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與太陽》是石黑一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首度出版的長篇小說。作品一出,全球矚目,據說甫出版的簡體中文版,首刷10萬本已缺書再刷中。
這不是石黑一雄第一次以科技題材寫就的小說。膾炙人口的《別讓我走》以複製人為主角,而新小說則以AI 機器人克拉拉為主述者。但石黑一雄寫的並不是科幻小說,而是試圖以科技的角度,探討人心與人性。
主角克拉拉是設計來陪伴孩童的機器人,温柔,善良,富同理心,以不帶偏見與色彩的目光,努力理解「人」的世界,竭盡所能,希望自己所陪伴的女孩快樂,且健康。
一如《別讓我走》,石黑一雄並沒有詳加敘述科技設計的種種,而只是透過克拉拉的眼睛,勾勒出科技或許已有長足進步,但人際互動卻沒有什麼不同的未來世界,進而以克拉拉的觀察,探究人身上究竟有沒有獨一無二、完全無法複製的部分存在?
石黑一雄緩慢優雅的文字風格,在這部小說裡展露無遺,甚至有書評形容為「淡金色的散文」。
「文學是重要的。」石黑一雄曾說。而這一部小說,再次印證了他的論點。
#石黑一雄
#克拉拉與太陽
「石黑一雄書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靜靜讀一本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貝獎] 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看板Literprize 的評價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文學| 《別讓我走》: 諾獎作家石黑一雄代表作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長日將盡》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 王志弘裝幀設計 的評價
- 關於石黑一雄書評 在 [心得] 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 看板boo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石黑一雄書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沒有變強 #是因為一直很舒服
#如果 #如果 #別再如果了
.
我正式開始從事寫作是在十九歲。那時候,我寫出來的稿子品質特別差,文學性暫且不提,連基本的故事線索都捋不清楚。好不容易寫出來一篇像樣的文章,可是投給好幾家雜誌社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碰上一個有回音的,也得讓我把文章翻來覆去地改上好幾遍,掙的稿費連吃頓火鍋都不夠。
.
二十歲時,我開始寫小說。我趁著暑假,把自己關在家裡,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寫完初稿,又壯著膽子把樣稿投給幾家出版社。可是,滿心忐忑地等了半年多,這些投稿照舊是魚沉雁杳。我心一狠,直接上網抄了一百家出版社的聯繫方式,再一個一個地把小說投了過去,然後又等了半年多。這一次,我總算收到了回音,算上自動回覆的郵件,一共收到十一封回郵。當然,全是退稿。
.
後來,我的投稿終於慢慢都有了回應,雖然還是退得多、過得少。
.
剛開始,每次收到退稿信的時候,我總要傷心好幾天。退稿信收得多了,我難免會開始懷疑自己:我到底是不是寫作這塊料?我是不是該換一條路走?每到這時,我就會打開電腦,看看自己發表過的作品,再看看讀者們寫給我的書評,就會鼓起再寫、再試的勇氣。
.
當我收到的退稿函攢到幾百封時,我學會了看淡「被否定」的陣痛,偶爾手機郵箱有了收件提醒,我照舊先忙自己的,等閒下來時才點開看。
.
現在想來,當年多虧那些退稿函,我才能在每一次的失落中都能有所收穫,在不被認可的陣痛中得以不斷改進自己。
.
在堆積如山的否定甚至是嘲笑當中,我慢慢熬過了剛入行時的黑暗歲月,迎來了有所收穫的曙光。我看著自己的文筆一天比一天精細起來,我的稿費也從當年的十幾元人民幣漲到幾十元,再到如今的幾百元。在即將步入二十一歲的時候,我終於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事業推向了正軌。
.
當我終於簽約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時,我的很多朋友都以為我是撞了大運,才得到了出版公司的垂青。只有我知道:運氣是不會無緣無故從天而降的,「努力」才是運氣的伏筆。
.
看過日出的人都知道,破曉前的黑夜往往是最黑暗的。人生也一樣,在守候成功到來之前的日子,往往最黑暗、最痛苦。只可惜,很多人未等到黎明綻放,就已經耗盡了努力的勇氣。
.
暫時失落沒關係。誰都會有一段不如意的黑暗時光,只要你願意忍下去,願意相信自己的未來還有希望,那片屬於你的黎明曙光,早晚都會到來。
.
大二那年,我在學校附近的高考補習班做兼職老師。在那裡,我遇到了阿鐘。阿鐘是我們班裡最獨特的學生,他就讀的高中在當地籍籍無名,他的學習成績也不算特別出眾,可是雄心勃勃的他,卻堅持要報考中國政法大學。
.
補習班裡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們好心勸他:「你的起始點太低了,報考中國政法大學的難度很大,還是選一個容易點的大學作為目標吧!」
.
阿鐘說:「道理我都明白,但我還是不想改變初心。如果最後我的能力不及,那麼沒考上也不必有遺憾;但如果我只是因為害怕失敗就退縮了,那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
.
阿鐘所讀的高中,平均每年只有兩百多人掛上高標大學錄取門檻。其中,能夠達到中國政法大學分數線的人,更是屈指可數。可是等到高考分數出來時,阿鐘的成績居然真像演電視劇一樣,高得令人震驚。而且在整個補習班裡,只有阿鐘一個人考過了一等分數線。雖然阿鐘的分數,距離他中國政法大學的目標還有點遠,可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高考是成功的。他真的憑藉著努力,超越了自己的上限,實現了「醜小鴨變白天鵝」般的華麗逆轉。
.
高考結束後的那個夏天,在畢業生經驗分享會上,阿鐘有些生澀地走上講臺,聲音小卻篤定地說:「我的祕訣很簡單,就是無論每次模擬考試的成績如何,都堅持每天在早晨五點半準時起床自習,一直研讀到半夜12點才上床休息,直到考前一週,從不間斷。」
.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敗,
▫️而是你本可以,但你卻沒有去做。
▫️你如果不拼命努力一次,
▫️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讚。
.
這是一個廣闊自由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在自己謀求的階層當中爭得一個位置。
.
在那些所謂的「平步青雲」者的光環之下,我們常常會不由得放大了他們一朝功成的耀眼時刻,卻忘記了曾經的他們,為了等待宣告成功的這一秒,默默地在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
.
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要經歷一場暗無天日的考驗:孤單一人,無依無靠;努力總是不被肯定,辛苦往往無人問津;即使拼盡全力,結果也總是不盡如人意……這是社會給我們的第一次下馬威,很多年輕人的夢想,都折翼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裡。
.
可是,在這場盛大的考驗過後,還有另外一類人——那些在痛苦面前也能咬緊牙關、跟「命運」互掐脖子的人。他們挺過了苦難的「猛火爆炒」,挨過了生活的「小火慢煎」,把曾經受過的傷一點點地,變成身上堅不可摧的鎧甲,把曾經忍過去的痛苦,慢慢變成踩在腳下的臺階,托著自己一步步爬上頂峰。
.
你沒有變強,是因為你一直很舒服。很多時候,你的不如意,不是因為你沒有機會、不夠漂亮、運氣不好,而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敷衍生活的人,生活也會施以報復。這就是人生最淺顯的道理。
.
無論何時,都請你不要停下向前走的腳步。一個人只要不停地走,不停地朝著夢想的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會收穫屬於你的風光。
.
--
.
◾️本文摘自《生活有點難,你笑得有點甜》一書,引用的這一段前半部描寫的,正是作者周檀自身的經歷。
📖 https://tinyurl.com/4k8d2ssr
.
【心理師讀這本書】
.
在閱讀《生活有點難,你笑得有點甜》這本書時,我想到以前心理系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不管你有沒有心理學的知識或理論,你都會用自己的經驗與方式,去觀察自己、描述他人、形成對這個世界的各種理論或假設。
.
過去習慣閱讀心理硬邦邦書籍,期待從中獲得新觀念、新想法、新技術並樂此不疲的我,突然發現:心理勵志這一類書籍的作者,雖然他們未必具有心理學的背景,但也在他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觀察人、描述人、對人的行為進行推論⋯⋯
.
在書裡,你會看到九十多個似曾相識的人生,好比:明明不愛教書,卻不敢換工作的老師;被告知生病沒多久餘命的人,突然跑去自己年輕時嚮往的非洲過日子;十歲開始嚮往寫作,一直寫到二十幾歲,多次被退稿仍不停筆的人(其實就是作者本人)⋯⋯
.
眾多故事中,我自己最有感的大概是與「後悔」有關的故事。每個人的人生,大概都存在著稱為「未竟事宜」的遺憾。也許是年輕時無緣學音樂、因為某些原因,放棄了某個自己心愛的機會⋯⋯
.
心理學家Gilovich與Medvec對後悔做的研究發現:對短期後悔(最近發生的後悔)來說,「因為自己做了」帶來更強烈的後悔感,你會苦惱,自己怎麼會做了這樣的蠢事,甚至想賞自己一巴掌。
.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去調查人生至今最大的後悔,對這種「長期後悔」來說,「有機會沒有把握」的後悔,反而比「做了的後悔」還要更強烈。
.
學者認為,面對「做了但後悔」的事,人們會試著從中記取教訓、做些補償。而在對面「沒做的後悔」時,人們的大腦無限的想像力(萬一當我時⋯⋯一定會很棒的吧!),反而會帶來更多懊悔與苦惱的感覺。
.
當我們用研究的角度來看後悔時,它就只是一種感覺。但當你看到一個又一個人物,用他們自己的人生來告訴你同樣的事實時,這事實往往充滿著情感與力量。
.
當然,提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檀這本書,自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故事。小時候懷抱作家夢的她,先是被家長勸退。不死心的她,十九歲仍在寫,出版社用幾百封退稿信作為回報。二十歲的她,透過退稿這個看似被否定的過程,從中找出進步的關鍵。最終,終於被看見而出了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作家。
.
編輯在推薦這本書時說,「在深夜獨處時,在一隅小坐時,在每一個捧起這本書的時刻,都能獲得思考」。我十分有感,也想敬邀有緣看到這邊的你,一起用這本書裡眾多人物的故事,陪自己駐足思考,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種種。
◽️◽️◽️◽️◽️◽️
一起來讀讀《生活有點難,你笑得有點甜》
📖 https://tinyurl.com/4k8d2ssr
石黑一雄書評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分享上半年度的電影,今天則是書籍,這段時間裡有一長串的待讀清單還來不及讀,所以選出這八本其實稱不上公正,就是回顧六個月來自己讀完後私心特別喜歡的作品。其實書籍和電影不太一樣,要選出其中之最好難,這些文字帶來的感動是存在於不同層面與世界的,會以不同方式滲透讀者的心靈,常常讓人深感手背手心都是肉,相信所有愛書人都會明白如此說法。
姜峯楠《 #呼吸》有九篇或長或短的故事,遺世獨立的小說篇篇都具有《異星入境》的生命力道,別的科幻作家耗盡心神在創造未來世界的樣貌、在刻劃未知時空的輪廓,唯獨他,科幻只是背景、只是元素,更有條不紊從人的角度拓展深層想像邊際,書中一句話言:「科學不光是為了要尋求真理,科學也必須尋求人類生存的意義」,而他親筆銘刻下的,亦徹底體現人性面對科技的細膩心態,與那重來千萬次也無法改變的未來命運。
聶華苓《 #桑青與桃紅》是動盪年代下孕育的文明產物,也是政治衝擊後的社會脈動,聚焦於「人」,聚焦於人的「困境」,聚焦於人如何受「政治」所困。隨著主人翁的顛沛流離反覆適應環境變動,1945年的瞿塘峽,1948年的北平,1957年的台北,移轉到最後 1969年的美國,桑青與桃紅先後長於同一副軀殼,一個自然生成,一個環境使然,漸漸分裂為天壤之別的兩種對立性格。聶華苓由內而外塑造了當局者的主觀視角,從中國四面楚歌的困境,舊秩序的全面崩解,過街老鼠的躲藏生活,到白先勇老師所形容「其心也危,其情也哀」的空虛失根,四個極具時代意義的年代裡斷裂式循序推進,桑青清亮的身影逐漸淡去,桃紅主導的時間愈來愈多,透過日記形式成就這一部情節更為戲劇化的東方版《金色筆記》。
完整文章寫於:https://www.unitas.me/?p=13167
《 #吹過星星的風》共收錄八位影響深遠的近代韓國作家的八篇短篇小說,有被稱作韓國「托爾斯泰」的李光洙,韓國「契訶夫」的玄鎮健,韓國普羅文學奠基者李箕永,諷刺文學大師蔡萬植,自我意識文學先驅李箱,女性主義運動者與左翼作家的姜敬愛,卡普文學與新傾向派代表作家崔曙海,寫實主義代表羅稻香,每一篇皆具閱讀價值與時代意義,某種層面與台灣共同分享了一種相似且貼近的東亞經驗,極其壓抑的日本殖民時期,惡性循環的窮困農民生活,筆觸所及教人痛心,也深刻入骨。
郭強生《 #尋琴者》滿是歲月洗鍊與時間錯落的痕跡,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構成了定格畫面,作者沒說的是景框外的種種失望以及種種沉默。《尋琴者》尋琴,也尋情,琴與情裡皆有愛有恨,有過的去的,也有過不去的。像石黑一雄的《夜曲》輕輕觸碰不停與現實妥協的哀傷靈魂,如此一個不起眼的中年調音師,曾是老師寄予厚望的音樂神童,曾經深深仰慕戴著金絲框眼鏡的年輕鋼琴家,卻眼睜睜與屬於自己的時機擦身而過,無法以理想的演奏家身份面對鋼琴,成為一個調音師也很好,靜靜於陰影處守護靈魂的依歸。始料未及的是,在命運的牽引下,他最終依然踏上了當年鋼琴家長久居住的紐約,忐忑帶著未能完成的純粹情感踏上這趟旅程,不只在於琴,更在於情,緣起緣滅和所有的一切都能於此處找到結局。
Graham Greene《 #沉靜的美國人》談越戰時的故事,令人再度刺穿充斥潮濕、不安、錯愕、困惑、瘋狂、死亡又孤獨的黑暗之心,其凝視的對象是美國、自由以及理想主義,而非西方殖民心態下被視為落後之地的越南。書中弗勒是被派遣至越南的英國戰地記者,帶著擁抱死亡的念頭來到此處,已屆中年的他解決不了家鄉的困境,也安於夜夜有越南女子鳳溫柔相伴的日子,雖然經濟情況稱不上寬裕,但一張外國人的臉蛋就足以讓他在當地享有優越待遇。然而一切隨著美國年輕人派爾到來而產生變化,那沉靜的性格、老實的為人、天真的理想,在多數外國人裡顯得鶴立雞群,與弗勒有所交集後漸漸介入他與鳳的感情,一天,卻在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些戰場之外的矛盾與衝突戛然而止。
卡繆《 #異鄉人》就如沙特所說,是一部以荒謬對抗荒謬的作品,書中主角莫梭在旁人眼裡輕如鴻毛的生命,行徑孤僻有違常理,態度麻木不仁,事事無動於衷,甚至消極被動面對生命中的許多大事,舉凡將母親送入養老院、葬禮上未流一滴眼淚、守靈時抽菸喝咖啡、隔天假日就去游泳約會看電影,那些聰明或誠實等形容詞原來可以是褒也可以是貶,原來審判一個人是否有罪,重要的是審判這個人的靈魂是否從眾、是否媚俗,是否容於社會主流價值。他選擇忠於自我的荒謬,非忠於世界的荒謬,因誠實面對自身情感而幸福,因承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而幸福,因擁抱荒謬而將生命意義真正掌握在手裡,迎向文學史上極為了不起的勇敢結局。
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是關於笑與忘的小說,關於遺忘、布拉格和天使的小說,七篇故事形成一張複雜的網,籠罩在布拉格的憂鬱蒼芎,有兩種笑,有 Litost,有死亡,有記憶,有過去,有未來,還有塔米娜,其中兩篇以塔米娜為主角,而塔米娜就是布拉格的化身,即使其他篇章屬於他人的故事,卻也都是由她的生命主旋律變奏展開。布拉格身為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是因為人們一次又一次打倒曾經立起的雕像,眼見蘇聯紅軍驅逐了德國人,歡天喜地迎接共產政府,卻沒想到 1968 年在坦克無情碾壓下走到布拉格之春的終點,人民只渴望改變,無意推翻,捷共的威權統治不但抹去人性的臉孔,更抹去了了幾十萬人生命的記憶,必須媚俗,必須從眾,必須強迫遺忘,否則便會成為被拋出跳舞圓圈之外的石頭,成為永無歸隊機會的叛徒,剩下廢墟上蔓生的野草,照片徒留一頂帽子虛懸空中。
完整文章寫於:https://reurl.cc/d0k0Ry
Sally Rooney《 #正常人》影集乍看主要著眼於康諾與梅黎安的戀情,若有似無觸碰著顯而易見卻難以形容的階級、虛無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關係,這些在小說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刻劃年輕人在人群中探索自我的成長過程,在看似尋常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來回擺盪,以簡練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我們這一代彼此攙扶著面對情感、面對關係、面對自我、面對孤獨的恐懼與成長,書評近日分享。
石黑一雄書評 在 文學| 《別讓我走》: 諾獎作家石黑一雄代表作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諾獎作家 石黑一雄 代表作,如何逃離記憶與命運的困境?聽書筆記 2017年, 石黑一雄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小說《別讓我走》被熱議。 石黑一雄 以克隆人爲主角 ... ... <看更多>
石黑一雄書評 在 《長日將盡》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 王志弘裝幀設計 的推薦與評價
《長日將盡》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 王志弘裝幀設計|首刷限量附贈海報乙張- 《夜曲》五則如歌般的抒情短篇,如同流動入心的旋律,引領讀者進入音樂與文字 ... ... <看更多>
石黑一雄書評 在 [貝獎] 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看板Literprize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作者: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2017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正文開始前先閒聊一下!
我自己讀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其實不算多,
大概只有威廉‧福克納、卡繆、沙特、川端康成、馬奎斯、高行健以及石黑一雄。
(打完突然發現咦怎麼比我想得還多XD)
不過身為一個專業的積讀者,家裡倒是有不少還沒翻開的書,
像是赫曼‧赫塞、羅曼‧羅蘭和莫言的書都還躺在書櫃,聶魯達的詩集也還沒有細看,
海明威更是在待讀清單中高掛多年,
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慢慢把書給消耗完畢XD
我讀過的這些貝獎作家著作中,較適合推薦給大眾的或許是川端康成和石黑一雄的作品,
其他五位的作品相對來說不是這麼地易讀,雖然我也很喜歡就是了,
我最想寫的可能是高行健的《靈山》,可惜我收藏的是電子書不符合此次徵文,
只好偷推一下,或至少看看高行健的答謝辭,短短一段我哭到不行QQ
總之,決定改推薦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也是一個我很喜歡且親民的好作品。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的英國,主角是一位在莊園內服務的管家。
本書以管家第一人稱進行書寫,寫管家某一次的短暫休假,
他離開了服務的莊園到外地拜訪以前的同事,並在旅程中不斷的回憶過去。
不像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一樣有著超長時間軸,《長日將盡》全長僅是一次休假,
故事架構就是這麼的單純,重複著公路旅行、回憶的過程,卻是一本恬淡卻雋永的作品。
因為是第一人稱描述,敘事者還是個「無時無刻不在身分扮演」的管家,
所以很多情感都是藏在極為細膩的地方,沒有太主觀明白地寫清楚。
為了寫這次的徵文我去讀了很多石黑一雄的評論,
才知道這是石黑一雄慣用的「不可靠敘事者」手法。
雖然主角幾乎試圖把自己融成莊園的平面背景,實則主角形象塑造得很立體,
透過他回憶的一件件事情,讀者終於可以慢慢在腦中拼湊、建構這個複雜的人,
他兩度在重大的個人私事和重要的莊園公事中選擇後者,拋下私事轉身繼續管家的工作,
為了莊園不斷犧牲,把自己的事情順位擺在後面,
而有時他似乎以自己的工作為榮,有時在面對別人詢問工作地點時卻又隱瞞不說。
「長日將盡」的日可以做兩種解讀,
個人的部分是主角這位管家已過剩年步入老年,
世界的部分則是舊秩序已過盛世改朝換代,原本賓客雲集的盛況不再,
莊園主人也從英國貴族變成了美國鉅子。
個人情感層面,主角曾跟另一位女管家(即他休假出遊拜訪的對象)共事,
有過一段針鋒相對又合作無間的日子;
從很多的細節可以看到彼此的差異,也可以看到主角那種恪守本分到近乎愚忠的忠誠,
以及欲安慰卻無詞的不解風情,甚至還有主角雖一絲不苟卻常看羅曼史的這種反差性格,
這段男女之間的情感描寫很內斂,看到最後會帶著一點「長日真的已盡」的惆悵。
家國部分的敘述則是用迂迴的方式表達,
表面上在探討什麼是好管家、什麼是忠誠、什麼是尊嚴,
但一路探討到貴族平民的分界、人性的弱點;
主角的態度是好管家應該要服侍一個值得服侍的好主子,
像他以前的服務對象,就是一名始終致力於為國際外交關係發聲的爵爺。
然而主角也有一些人性上比較陰暗的層面,有懦弱亦有欺瞞,
不敢諫言逃避責任,卻又頂著名聲,
看似卑躬屈膝,卻存著一種被他稱為「尊嚴」的傲慢。
書中有一段「尊嚴」之辯,
某個平民認為是人都要積極參與政治,
某個爵爺認為政治該交給知識分子以及貴族決定,
而主角則是把一切交給主人,卻又想要從中獲得尊敬。
這個故事是時代的故事,用了諷刺而隱晦的筆法,寫了不同階級在一二戰時期的態度。
最後收尾又收得很漂亮,場景是黃昏,確切的「一日將盡」的時分,
管家終於緬懷完過去,與那段日子道別,畫面感十足,真的很美。
真的很推薦大家去找來讀!
先推一下我看的這個版本,書本身開數是32k,是適合放在包包裡通勤閱讀的尺寸,
會順順地一頁讀過一頁,但與其說是激動迫切地想知道劇情,不如說是故事本身很流暢。
我也很喜歡臺灣的翻譯,管家用語的感覺表達得恰如其分,真的有二十世紀初的感覺。
徵文前原本打算多看幾本石黑一雄的書,
這樣有比較多的樣本才比較好講他的寫作風格,也比較能看懂其他書評對他的剖析,
但在我今天看完《被埋葬的記憶》後決定先趕緊來寫文吧,我要放過我自己XD
(此一同時,《浮世畫家》跟《別讓我走》還躺在旁邊等我去看XD)
雖然還是沒有讀到他以東亞作為舞臺的幾本大作,
但至少現在這個樣本數為二的狀態有稍微能參考其他書評對他下的評語了。
他的諾貝爾受獎詞是:
「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
(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受獎詞中文翻譯取自維基百科之石黑一雄條目
他的作品探討了很多表面以下的東西,
像《長日將盡》有「尊嚴」之辯,《被埋葬的記憶》有「遺忘是否值得」的討論,
除了上面提到的他擅寫不可靠敘事者外,石黑一雄的作品常圍繞著「記憶」這個主軸,
看似主題包羅萬象,從中世紀寫到二十世紀、從貴族寫到奇幻小說,卻有著同樣的核心。
這版的《長日將盡》附有宋國誠的導讀,他用很精準的筆法分析了作者各作品;
石黑一雄身為移民作家,卻不賣弄移民身分,
甚至《長日將盡》還選了一個「英式正統的」貴族題材,格局開放令人懾服。
感謝諾貝爾獎(以及我朋友們)讓我認識了這位好作家。
--
明天 當你遇見他的時候
你會跟他說 我已不再哭泣
今天 我做了一個有你的夢
明天在窗外 而我不想再醒來
陳昇〈昨天 今天 明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132.1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iterprize/M.1634658371.A.B95.html
※ 編輯: mugicha (111.248.132.102 臺灣), 10/19/2021 23:52: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