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心得第三篇
公安組
這篇很值得自修生參考,上榜生是霹靂小組的啊!
109年警察三等考試-公共安全人員-上榜心得 薛逸昇 第10名
外勤工作的辛苦與危險我就不多提了,這篇是寫給每一位用健康在為社會付出的你(妳)。
首先,跟依然在準備考試的你們說一聲辛苦了~ 這痛苦和這暗無天日的日子除了自己以外沒人能懂。
再來,不要認為自己不夠聰明,能從警專畢業考上四等分發,這顆腦袋足夠了。
最後說說三等內軌考的是什麼吧~
考的就是你們的意志力跟犧牲奉獻,看看每一個非警大生的上榜心得,哪一個不堅持哪一個沒有犧牲的?我也是絞碎了某些代價,放入了名為堅持的機器內,造出了「上榜」的成品,如此而已。
然後啊~我也想過「某些人就是在專業單位有很多時間唸書...」諸多之類的的抱怨。但,有意義嗎?這些只不過是我們在警專努力的總結跟自己的選擇;有千萬條通向上榜的路,每條地形都不同,我只是想很明確的告訴你,路一定是通的!走出屬於自己的上榜路吧!
不能免俗的書單推薦:
憲法與英文:憲法不外乎本文、增修條文、釋字,每年側重什麼不知道,勇敢地擁抱他們吧;英文我覺得任何一本警察類科的警察專業英文都足夠。
國文:公文格式考前一週練爆他,選擇題的考古題我是拿來放鬆腦袋用的。
警察法規:我看的資料跟自己找的資料多到我都很難一一打上來,我只說法規聖經我從頭到尾扎扎實實讀了7次,然後推薦每次最後的時候去看看那欄「這格留給上榜的你」,我真的有這麼做。
警察情境實務:這是一本警察情境實務,其實SOP書跟士明出版的情境實務我也有,但第一本最順手。
公安三門神也就是所謂的情報學、國土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情報法治:這三科是普遍不想考公共安全人員的主因,真的有夠硬有夠難唸真心不騙,我就說說自己的準備這三科的歷程吧,一開始我是讀臉書粉絲團所提供的教材,這是我公安三科的基礎;接著我是讀警察試家系列的三科參考書;再來是汪毓瑋主任的「情報、反情報與變革」上下冊(近2000頁)、學者陳銘傳等的「國土安全專論」;最後,清流雙月刊每期必看,各個相關學者的文章、專欄、論文,甚至原文的文章我也略看。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頭暈?科目很專業很冷門沒錯,其實還是有它的優勢,把自己慢慢往這門學問的專家方向培育,只剩有沒有這個勇氣的問題而已了。
結尾還是再次強調,外勤考生們,走出自己的上榜路吧!
看書單就知道是自修生,很厲害吧!
社會工作實務考古題 在 行政法林清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方特考三等榜首,分享給準備體育行政的考生:
首先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師長與應考前輩,有您們的幫助,我才有可能在這裡撰寫這篇文章回饋大家,也希望這些經驗可以幫助到未來想納入這一行的朋友們。
1、 心態建立:
強大的心理建設是準備國家考試路上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在挫敗後迅速重拾信心,或者是面對旁人有意無意潑冷水而不被動搖,另外我也建議踏入這條路上的考生,除了公務員工作穩定以及薪資實質的誘因外,更要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為何要踏入體育行政這一行更深刻的理由,因為這一份強大的內在動機會在往後的日子裡,支持你繼續前進。
另外我也鼓勵考生,不要把考試當作是一種門檻與折磨,而是當作未來考上之前必要的職能訓練,這樣準備起來會比較有動力一點,也會比較甘願。
2、 應考背景與經歷:
我是體育學系學士與碩士的本科生,研究所主修運動管理,大一時其實就已經知道,除了當體育老師之外,也有體育行政的路可以選擇,但我真正開始萌生想要實踐的念頭,是在讀研究所時,一邊在大學體育室擔任行政工作的時期,因工作所帶給我的成就感。
完成碩士論文後,我延畢了一學期,一方面是需要一邊補習行政法,一方面也是在學校可以提供給我比較多資源可以備考,第一次106年高考第25名(取11),讓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畢業之後,回到了家鄉,剛好也在所在的縣府教育處應徵到體育相關的職務,這一年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心理上相對踏實,工作的實務經驗對我考試充實了很大的能量,但其實上班也佔掉了我大部分的時間,這一年(107)高考與地特分別是第17名(取8)與第8名(取1)。
隔年在父母的建議之下,於是我辭掉了工作,當起了全職考生背水一戰,全職考生的生活雖然多出時間,但相對也多了很多壓力,對未來的徬徨,旁人的眼光等等,108高考考了第10名(取4),曾讓我一度想就此放棄了,所幸在家人100%支持下,我才得以在這次地方特考順利上榜。
3、 讀書方法:
(1) 時間安排:
1. 半工半讀:平日回家後每日至少2 小時,假日圖書館8小時。
2. 全職考生:每天圖書館專心讀8小時(09:00~17:00),因為回到家基本上我也看不下書了,則搭配相關議題的影片作為輔助。
(2) 共通原則:
1. 一本書原則:所謂一本書原則,並非只讀一本書,而是以一本書作為主軸,並融會各家參考書後,能夠自己整理出一本書的筆記與心得。
2. 習慣聯想:養成聯想的習慣,例如看到一則體育新聞或法律事件新聞時,要能時常聯想到可能的考點是甚麼?此外也可以藉此一邊回想以前讀過的內容有沒有記熟。
3. 勤做習題:除了考古題一定要全部做熟之外,也要以上述的聯想的方法猜題,並「實際手寫」練習。
4. 筆記整理:前期我有以電腦打字,希望可以做成一本完整的筆記,但我後來發現雖然可以當作參考,並隨時補充資料,但是實在太花時間了,而且打過即忘。所以後來筆記的方式還是以考古題擬答的方式,手寫作成筆記。手寫雖然速度慢,但是慢讀的過程卻更有助於內容消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習慣在考試上手寫的速度與感覺。
4、 各科準備:
(1) 國文:58
雖然沒有特別準備,但公文格式及用語務必要背熟,作文的部分可以參考專業科目的內容,就可以跟其他考生的內容有所區別了(尤其運動社會學與體育史都有很多例子可以拉進來寫),選擇題純吃老本。
(2) 法學知識與英文:64
憲法與增修條文熟記是最基本的,但近年更偏向考大法官解釋,坊間都有很多參考書可以參考,至於法學緒論的部分,高考與地特三等的部分雖然包山包海但題目本身不至於考得太難,建議可以找一本《圖解法律》的書籍幫助理解,另外我也有買陳治宇老師的參考書搭配看,剩下的就是利用零碎時間勤做阿摩練習了。
英文的話其實沒有特別準備,個人英文程度不算很好,對我來說英文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了,但閱讀測驗題相對好拿分,務必把握。
(3) 行政法:79
上過一年林清老師一年的面授課程,真的建議至少一定要去上過一輪課程(尤其無法律背景的考生),薯叔的教法受一致好評,網路上已經非常多的評價了。
除了在行政法這科外,我也應用老師的擬答與整理筆記的方式在其他專業科目上,真的對我收穫非常很多,有種「啊…原來書應該是要這麼讀的」的感覺。
至於要選擇函授或和面授我覺得因人而異,函授雖然可以反覆看,但如果時間允許我還是建議面授,一方面可以方便問老師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是自認自制力較差的考生,也可以跟著老師的步調走;但我也知道也有考生因為上班和家庭時間上的不允許,函授就是個還不錯的選擇,但是一定要按表操課!否則內容很多,後期一定會消化不完。
另外我認為比上課更重要的是,自己多練習跟消化,這也是為何我只上了一輪課程,後面2年都是純靠在家自修了!選擇題建議勤做阿摩,建議要練到至少考試不會錯超過4題的穩定度;申論題則搭配老師參考書內的題庫,另外個人也覺得猜題非常重要,尤其是那種選擇題已經前幾年考過的新議題,申論題還沒考過的,就極有可能出現,這次運氣非常好,剛好命中行政執行聲明異議那一題,拿了20分。
(4) 體育行政與管理:52
以鄭志富老師的《體育行政與管理》和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白皮書》,作為備考的雙主軸,再搭配其他的書籍當作參考(詳書單)。這幾年雖然考的題目不算是非常難,但分數似乎有越改越嚴格的趨勢,所以建議準備到後期要廣泛閱讀,多多套用管理理論和實例旁徵博引,才能寫出亮點。
(5) 運動社會學:77
這一科原本是我非常不擅長的科目(可能以前書真得看太少…),所以我先去找了蘇維杉老師的參考書把基礎重新打好,因為這一本寫得相對簡單,而且舉了非常多台灣本土的例子,非常有助於理解。但是後期漸入佳境後,我則以王宗吉老師的書為主,這本書因為是譯本,有很多國外著名實例與社會現象可以參考。
此外也推薦陳子軒老師的《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這本寫得非常活潑,沒有教科書那種硬梆梆的感覺,舉的也都是最新的例子,非常豐富可以當作擬答參考,也可以當作閒書來閱讀。
因為近年偶爾會考出比較純社會學理論的題目,很怕拿到考卷就被嚇傻了,因此我也找了陳遠老師的參考書來搭配。
(6) 世界體育史:86
以吳文忠老師的《體育史》(編修版)為主,這本書已經出版超過了近半世紀,許多體育科系都還拿來作為上課用書,就知道這本堪稱「體育史的百科全書」有多麼重要。另外我也找來徐元民老師的《體育史》來搭配,這本書的寫法與吳文忠老師的寫法截然不同,比較偏向探討哲學意義和比較,可以更充實答題的內容。
至於其他比較細節的部份我則是參考了《體育運動大辭典》、《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體育專輯》等資料,此外日本也為了東京奧運會也拍了一部日劇《韋駄天~東京奧運故事~》,個人覺得這部日劇非常精采,非常有助於對於近代奧運脈絡的釐清,也讓我在休息之餘,能以更輕鬆的方式一邊吸收體育史的知識。
近年偶爾會考單項運動的歷史或發展,實在非常不好掌握,但可多留意一些時事上或是台灣國際賽成績還不錯的運動種類來準備。
(7) 體育原理:64
這一科基本上就是一個綜合性科目,其他科能考的,這一科也都能考,尤其和運動社會學有很多重疊的部分。
這一科比較特別的是,要把幾個如「體育」、「運動」、「遊戲」、「休閒」…等名詞的定義與關係多加釐清,並把握好12年國教、身體素養、身體與運動文化、電子競技等議題。
參考書我則以許義雄老師的《現代體育學原理》為主,並搭配其他書單上的書作為搭配。
(8) 運動自然科學:86
近幾年運動科學的考法比較應用,所以在以書單上《運動生理學》、《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打好基礎後,我後期開始找了《肌力與體能訓練》、《學校運動教練手冊》…等當作重點閱讀,尤其《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手冊》是體育署寫給第一線教練的官方資料,相對容易閱讀,也有非常多的實例,更重要的是貼近實務,整本都是滿滿的考點!
至於很多人問我運動生物力學的部分,因為考的比例偏低,而且不好準備,我建議把以前國高中物理課中古典力學的部分再拿出來複習,並搭配運動實例,應該就不會差太多了。
最後謝謝大家看完這篇勒勒長的文章,感謝一路上給我支持跟幫助的家人、師長及同學,也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回饋到所有還在努力的考生,最後送上我去年初失意時,在日本東京淺草寺抽到的詩籤,作為我最誠摯的祝福:
鑿石方逢玉
淘沙始見金
青霄終有路
只恐不堅心
備考書單: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PqqzUQMEb18eR-3PAwX2llasAZ7YMT3H/
社會工作實務考古題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分享:心理師經營網路社群的影響>
關於心理師經營網路社群、在網路上與潛在個案的互動,有太多可以論述的,剛剛看到這篇論述,覺得脈絡清晰,很能提供伙伴們另外一層思考,所以就轉過來了~
上週我也針對這個考題寫了一篇「在網路游牧的時代,心理人對世界的影響」,有興趣的伙伴可一併參考:
http://0rz.tw/q7F4e
從脈絡來説,這個粉專的作者嘗試從各方面的外部因素來引導讀者思考,而我則是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自己的省思與看見,光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説,就可以看到我們身為心理師,基於不同思考所做出的示範。
身為寫作者需要明白自己的脈絡,身為讀者更需要明白自己的脈絡,因為「媒體識讀」是在網路世代裡很重要的能力,如何透過閱讀、省思,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脈絡,我想,是從今年考題可以獲得的益處~
【108-1 諮商心理師技專高考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倫理 第一題 不負責任答題】
.
一、張心理師在大學起即開始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也加入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交網站,他經常會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抒發工作感想,也常拜訪知名景點時就按讚打卡,記錄各種旅遊見聞。某日張心理師上網時,接收到個案發出邀請他加入好友的訊息,第一次他選擇略過,但是隔幾天又再度收到個案發出加入好友的邀請。
(一) 你認為心理師加入社群網站對諮商工作可能造成那些影響?(15分)
(二) 如果你是張心理師,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10分)
.
-------------------------------------------------------------------------
我很少會去追心理師考古題,只是因為其他網路上心理師提起。忍不住想寫寫,這個問題,在非常多年前我就有思考過,而這些思考以及多年來在網路上對心理師、心理機構的觀察,也影響了我想法。題目寫得很模糊,有很多細節是需要答題者自己去補足,諸如張(這位)心理師的臉書是設公開的嗎?是使用本名嗎?但是思考的方向主要還是在於,心理師本身如何去看待自己與網路社群的關係,以及如何去思考這些網路上的互動對於個案工作的影響。
'
(一) 心理師加入臉書對於諮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
'
「加入臉書」很可能是指公開的臉書帳號、粉絲頁或是影音平台。題目寫得太模糊,在台灣臉書的普及率超過80%,成為多數人溝通連結的重要工具之一,心理師幾乎不可能完全隔絕於此潮流之外。只是說心理師「個人」和「心理師身份」的距離要多近多遠,可以思考的部分。我很困難把它用優點或缺點這樣二分法的方式去看待,因為這是一刀雙刃。當心理師享受到了網路社群所帶來的益處,必然也得付出些代價,而其中的取捨取決於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一位心理師、你的主要工作模式為何、以及你的個性與習慣。
'
我們姑且假設張心理師的臉書是本名公開帳號,且未加註心理師,但他所有的發文、轉貼與打卡都未設公開。這樣的習慣是從大學到現在當心理師,他需要思考的是他這樣的網路使用方式是否會妨礙到他的心理專業工作。但單就「心理師加入臉書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從心理師本身幾個層面談起。
'
◎ 你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主要工作模式為何?所屬學派為何?
'
A. 你想成為怎樣的心理師?
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指的是個人本身的界線為何,有些人蠻喜歡當公眾人物的、喜歡讓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在媒體或網路上可以取得話語權,這樣的人可能很難去放棄經營網路社群。但有些心理師的個性是低調內斂的,喜歡默默工作不愛出風頭,甚至不習慣被他人關注,那即便他有公眾帳號或是粉專,也不見得願意在專業領域之外有過多的自我揭露。所以如果想要有公眾帳號或粉專,首先要思考自己適合怎樣的經營模式。
'
B. 心理師本身主要的工作模式為何?
心理師不是只關在治療室裡面做心理治療,心理師的工作很多時候包括講座、工作坊、課程、團體治療.....等等。如果一個治療師需要被他人認識、以便有機會接更多的講座或工作坊工作,網路會是讓自己快速被認識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堆心理師把自己講座過程的照片、和聽眾的合照、工作坊的成品放在臉書或粉專,做為一種宣傳 (請記得要先獲得聽眾與成員的同意,要不然都要打馬賽克,這是基本尊重) 。
'
除此之外,心理師有公共帳號或粉專對於諮商工作的影響,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說。若心理師善用網路社群,在天災人禍的時候,分享心理急救懶人包,性平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候,撰寫文章為社會大眾解惑,遇到年節教年輕人如何應對被長輩過度關心與追問的情境。這些其實是有助於心理衛教的推廣,協助民眾認識什麼是心理師、什麼是心理諮商工作,當我們有需要接受的時候,可以去哪裡求助,這些都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去神秘化、讓社會大眾更為了解與親近,也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推廣,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找心理師晤談,並不是種汙名或需要羞愧的事情。
'
C. 心理師所屬心理治療學派為何?
但很多時候我也發現,很多心理師在臉書上不是只有衛教宣導,有更多的是曬娃兒、分享自身育兒經驗與心得、分享工作心得、分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心得、分享今天的晚餐吃什麼。而這些自我揭露在不同的學派中,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記得我很年輕的時候,曾聽過某大學心理系的同學分享,系上兩位老師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走認知行為學派的A老師,認為下課和案主打籃球無傷大雅,但走精神分析學派的B老師,堅持避免和案主有治療室外有非必要的接觸,更不用說是一起打球。
'
明明同一個系但兩位老師的態度卻迥異,主要在於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對於治療者的角色與治療關係都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期待治療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空白螢幕」好讓案主在治療的過程中透過移情關係處理內在的焦慮與衝突,但如果這位治療師除了在治療室內出現,還是他的球友、三不五時看到他在臉書上曬娃兒或是其他日常生活瑣事,這就很有可能會讓治療受到干擾,這些干擾不見得案主會在治療中提出來討論。
'
(二) 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
'
我接續著上面的討論,假使我的案主邀請我加他臉書好友,我會將此帶回到治療室內討論,去理解案主行為背後的原由與意圖,他有可能是希望藉此更接近心理師、想了解心理師的日常生活.....或是其他,並給予適當的詮釋。討論重點除了在於案主為何要加,也同時包括為何是現在加( 在治療與關係中的脈絡為何 ),他是怎麼找到我 (心理師)的臉書,他怎麼思考一個被侷限在治療室與他心中的治療關係。
'
心理師有可能會面對到案主感覺到自己被拒絕的挫折、生氣、憤怒、委屈或是感覺到自己似乎冒犯到心理師。心理師除了需要同理案主的受傷,也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讓案主知道,不加他臉書,是為了維持治療架構,而這也是是為了幫助這個治療的進行與維持,唯有我們將這一周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帶回來治療室裡一起討論,帶回來治療室中一起思考,我們的治療才會有進展,案主也才能獲得適當的幫助。因此我不建議心理師刻意忽略案主的臉書交友邀請,或乾脆裝作沒看見 (除非案主弄了一個不是本名的臉書名稱,然後大頭照也困難辨識),心理師的刻意忽略或許是避免掉了治療關係中的焦慮與內在的衝突,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失去了有助於治療關係與治療進展的機會。
'
'
以上為「心理師,日常」不負責任答題,不知道可以拿幾分,但我盡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