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頭條新聞》8/1
舊金山兩家主要醫院,出現至少有 233 名工作人員,其中大多數已接種疫苗,本月仍因感染Delta檢測呈陽性。
官員們說,由於這些醫院工作人員已經接種兩劑疫苗,其中一些病例沒有症狀,大多數病例有輕度至中度症狀,兩人需要住院治療。
他們的感染已確定與Delta 變種病毒有關。目前舊金山大多數的確診病例幾乎皆是Delta,Delta變種病毒在舊金山已占主導地位。
扎克伯格舊金山總醫院的首席醫療官Lukejohn Day博士周六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在扎克伯格舊金山總醫院感染的 50 多名工作人員中,約有 75% 至 80% 的人都接種了疫苗。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UCSF在周五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其 183 名受感染的工作人員中,有 153 人已完全接種疫苗。
U.C.S.F. 醫療中心表示,兩名受感染的工作人員需要住院治療。戴博士說,舊金山總醫院所有受感染的工作人員都沒有住院,大多數只有輕度至中度症狀。無症狀病例是以追蹤接觸者而發現的。
戴博士說,如果不接種疫苗,住院率會更糟。
“我們現在擔心舊金山和灣區Bay Area的確診患者激增,”戴博士說。 “但我們所看到的數據向我們展示:完成兩劑疫苗注射後仍可能感染 Covid。但它不嚴重。”
7 月 11 日,舊金山已下令凡是在醫院內高風險工作場所工人在 9 月 15 日之前,都必須完成兩劑疫苗。聲明表示醫院“正在加倍努力保護我們的員工。這包括要求所有員工和受訓人員遵守新的 UC 系統範圍內的 Covid-19 疫苗接種規定,醫療或宗教豁免的例外情況有限。”
戴博士說,兩家醫院的工作人員都繼續穿著防護裝備。
目前7月份報告的員工感染人數,大約與去年冬季高峰期一樣多。但因接種疫苗,病情輕微多了。
“我們很擔心未來可能會超過去年冬季的高峰患者人數“。戴博士說。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31/us/covid-san-francisco-hospital-delta.html
* 7 月 4 日,美國國慶日。麻州普羅溫斯敦美崙美奐的風景,使當地的旅遊已經回到大流行前的人滿為患的程度。
餐廳訂得滿滿,舞廳外蜿蜒等待的隊伍。小鎮瀰漫著康加舞曲、街頭陽光普照下的Brunch,和無處不在的愉悅的解脫感。
“我們真的以為我們已經擊敗了 Covid,”今年春天來到這裡擔任鎮長的Alex Morse)說。 “我們已在心裏完全忘記了任何危險,我們的接種率高於全國,超過六成免疫標準。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生活恢復正常了!我們打敗了這個可怕的敵人!何況我們是麻州州接種疫苗最多的社區。”
假期結束五天后,莫爾斯鎮長並沒有多想,當時該鎮的衛生委員會記錄了兩例新的冠狀病毒病例。
一周後,與普羅溫斯敦集會相關的病例群每天增加 50 到 100 例。除了數字之外,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大多數檢測呈陽性的人,都接種了疫苗。
普羅溫斯敦是科德角尖端的一個風景秀麗特殊景觀的海灘社區,在美國海洋及地質公園研究中,一直提供發人深省的案例。
但這次,小鎮突然將美國人拉回到殘酷的去年冬季和春季,人必須小心翼翼謹慎求生的狀態。
幾天前美國CDC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援引這個小鎮所發生從歡樂至恐慌的案例,對於Delta病毒做出全新的定義。
小鎮的故事也作為CDC決定發布新的室內口罩指南的關鍵,CDC表示根據普羅溫斯頓的追蹤研究:接種疫苗的人身上的病毒載量與未接種疫苗的人一樣高。
莫爾斯鎮長估計,普羅溫斯敦是一個注重健康、左傾的東北人社區,甚至被稱為男同志者度假聖地,它是全美國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永久居民的接種率高達 95%。
7月4日的周末,這裡人頭攢動。大約 60,000 人擠在狹窄的峽灣。人們戴著面具,聚集暢飲,汗流浹背的舞池、家庭聚會上都在告訴自己:所有的不幸已經過去。
但從科學家追踪普羅溫斯敦聚集的 965 例病例(其中包括 238 名居民)中,科學家們得出了冠狀病毒的Det變種的重要新結論。
CDC的報告有助於了解為什麼全美國住院人數再度增加,雖然其中大部分是未接種疫苗的人。
惟一的好消息是普羅溫斯敦的感染者,其中大約四分之三已接種了疫苗,他們大部分都沒有重病;沒有死亡報告,目前只有七人住院。
壞消息是該變種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與水痘一樣具有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突破性感染出現於已接種疫苗的人身上,而他們會將Delta 病毒傳播給他人。
在普羅溫斯敦,CDC這個消息有如在他們身上狠狠的鞭打。
“我們將時間倒流到 2021 年 4 月或 5 月,”四年前全職搬到那裡的長期夏季遊客蘇珊·佩斯金 (Susan Peskin) 說。 “現在很清楚,就像白光一樣清楚,您可以接種疫苗並仍然感染 Covid。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真正注意自己,不要認為大流行已經結束。還遠沒有結束。”
Peskin 女士是一名金融分析師,她還記得今年春天放鬆警惕的感覺多麼奇怪。一天,她走進一家餐廳的歡樂時光,看到有機玻璃屏障消失了,她可以直視調酒師的臉。
在大流行高峰期,普羅溫斯敦遵守了嚴格的規定。她從未見過美甲師的下半張臉。她第一次不戴口罩走進一家公司,感覺很刺眼。
“這就像把腳趾伸進水中,”她說。 “慢慢地但肯定地,我正在展開我已經準備好的一切。如恐懼的解體。”
很快,遊客們紛紛湧入普羅溫斯敦,佩斯金女士看著這一幕,心中一陣擔憂。
在鯡魚灣海灘旁邊,正常的夏日,柵欄上可能會排成 100 或 200 輛自行車,她數了一下,平日的五倍。
如此多的男同志湧入參加巡迴派對周,7 月的第一週,社群媒體上的人們,開始分享當地俱樂部外排隊的照片,他們蜿蜒進入街區。
鎮經理莫爾斯說,那段時間標誌著“我們當地的旅遊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經歷的最好的幾週”。他說,這是一種他們都需要的釋放感。
“有一種集體感覺,在過去的 18 個月裡,每個人都經歷了這麼多,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他表示人們太痛苦了。
小鎮衛生委員會主席Steve Katsurinis表示,所有場地的規定都符合美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及指導。
“我們被告知,‘現在你接種了疫苗,每個人都接種了疫苗,你可以出去過新冠病毒之前的生活方式,’”他說。 “人們做到了,他們過得津津有味。我們被引導相信,‘如果你接種了疫苗,你可以去舞廳,你可以去參加家庭聚會,與某人見面並親熱。’這就是我們深深相信的情況。”
但Delta 是另一回事,它幾乎是另一場病毒大流行。
直到本週末,Katsurinis 先生仍在努力面對冠狀病毒陽性病例的報告——這些男同志者,平均年齡在30 至 35 歲之間,其中許多人因其他原因看過醫生,例如流感症狀,他們因為已經接種疫苗,根本不懷疑自己感染了冠狀病毒。令他們困惑的是,這麼多感染者都接種了疫苗。
“坦率地說,我無法相信接種疫苗的人會像追踪接觸者所說的那樣感染並傳播它,”他說。 “那一刻我想說,‘我不相信數據是準確的。’”
幾天過去了,他原本打從心理覺得一切一定那裡搞错了。之後,經過幾天,他才告訴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是Delta 變種之前,“我去了,哦,好吧。Delta是另一回事。”
“我們無法預料Delta會在這裡干擾什麼,”他說。
傳染病專家讚揚了社區細緻的接觸者追踪,此調查工作主要由巴恩斯特布爾縣的四名護士進行,幫助他們了解疫情的範圍。
在討論重新引入哪些健康措施時,莫爾斯鎮長說他擔心反應過度,或者掉入陷阱“根據最響亮和最瘋狂的聲音”做出決定。
連續的測試浪潮顯示陽性率不斷上升,7 月 15 日達到 15% 的峰值。莫爾斯鎮長說,該鎮在四天后發布了室內口罩建議,並於 7 月 25 日強制執行。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得不與病毒共存的新時代,”他說。 “從長遠來看,在一個週末保護自己,下一個週末放手,這在面對大流行時完全不可行。“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31/us/covid-outbreak-provincetown-cape-cod.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社區工作社群定義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提到萬華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疫情與萬華汙名化〕
從萬華區的茶室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後,5/24三立新聞台某節目在節目標題中使用「萬華病毒」引發爭議,遭民眾向NCC檢舉有污名化萬華之嫌。
▌什麼是汙名與汙名化?
汙名一詞原意是熱鐵烙下的標記。這些標記通常被打在奴隸、罪犯或叛徒—有污點的人、不潔者—身上。今天這個詞的引申義被廣泛使用,即恥辱和詆毀的標記。
在19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出版了《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分析了「被污名化」的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探討被污名者如何處理來自他人的排斥以及他們傳遞出的各種信息。
所謂汙名,定義為:「擁有一種使對方受到貶低的特質,透過此特質與某種道德規範連結過程,把完整平凡的普通人變成帶著汙點、價值貶損的一個人」。以及汙名化則是:「是一種針對社會上一些特殊的族群,一般人對其抱持的一種惡劣信念與態度」,其具體特徵有以下四個:
❶貼上可供辨識的標籤
將標籤貼在特定族群,使他們與其他人有所區隔。例如:瘋子、有疾病者。
❷標籤指涉不受歡迎的屬性
社會將標籤連結到不受歡迎的屬性上,例如:瘋子是危險的。
❸被貼上此標籤的人被視為異類
被貼上標籤者,會形成一種「我們」與「他們」的對立感。例如:我們不像那些瘋子。
❹被貼上此標籤的人遭受歧視
例如:在我們的社區中不得建造瘋子的收容所。
▌萬華的歷史
事實上萬華由於早在西元1709年,泉州移民從新莊拓墾到此,以「艋舺」稱之,成為台北第一條市街的雛型。
貴陽街是艋舺興盛的起點,早期漢人常到此地與平埔族人交易蕃薯,舊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改名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被劃入風化區內,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
華西街是萬華區另一條大名鼎鼎的街道。這裡是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也因此娼寮與酒樓林立。
在淡水河淤淺之後,嚴重瘟疫加上民間械鬥不斷,使得艋舺的經濟優勢逐漸消退,因此這裡也聚集了不少商場失意人、行旅病人、離鄉窮苦者,最終形成「乞丐寮」,住有乞食為生的無家者。
最早在1740年就落成的龍山寺,後來又有如青山宮、清水祖師廟等出現,這些當地香火鼎盛的廟宇經常發放物資與許多善心人士捐贈,讓許多無家者得以藉此溫飽。
介紹完相關的歷史,幫各位壯士們總結一下:萬華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導致萬華地區駐紮更多容易遭受汙名的族群,例如:萬華的「五流」,流鶯、流氓、流浪漢、流動攤販、流動工人。
▌疫情與萬華
有點年紀的壯士們,應該還記憶猶存。
在2003年春,全台陷入SARS危機,自3/14第一起境外感染案例,到7/5台灣正式從世界衛生組織疫區除名,共有664個病例,其中73人死亡,造成全台長達四個多月的集體焦慮與恐慌。
當時台北除了和平、仁濟醫院因為疑似群聚感染而陸續封院引發許多爭議之外,萬華地區也有兩個社群遭到集體隔離:一是華昌國宅居民,居家與集中隔離者總計有775位居民;二是萬華地區的無家者,集中隔離者有160 位。
2003年5月,萬華里長聯誼會發佈聲明稿中說道:
「......遊民、流鶯四處流竄,成為SARS的散播者.......造成萬華區成為一級疫區,頓時成為空城,百業蕭條、人煙罕至。」
許多里長指責和平醫院危機處置不當,使疫情從中正區的院內移轉到萬華區院外,而無家者、流鶯等「偏差者」也被標籤為「SARS的散播者」。
之後由於發生不明發燒與死亡案例,當時聯合報更以頭條新聞發布「水染病毒萬華爆社區感染」,報導台北巿萬華區華昌國宅爆發社區感染SARS;在未經求證之下,蘋果日報更以「社區感染四百居民住以待斃」的聳動標題,渲染社區感染的危機。
當時許多居民與無家者以「疑似SARS案例」為由,被施以與和平醫院同規格的集體易地隔離措施,事後證實這兩個社群並未出現真正的感染案例,也未引發社區集體感染。
對於當時的居民與龍山寺無家者而言,集體隔離無疑是一種汙名化的展現。
先認定他們與其他族群的不同,再將他們視作「帶有疾病的」,並且將「帶有疾病的國宅居民、帶有疾病的街友」視為需要被處置的對象,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最後,再施以行為,也就是隔離。
▌反觀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
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有哪些?在萬華茶室爆發群聚感染後,除了產業衝擊,負面標籤也不斷出現,網路上便充斥著許多對於萬華的歧視言論。
台北市議員吳沛憶指出,近來聽到許多萬華人受到歧視排斥,甚至有公司要萬華人去採檢才能上班。作家林立青也在臉書發文,他表示在這疫情之下,許多物流快遞不送萬華,讓各服務弱勢的團體變得很困擾。
同時,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萬華大鬧熱」活動官方臉書今天發文表示,「只有病毒才是這場防疫真正的敵人!」。
文總也發起「萬華加油VIVA BANGKAH」換頭貼活動,期待大家意識到汙名化的危險與錯誤,而非指責染疫的人。活動一推出後,馬上吸引許多破萬人的在地粉專、社團陸續響應。
相較於過去SARS疫情時期,今日對於汙名化的抵抗,也在萬華逐漸成形。
▌結語
蘇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指出當疾病成為污名化的隱喻時,將阻止病人們尋求完整的治療。
當肺炎被看成是對於參與茶室文化甚至做為八大行業的懲罰時,許多人便因為害怕被揭露、害怕被列在受歧視的名單裡頭而不願意篩檢就醫。
尤其如果所患的疾病即使「早期發現」也不保證有藥可醫治,那麼病人就與其忍受病痛,也不要因就醫而過著飽受歧視的生活。
新冠肺炎如果也成為一種污名化的隱喻,防疫工作將會更困難,因為人們將可能拒絕承認其過往的生活足跡。
面對疫情,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與同理去對待正面臨高風險的人。我們不應該對疫情感到恐懼,而是更加勇敢,因為我們有機會對他人伸出援手,發揮作為社群協助的力量,才能戰勝疫情。
社區工作社群定義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直新聞週五報】
1.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與謝長廷大舅子游明昌,都住北市大直豪宅「景泰園」。→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35842
2.涉內線交易大賺6000萬元價差!光寶創辦人、《大直景泰園》住戶「宋恭源」以3000萬元交保。→https://www.gvm.com.tw/article/78296
3.國防部大直幼兒園招生,6月6日開放線上報名。→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340859
4.跟著張忠謀買房!大直豪宅新舊居,富豪捧現金接連買進。→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929917
5.排名第三社區的則是為基河國宅二期的「大直美堤花園」,大直美堤花園同樣是北市熱門社區的常客,其位於大直重劃區中,周邊豪宅與國際飯店林立,且鄰近美麗華百樂園、ATT 4 Recharge 及家樂福,還有河濱公園供民眾散步休憩,居住環境及生活機能都相當優秀,以平均單價在 56.6 萬元來說相當實惠,是許多換屋族的首選。→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70740
6.根據實價登錄資料顯示,去年(2020年)北市高價巷弄前五名分別是,中山區植福路286巷、信義區松德路200巷、中山區北安路630巷、信義區信義路五段91巷及大安區青田街12巷。→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83080287942.html
7.消防局指出,為表揚這4名熱心民眾義行,包括柯姓男民眾、陳姓男民眾、育成高中謝同學和台北市義消大直分隊王副分隊長在內,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也予以公開表揚和感謝。→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274119
8.難牽上去!北市大直橋東側自行車道挨轟設計差。→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251639
9.臺北市中山分局大直派出所長黃敏日前擔服巡邏勤務,接獲勤務中心通報,於大直橋南向行人走道護欄邊有名女子疑似要輕生,需警到場協助,黃所長旋即趕往現場,見一女子情緒不穩坐在護欄邊上,一腳已跨出護欄準備尋短,黃所長見狀飛奔跳越兩層欄杆,將該名女子攔腰抱下,即時救下一條年輕生命。→https://times.hinet.net/news/23236815
10.大直派出所長黃敏是本月11日晚上7點多獲報,一名女子在轄內一座橋上欲跳橋,黃敏及另1名警員趕抵現場,發現女子跨坐在欄杆,火速下車衝上前將女子拉下,要女子「先冷靜,有話好好說」。→https://udn.com/news/story/7320/5276950
11.A-Lin《Romadiw》5月7日起 大直ATT SHOWBOX嗨唱10場。→https://udn.com/news/story/7270/5291542
12.「台北大直萬豪酒店」20樓的「INGE'S Bar&Grill」酒吧大露台,擁有270度視野可遠眺基隆河、信義區及大直地區等景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302food008/
13.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舉某案為例,學生在學校裡吵架,其中一名學生回家後憤恨不平,將吵架過程加油添醋後放上網路平台,並公布同學姓名,網友將學生的社群帳號全部肉搜出來瘋狂留言,甚至涉及恐嚇,學校網頁和粉絲專頁也被灌爆。→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8/5304041
14.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觀察,很多有自殺意念的學生自我價值低落,「外在很華麗,但內在很脆弱」,不確定自己是否成功,背後原因與少子化下父母期待過高、社會環境都有關,成功定義愈來愈模糊,學生時時刻刻處在比較的焦慮中。網紅文化讓按讚數多寡與成功漸畫上等號,「有人按讚才覺得自己不錯」。→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8/5304038
15.大直商辦「國票金融大樓」入帳帶動,推升華固建設(2548)去年稅後純益27.8億元、大賺一個股本,每股純益達10.05元,連續兩年賺進一個資本額。→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5308848
16.飯後蕁麻疹!過敏女控「大直英迪格酒店」冷處理,酒店聲明被網友讚爆。→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305/1932141.htm
17.一名沈小姐在2月底入住台北大直英迪格飯店,入住當晚用過飯店的晚餐後,身體出現紅腫、搔癢的症狀,沈小姐懷疑是食物中毒,在飯店員工的陪同下到三總掛急診,事後確認為急性蕁麻診。飯店負擔兩次醫藥費後又賠償了沈小姐所有的餐飲消費,還額外贈送她2萬點數;不過沈小姐仍舊相當不滿,在臉書寫下長文抱怨,孰料大批網友看了反而是力挺飯店,更直呼沈小姐的言行讓人「大開眼界!」→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6271
18.江宏傑低調現身大直宴會餐廳,透過同節目藝人的Instagram,可以看到他坐在姚元浩身旁,臉上掛著笑容,暫時掃去陰霾,小刀、KID、庹宗康等人輪番上前陪他聊天,席間工作人員對他喊「加油」,江宏傑也微笑回應。→https://www.nownews.com/news/5206625
19.一日限定龍蝦吃到飽!大直豐FOOD吃到飽餐廳推出「龍蝦之夜」吃到飽活動,龍蝦、帝王蟹、宮崎和牛、龍膽石斑全部吃到飽。→https://www.walkerland.com.tw/subject/view/289545
20.台北市市場處為鼓勵「大直市場」榮獲經濟部四星標章,特別舉辦四星市場電子消費抵用券電腦抽籤活動,活動自110年2月3日起至3月1日止,已吸引逾31萬人上網登記,民眾反應熱烈,3月4日舉辦電腦抽籤記者會,並抽出1萬名幸運兒。→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4005582-260405?chdtv
社區工作社群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來回答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來源,來自於多年前我在『有聲書評』裡面的一個來賓,他是一位作者,她的名字叫子瑜,Jennifer。
她多年呢旅居在國外,然後呢她為閱讀這件事情做了很多的事,比如說她結合了一些線上跟線下的力量,特別是喔世界這麼大,她卻是在全世界各地去建立很多的讀書社群。
比如說東京啊、橫濱啊、墨爾本,那她呢也成立了一個叫「Cocoon link」這樣的一個社群,專門為異鄉的閱讀者服務。
所以呢我受到她的邀請,在一個非常感動的狀況底下,答應了這件事情,答應什麼呢?在她Cocoon link的社區裡面,有一個企劃叫power Q&A,就是呢收集很多人的問題,然後去找適當的回答者,去回答這些問題。
那你要知道,當我答應回答她問題的那一刻,其實我還不知道我被問的是什麼問題,所以是有點挑戰的,可是呢她告訴我在這個企劃裡面,似乎我是第一個回答者。
所以呢有一點榮幸,有一點想說那既然是第一個,如果回答的有什麼不周延的地方,應該也不會太被責難吧!
所以呢無論如何,從各個角度來看,不管是支持閱讀的推廣,或者是能夠回答一些人心裡的困惑,那我都想說可以盡力的來試試看。
在我答應這個邀約之後,我就收到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唸給大家聽,我按照發問者的原文來唸給你聽,他說:「人為何堅強,都受過傷,那未痊癒的何如?」
幾個關鍵哦,人為什麼要堅強,受傷,痊癒,那該怎麼辦?
其實當我收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靜下心來想了一兩天,我到底要從什麼角度來回答他,其實反復在我心中浮現的就是我經常在教學,或是跟很多朋友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叫做:「長出自己的力量!」
那為什麼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呢?其實是呼應到「堅強」,人為什麼要堅強?其實這是一個好大、又好棒的問題!
可是當我們對於「堅強」的理解,稍微有一點點偏差,或者稍微有一點點,不管你說它是矯枉過正,還是用力過猛的話,往往堅強為我們帶來的不是一種更有力量的感覺,反而是會讓我們覺得很有負擔,或者是因為堅強,我們可能損失了更多!
所以回到為什麼我會直覺的想到,長出自己的力量,其實長出自己的力量,或許你在表面上聽起來這跟堅強好像沒什麼差別,那我就趁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我心中,所謂「長出自己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時候要定義一件事情,直接說它是什麼?有一點困難,所以可以反過來,先說它不是什麼。在我認為「長出自己的力量」,它其實不是一種對抗的心情,你會發現我們一想到力量,好像就是要跟別人比力氣,好像就是要跟別人來凸顯出自己可能是更有能力的、更堅強的!
可是呢「長出自己的力量」,在我的認為,一旦是用這個角度出發,它就會變成是一種對抗,你彷彿有一個假想敵,彷彿有一個對待你不好的人,或者彷彿有一個你在他面前,你希望證明自己的存在。
因為對抗的出發點,打個比方吧,就像是矛跟盾的故事一樣,假設你到處宣稱你有一個無堅不摧的盾,這個時候任何一隻矛都想要上來撮看看,那請問一下,無論你要堅強還是要有力量,就是你生命想達成的目的嗎?
今天你的堅強或力量,卻吸引了很多人都想要攻擊你,這是不是會越活越辛苦呢?所以在我認為「長出自己的力量」,它不是用一個對抗作為出發點。
那當然第二個,它也不是為了去證明些什麼,很多人想要出自己的力量,就像我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去做很多的努力,只是為了向我的父親證明,我是一個有能力的、我是一個優秀的、我是一個足夠好的兒子!
可是透過這樣的一個出發點,不管我得到了什麼,我成就了什麼,其實我並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當我的力量和堅強,沒有辦法帶給我真正的快樂,那請問這力量跟堅強,不就是一個反而會扭曲我的原因嗎?
所以呢當我們要試圖長出自己的力量,不管透過學習,還是透過閱讀,如果你的內心一直住著某個你要對抗的人,某個你想要證明的事情,那這一切的結果都很有可能讓你越努力,但是卻愈挫折!
所以我說了長出自己的力量,不是為了對抗什麼,也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些什麼?那到底長出自己的力量是什麼呢?
好,那我就跟大家說了,其實我認為「長出自己的力量」,它是一種喜歡自己的姿態,特別強調喜歡自己喔!所謂的力量,它其實不是指涉於他人,它甚至不是指涉於你所存在的一個文化。
如果你能夠活出喜歡自己的狀態,喜歡自己的姿態,喜歡自己的角度,那麼這樣的一個力量,它就會帶著你的生命,持續的朝向自己想要的祝福前進。
所以當我一看到那個問題「人為何堅強?」的時候,其實是對於這位發問者,是有點心疼的。十有八九的人在講「為什麼要堅強?」,他其實心中並不是不想堅強,而是他對堅強這件事情,感覺到好挫折。
然而挫折的來源,不也就來自於我們要一直去對抗、一直要去證明嗎?其實你可以堅強,你可以有力量。但是它的來源必須是,你喜歡自己的姿態,人為什麼要堅強,因為你要喜歡你自己,這一份喜歡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喜歡。
如果接著往下談,每個人都受過傷,在成長的過程裡,我相信這裡指的傷,是心裡的傷,但是呢有些傷是很難痊癒,甚至會留下疤痕的,那這時候該怎麼辦?
我雖然不知道發問者的生命經歷了什麼,可是呢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呢是上官婉兒的故事,她是在武則天時代,受到武則天很器重的一個大臣,她是一位女性哦,那在武則天那個時代,女性是可以當官,而且可以當大官的。
那上官婉兒呢在跟著武則天的過程當中,有一次因為她做錯了一件事,她被施予墨刑,什麼叫墨刑呢?簡單來說喔就是刺青,刺在哪裡?刺在臉上。
所以上官婉兒因為犯錯在額頭被刺了一個印記,那其實這種刺青,對現代人來說好像覺得沒有什麼,可是對古代人來說,其實這種刺青特別在臉部的刺青,它是一個恥辱的象徵。
它雖然不是像剁手跺腳,這麼殘忍的刑罰,對你有這麼大或者是具體的傷害,但是它卻會在你的心裡烙下這一輩子的恥辱。
所以呢上官婉兒接受這個刑罰,其實在那個時代底下,它就是一個脫去不了的恥辱印記,可是呢上官婉兒心念一轉,既然我頭上的這個標記就一輩子洗刷不掉,不如我想辦法去美化它吧!
所以呢她在額頭上面畫上的梅花,以這個標記為中心,這就是當時很流行的叫梅花妝,她成了當時上層社會侍女當中,爭相模仿的一種妝容。
或許回到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生命裡曾經受過的那些傷,特別是心裡的傷,它在深層的意義上,其實跟墨刑是一樣的,因為它為我們的心裡,烙下了那不可抹滅、不舒服,甚至於是恥辱的感覺。
然而如果回到上官婉兒這個故事,我想要告訴你的就是,我們不需要否認那個傷的存在,如果那個傷就是會留下一些疤痕,那我們何不想辦法把它畫成一朵花!
或許你這個時候會接著問我,那要怎麼樣才能夠把傷痕畫成一朵花?其實如同我前面說的,開始喜歡你自己,長出自己的力量,長出一種喜歡自己的姿態,人為什麼要堅強?對於未痊癒的傷,我們該怎麼辦?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帶給你一些力量,很開心有這個機會接受子瑜的邀請,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產生一點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的最末端都有相關連結,我很期待有一天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mqZOQUWpWY/hqdefault.jpg)
社區工作社群定義 在 結構社會工作講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另一例子,是莫sir教社區工作時,亦會提及荃灣天台屋事件,以歷史角度去看現時社區 ... 在現實社會比較常遇見的問題,是同被壓迫的社群互相分化,如本地工人討厭外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