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看法白才知道:過勞死真的是勞工本來就有病嗎?
——
公視台語台 2021 年的電視電影《討債女王》即將上映!
#文末有特映會抽獎
故事是起因於女主角,懷胎九月的時候丈夫卻過勞死,然而丈夫生前工作的工廠卻想息事寧人,她於是決定積極對抗工廠,想辦法透過勞檢和訴訟取得勝利。
在看到電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過勞死。過勞死在法律上屬於「職業災害」的一種,職業災害是指勞工因為工作導致的意外損害,此時雇主要負起賠償或補償的責任。
——
法院在認定職業災害的時候,會看兩個條件:
1⃣️ 業務執行性:災害是因勞工執行職務的過程中所發生。
2⃣️ 業務起因性:災害與工作職務具有因果關係。
一般人直覺上的職業災害,比如說工人因為機器的瑕疵導致手臂斷掉。但如果是超時工作導致的職業災害呢?
要怎麼證明勞工是死於超時工作? 有可能是勞工身體本來就比較差?公司其他員工也有不少工作,但也沒有因此病倒啊?過勞死的證明有時候並不太容易。
法院在判斷的時候,會依雇主給予勞工的工作量、急迫性、公司管理制度等等來綜合判斷工作量是不是能超過一個人的負荷程度。如果是,那就可能成立超時工作;若否,而如果是因為個人病史、體質或生活習慣造成,那就不是職業災害。
——
🎬 一起來討債
💰《討債女王 𝟮 𝙢𝙞𝙡𝙡𝙞𝙤𝙣 𝙙𝙤𝙡𝙡𝙖𝙧𝙨》
🎥 2021/𝟰/𝟮𝟱 SUN 2000
▌導演|#張修誠
▌編劇|#繪武
▌演員|#曾珮瑜 #張洛偍 #王丁筑 #張哲豪 #孫君實 #蔡秉宏
——
👀 這裡看得到:
播出平台
📺電視:14 頻道
📱網路直播:公視台語台FB粉專、YT直播頻道
💻OTT平台:公視+(只有7天,限時賞味)
——
▶️ 電影《討債女王》預告:https://reurl.cc/qmXlLq
——
🎫 討債女王特映會–法白粉絲搶先看
時間:2021/4/22 THU 12:00 報到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A One 廳
1⃣️ 按讚「法律白話文運動」、「公視台語台」、「台語有影」粉絲專頁
2⃣️ 現在在底下留言標記過勞的朋友,告訴他,為什麼他應該要去看討債女王。
3⃣️ 公開分享本篇貼文。
我們將在明天抽出 5 組(每組 2 張)電影票,參加 4/22 的特映會。
——
#法律白話文運動 #討債女王 #公視台語台 #台語有影
白話文運動起因 在 圈圈媽咪玩人類圖教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學習動機 】
一位媽媽問:「人類圖可以告訴我該如何提升小孩的學習動機嗎?」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在人類圖廣大的知識裡,有一個有趣的區塊,就是在探討每一個人適合的動機(起心動念)起因都不一樣;有的人帶著恐懼起頭、有的人則是滿懷希望能帶來曙光、有的人用渴望創造最大能量、有的人只追求自己有需要的部分、有的人帶著一點愧疚罪惡感反而更有勁、有的人只適合無所求。
好比說我自己,是屬於滿懷希望能帶來曙光的那一種,因為希望帶來衝勁!如果我是帶著恐懼起頭的動機,通常為我帶來的是更多的焦慮、不安,並不能提升我的學習動機(白話文的意思是,如果你用恐嚇的方法想讓我認真學習,我會先忙著驚嚇,反而不能專心學習🥶)。
又好比說,我的一位朋友是屬於無所求的那種,然後大家都叫她跟宇宙許願、善用吸引力法則,結果她每次認真求什麼就沒什麼🤦♀️(我真的也是認識她才發現真的有這種人⋯😅🤣😂),當她放棄許願了,只依循身體的回應做決定,事情才真正開始爬上軌道。
所以說,與其找方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不如觀察看看,適合孩子的學習動機是什麼,支持孩子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引發正確的動機,才能夠真正的事半功倍,大人省心、小孩開心❤️
我知道你想問:「這樣的資訊在哪裡?」
在看起來很簡單沒什麼但其實很威的神秘的人類圖 #四箭頭 裡,你可以善用網路google大神,以及耐心等待任何專業工作坊/課程,或是尋求 #人類圖專業分析師做個人解讀。
總之,我很喜歡 #四箭頭 的基礎原則❤️
當你能夠用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能夠協助自己生活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裡;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裡,便能夠以正確的視角看待整個世界,也看見屬於自己的訊息;用正確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也能夠就能夠協助你引發正確的起心動念,讓最適合你的體驗適切的發生。
是一個美麗的循環🔄
反之,則是一場自己為難自己的體驗😢
你有發現適合你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體驗😊
圖文不符之⭕️⭕️為您示範二爻身體的極度大膽❤️
-
第三輪親子場「人類圖玩親子教養系列」,想邀請無法丟包小孩的全職爸爸媽媽們,歡迎帶著小娃兒來跟我們一起聊人類圖~~
每週四,8/6、8/13、8/20、8/27,14:30-16:30
(滿班10組,才會再加開週五場)
#快揪好友ㄧ起來👋
🔗報名連結👉 https://humandesign.org.cn/play/detail/80061
#歡迎你來參加人類圖玩親子教養讀書會系列
點這裡看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692100044492395/posts/1121454154890313/
-
👋揪👋
🎋/平日小玩伴/
⭕️7/15(三)、7/20(一)、7/27(一)pm14:00-17:00,捷運小南門站(台北市延平南路上)附近的室內兒童遊戲室玩
⭕️週一至週五,am10:30-11:30,松山運動中心,一起來游泳🏊♀️🏊
⭕️週末假日相約一起玩❤️
-
🎋🎋夥伴時段 $350.-/場
8/3(一)19:30-21:00 主題:類型-生產者
報名連結🔗 https://www.surveycake.com/s/vrm98
生產者很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692100044492395/posts/1128322184203510/?d=n
白話文運動起因 在 林薇Viv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還記得應思聰嗎?
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把社會中不同角色的故事,說進多少人的心裡。
我一直很喜歡每一集開頭的時候,他們運用了社群的概念,將類似事件發生時我們社會中時常會出現的各種聲音,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與惡的故事裡,沒有二元法就能解釋的對錯,每一個角色都有多元的面向,跟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似乎更接近了一些。
昨天的判決事件,在同溫與異溫層裡都出現許多聲音。
而我想談談的,是我們在面對精神疾病與患者時的用詞與態度。
記得當李大芝問應思悅要不要帶應思聰就醫時,應思悅是怎麼說的嗎?
而當思聰被強制就醫後,他又是怎麼面對自己的疾病的呢?
思悅作為最親近的家人,從一開始對於精神疾病感到排斥、不願相信自己的弟弟受到精神疾病困擾,到成為弟弟最大的支持力量,用愛跟溫暖,陪伴思聰面對與治療思覺失調症。
而思聰,歷經沒有病識感、強制就醫、出院、拒絕服藥、發病、再次就醫、建立病識感、持續治療等多個階段,最終與思覺失調症共處。他說出的,不只是思聰的故事,也是許多病友與病友家屬朋友的真實經歷。
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近年來在臺灣有越來越普及化的討論,我一直覺得是一個好的、也很令人期待的現象。從對於疾病的認識、對於自我心理狀態的探索、理解病患的真實感受,到支持系統完備性與可觸及性(accessibility)的討論、評估、對於尚不足之處的呼籲,一直以來在這些方面努力的個人與團體,也都不計其數,甚至持續增長中。
可每當有事件發生時,這一切的努力,卻好像又再度退回原點。
一個案件的審判,無論符合民意與輿論與否,也從不代表一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亦或是原先仍舊存在的不足,此刻就已被填補。
如果你也曾因應思聰的故事而落淚,如果你也曾在與惡的故事看見自己,感到共鳴,那就讓我們一起花多一點的時間,在開口或敲下鍵盤前,嘗試了解精神疾病的起因與理解其可治療性、培養起對心理狀態的認識與敏感度,讓我們面對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不再逃避也不再懼怕。
只有當每一個人,都逐漸願意去嘗試,我們才有機會共同建立起支持的懷抱,接住每一個病友、病友家屬、受害者與其親友,還有每一位,曾經或正在感受到心理健康波動的你我。也才更有機會,去推動相關支持系統與安全網的完善,不讓相同的事情,再次破碎你我的心與社會的信任。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遠。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法律白話文運動《精神病患殺人無罪,有問題嗎》https://www.instagram.com/p/B_o069GHfMd/?igshid=1nitp3jvmlbcy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病識感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83462
為什麼是我?全台15萬思覺失調症「應思聰們」,有下戲的一天嗎?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