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ink on the State Theatre is so attractive!!! Fully satisfied with my work 🌞. 第一次畫皇都戲院係畫入面嘅輝煌洋服,第二次畫皇都戲院係喺北角社區地圖,然而在皇都戲院這建築前寫生都是第一次,效果滿意🙌🏻🙏
作畫的時候現場負責清潔的蘇先生十分友善,他給我和 @laurence_lai_gallery 摺櫈坐下來畫畫,之後更給我水解渴,真係好感動,蘇先生仲講到他希望有人接收街坊遺留下來的收藏品:有幾十年歷史的雜誌和報紙(見本帖最後一幅相),如有興趣可以pm我🙌🏻
.
「由上海走難來港的人士,在四十年代末多匯聚於北角落腳,帶來上海的生活文化,這裏又被稱為「小上海」。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自1952年12月落成,當年的造價為250萬元。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有意創立國際級演藝殿堂,邀請建築師劉新科及George. W. Grey設計出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俗稱飛拱)。據Walk in Hong Kong的《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描述,該飛拱是用作支撐屋頂樓板,從上方吊著天花,可以拓寬戲院的空間,並可以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建築上為人熟知的標誌性裝飾,便是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 @epoch.hksociety
#手繪香港 #HongKongHeritageSketchers
#皇都戲院 #ink #CITYDRAWING⠀
#VISUALJOURNAL #TRAVELDRAWING #TRAVELILLUSTRATION #WATERCOLORSKETCH #WOMENWHODRAW #DISCOVERHONGKONG #炮台山 #北角 #GLOBAL_SKETCHERS #hongkonger #urbansketchers #urbansketchershk #uskhk #usk #global_sketchers #sketchwalk #sketchbook #sketch #handdrawing #statetheatre #northpoint #hkig #水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HEBEFAC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專家總說不值保留的地方,卻是不少市民每天都經過的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入口上方的大型「蟬迷董卓」浮雕與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設計,使皇都戲院於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隨後結業改為天...
皇都戲院浮雕 在 新青年理髮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年炒車之後因爲彈唔到結他,所以就拎部相機周圍去唔同嘅地方影吓相解悶,其中一個地方就係北角嘅皇都戲院,當時千方百計想偷入去,問晒周圍嘅鋪頭有咩計仔,但最後都唔成功,今日可以光明正大行入去,有幾個得著。
原來,屋頂個設計叫飛拱。
原來,戲院外嘅浮雕叫蟬迷董卓。
原來,地下果層本來係停車場。
原來,鄧麗君曾經喺度表演。
原來,時間過得快到你睇唔到。
原來,隻手用得翻嚟彈結他超級需要感恩。
期待再光明正大地參觀修復後嘅皇都戲院。
圖1-5係前年影,圖6-10係今日影。
皇都戲院浮雕 在 Heiward Mak 麥曦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天下午,經歷了一次電影中常見的「穿越」。
據說這樓高十一層的單幢式戲院,一度被遺棄二十多年。經過仿真的舊電影海報,來到入口處,抬頭是《蟬迷董卓》大型浮雕,在戲院仍在營運期間,一直被電影廣告板覆蓋,直到戲院經歷一場大火,於1997年結業後,才再展示於人前。
站在售票處櫃位,隔著小玻璃,穿上皇都戲院制服的職員在「劃位」,遞給我一張「兩元」的「戲飛」,感覺像是「穿越」的門劵。既是戲院職員,也是導賞員,將皇都的故事娓娓道來。
皇都戲院,原為璇宮戲院;熱愛古典音樂的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在1952年,戰後經濟蕭條的市道下,斥資興建這座歌劇院,以播放電影的收入維持營運,持續引入大量國際級古典音樂會、歌劇及歌舞團表演。
走上劇院的屋頂,一睹被致力保育的「拱橋式」原建築結構,對這裡的第一印象,來自陳果導演的《去年煙花特別多》。據負責人解說,一般的拱橋式支架建築,都會被覆蓋,甚少會將整個結構、混凝土與水泥赤裸展露。
50-60年代,正是粗獷主義盛行的時代,粗獷主義是二戰後,社會正處於重建階段而崛起的建築概念。這座並行排列的拋物線型桁架,支撐劇院的屋頂以形成無柱室內空間,展示清𥇦可見的結構和建築原料的「力量」。聽說粗獷主義建築物,有一個可愛的暱稱——「混凝土巨獸」;曾被諷為醜陋,同時赤裸粗獷地展露結構與建築技術之美,盛載著戰後人文歷史的象徵意義與思想。這隻外觀奇特的巨獸,是當年「前衛」的建築物,如今被附近的民居和城市建築物包圍,正等待不改變其「原貌」的修復工程。
璇宮戲院僅營運五年,不但推進了香港演藝表演文化發展,也成為了培養聽眾、觀眾的重要基地,卻也在嚴重虧蝕的情況下無奈結業,僅以投資成本的四成售出,易手後名為皇都戲院,並將地下停車場改建成商場,結集理髮廳、洋服店,成為潮流地標。展覽場館內,除了保留部分皇都戲院地下商場的店舖原貌,重塑影院紅幕和偉倫唱片舖,還展出了珍貴的舊電影海報、舊戲票、明信片。然而我卻被展架上仿製的電影宣傳小書吸引。當年的電影院,無論外語和華語電影,也會印製宣傳小書,內有詳盡故事、演員介紹,及創作製作背後的解說,相等於現在的「場刊」。在習慣上網、透過 apps 選擇看不看一部電影的世代,翻著一本薄薄的、文字密密麻麻的電影「賓虛」場刊,有一種微妙的感動。在尚沒有網絡的時空,這些印刷品,不只是宣傳功能,也有著培育觀眾賞析電影的作用。
無論過去現在,看電影是消費、是娛樂,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理解電影與現實截然不同的時空,理解不屬於自身經歷的世界,求什麼?求「接近」某個特定於電影當中的經歷與體驗。
Immersive Theatre 風行了好一段時間,這趟「穿越」,亦被命名為「代入式歷史體驗」,是在皇都戲院復修動工前「期間限定」的活動。
游走於展館中的各種仿舊與真實古物之間,在陽光下抬頭仰視,超過六十年歷史的拱橋屋頂,除了「沉浸」、回顧過去,希望這個保育工程,能盡力保留這座建築物的原貌。
在寫明信片時,一時不知該寫什麼,2026 年,未來見。
謝謝邀請到此一遊🙏🏼
@adriancheng
#皇都戲院 #statetheatre
#newworld
Thanks for
Photos by @rain126_ 🤍
Make up & Hair @carmencmakeup_cc 🤍
皇都戲院浮雕 在 HEBEFAC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個專家總說不值保留的地方,卻是不少市民每天都經過的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入口上方的大型「蟬迷董卓」浮雕與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設計,使皇都戲院於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隨後結業改為天龍桌球會。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Subscribe - @hebeface _
?Facebook - @igamershebe _
?Instagram - @Hebeface _
BGM: Not A Popular Song | Free Lofi Type Beat
All Rights Reserved © - Wallis Cho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sk6j9m7Jc
1940 s Slow Dance Jazz & Blues Romantic YFM No Copyright Music
All Rights Reserved © Good Vibes - Just Chill Out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KaDrmqJ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