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是lifelong樂趣
最近加入了臉書一個成員幾萬人(更正:是十四萬人!OMG)的英文學習群組,彷彿平時工作生活不夠忙似的,不過實在太關注英文學習這塊了,還是喜歡從上面的po文,一窺台灣英語學習圈發生什麼事。
剛剛看到一則po文,來自經常分享好內容的網友,題目是「something of a + 名詞」的表達法。
結果,有個在美國東岸的外國朋友,應該是英文母語者,他用生硬的中文潑冷水說,這用法顯得裝模作樣(pretentious),勸大家不要用。
我想回應:才怪,這是informal的用法,極爲常見,一般說英文的人都應該懂,譯者尤其一定要懂。
說到something of a...,我最喜歡的頭兩個翻譯原則之一,是已故理論家Peter Newmark紐馬克說的,而被賴慈芸莫名其妙誤譯成相反意思的這句話:
// I'm somewhat of a “literalist,” because I'm for truth and accuracy.
我算是個「直譯派」,因爲我求真、求準。//
所以,〔something/somewhat of a + 名詞〕這說法意思是:
somewhat、某種程度上、算是、差不多可謂……。
It's a rather useful English expression.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otherwise, not even a native speaker.
前幾天,英文社團另一人發問:請問《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最後一句話So we beat on...裡的「beat on」和「borne back」這兩個動詞片語怎麼理解。
那一位愛潑冷水的人,竟然說:這是不合時宜的說法了,如果你說了這種英文,別人會聽不懂。
我對此人老是澆熄別人學習的好奇,真的很感冒,想嗆回去說:見鬼了!這兩個詞,根本沒有過時,只不過是高級的、稍微高語域(high register)的英文,其中beat on又牽涉特殊的譬喻用法,任何努力想學到好英文的人都可以認識一下。
* * *
以下分享一個「something of a」的翻譯,因爲我又誤打誤撞,隨便在半夜的街頭一顆石頭,也能擊中一個非常爆笑的瞎譯(用【……】標示)。這位「翻譯逆反者」,是跟賴慈芸、洪蘭等人齊名的老牌譯者廖月娟,得過幾次翻譯獎,那又如何?那些評審眼睛不知長哪裡去了。想練習辨認如撿到鑽石般驚喜的誤譯,順便讀一下英文小說的朋友,可以用英中對照的方式閱讀以下廖譯的小說:
《雅各的千秋之年》by David Mitchell
《狼廳》by Hilary Mantel
《幽冥的火》by Vladimir Nabokov
其實《蘿拉的原型》by Vladimir Nabokov 也是(原作未完成,此書比較不好消化)
同理,若想一邊鑑賞目不暇給的謬誤和不精確翻譯的示範,一邊吸收翻譯理論的朋友,則建議英中對照閱讀賴慈芸譯的:
《探索翻譯理論》by Anthony Pym
《翻譯教程》by Peter Newmark
警告:大家請把嘴裡的飯或飲料吞進喉嚨再往下看,嗆到概不負責。
書名:The Mind's Eye 看得見的盲人
作者:Oliver Sacks (願您安息!)
// Medieval manuscripts such as the Book of Kells or the Lindisfarne Gospels, for example, contain exquisitely intricate designs done so exactly that whole pages can be seen, 〖with the unaided eye〗, in stereoscopic relief. (John Cisne, a paleobiologist at Cornell, has suggested that such stereograms may have been “【something of a trade secret】 among the educated élite of the seventh- and eighth-century British Isles.”)
中古時期的手抄本,如《凱爾經》 或是拉丁文手抄本福音書《林迪斯芳福音書》,都有無比華麗的裝飾圖案,〖即使不藉由光學鏡片之助〗,也能看到立體圖形。(康乃爾大學古生物學家西斯奈〔John Cisne〕認為這種立體圖形或許是七、八世紀不列顛群島的菁英人士【交換祕密訊息的一種方式】。) //
後記:
1 感謝一位譯者指出,以上用〖……〗標註另一個翻譯問題,詳見留言。
2 有人留言說,trade secret 這麼簡單的英文都錯,會不會是機器翻譯?我說:機譯可能不會錯,人腦秀逗比較可能。立刻用谷歌翻譯印證:
//例如,諸如凱爾斯書或林迪斯法恩福音書之類的中世紀手稿包含精美復雜的設計,所以完全可以用肉眼看到整個頁面的立體浮雕。 (康奈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John Cisne認為,這種立體圖可能是“七八世紀不列顛群島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中的商業秘密。”)//
「肉眼」和「商業祕密」(或曰商業機密)兩處都比人肉做的譯者高明!
盲人瞎馬意思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曹長青:川普與綠色新政的決戰
川普總統在佛州演講時誓言,美國絕不走社會主義!在美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CPAC)演講時更強調,堅持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堅持保守主義價值,拒絕左翼民主黨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這可能是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的競選主軸之一。
甚麼是「綠色新政」?我們首先來看甚麼是新政:它是上世紀30年代左派民主黨總統羅斯福利用經濟大蕭條提出的一個經濟政策,就是更多的政府控制(經濟和社會),更多的國家主導。包括現在美國的社安制度等都是那時制定的。所謂社安,就是國家預先就從你的薪水中扣掉相當部分,說做未來退休金。美國政府所以能赤字運作,一是借外債;二就是挪用了這筆退休金(數額龐大,美國1億7,000萬雇員都被事先扣掉這筆錢)。這個所謂「社安」,其實就是政府強行把個人資金奪走,以「為你好」的名義把你的錢拿去讓政府使用;其實質是剝奪個人自由掌控、安排自己私有財產的權利。
高稅收是殺雞取卵,都變窮光蛋
當年羅斯福還大幅增稅,把個人最高稅率增到93%;等於個人憑勤奮和才能一年賺1,000萬美元,930萬要被羅斯福們強行奪走,政府就是強盜!羅斯福還把企業稅增至91%。可想而知,高稅率對企業的壓力、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重負。
在西方民主國家,有錢人,除少數繼承遺產外,絕大多數是靠自己勤奮努力及天分(還有抓住機會等)創造了財富。像目前全美(也是全球)最富的貝佐斯(Jeff Bezos),當年靠借岳父的退休金等創辦了亞馬遜公司,現發展成最大網路銷售商;比爾蓋茨則是發明了電腦軟體致富;全球最大連鎖商「沃爾瑪」的老闆則是從9毛9店做起,典型的勤勞致富!(沃爾瑪全球員工230萬,超過數量最多的中國軍隊220萬)。
人的能力不同,天賦也不一樣,一定是貢獻不同,當然就所得(財富)不同。強行一律,不僅不符合常理、常識、常態,也不符合人性,更不公平!而且把財產用高稅收奪走再分給另外一些人,等於明顯的歧視勤勞者,最後還養了懶漢;只要有高福利制度,就必定會有懶漢鑽空子,躺在福利制度上吃定別人。
歐巴馬掌權時,推行羅斯福的這些「新政」,給美國帶來災難:經濟滯緩,失業率攀升,領福利人數巨增,外債高築。正因為有歐巴馬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左傾政策,才導致美國人強烈反彈,才有了保守派的川普當選執政。
美國拒絕社會主義
川普上台後,推行市場經濟,他對社會主義做過這樣精闢論述:「社會主義跟正義無關,跟平等無關,跟改善窮人生活無關,它只跟一件事有關,那就是要獲得統治的權力,獲得的權力越多,對權力就越渴望。社會主義者想控制醫療、交通、金融、能源、教育,想管控一切。但美國永遠不會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川普的誓言和政策走向,更加激怒了左翼民主黨。民調展示,在民主黨支持者中,年輕人60%信奉社會主義!所以想選總統的民主黨人(現有20人參選)都爭相表現自己青睞社會主義。像上次就參選的桑德斯,就公開主張走社會主義。前副總統白登的國會投票記錄展示,也是熱衷高稅收高福利等。麻州的聯邦女參議員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更是狂熱社會主義;好像比賽誰更左。
但最左的是紐約新當選的聯邦女議員AOC(歐凱秀-柯提茲,她的名字Alexandria Ocasio-Cortez因太長難記,美國媒體簡稱她AOC),她提出「綠色新政」,意思在羅斯福的高稅收、高福利、大政府基礎上,更加社會主義化,要加上環境保護(綠色)。其實就是利用環保來反資本主義,謀求更多政府控制(經濟和人們的生活)。AOC的「綠色新政」需要的資金高達93兆(萬億)美元。而美國一年GDP(國民生產總值)才20兆,等於美國人不吃不喝不用近5年的總收入,每個美國家庭平攤60萬美元!這種龐大金額和重負,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就是有很多年輕人相信這種類似中國毛時代提出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左瘋口號。怎麼能按需分配?如每人要10輛車、10個房子、10個銀行,你怎麼滿足這種「需」?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美國保守派(包括川普總統,彭斯副總統)強調要捍衛憲法,因為美國憲法確立「個人主義,有限政府」。也就是政府設立的目的不是剝奪人民權利與財產(增稅),而是保護個人。每個人有兩件最寶貴東西:一是自己的身體(包括思想);二是自己的財產。政府的功能,應是保護個人的身體安全(不受外敵侵犯,包括內部治安)和思想自由(不被剝奪言論和新聞自由);保護個人私有財產不被侵犯(甚至被提到這樣高度:私財神聖不可侵犯)。
在美國過去40年歷史中,有過兩次「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個人權利」的稅務政策,即大減稅:一是八十年代保守派雷根總統執政時,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一下砍掉42個百分點,降到28%,由此帶來美國經濟連續110個月擴張增長期。人民手裡有錢了就擴大消費,美國大眾消費占GDP(國民生產總值)70%!二是川普總統執政後,把美國企業稅從35%(全球最高)減到21%!從而促使很多大企業回流,從國外搬回美國,企業繳稅底座也大幅增高,由此帶來美國經濟強勁發展:從川普當選至今,美國股市的道瓊斯指數上漲43%,納斯達克上漲近50%!失業率降至過去19年最低(3.8%)。
美國未來這場選舉,就是保守派堅持美國憲法,左翼民主黨要走社會主義,這兩種價值,兩種理念,兩大群體的競爭與選擇。
——原載台灣《看》雜誌2019年4月號
盲人瞎馬意思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分享【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
本文作者: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
我看到的統計,在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爲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5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80%破產。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創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廁所用6分鐘搞定永遠也花不完的錢的故事,否則你“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這些故事,幾乎肯定是吹噓的,即便不是吹噓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運兒,即便跟你吹牛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幸運兒,也不等於你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很多企業在成功後宣傳時會下意識地杜撰很多“英雄壯舉”,這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確實不足爲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裝”自己的心理。但其實這是最害人的,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美國,Facebook(臉譜網)的扎克伯格可以在創業之初就收穫PayPal前CEO彼得·泰爾的天使投資,還可以找到很多人給他做顧問,甚至可以飛到紐約見一下時代公司的總裁,這都是因爲美國有利他主義的文化,有天使投資的文化,也有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幫助創業者創業。但是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創業者可以如此幸運,中國的創業環境更嚴峻。
***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創業是帶着一羣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所謂“槍聲一響預案作廢”,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創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業之路開始容易,過程很難,收場更難,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扎。
10年前,成就一家全國規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奮鬥,後來有了風險投資的介入,七八年時間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聯網知名公司。但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週7×12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
我的朋友申音是《創業家》雜誌的主編,是個非常有思想的人,後來他離職創業,開始創業前他在微博上寫道:“從昨晚到今晨,恐懼大於激動,壓力大於亢奮。創業只是個人選擇,不想放大意義。很多時候,讓自己high(興奮)很容易,讓心定很難。開口向朋友要幫助簡單,不辜負信任纔要緊。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這是創業者典型的寫照。
***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
經常有媒體問我最想給創業者的建議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不要輕易開始創業”。據我觀察,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們在開始創業之前,其實並不清楚創業是怎麼回事,也不清楚創業將給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僅僅是憑着滿腔的熱情以及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開始了,從此踏上一個漫長的、充滿變數、迷茫、經常感到無助的長征。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適合自己的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佳途徑。如果選擇創業,很可能會陷入以己之短參與競爭的困境,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測算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大凡想創業的人,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然而越優秀的人選擇創業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以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很多人可能會迅速成爲出色的員工甚至中高層管理者,但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會陷入一場持久的苦戰,從最低點開始爬坡,單打獨鬥,當然一旦創業成功,你獲得的成就感和物質及精神收穫也是打工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創業者的時間表上沒有生活時間***
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周鴻禕也曾經講過,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裏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我常常開玩笑,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時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開始創業,你的生活將與你的工作“合二爲一”,對於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創業的,簡直是“合三爲一”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創業者每天一睜眼就面臨着房租、水電、工資、貨款、現金流等一系列壓力,做得順時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順時呢你希望儘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壓力之大,將深深改變你的生活心態以及狀態。相信每個創業者都經歷過無數個從夢中驚醒,抓起筆記錄下一個閃念的想法再繼續睡的夜晚。
創業者永遠停不下來,我一度非常好奇爲什麼很多已經把企業做得非常大的企業家工作強度依然很大,甚至壓力比我還大。有一次聯想控股的副總裁寧旻告訴我,其實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爲他每前進一步都要調動很多資源,例如會給部下許諾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收入,會給合作伙伴承諾合理的回報,甚至會向上級主管單位立下軍令狀……根本不可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所有的承諾就兌現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創業者要給所有人交代***
創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捲進去,涉及的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游夥伴和客戶。爲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係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周而復始。
在公司裏,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級主管說“我盡力了,能力有限,請求支援”,只有創業者不能說這句話,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
作爲創業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決策,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時候,你不能和下屬商量,不能和股東商量,你必須自己作決策。
作爲創業者,你必須給下屬以信心,越是艱難時刻下屬越寄希望於你,很多時候真得打腫臉充胖子。你不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你甚至必須隨時表現出信心滿滿的樣子來爲下屬鼓勁兒。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在我看來,人可以分爲兩類:俠客型和團隊型。俠客型的人喜歡單打獨鬥,適合做藝術、工程師等工作。團隊型的人適合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其中約1%左右的人是領袖型,9%左右是幹部型,適合追隨領袖共同領導團隊,而90%的人只適合做羣衆。
領袖型和幹部型都適合創業,但是創業的領軍人物必須是領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創業的成功概率並不高於其他人,甚至更低,因爲創業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實並沒有他們自以爲的那麼強。在大企業裏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關部門支持。所以,實際上你做出的成績並非拜你的才能所賜,而更多是系統導致的結果。你能幹成事情是因爲你頭頂上的那個品牌,以及你身後那個強大的公司系統,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那個公司那個職務,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創業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樣。打工你只要幹好你那個環節就好,而創業需要做好全盤工作。
最後,他們往往缺乏過程感。這點即便是成功的創業者再次創業時也常犯,過去的成功往往帶給他們非常好的自我感覺,認爲自己能力很強,認爲手中的資源很多,不屑於細節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這些心態在再次創業的過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調整不好,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失敗的原因。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著名IT廠商工作幾年後因爲表現出色被派到美國總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時候,他想回國創業,做了很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也有投資人願意投資300萬美元。於是他回國考察市場,向很多朋友徵詢意見,大家紛紛勸他趁回國熱回國創業,只有我非常明確地建議他不要這麼做,因爲我瞭解他的能力,他是一個舞臺越正規他越能發揮的人。
我告訴他一旦回國開始創業,將要面對的環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關鍵是以他喜歡規範的性格也未必會喜歡創業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錢還好,一旦你開始創業用上了投資人的錢,你就揹負上了一個巨大的責任,會讓你陷入一個在泥潭中掙扎的境況。後來他聽取了我的建議,幾年以後我們再見面時他很感謝我,說幸虧沒有創業,現在發展得很好,並且已經到了另外一家著名的國際企業擔任了非常高的職務。
***創業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質***
創業者需要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創業家》雜誌黑馬大會上,我和薛蠻子及雷軍一起擔任評委,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話題,“如果明天生命終止,今天你還想創業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爲創業而生的人,你就應該去創業。
創業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軍談起營銷,他說他當金山總裁時爲了研究軟體的營銷,去日本時曾經用一天的時間站在人家的軟體店裏,研究產品的包裝、貨架的擺放,觀察消費者的反應,並由此總結出產品包裝一二三,店面廣告一二三。
類似的事情我也做過,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四達集團公關部,集團要求我們爲一個教育項目做個營銷方案。當時全部門沒有人會,我花了一筆錢跟一個4A公司的策劃總監買了人家一個廢棄的營銷方案,然後自己從方案的結構、思路、邏輯上分析,硬是從一個方案之中反向學習到了如何策劃營銷。當時關於廣告的書很少,記得有一本臺灣人寫的《成功廣告80例》,裏面每個案例都被我用自己總結的營銷框架推演過。
柳總(柳傳志)講過,成功的領軍人物應具備4個素質:
(1)目標高遠,意志堅定。
(2)心胸開闊,情商要高。
(3)企業利益放第一位。
(4)學習能力強,愛學習而且會學習。
我認爲創業者需要具備4個素質:
(1)事業心,是否把企業當做命根子來做。
(2)眼光和境界,要比別人想得多,比別人看得遠,具備一種比別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
(3)心理素質,能否百折不撓、處變不驚。
(4)學習能力,是否以學習爲生活方式,有無及時覆盤的習慣。當然作爲一個領軍人物,舍小我爲大家的胸懷也非常重要。
***應屆生尤其不適合創業***
金融海嘯時,很多人呼籲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媒體採訪我時我明確表態說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工作都競爭不到卻要去創業,和讓一個盲人去騎瞎馬何異?應屆生去創業絕大多數只能幹最低端的職業,是攤煎餅還是送報紙?我沒有看不起這些工作的意思,但是我認爲如果一畢業就去創業,會直接降低自己的社會交往層次,導致缺失很多經驗和知識,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除非是極個別的天才,否則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畢業進入一家大公司,接受正規化的職業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經過一兩年的訓練,再出來創業,則從管理經驗、人脈、眼界上都有好處。
我回想自己的經歷,比較遺憾的就是未曾在大公司打過工,導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師學藝,雖也有所成就,但畢竟走了很多彎路。如果可以選擇,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即可,不必讀研究生,除非你想做學問。走出校門進入大公司工作兩到三年,然後進入小公司或者去創業。
我不贊成在大公司待太久,我認爲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就廢了,進入眼高手低一羣,成了溫室裏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大公司的環境,身上的品牌光環去掉之後,會頓顯能力缺失,要跌跟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