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條炆豬肉】七月,心血來潮想煮幾味,來一道深入民心的廣東名菜 ── 「藤條炆豬肉」。其意思,大家都知,甚至親身領教過。從前,體罰是常態,「屋企拿藤條打仔」是平常事,因藤條相對其他物品「安全」,未必會造成永久性創傷,但被打者卻會承受極大痛楚。那種痛是會叫人刻骨銘心,不論相隔兩年或是二十年,依然是歷歷在目。摸著摸著,又痛了。
問題來了,為什麼是炆豬肉?要由清朝筆記小說《清稗類鈔》中的一個故事說起,故事中江南某處有一位姓姚的縣令,一天他管治的地方上來了一名道士,自稱能預知未來事,迷惑了不少百姓,引起聚眾鬧事,於是縣令決心要懲治一番。他訛稱母親有事相求,邀請道士到府上一趟,更謂要請對方吃「荀燒肉」。
然而這「荀燒肉」當然不是什麼美味佳餚,道士隨即被拖到廳堂,笞刑伺候(笞刑指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打屁股或背部的刑罰)。道士被打屁股四百下後,縣令嘲諷說若他真的能預知未來,那為何算不出自己會遭逢此劫?道士雖連聲哀求,但縣令毫不留情,下令再打四百,合共八百。道士屁股開花後,縣令怒斥他妖言惑眾,本罪該判死,但念他初犯,故格外開恩,命他速速消失就是了。
刑罰名為「燒肉」,意指笞刑所帶來的皮肉之苦,有如被火燒般慘痛;另外《清稗類鈔》原文中的「命笞臀四百」,即縣令命人打道士屁股四百下,而「臀」又跟「豚」同音,故用「豬肉」隱喻「臀肉」。廣東人打仔,用藤條,故直說「藤條炆豬肉」,繪形繪聲,聽見都怕怕。
---
延伸閱讀:
台灣必勝客驚喜口味Pizza
https://bit.ly/3hAuUg7
英國「半圓樹」成打卡新熱點
https://bit.ly/3dNmj8K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藤條 #打仔 #教仔 #體罰 #雞毛掃 #水喉通 #唔見人 #我就是我
百合小說古代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百合小說古代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理小說中,烏拉那拉前皇后和後來的如懿,關係要如何設計】
聽說當年《後宮.甄嬛傳》作者流瀲紫去劇組探班的時候,被蔡少芬所演繹的皇后,那被心愛之人厭棄至死的悲傷,讓她大受感動。
所以後來才又有了周迅飾演的《後宮.如懿傳》,只是如懿作為倒臺前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同族姪女,在後宮的處境簡直難堪又窘迫。
即便步步為營也不改處在刀尖浪口下的後宮生活,她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更是姑母曾經無上榮耀,還是成為棄婦橫死冷宮的下場!
烏拉那拉氏一定要為后,且不能同姑母一樣落得棄婦的結果,既是前皇后的臨終叮囑,更是如懿往後,擔憂自己將行差踏錯的心魔。
據說前皇后身後,不入史冊也不附宗廟,生前作的功德(美好的部分)也會另歸他人所有;這在古代來講,簡直跟被消失了沒兩樣!
這樣的劇情放在推理小說裡,差不多等於平行雙女加上消失女孩的設計,只不過女孩被消失,半可能是他人半可能是因女孩她自己。
而且不同於言情小說要好幾本長篇才講得完,那少女修煉成魔(X)的故事,推理小說倒是比較喜歡快刀斬亂麻之一本長篇就可以講完~
兩者沒有對錯好壞問題,但推理的秘密武器是平行世界推理:用現在(C-D)過去(A-B)的雙線並進,扭轉原來A-B-C-D劇情的發展順序。
這類結構非常流行,多見於平行世界愛情故事(男V.S.女)或平行世界雙女彼此追尋;但注意,雙女追尋不是類比男女愛情的百合戀情。
所謂的平行雙女過去現在女女類比追尋,如果不是容貌性情遭遇、血緣姻親母女姊妹或閨密的相似,就是整型裝扮與模仿來混淆。
就像烏拉那拉氏前皇后,一千零一招就是喜歡把已故的親姐姐純元皇后掛在嘴邊當護身符(姐姐是要放在心裡尊重的)來逢凶化吉。
而最先開始,甄嬛之所以能入宮,也是因為容貌酷肖,說是莞爾一笑甚美所以封號的「莞」,其實是作為純元皇后「菀菀」的替代。
另外,比較可怕的是,明明過去現在不同,兩者命運某種程度上卻越來越相近,簡直是七月半水鬼抓交替,歷史悲劇再循環的無力。
但不同靈異錯亂且常被奪舍的悲慘,性別也不一定是女的書中書(雙男/男女),平行雙女多以浴火鳳凰再重生的女力勝利做結局。
比扯鈴更扯,比亂麻還要更亂的,不只可以用過去(前皇后)+現在(如懿)雙女並進;推理還可以用過去(前皇后)現在(前皇后)+過去(如懿)現在(如懿)穿插錯落亂到讀者說不出話來。
總之這會有相當多的應用變形,不管是從關係篇幅或視角的轉變來寫,但是一直都沒有改變的,則是作者那試圖想混淆讀者的用意。
如作家胡杰校園師生權力不對等的《尋找結衣同學》、作家張渝歌舞女生涯原是一場夢的《詭辯》,還有中山七里,那姐姐妹妹與閨密的誰,到底誰是誰的《嘲笑的淑女》都是這類。
這書目其實不勝枚舉,但基本多和消失的女孩有關,消失的定義,甚至可以擴充為消失/昏迷/失蹤/死亡/被噤聲或遺忘等各種情形。
先說女孩「消失」這可是與推理金三角的哪對夫妻不外遇,還有誰的主角不失憶,作為推理古今中外經典百搭必備詭計,沒有之一~
甚至我們可以說,如果推理中的女孩不在家,就是在消失的路上;如果不在消失的路上,就是在找她的抽絲剝繭上,這點毋庸置疑。
多數時候一開始就會直球告白(X),女孩消失(O),然後貼近趨勢所趨的女力覺醒/勝利,不時也會與恐怖情人或心理扭曲的囚與虐有關。
有趣的是,就像臺灣電影喜以神鬼命名,這類封面多是女孩肖像/眼睛/背影,還會來找我別找我在他們在到我之前到底要找不找為題。
如人家都說不要了還來的哈蘭.科本(Harlan Coben)《別找到我》(Six Years)、JS孟若(JS Monroe)《在他們找到我之前》(Find Me)。
邁可.洛勃森 (Michael Robotham)《請找到我》(Say You’re Sorry)與瑞妮.丹菲爾(Rene Denfeld)《請你找到我》(The Child Finder)。
不過,後宮那樣弱肉強食而且性別待遇都超級沒人性的情境,被囚受虐遭禁,甚至於冷宮生老病死乏人問津,也不只是在古代而已。
翻譯到現在的,就是消失的女孩結合平行雙女過去現在推理,試圖搜尋誰被囚受虐遭禁等驚心,所以多和兒童女子自主身體權有關。
最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也像是拯救了自己,所以結局絕對不會如如懿斷髮絕情,重蹈冷宮棄婦的命運,而是女力勝利的再見光明!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