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1640627496/posts/10218984749123276/?d=n
1981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Richard Cyert 聽說他們學校統計系有位助理教授陳文成,回台時在政府約談後,死於台灣的台灣大學校園內,Cyert 本人也是統計與經濟學出身的,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震驚,他知道台灣並非民主國家,對於愛好民主的陳文成是否遭到當局政治謀殺感到不安,立刻派遣學校代表與法醫到台灣了解經過。
儘管台灣警方在第一時間就公布陳文成乃是畏罪自殺,但是疑點重重,Cyert 並不相信,立刻發表聲明,希望國民黨政府能公佈真相,並聯繫美國國務院,希望能夠立刻聯絡台灣當局,確保陳文成的妻子-\-\陳素貞母子的安全。更在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直接表示他認為陳文成很可能死於政治因素。
Cyert 親自主持了校內的追悼會,並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抨擊台灣警方與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表示陳文成的死亡令台灣人民感到恐懼。然後親自寫信給台灣總統蔣經國,不僅希望能夠讓真相水落石出,更要求確保陳素貞母子的安全,並在經濟上給予他們協助。
代表Cyert 的法醫表示陳文成死於謀殺,而非自殺,但是要求將遺體進一步的分析卻遭到台灣當局的拒絕,只得倖倖然回到美國。當時美國大學內有不少台灣的職業學生,專門搜集國外台灣人情資,包括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名校都有,如知名的葉武台,於陳文成遇害當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台。陳文成事件後,Cyert 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內設置熱線,禁止職業學生與特務打小報告,一經證實,學校會立刻開除職業學生,絕不寬貸。
Cyert 後來又與美國國會合作,對台灣政府施壓保障人權,甚至要求美國政府停止對台軍售,直到台灣改善人權為止,因此當時的台灣政府並不喜歡他。
Cyert 是卡內基學派三巨頭之一,以Herbert Simon 為首,卡內基學派的特色是跨領域研究,以Simon 為例,他是政治系出身,專攻理性的限制,沿著這條線,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個領域,研究經濟學時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人工智慧時期獲得圖寧獎,此外,他還研究過公共行政、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組織理論等學問,每一門都獲得該領域的最高獎項,但是當中只有心理學算是長期興趣。所以人們說Simon 有五個腦袋,問題是他隨便拿出哪一個,都比你更聰明。好不容易等到他年紀大了之後,人們說Simon 終於慢下來了,不過還是比你我更快一點。
卡內基學派在政治上較偏自由派,Simon 在尼克森與季辛吉之後,便一直與中國保持學術往來。三巨頭之中,Cyert 的行政能力最佳,所以除了共同創辦卡內基美隆大學商學院之外,還一路從院長當到校長,中間雖然經過麥卡錫主義的威脅,但是依舊一路挺過。
Cyert 他們的興趣是要辦一個不一樣的商學院,所有科系教授混合辦公室,鼓勵跨領域研究,更鼓勵用餐時彼此聊天,不過我也曾聽說,Simon 在學校餐廳的聊天,有時也會令人心裡有點不快,明明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但是這老先生總是硬要在你的主場對你灌籃。
Cyert 他們創辦出一個十分特異的商學院,聘請一些特殊的教授,比如說Miller 本來對財務沒興趣,後來加入後被說服這是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領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還有Modigliani 也成同樣成為財務理論之父,得到諾貝爾獎。
跨領域也代表商學院中有彼此相衝突的學者並存,例如和卡內基學派相反的理性預期學派也是由Muth在那誕生,Lucas 後來也因此得了諾貝爾獎。
卡內基學派更促成了當時的博士班學生Williamson日後創立了影響力更大的交易成本學派,後來也獲得諾貝爾獎。順道一提,Williamson 的第一位助理Sargent 後來也是諾貝爾獎得主。
同時,Cyert 也是令卡內基美隆大學至今仍為世界電腦頂尖學府的重要人物,他在八零年代要將全校網路化,雖然在今天顯得稀鬆平常,但是高昂的費用,在當時極為罕見。Cyert 運用其高明的行政手段,先令不少學校教授體會其重要性,再一舉提出,果然順利過關,至今學校仍然受益,從Google 到 Tesla,無不搶著雇用該校師生。
組織理論與策略學者更不用說了,名人輩出,Cyert 和 March 的廠商行為理論正是這種跨領域的產物,至今仍是經典。當時他們還聘請了White,他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之後,又跑去拿個社會學博士,用數學寫社會學並非當時主流,不為多數學校所喜,卻是卡內基所好,所以他也到卡內基美隆任教,後來到哈佛社會系,指導博士班學生Granovetter,開創了甚具影嚮力的社會網路理論,至今仍大行其道,White 之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去,卻找個機械博士Watts,開啟了小世界理論的研究,大放異彩,再次影響了多個領域的研究。
總之,Cyert 等三人開放的心胸,開啟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雖然今日Cyert 與 Simon 皆已過世,獨留March 在人間,卡內基學派也煙消雲散,但是他們所開創出的燦爛煙火,曾經如此放肆地照耀黑暗的天際,彗星尾巴拖曳的光亮與溫度至今猶存人間。
同時也有3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社會網路理論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佳句在此:坊間同樣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進入台大,但是同樣未獲證實。不過據和陳文成交談過的人,聽到馬英九談話後,認為兩人的資質差異明顯。我想大概就和聽到唐鳳與柯文哲談話時的感受差不多吧。
★★★★★★★★★★★★★★★
沈榮欽
儘管身處武漢病毒時期,台灣自製的「飛鼠一號」火箭依舊預定於日前發射,可惜因為天候不良而延期。飛鼠一號是晉陞太空科技公司的第一枚火箭,晉陞太空是由董事長陳彥升與台灣民間企業家合資成立,曾經在NASA工作的陳彥升回憶道,當初願意從美國回到台灣,就是為了幫助台灣發射衛星。
陳彥升說他也和很多台灣人一樣,高三就加入國民黨,認為是忠黨愛國。直到1981年他從美國回台灣辦婚禮時,正好發生陳文成命案,他心中大受震動,久久不能平復,回美國後積極從事台灣民主運動。
1981年回台灣的還有另一位哈佛大學博士馬英九,近日他批評蔡政府不願出口口罩給中國後,又因為武漢肺炎包機事件以人權批評蔡政府。在國內人權帽子亂飛之際,我忍不住寫下陳文成與馬英九的大事記,為人權做個小小的註解。
*****
1950年,陳文成出生於台北縣,馬英九出生於香港。
1965年,陳文成與馬英九進入建國中學就讀。
陳文成在建中時期聰明絕頂,數學尤佳,經常教導同學;熱情洋溢,又好運動,文武雙全。
馬英九高中時期喜踢足球,據同學說數學不佳。坊間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才能進建中就讀,但是未獲馬英九證實。
1968年,陳文成與馬英九進入台灣大學就讀。
陳文成原本計畫就讀台大醫學系,但是因為色盲,以聯考成績全國第二名進入台大數學系就讀。陳文成在台大數學系就讀時,依舊表現極為優異。
馬英九就讀台大法律系時,積極參與國民黨活動以及參加保釣運動。
坊間同樣流傳馬英九以僑生身份加分進入台大,但是同樣未獲證實。不過據和陳文成交談過的人,聽到馬英九談話後,認為兩人的資質差異明顯。我想大概就和聽到唐鳳與柯文哲談話時的感受差不多吧。
1972年,兩人入伍服役。陳文成服役時順便發明了「自動計價器」,並在台灣擁有專利。
1974年,兩人退伍。馬英九以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紐約大學就讀法律碩士。陳文成則進入台大數學研究所就讀。
1975年,陳文成以密西根大學獎學金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數學研究所。
1976年,陳文成與馬英九同時取得碩士學位。陳文成繼續在密西根大學就讀數學博士,馬英九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法學博士。
陳文成在美國就讀期間,開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馬英九則是化名為「葉武台」,擔任國民黨的抓耙仔,告密參與民主運動的留學生。
1978年,陳文成因為表現極為傑出,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數學博士,並且發表論文於學術期刊,學界頗為驚艷,因此得以進入當時鼎盛的卡內基學派的卡內基美倫大學擔任教職。
馬英九繼續在哈佛大學就讀,根據後來自述,當時因為參與太多的政治活動,所以博士唸得不順,曠日費時。
1981年,陳文成與妻子和新生兒返台時,被警總約談後,竟然陳屍台大校園,據信與他在美國從事台灣民主運動時,被抓耙仔告密有關。
同年,自稱參與過多政治活動的馬英九,終於在哈佛大學畢業。返台後,參加已經因「走後門」而被廢除的甲等特考,當時三位考生中,馬英九筆試並非最高分,但是口試後立刻逆轉,通過甲考而進入政府部門服務,一直到後來擔任總統為止,陳文成的沉冤依舊未雪。
ps.
其實陳文成與馬英九對比的故事,就是絕佳的電影題材,比之韓國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辯護人》,戲劇張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呀。
1981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Richard Cyert 聽說他們學校統計系有位助理教授陳文成,回台時在政府約談後,死於台灣的台灣大學校園內,Cyert 本人也是統計與經濟學出身的,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震驚,他知道台灣並非民主國家,對於愛好民主的陳文成是否遭到當局政治謀殺感到不安,立刻派遣學校代表與法醫到台灣了解經過。
儘管台灣警方在第一時間就公布陳文成乃是畏罪自殺,但是疑點重重,Cyert 並不相信,立刻發表聲明,希望國民黨政府能公佈真相,並聯繫美國國務院,希望能夠立刻聯絡台灣當局,確保陳文成的妻子-\-\陳素貞母子的安全。更在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直接表示他認為陳文成很可能死於政治因素。
Cyert 親自主持了校內的追悼會,並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抨擊台灣警方與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表示陳文成的死亡令台灣人民感到恐懼。然後親自寫信給台灣總統蔣經國,不僅希望能夠讓真相水落石出,更要求確保陳素貞母子的安全,並在經濟上給予他們協助。
代表Cyert 的法醫表示陳文成死於謀殺,而非自殺,但是要求將遺體進一步的分析卻遭到台灣當局的拒絕,只得倖倖然回到美國。當時美國大學內有不少台灣的職業學生,專門搜集國外台灣人情資,包括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名校都有,如知名的葉武台,於陳文成遇害當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台。陳文成事件後,Cyert 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內設置熱線,禁止職業學生與特務打小報告,一經證實,學校會立刻開除職業學生,絕不寬貸。
Cyert 後來又與美國國會合作,對台灣政府施壓保障人權,甚至要求美國政府停止對台軍售,直到台灣改善人權為止,因此當時的台灣政府並不喜歡他。
Cyert 是卡內基學派三巨頭之一,以Herbert Simon 為首,卡內基學派的特色是跨領域研究,以Simon 為例,他是政治系出身,專攻理性的限制,沿著這條線,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個領域,研究經濟學時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人工智慧時期獲得圖寧獎,此外,他還研究過公共行政、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與組織理論等學問,每一門都獲得該領域的最高獎項,但是當中只有心理學算是長期興趣。所以人們說Simon 有五個腦袋,問題是他隨便拿出哪一個,都比你更聰明。好不容易等到他年紀大了之後,人們說Simon 終於慢下來了,不過還是比你我更快一點。
卡內基學派在政治上較偏自由派,Simon 在尼克森與季辛吉之後,便一直與中國保持學術往來。三巨頭之中,Cyert 的行政能力最佳,所以除了共同創辦卡內基美隆大學商學院之外,還一路從院長當到校長,中間雖然經過麥卡錫主義的威脅,但是依舊一路挺過。
Cyert 他們的興趣是要辦一個不一樣的商學院,所有科系教授混合辦公室,鼓勵跨領域研究,更鼓勵用餐時彼此聊天,不過我也曾聽說,Simon 在學校餐廳的聊天,有時也會令人心裡有點不快,明明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但是這老先生總是硬要在你的主場對你灌籃。
Cyert 他們創辦出一個十分特異的商學院,聘請一些特殊的教授,比如說Miller 本來對財務沒興趣,後來加入後被說服這是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領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還有Modigliani 也成同樣成為財務理論之父,得到諾貝爾獎。
跨領域也代表商學院中有彼此相衝突的學者並存,例如和卡內基學派相反的理性預期學派也是由Muth在那誕生,Lucas 後來也因此得了諾貝爾獎。
卡內基學派更促成了當時的博士班學生Williamson日後創立了影響力更大的交易成本學派,後來也獲得諾貝爾獎。順道一提,Williamson 的第一位助理Sargent 後來也是諾貝爾獎得主。
同時,Cyert 也是令卡內基美隆大學至今仍為世界電腦頂尖學府的重要人物,他在八零年代要將全校網路化,雖然在今天顯得稀鬆平常,但是高昂的費用,在當時極為罕見。Cyert 運用其高明的行政手段,先令不少學校教授體會其重要性,再一舉提出,果然順利過關,至今學校仍然受益,從Google 到 Tesla,無不搶著雇用該校師生。
組織理論與策略學者更不用說了,名人輩出,Cyert 和 March 的廠商行為理論正是這種跨領域的產物,至今仍是經典。當時他們還聘請了White,他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之後,又跑去拿個社會學博士,用數學寫社會學並非當時主流,不為多數學校所喜,卻是卡內基所好,所以他也到卡內基美隆任教,後來到哈佛社會系,指導博士班學生Granovetter,開創了甚具影嚮力的社會網路理論,至今仍大行其道,White 之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去,卻找個機械博士Watts,開啟了小世界理論的研究,大放異彩,再次影響了多個領域的研究。
總之,Cyert 等三人開放的心胸,開啟了一個了不起的時代,雖然今日Cyert 與 Simon 皆已過世,獨留March 在人間,卡內基學派也煙消雲散,但是他們所開創出的燦爛煙火,曾經如此放肆地照耀黑暗的天際,彗星尾巴拖曳的光亮與溫度至今猶存人間。
社會網路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社會網路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社會網路理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