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富有 #小王子 活動中「被捏腿」,肉嘟嘟的好可愛,鞋上還有他的名字
盧森堡 富有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分鐘閱讀:向極權主義邁進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
這個星期我會介紹一本書,今天先談談書作者、美國經濟學家湯馬斯‧索爾在書中的一句話: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時,犯錯是容易的,堅持錯誤也很容易。」
湯馬斯‧索爾(Thomas Sowell)生於1930年,是當代美國經濟學家、社會理論家、政治哲學家。
1930年出生在紐約哈林區黑人家庭。高中時因家境輟學,之後被徵召參與韓戰。退伍後憑著自學,先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他經常針對國家的角色、種族問題等主題發表文章,著書20餘種,他最重要的作品,則公認是《知識份子與社會》。
這裡引用書中的這句話,適用於社會普遍的職業。不論做什麼工作,任何人都會犯錯。阻止人們犯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做錯了要承擔後果,要付出代價。因此而促使人們做事謹慎。常見的職場現象,是人們做錯了會把犯錯的責任推卸給別人或下屬。而好的領導者就會主動承擔下屬做錯的責任,即使他對錯誤並不知情。
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而不須承擔責任的話,他就不會謹慎從事,就會輕易犯錯,而且不會承認過錯,反而堅持錯誤,持續犯錯。這樣,對工作,對社會,都會造成越趨嚴重的後果。
但索爾上述這句話所指的,不是一般人,而是被稱為知識分子的特定的人,包括著名的學者、作家、意見領袖等等對社會的發展有實質影響的人。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他形容知識分子往往就是一些對造成社會傷害而不須負責的人。
《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不久前有一部電影《Mr. Jones》上映,中文名譯作《新聞守護者》,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加雷士.鍾斯(Gareth Jones)是1932年首次實地採訪報道蘇聯烏克蘭大饑荒實況的英國記者。他的報道被當時西方媒體和政界指為無中生有,《紐約時報》莫斯科分社社長華特.杜蘭迪(Walter Duranty),知道真相卻發表文章暗示鍾斯是一個騙子:「這裡沒有饑荒,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杜蘭迪被蘇聯和知識界奉為座上賓,並獲得了普立茲獎。杜蘭迪更連結其他同行一起打壓抹黑鍾斯。西方知識界認為蘇聯縱有不足,但在追求平等的偉大理想下也要給它時間。西方政界基於必須與蘇聯打交道,一廂情願地相信蘇聯的宣傳。鍾斯的報道被掩蓋在一片歲月靜好之中,受到西方主流社會和媒體杯葛,只能在非主流媒體刊登。但報導真相帶來的後果是,他在1935年前往中國東北採訪時遭到懷疑是蘇聯特務所暗殺。
掩蓋真相的杜蘭迪就活到1957年73歲,他的普立茲獎一直沒有被取消,儘管蘇聯的暴政和烏克蘭大飢荒的真實存在已在西方廣泛報道。直到1990年,《紐約時報》才承認杜蘭迪發表的否認饑荒的文章是「本報史上最糟糕的報道之一」。然而,普立茲委員會拒絕收回給予杜蘭迪的獎項。 ——這個真實且諷刺的故事,就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知識分子的禍害
索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一書中,用大量事實,批判知識分子在兩個世紀以來,以他們不須負責的言論引導社會,而造成的禍害。他認為,「人類絕大多數的災難,恰恰是由這些自以為最聰明的群體造成的。」
知識份子指的是產製觀點的人,而一旦知識份子所產製的觀點,由他們身旁另一大群人士加以向外傳播——這些人士包括教授、老師、作家、記者、官員議員及其助理或其他「知識界」(intelligentsia)成員等,便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甚至關鍵的影響。
他認為,要列出知識份子的貢獻有點難,但要舉出這群人從過去到現在對社會的破壞,就容易多了。許多人為災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獨裁政權的興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延長,甚至當今校園內缺乏言論自由、只容許知識份子主流意見的情形,這些災害背後都有難辭其咎的知識份子。
但現實與知識分子的斷言往往有很大差距。例如,在槍枝管控議題上,知識份子常認為「槍枝管控鬆散,導致殺人犯罪率增加」。因此美國殺人犯罪率高的原因,就是槍枝管控鬆散。可是統計數字顯示:
巴西、俄羅斯的槍枝管控比美國更嚴格,殺人犯罪率也比美國更高;德國、比利時、法國不禁槍,殺人犯罪率卻低於禁槍的盧森堡;墨西哥人民擁槍率低於美國,殺人犯罪率遠高於美國;20世紀初英國不禁槍,二戰後開始管控槍枝,殺人犯罪率於1963年躍升為20世紀初的2倍;1960、1970年代美國殺人犯罪率持續竄高,1990年代大幅下降,同一時間區段內,私人擁槍率一直成長,可見槍枝管制與殺人犯罪率之間沒有關連。
但最早讓鍾斯的故事廣為人知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湯馬斯‧索爾於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知識份子與社會》出版後,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才將這件事改編成電影。
人類左傾的代表
索爾的文筆優美且犀利。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記述了比電影更精彩的故事,堪稱「20世紀知識份子的翻車史」:
1930年代,大作家蕭伯納、羅曼‧羅蘭訪問蘇聯後,為史太林唱讚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考察納粹德國後,評價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 「和法國差不多」,此時,猶太人已經被關進了集中營;二戰前夕,哲學家羅素極力推動英國單方面裁軍、削減軍備;左派理論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為赤柬辯護…… 。索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知識份子有一種讓人驚訝的特權,就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極度愚蠢。
知識份子,通常被大眾視為「智力超群、富有擔當」的群體。但是,許多大名鼎鼎的知識份子,為什麼會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時刻「全軍覆沒」、甚至判斷力還不如常人呢?
原因是知識分子有左傾的淵源,又或者追求平等是人類的驕傲,是人類的天性。 任何人從出生開始,不用接受任何理論教育,都會自然而然產生左派的烏托邦的平等構想:妄想知曉和掌控一切事物,期待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渴望無微不至的保障……。
要克服這種天然的左派衝動,幾乎一定要經過「從左到右」的觀念轉變,養成消極的政治觀——對世界保持謙卑、審慎,對人性保持警惕、悲憫,從而接受「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場」的右派價值觀。 但是,知識份子作為掌握專門知識的群體,本身又擅長表達、傳播觀點,於是在他們身上,人的驕傲往往就來得更強烈、更明顯,不易改變。 即便有左派哲學的加持,知識份子的左傾在每一個時代都沒有什麼新意。
向極權主義邁進
知識份子的研究通常是制度和環境,他們迷信「制度和環境」, 輕視世俗的「觀念和民情」。 因為迷信制度,他們拒絕相信「民主國家也可能發生選舉舞弊」、 「自由媒體也可能不公正」。他們固執的相信,一個國家只要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三權分立,制衡權力的法治就會水到渠成、永不褪色,人民自然就會趨善避惡、永享太平。
因為輕視觀念,知識份子只反對看得見的極權制度,卻對產生極權的觀念和民情視而不見。他們認為「適當比例的財富再分配」以實現平等, 「有利於形成互助互愛的社會氛圍」。這些觀念因知識分子的傳播而造就民情,正挑戰私有產權的倫理,也不斷擴大政府管理權力而不再是「有限政府」。私有產權和有限政府不斷向社會和權力妥協的後果,就是向極權主義邁進。
由於輕視觀念的後果,左派知識份子在傳播可能有害的觀念時,可以毫無顧忌。在觀念的後果產生後,他們也心安理得。
一個醫生如果出現嚴重誤診,一個工程師的設計如果出現嚴重誤差,通常都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在職業上身敗名裂。 但是,當那些「社會工程師」在知識上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後果時,他們卻無需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照樣充當知識教主、社會良心。
索爾提醒大眾,少一些對知識分子的盲目崇拜和道德綁架,他們反而更能謙卑、清醒。另一方面,知識份子也要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敢盡言責,還要善盡言責,考慮和顧及到自己的言論和理念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和後果。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
盧森堡 富有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取自《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
各位朋友,晚安:
家庭中,語言的表達相當重要,不管是語言本身的內容,或者是語言背後的情緒。
可是,我跟很多家庭互動,常聽到有人喜歡在家裡發脾氣、罵人,這明顯讓家庭的氣氛沉重,沒有人好過,包括喜歡發脾氣、罵人的人本身。有不少朋友也會說,如果可以選擇,誰想要發脾氣?誰想要罵人?
是的,這是可以選擇的!
而且有很多方法,在版面上反覆討論幾年了。有朋友會說,如果大家都能按照他的期待,變成他想要的樣子,他怎麼會需要發脾氣、罵人呢?
真可惜,沒有人可以完全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要有這種表達方式,最好是先能感受到內在的愛,但大部分人連自己都不愛,對自己有諸多要求,也有許多自責。沒有愛,能給出來的,又是什麼呢?
喜歡發脾氣、罵人,常常是內在感受不到愛的狀態。「我是為你好」常常是口頭上用來合理化自己失控的說法,這麼說的當事人本身內在基本上不太好。
非暴力溝通運用在職場,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是要常問「要」什麼,要提出「具體」的請求。給出了目標,也要討論出合理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能好好聽對方的回饋。
祝願您,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
【文/ 路騁】
|非暴力溝通|只知道批評指責,怎麼溝通?
▍暴力溝通是什麼?
有一類溝通方式被稱作「暴力溝通」。其實,暴力溝通說的不是肢體動作上的暴力,而是「語言暴力」。
比如,丈夫對妻子說:「就妳事多,妳到底能不能快一點啊!」妻子對丈夫說:「喝,喝,就知道喝,喝死你算了!」老師對學生說:「笨死了,學問沒長,飯倒不少吃!」老闆對員工說:「你除了遲到還會幹什麼?要不要我送你一個鬧鐘?」
是否聽著很耳熟?你有沒有覺得被人指責、嘲諷,比被人打一頓還難受?有句老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如果把暴力溝通分類,大概有這麼幾種。
一,道德評判。如果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是不道德的。比如,別人比我更關注細節,他一定有「強迫症」;別人沒有我注重細節,他就是「馬虎大王」。還有一種形式上的道德評判,也是我最反感的—貼標籤。比如,「直男癌」、「拜金女」、「渣男」、「剩女」。這都是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別人。喜歡這麼做的人,往往不懂得換位思考,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個性。
二,做比較。「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學習多用功啊」、「你看你們公司小王,多上進啊」比較本身就是對溝通對象的一種貶低。
三,強人所難。比如父母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妻子會威脅丈夫:「你不把薪資單給我,咱們就離婚!」
▍非暴力溝通
這種動不動就「撂狠話」的溝通方式,真的達到目的了嗎? 事實上,這麼說話,聽的人要嘛反抗,要嘛就傷心透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你除了讓自己痛快,根本得不到其它任何好處。溝通在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暴力溝通也能做到。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以下3 個關鍵步驟,我給你分別拆解一下。
第一,提出陳述,不做評論。
我們往往會直接評論別人的行為表現。比如,「你怎麼那麼倔」、「你完全沒有時間觀念」、「你花錢毫無節制」。但是這種評論很容易帶上自己的情緒和評判標準,會讓對方覺得我是在批評他。這容易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你說我倔,那我就倔給你看!」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觀察,認真觀察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然後就事論事,只陳述事實,不發表評論。比如,不要說「你這個人就知道發脾氣」,相反,你可以說「你今天發了兩次脾氣」。再比如,「你這週上班遲到了三次」、「你這個月買包花了三萬多元了」,這都是比較具體的觀察和陳述。
第二,表達感受,不加想法。
說到感覺,一定得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我對此有個小技巧,感受是相對客觀的,想法卻是偏向主觀的。比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了」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你總是大半夜才回家,我很難過」是感受;「我覺得妳不在乎我」是想法,而「妳一天都不理我,我很孤單」是感受。
只有區分了感受和想法,你才不會把莫須有的事強加在別人身上。也許,丈夫半夜回家確實是因為加班;女朋友不回微信確實是怕影響你準備第二天的考試。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表達想法,上來就是一頓批評,再聽對方解釋,那對方很可能也就沒心情向你解釋了。
第三,明確需求,不要含糊。
如果你想要求對方為你做一件事,該怎麼說呢?還是上面的例子,妻子抱怨丈夫回家太晚,怒氣沖沖地對他吼道:「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能不能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結果,丈夫報了個高爾夫球班,這回倒真是少花時間在工作上了,但是回家更晚了,問題還是沒解決。其實,妻子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我希望你每週至少有兩個晚上在家吃飯」,或者「你是否可以每週至少抽出三天輔導孩子功課」。也就是用具體的描述來提要求,而不是只說抽象的話。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態度來完成對話的方式。用該理論的提出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的話來說,就是「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一句話理解非暴力溝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非語言溝通|只關注語言本身,怎麼溝通?
▍溝通方式的重要性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剛跟別人吵完架,你仔細復盤說過的每一個詞,覺得都沒有問題,你占了所有的道理,你把對方說得啞口無言。
他怎麼就不承認錯誤呢?他怎麼還生氣了呢?我年輕時經常有這樣的困惑,感覺跟人溝通特別費勁,我說得那麼清楚,這人怎麼就聽不懂呢?等到30 多歲,我才漸漸明白一個道理:溝通時,你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非語言溝通是什麼?
如果把溝通分解成3 個部分,即語言內容、眼神手勢、語速語調,你覺得哪個部分最重要?
美國傳播學家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一個公式:
訊息傳遞= 55%視覺+ 38%聲音+ 7%語義
意思就是說,溝通這件事,只有7% 是關於語言內容的,也就是你說了什麼,剩下的93% 都是關於怎麼說的,也就是「非語言溝通」的部分。這個公式也被稱作「麥拉賓法則」(Rule of Mehrabian),你說話時的手勢、眼神接觸、身體姿態作為重要的視覺元素,發揮了55% 的作用;你的嗓門大小、語調高低、語速快慢作為重要的聲音元素, 發揮了38% 的作用。
想要做好非語言溝通其實很有難度。因為非語言的部分不像語言的組織、表達那麼容易訓練。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用錯語調,控制不住動作和表情,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已經被人誤會,自己都還沒意識到。非語言溝通的技巧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只談最重要的3 點。
第一,眼神:心靈的小窗戶。
眼神往往能表達一種很強烈的情感。當年我在美國讀MBA 的時候,有一門溝通管理課,專門訓練眼神。為了讓眼睛看起來更明亮、更自信,老師甚至建議大家在演講之前滴幾滴眼藥水。美國人認真起來,有時候也是真可愛。當時,我學到的第一個詞是「Eye Contact」,意思就是目光接觸、眼神交匯。做現場演講時,我總是滿場轉,而不是坐在講台上乾巴巴地講,主要就是為了找眼神。誰「瞅」我,我「瞅」誰,不「瞅」我的,我就走到他身邊,使勁「瞅」他,直到他「瞅」我了為止。瞅著瞅著,他們就不「瞅」手機了,而是開始認真聽我講了。
那眼神接觸怎麼練?很簡單,從熟人開始,再到陌生人,不躲避眼神,刻意練習直視,不張嘴,就用眼神溝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的眼睛會說話了。
第二,聲音:情感的小象徵。
有一次,一位義大利知名影星參加一場宴會,有人請他即興表演一段悲劇,於是,他用義大利語唸了一大段「台詞」。儘管聽不懂,但是他那動情的聲音淒涼悲愴,來賓們聽了都止不住地黯然神傷,還有人現場就哭了。不過,一位義大利人卻忍不住笑了。原來這個人唸的根本不是什麼台詞,而是宴會上的菜單。
所以說,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想辦法讓你的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魅力,就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與自信。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存在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
第三,動作:內心的小表達。
幾百年前,達文西就說過:「精神應該透過姿勢和四肢的運動來表現。」確實,在溝通中,人的肢體動作也能體現很多種意思。比如簡單的坐姿,略微前傾,傾向對方,這表示謙虛、有興趣;如果是躺在老闆椅上,兩腿蹺在桌上,那肯定是在表示傲慢。手指敲桌子、抖腿,都是焦慮不安的表現。如果你想結束談話了,你就少點頭,多看幾次手錶,這樣不用說話,對方也能明白。
◎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就是指溝透過程中利用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
調、語速,甚至穿著、空間距離等,傳遞和交流訊息。
◎一句話理解非語言溝通:
說了什麼不重要,怎麼說的才重要。
.
以上文字取自
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用得上的商學課,全球超過81萬人訂閱,100則超實用商戰策略:用得上的商学课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493831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B149383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E1493831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K1493831
聯經出版
.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