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立委高虹安的塔綠班風波,同仁問我有何看法
我說,以我對她前後兩個老闆的評價,怎麼可能對這種人有任何正面的評價
然後,聊著聊著,突然刷到這段影片,看完,我問同仁,這個叫高虹安的,像不像這條蟒蛇?(請大家一定要把影片看完)我的意思是,蟒蛇以為可以飽餐一頓,想不到,最後還是被迫吐了出來
高虹安的處境不也一樣嗎?以為藉著一條有爭議的兒歌,可以賺到聲量,可是,她基本上所屬的中產階級,其選民卻全面反撲,要她道歉,於是,她只好像蟒蛇一樣,一口一口地將胃裡食物反向推出
其實,關於塔利班、高虹安、邏輯、愚蠢、格調
以及,為什麼一個人只要跟成衣商這種東西沆瀣一氣、同流合汙,保證最後身敗名裂
關於以上的這些,我這兩天讀過、比較有感的po文或文章,有好幾篇,例如
#沈榮欽
https://www.facebook.com/Independent.think/posts/10223451092779076
#盧郁佳
https://www.facebook.com/shi.wu.940/posts/10208837788578901
#翁達瑞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111390359094038&id=100006693133292
https://www.facebook.com/novia.chui.5/videos/363101865295727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盧郁佳 在 不假掰讀者過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總想做個好人,抬頭挺胸,行事為人讓人尊敬。所以不管落入怎樣的劣境,都相信靠自己努力去改變命運。相信人肯做絕不會沒飯吃。要是好手好腳卻沒錢,肯定是心態出了問題。上世紀經濟起飛的榮景,給人們銘印了「自律勤奮等於財務安全」的常識,所以如今高失業的殘酷現實違反信念時,人會對現實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跟上贏家的競爭力。
而把這種信念從一個人身上徹底剝奪的過程,就像把皮膚一點一點剝掉,看看在剝光前,他能活多久。
https://news.readmoo.com/2021/08/10/number-9/
盧郁佳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讀|9號的工作:當工作搖搖欲墜,我的人生,是否還有突圍的可能?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工作的意義是我們身而為人時常會思考的問題,好像沒有意義就很難在職場持續努力。
.....
他有一個夢想,就是等待高中的兒子大學畢業之後,賣掉現在的公寓,與老婆搬到清幽的鄉下,靠著另外一棟房子的租金過退休生活。
二十六年前,他開始任職於一間負責通訊公司的安裝與維修組,輔佐公司從小規模經營到現今的大企業,可是,職位並沒有隨之升遷,反而不斷地被向外壓迫,眼看著離職單───那條與公司劃分的界線就在眼前。
已經邁入中年的他,並沒有屈服公司的權威,無論上頭如何暗示他的工作能力不佳,無數次調度職位與服務單位,或是派遣到任何偏鄉小鎮,仍然無法將他推出界外。
個性本來就比較內向的他,不擅經營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不論在哪裡服務,總是會有口角產生或是被百般刁難,這些因素仍無法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
《9號的工作》是一本讀起來蠻沉重的故事,但卻是我們社會中有些人的縮影,相信自己所擁有的專業技術能夠為公司帶來益處,勤勞與老實的個性也不會有所危害,但是為什麼卻好像不被當一回事?
我發現在這本書中,主角是完全沒有姓名的,直至最後被分派到偏鄉才有一個專屬的編號─── 9號。這個涵義頗耐人尋味的,彷彿自我、自我價值與工作意義都隨著公司一次又一次的調職而逐漸被蒸發,最後剩下那個小小的存在,才可能是真正的自己。
我很喜歡台灣作家盧郁佳在導讀結尾的這一段話,讓我在看完故事之後也深有感觸 ───
"他在通訊公司上班,通訊象徵把人與人連接起來,在慾望、怨恨、失落攪動中翻湧。而當每個人都失去了尋求別人的最後可能,全網斷訊,便是這世界的真相。"
另外,她也提到《我的大叔》這部韓劇,我剛好有看,稍微對比一下,其實意境真的蠻像的,也都好沉重。
儘管如此,還是想把這本書獻給在職場全心全意奉獻自己的每一個人,願讀完之後能夠有勇氣為自己的人生踩下自我毀滅的煞車。
-
作 者|金惠珍(김혜진)
譯 者|簡郁璇/小玩譯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愛讀者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互動都在instagram歡迎追起來: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盧郁佳 在 盧郁佳的個人檔案 的推薦與評價
名字叫做盧郁佳的用戶. 盧郁佳. 查看個人檔案. 盧郁佳. 現居台北市. 查看個人檔案. 盧郁佳(盧小佳). 秘密員工· 現居高雄市. 查看個人檔案. 盧郁佳. 現居台北市. 查看個人 ... ... <看更多>
盧郁佳 在 【蘭萱選書單元】《林肯公路》專訪作家盧郁佳 的推薦與評價

節目中邀請到同為本書推薦人也是作家的盧郁佳老師一同分享《林肯公路》精彩的故事情節好書簡介: 360度環場的多視角敘述:作者首度嘗試從八個不同的 ... ... <看更多>
盧郁佳 在 [影評] 《返校》 : 加害者的答辯狀/盧郁佳-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返校》:加害者的答辯狀 盧郁佳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9/09/29/092901
(本文重雷)
看《返校》整部片我都在驚歎男女主角的非凡美貌:飾演魏仲廷的曾敬驊氣宇軒昂,而王
淨飾演方芮欣更美得毫不真實。
深宵暴雨中,漆黑的校舍走廊上,女主角方芮欣放學手持紅燭照路,效果卻有如自拍打光
:如珠如寶的炯炯雙眸,孤寡淒清的尖下巴,無辜可憐地仰視鏡頭,彷彿自問為何落入眾
鬼追殺的境地。連那可秒醜所有人的清湯掛麵髮禁規定髮型,在她臉上都如《酒店》麗莎
明妮莉的黑髮妹妹頭般,吹出後腦夢幻完美弧度,髮梢一彎捲過蘋果肌,回眸一望勾魂攝
魄。
看著她,人們會想起電影《悲情城市》容光皎潔的吳寬美(辛樹芬飾演),猶如日本女星
原節子「大和撫子」標榜的溫柔嫻淑、執著深情,當穩定家人情緒的背景,沉默安慰因二
二八變故受創的男人們,在亂世中寫信道:「有空來看我們,九份秋深了,滿山芒花,白
茫茫一片,像雪。」人們會想起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單親少女小明(楊靜怡飾
演)。白皙臉龐含著一對鳳眼,不斷找新男友保護她,在今天會被罵綠茶婊。似乎每部戒
嚴傷痕電影,都需要一個白衣黑裙露額直髮、素淨逼人的無垢美少女,襯出與殘酷成人世
界的反差,都是男人依戀的小母親。
《返校》男女主角外貌實在太美,而美有強大的政治性,以美貌來說服觀眾他們無罪。就
像是冷硬派偵探小說、黑色電影中,柔弱紅髮美女求助偵探想解決困擾,譬如有男人在追
殺她。偵探捲入事件漩渦,被後腦悶棍打昏,醒來又發現追查對象成了屍體,自己被當成
嫌犯調查。最終證明是她借刀殺人,利用偵探脫罪。開頭扮成小可憐,實際是致命女人在
使出美人計,反應偵探對女人的愛恨矛盾。假如美還不夠,那麼愛總夠了吧。
●
衡量方芮欣責任的因素包括,方芮欣傷害別人,她對別人所受的傷害是否預先知情、同意
。
電影中的表現分為兩部分:
在現實中的校園,方芮欣認為殷老師搶走她男友張老師,於是持禁書向白教官檢舉殷老師
,然後向白教官確認:殷老師會被開除嗎?這段戲表示方芮欣不知情,也沒有同意警總逮
捕處決殷老師。所以她的責任止於過失,譬如說應該承擔三分責任。
在方芮欣惡夢中的禮堂,殷老師默默坐在舞台上聆判,白教官將手槍遞給方芮欣,告訴她
,若想跟張老師在一起就殺了殷老師。於是方芮欣毅然決然動手處刑。這段戲描述方芮欣
對處決是知情同意的。殷老師被害,她應該承擔很大一部分的責任,可能要承擔七分責任
。
這表示什麼?現實發生在先,惡夢在後。在現實中方芮欣很無辜,以為後果只是開除、調
走殷老師。等到她得知自己的檢舉害人坐牢、處決,主觀自責到七分,超過客觀上她原該
承擔的三分。假如以此斷定責任,那麼促轉會和司法不但不該懲罰方芮欣這樣的加害者,
根本應該發錢補償她。因為她也是受害者。
對此我感覺有口難言,就像是妹妹搶姊姊的寶物,拉扯間還弄壞了。姊姊要還手,妹妹就
躲到媽媽背後。媽媽聽完了姊姊抱怨,就指著假哭的妹妹,對姊姊說:「好啦,你看她已
經那麼自責難過了,你還追究什麼。就原諒她吧,不要那麼小氣。」妹妹就是方芮欣,媽
媽就是《返校》的政治立場。
還有苦肉計。方芮欣得知自己罪行後,在學校禮堂上吊自殺,「向全校承認罪行。」換成
媽媽的話,就是:「你看她都已經自殺了,你還追究什麼。就原諒她吧,不要那麼小氣。
」這符號化、無重量的死亡,反而成為概念上的免死金牌,阻止道德上的深入探究。而這
種探究,卻是自由的基石。
●
片中許多安排來自電玩原作。即使電玩沒有的劇情,也都聚焦於向觀眾替方芮欣求情:
她很美,表情無辜,惹人憐愛。
她不壞,她只是模仿母親,用檢舉替自己伸張正義。
她年紀還小,不知輕重,相信舉報只是開除殷老師一人,不知道會處決殷老師等師生。
方芮欣已有悔意,自責害死殷老師和學生八人,自殺謝罪。
受害者張老師高尚的原諒,說方芮欣只是被利用。
片中雙方用很有禮貌的方式解決利益衝突。就像是因為車禍雙方都有保險,所以很客氣沒
吵架,都讓彼此保險公司去談。這樣就降低了白色恐怖的殺傷力,雙方和解共生是理所當
然,不需要什麼真相、道歉、究責、賠償。
但是觀眾得先問,這些理由是真的嗎?在「殷老師會離開吧」一句話開脫的掩護下,方芮
欣到底知不知道檢舉禁書可致人坐牢?電影模糊其辭。
她上學時,聽見了廣播「顛覆國家,唯一死刑」,聽見了新聞報導書店因刊印違禁刊物被
捕,所以觀眾確定她知道這會被捕。但若嚴格來說,讀禁書不是賣禁書,她知道這也會被
捕嗎?頓時觀眾又沒那麼確定了。
在升旗典禮上,她目睹黃老師被捕,全校嚇到噤聲;在家也目睹父親被上銬帶走,母親在
旁裝作視而不見。所以她知道被捕很可怕。但若嚴格來說,她知道父親被捕不是因為禁書
;黃老師因禁書被捕,但可能她不知原因。
學校走廊魏仲廷、方芮欣轉角相撞,方檢查手腕傷勢,撿起翻開的作業簿,發現手抄書上
內容。魏仲廷求情說「你不會告訴別人吧」,方芮欣即使不知道也意會到危險,轉身離去
,回頭反問:「我有什麼可以說?我只看到音樂科作業簿。」令魏仲廷感激。她懂魏仲廷
在怕什麼,不是不懂。
從寬而言,她不可能不知道後果嚴重。但若嚴格來說,永遠留有開脫的空間。
張老師知道是方芮欣害他,並說不是方芮欣的錯,她只是受人利用。這段戲指出,張老師
對於方芮欣傷害她,至少事後是同意的。
●
張老師原諒了方芮欣。這是真的嗎?電影揭露張老師被捕前在學校留給方芮欣的信,在倉
卒分手後初次告白,說她仍是他最愛的水仙:「今生無緣,來生再見。致自由」。無數觀
眾為此感動落淚。但如果被捕前就寫好遺書,表示張老師事前就預知自己會被捕,預知會
處決。這樣還不逃亡,居然還慢條斯理寫遺書等憲兵來抓?張老師分別勸魏、方「只要活
下去就有希望」,那他自己為什麼不逃跑活下去?畢竟他逃跑又不會害到誰。先寫好遺書
,之後才被抓處決,這邏輯上說不通。
張老師說,方芮欣犯了錯,但不是她害的,她只是被利用。那是誰害的?是方教官,是警
總,還是蔣經國?電影沒有指出,就此模糊。如果有人追究告密者,保守派就說罪在黨國
體制;而追究黨國體制時,卻又找不到任何人負責,白教官就算到今天也是安全下莊、照
樣沒事,這樣脫罪實在方便。有影評說:「誰也沒有錯,錯的是時代。」讀出了電影的主
題意識,全片是方芮欣的幻想。方芮欣才脫離了遺忘自己傷害別人的事實,又墜入另一個
自我安慰:張老師生為她的人,死為她的鬼。
●
退一百步,接受電影這絕無僅有的人設,張老師無論如何原諒了方芮欣,那麼如果受害者
情願原諒加害者,是否別人就無從置喙?如果被人誣告、導致被捕處決,應該限定受害者
本人告訴乃論、不告不理嗎?
張愛玲的小說〈色,戒〉中,一個學生劇團為了愛國,自主出任務暗殺特務頭子,集體假
扮商人去接近他。女學生王佳芝用性當餌,跟特務頭子多次上床後,卻原諒了特務頭子,
在集團暗殺他的緊要關頭放他走。結果是連王佳芝在內,參與其事的大學生,被特務頭子
全體連夜槍決。
對於「沒有權力的受害者,原諒有權力的加害者」實際上是怎麼回事,這篇小說觀察精到
:它不是出於真心,而是人的潛意識在受困中,說服自己認同壓迫者,這樣她會錯覺自己
還有能力控制局面。而她受壓迫者控制,會令她更急切需要這種控制感。人們稱之為斯德
哥爾摩情結。原諒,只有在自主的安全環境中才能顯出成色真偽。受脅迫簽下的契約無效
,牢獄和子彈,也不能為原諒背書。
台灣的集體現實是,就算受害者本人出面也告不了。廣大加害者並沒自殺,被保護得完善
週到,退休長居美國,回台灣用健保,等著活到一百多歲。廣大受害者就算想告也沒得告
。他們多數不知道入獄是被誰誣陷,不知道是被誰刑求,不知道是被誰下令槍決,還沒等
到正義就死了。說原諒加害者,要等到受害者有資格不原諒、有資格追訴加害者時,才有
原諒的餘地。既然現在他們無權不原諒,那又何來奢言原諒的權力。
受害者原諒傷害自己的人,那種善良會讓人感動。在現實中,但願那種善良,不致讓加害
者覺得好笑,覺得多餘,不需要,請你收回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5.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69827409.A.BC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