Cyberpunk大霹靂中的香港】
為Cyberpunk經典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設計2019年未來景觀的知名工業設計師Syd Mead趕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過世,連同11月過世的美術設計Lawrence Paull以及7月過世的男演員Rutger Hauer都先後登出了2019年。這一切似乎急著想提醒我們:2019已經成為歷史,而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終於超越了《銀翼殺手》的科幻時間線。
不過《銀翼殺手》當年在香港(和台灣)上映時用的片名其實叫做《2020年》,也就是說2020年的我們到底跳出這條Cyberpunk時間線了沒,恐怕還不能太早下定論。
去年8月,我們還沒追上《銀翼殺手》時間線的時候,Twitter上某個用戶張貼了一段影片,內容是關於香港街頭的反送中抗爭者如何運用雷射來干擾監視器的人臉辨識軟體。發文者標註了Cyberpunk之父、《Neuromancer 神經喚術士(另譯:神經漫遊者)》小說作者William Gibson的Twitter帳號,問他說:「請問這算是一種Cyberpunk嗎?」
沈迷社交軟體(不意外)的71歲小說家本人火速在Twitter上回覆了該問題:「如果這不算Cyberpunk,什麼才算?」
從Cyberpunk這個科幻文學類型開天闢地以來,經常在各種小說(如《神經喚術士》)、電影(如《銀翼殺手》)和動漫(如《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中假扮其他科幻城市的香港,過去一年似乎卡在一個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混沌地帶。換個佛家術語,我們可能正處在一種中陰身的微妙狀態。
著名科技雜誌《Wired 連線》1993年剛剛創刊沒多久時邀請William Gibson寫了一篇新加坡遊記,沒有料到該文隨後引發軒然大波:
「新加坡完全一絲不苟。你可以想像它就好像是用膠囊包住一個亞洲版的蘇黎世,並且把它放在馬來西亞的腳邊那樣;膠囊中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裡頭的每一個人就好像活在類似迪士尼樂園之類的地方。只不過是個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他在文章中如此形容乾淨得令人害怕的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對這篇專欄大為光火,不僅指名批評作者,隨後還查禁了《連線》雜誌。
新加坡對Gibson來說乾淨得不像是真實世界(他另一次將新加坡樟宜機場比喻成一種不真實的VR體驗)。真正的城市總是建立在新舊並陳的混亂秩序之中,比如LV旗艦店與庶民小吃攤緊鄰的香港。
為什麼Ridley Scott《銀翼殺手》中的未來洛杉磯長得更像香港的九龍城寨?為什麼押井守《攻殼機動隊》中的某未來日本城市其實在香港取景?為什麼William Gobson《神經喚術士》中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城在書封上的形象卻是香港的街景?
因為地球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更符合Cyberpunk的命題。狹窄的土地上塞滿來自四面八方的七百多萬人。在21世界中國其他城市開始瘋狂蓋高樓之前,香港的城市景觀早就填滿了絕無僅有的高樓林立的驚人畫面。
William Gibson主張城市和網路一樣是一種科技,也是人類之所以有別其他生物的關鍵,他說:「對我來說網路就像城市一樣,是人類生存所在的必需」。《無間道》、《銀翼殺手》和《The Matrix 駭客任務》等等電影的經典場景都發生在屋頂,不是一件巧合。垂直城市本身就是一種「虛擬」,在沒有土地的地方讓你產生一種住在土地上的錯覺,而人跟人真正可以交流互動的地方不再是真實土地,而是虛擬出來的天台。香港的大樓就是一種Cyberspace,一種「數十億使用者所想像的共同意識、所體驗的日常生活」。
至於大樓跟大樓之間的夾縫,則被瘋狂資本主義的貪婪代言人——廣告看板給全面攻佔。
《銀翼殺手》滿天摩天大樓和廣告看板的場景,能參考的真實城市除了香港之外所剩無幾(東京冒出張牙舞爪的摩天大樓的年代還要再晚幾年)。《攻殼機動隊》的美術設計竹內敦志也說廣告資訊氾濫是他們選中香港成為故事背景的原因。
於是滿天資訊瀑布流的畫面讓我們再度回到《神經喚術士》那句經典的開場白:
「港口上方的天空是電視收播頻道的顏色。」
下文還有Edward Snowden回憶錄和另外一本Cyberpunk經典《潰雪》中的香港,還有石井聰互沒能拍成的九龍城寨科幻電影......全文刊載於付費訂閱媒體端傳媒,請賞文字工一口飯吃。全文由此去:
http://bit.ly/37tlY5C
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神經喚術士- 宥影評Yo s Movies World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若完全剝除小說中的世界觀、各種想都想不到的設定,其實這就是一個帶有偵探懸疑色彩的冒險故事。 如果要跟不熟悉的讀者簡單形容的話,你就想成電影【 ... ... <看更多>
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CP] 有人看過小說《神經喚術士》嗎? - C_Chat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CP]有人看過小說《神經喚術士》嗎?@c_chat,共有16則留言,5人參與討論,5推0噓11→, 要是聽到或看過.動漫畫《阿基拉》,或是電影《銀翼殺手》, ... ... <看更多>
神經喚術士電影 在 重新闡述生命的文學開端威廉‧吉布森- 精華區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SF 看板]
作者: bucklee (alessio) 看板: SF
標題: 重新闡述生命的文學開端 威廉‧吉布森
時間: Sun Dec 10 07:14:29 2006
重新闡述生命的文學開端 威廉‧吉布森
https://udn.com/NEWS/READING/REA3/3640843.shtml
【聯合報/李家沂/報導】
2006.12.10 04:55 am
科幻小說界的重要指標,世界知名科幻小說三大書獎:雨果、星雲及菲力普‧狄克,1985
年首開先例,頒給同一部小說:威廉‧吉布森的Neuromancer (《神經喚術士》)。今日
廣為使用的cyberspace「符控流域」一詞,實源自此書。一種歷史的標定約莫因此而劃分
出來──Cyberpunk,描寫未來的小說子文類,由此始動,開創了書寫未來的新類型。
吉布森的《神經喚術士》出版後十年,世人才得以在日本導演押井守1995年的動畫電影《
攻殼機動隊》中,庶幾瞥見書中描寫,以神經接著連網,光與電子奔馳的資訊世界雛形。
今天,距離吉布森完成《神經喚術士》已二十多年,網路在圖形瀏覽器與各項系統的進展
配合下,終於取得突破性普及率,但網路仍停留在仰賴鍵盤、滑鼠、螢幕等「低階」人機
介面才能引入的層次。
成書於1996年的《阿伊朵》(I-doru),以九龍城寨為背景幻化而成的精神象徵,可視為
吉布森《神經喚術士》虛擬世界的實踐。其所勾勒出的世界輪廓,至今仍超越十至二十年
。數位如此的今日世界,不過正照著《阿伊朵》書中描寫的道路,緩步推進至朝向未來的
半途:興盛的八卦扒糞、媒體和視聽娛樂產業,虛擬的不安、科技焦慮與移動抽離的時間
感。陰沉敏感的寫作風格,賦予他所創造的未來世界有著早年黑色犯罪小說的晦暗美感,
反叛、顛覆、格格不入的既定社會角色,從幽暗底層社會流轉至幻覺的虛擬空間,將發端
於眼前世界的人文科技現象,綿密推至詩意而頹廢的未來,冷靜暗示出寓言式的希望與生
機。再也沒有繁冗的裝備、平鋪直敘的好萊塢劇情和爆炸性視覺高潮。生命與存在的人文
科技價值思考是主幹,文字與文學僅是延伸遍布的知覺,娓娓編織支撐起種種,如同吉布
森不斷的敘述──縝密交織的世界樣貌。
這就是威廉‧吉布森──極具爭議的文學性與未來描寫。
其實談描寫未來小說能如何正確預示未來,並無多大意義。預示準確的小說,不見得有文
字架構可讀性。但吉布森的出現,的確使描寫未來世界的文類出現新可能。就閱讀層次而
言,他的小說難以迅速結構認知。可以想見二十年前的讀者,拿起吉布森小說的第一反應
:高度困惑。世界設定並非當時蔚為主流的「太空史詩」,內容無所謂動作高潮,節奏更
是難以忍受的慢,即使讀完也不甚瞭解他想表達什麼。接著是文體:存在感強烈的吉布森
文體;時而詩意,時而破碎,世界深邃,色調冷冽,情報密度極高,時間維度卻又與我們
所生存的時代接近,近到不過就像從眼下的滑鼠與螢幕,再往外(或往內)延伸一點即可
觸及,一個可以想像卻又難以思議的世界。
1985年以降,威廉‧吉布森陸續完成數量不多的作品。他所想像的世界設定,及其中關於
人存在樣態的種種可能,大概會讓他自己與他的讀者永遠感到困惑。因為那樣的未來,實
在近到讓人無法不感受到那種困惑的急迫性。然而會讓人困惑的小說,即使「難」懂,卻
同樣讓人難以輕易的消費掉,況且,如此迷人。
【2006/12/10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1.20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1.2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