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封城日記 _孩子語言教育思考
#語言教學要教育孩子的是思維模式和眼界
現在的封城算是半解禁路線,天氣好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出門遛狗遛小孩或者運動,上週開始公園都是人,我們家樓下的Tesco還在走進去的黃金位置排著一疊的烤肉架。看來英國防疫目前到現在就是大家主動保持兩公尺距離然後進出公共場合會帶口罩或手套,我們到家樓下的河畔走走,也因為要放電給娜娜買了一台滑板車。
我則是一如往常的忙,平均三四天才上一次臉書,都泡在電腦前面不是寫論文就是找工作或是跟獵頭面試,今天跟一個維吾爾族的七級獵頭面試,他對我從台灣當老師到英國沒有其他產業經驗直接創業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並且說我的履歷歷程的確是很特殊,我回答人就是需要理解自己的強項和短處,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我的強項就是跨領域跨學科,屬於通才型而且勇敢不怕做決策也不怕砍掉重練。缺點除了在教育界以外沒有在其他產業或其他公司工作過,沒有當過員工,只有當過老闆,在大型企業組織結構嚴謹的傳統公司恐怕業主也會擔心我在組織內或團體內的表現。
再來他聽著我說我對於一個『家庭經營』的概念,疫情的衝擊下我做了多少的危機處理,以及重新分配適合夫妻個性的分工以及理財賺錢育兒教育角色分配,以及我對於自己創立的公司後續發展和交代,他認為我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能屈能伸不卑不亢,馬上幫我推薦適合的職位。
從一開始看到一長串的外文名字來信邀約,到英文面試一半忽然冒出一句問我可否用中文回答,然後我就被她的中文嚇到,後來上網查了才發現她是西方臉孔的新疆姑娘,真的是跨國流動的獵頭人才。
這幾天也在思考培養娜娜的問題,我也評估過自己對英國的認同程度,並不會特別喜歡英國腔,不覺得有什麼應該是正統,正統這個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正統就有不正統。誰來定義正統?就像血統純正也就有不純正,誰來定義血統?這概念我有點難以接受,畢竟我是一個世界一家的地球村支持者,自己走過60國家,大學主修教育,輔系英文,學語言學以及大三大四同時修了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的我來說,老師常常耳提面命,學的是法國的法語但也要知道瑞士法語的用語,雖然學的是西班牙的西班牙語,但是也要知道阿根廷的用語和墨西哥的用語,不覺得什麼語言該有優勢什麼不該。
還記得以前當小學老師的時候,因為班上常常會嘲笑陸籍或外籍新住民的中文或講話腔調,後來我花了很多心思在教孩子兩岸用語對照,並且買了一個世界地圖還把教室手繪佈置成地球村,讓孩子們打開眼界,不用固有的疆界來限制自己的心靈,心胸越開闊就能包容越多文化。
至於英文,我的高中啟蒙老師就是來澎湖定居的加州人所以早期我是特別美腔的人,到了英國唸文科博士這幾年系上什麼腔調的教授都有,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很沒有口音的腔調。我對於娜娜的未來,不會覺得她一定會在英國發展,加上我爸媽用台灣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出了我,我還是有能力在英國自己白手起家創業,跟我一樣馬公高中畢業的妹妹現在也在美國當物理教授,許多英國長大的英國人不見得有一樣的知識技能在英國創業。
在教育現場十多年教學的我,認為要教育孩子是思維模式和眼界,希望培養的是沒有地理侷限的孩子,也不需要她一定要認同什麼,她會自己找到自己的認同,血液中的流浪DNA也許會把娜娜帶到意想不到的地方。
#永遠跟著我的教師魂
#英國小學招聘老師部門一直來招聘我
#當媽媽只看自己的孩子當老師看的是全班的孩子
#當老闆後看的是大局和長遠
#不知道未來會怎麼帶領我好想知道自己在職場上的模樣
圖:奶爸最近都玄彬育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培芸 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但卻時時痛苦。 一種在華人文化裡,扼殺關係的最大劊子手──人際剝削。 領先全球,由洪培芸心理師首度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總是以不公平,甚...
當老闆後看的是大局和長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培芸 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但卻時時痛苦。
一種在華人文化裡,扼殺關係的最大劊子手──人際剝削。
領先全球,由洪培芸心理師首度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總是以不公平,甚至是殘忍方式壓榨對方、扼殺彼此關係的「人際剝削」。
到底是從哪一個時間點或環節開始改變的呢?
對方的得寸進尺,以及無理不饒人。
婆媳:「你究竟是有沒有打算要生啊?」媳婦不斷接到婆婆的「催生」電話。
職場:「這次外派,還是你去好了。」單身的她,永遠是老闆外派的第一人選。
婚姻:「我老公三年不工作,全家都靠我養,我好累……」
情侶:「我們在一起一年多了,但他從不對外公開我們的關係……」
在強調以和為貴、為大局著想、鼓勵大家當好人,彼此界限不明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很難拒絕被人際剝削,甚至我們更常──
自我安慰:「他都是為我好。」
自我麻痺:「我再忍一下,他就不會再氣了。」
自我催眠:「我是因為在乎對方感受。」
自我歸咎:「是我不夠乖(孝順),爸媽才會這樣對我。」
但,這些只會豢養出關係裡的怪物,讓彼此的關係更走向凌遲與傾斜。
曾經是妻子、媳婦角色,如今卸下的洪心理師,她能理解一般人面對人際剝削的難處,但她更想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人際剝削」的困境。
首先,請正視你心裡的不舒服。其次,你的犧牲與隱忍,只會讓對方軟土深掘,所以學習說不,以及立下界限,才是長遠地對關係好。
最後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傷,這些傷一寸寸地斲傷自我,但現在長大了的你,除了為傷口上藥,你還可以一片片地將自我尋覓回來。而在這過程裡,你會疼痛、受挫,但你也會看見越來越茁壯的自己,以及越來越喜歡,且能接納的「不完美」的自己。如此,你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培芸心理師:「在我人生最低潮的那一年,跟多數人一樣,有過不想活的念頭,我在心中死過無數回。
受重傷後的每個瞬間,我都有機會變成一條毒蛇,去反擊這些在關係裡剝削我、傷害我的人。可是我沒有,即使很痛,即使很難過。
不是因為我修養甚好,更不是因為我神經大條。而是因為我深切知道,剝削別人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剝削別人,可以轉移心中的痛楚,圖得一時痛快,可是長遠下來,只是把「受害者」這個角色演得稱職又熟練,然後把悲劇活成了我的這一生。」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現任養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新北衛生所駐點心理師、桃園特殊教育團隊特約心理師、台灣菲斯特─心職場系列講師。
曾應邀到News98電台、台北愛樂電台及環宇廣播電台分享。目前在《今周刊》、《大人學》擔任專欄作家。文章持續受到《商業周刊》、《Cheers快樂工作人》、《業務講堂》……等媒體轉載,也是大專院校常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如果你聽說有個人不是在西班牙,就是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那人就是老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