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 88級、98級聯合返校活動】
#NTU #EMBA #聯合返校
臺大EMBA於5月19日舉辦88級二十年、98級十年聯合返校活動。
88級返校活動「盛夏88輕旅行」在管理學院10樓洪建全紀念廳舉行,特邀臺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前院長柯承恩、EMBA執行長謝明慧、前執行長湯明哲與黃崇興一同蒞臨。
郭瑞祥院長致詞時表示,臺大EMBA學生很優秀,尤其前幾屆的學長姐,更是他在臺大任教時的珍貴回憶,他並祝福88級學長組,延續同學情緣、事業人生美滿。
謝明慧執行長則向離校多年的學長姐們簡述臺大EMBA這20多年來的重要大事,特別是臺大EMBA目前正在規劃校友專屬課程,希望校友們能多多回校參與。
88級返校活動「大師講堂-退休人生的轉型策略」,特別邀請當年管理學院長柯承恩與當年EMBA執行長湯明哲、黃崇興擔任主講,分享他們對退休人生的看法與規劃。
另外,延續88級當年夏威夷風格的畢業典禮,二十年返校活動主題為「盛夏88輕旅行」,在大師講堂結束後,學長姐們身著夏威夷衫,配帶花串項圈,在活力教綀的帶領下進行樂活健康操(夏威夷衫草群舞),當天全場充滿夏日熱帶休閒度假氣息。
98級十年返校活動「第二人生開學日」特邀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EMBA執行長謝明慧、前執行長黃崇興及李吉仁教授一同蒞臨。郭瑞祥院長對98級學長組的優越體能表現印象深刻,除了壘球賽之外,98級在臺大EMBA校園馬拉松七連霸,且記錄仍在持續創造中,他祝福大家的情誼繼續往下保持20年、30年。
黃崇興教授對98級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點點滴滴都如數家珍,特別是對班呼「98加滿」更是讚不絕口。「98加滿」的氣勢,展現在個案比賽的卓越表現,還有當年自信展露肚皮的壘球賽啦啦隊成員們,精湛的啦啦隊精神更是締造往後學弟妹們的標竿典範;他憶及拉斯維加斯風富麗堂皇風格的1313(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畢業典禮,也彷如昨天般的清晰。
謝明慧執行長簡述這幾年來的大事記時,特別指出臺大EMBA在98學年度新開體適能課程的里程碑,此課程迄今仍提供名額予校友選修,還有規劃中的後EMBA課程,都歡迎校友們再回校上課。謝明慧執行長勉勵學長姐,能力越大、責任更大,能集結資源、力量就更強!希望大家攜手與臺大EMBA一起共同為社會產生正面價值。
98級學長姐特別指定李吉仁教授前來講授返校活動「第二講堂」,李吉仁教授笑說臺大EMBA校友享終身保固、可隨時進廠。他從大前研一的兩本書為引,提出「五十歲後,應讓重新開機」、「人生的另15年、8萬小時的規劃」、「EMBA校友的第二人生應該是什麼?」思考觀點;並提出V.I.P. Model─用策略邏輯規劃第二人生。
李吉仁教授分享一則由李宗盛代言的NewBalance廣告影片《致匠心》作為總結,就如影片所言:「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着向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做點東西 ,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註-影片連結:http://bit.ly/2JvbMSp)
不同於李吉仁教授的用策略專長思考第二人生,郭瑞祥院長則用事後歸納的方式尋找價值。從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第二曲線論點延伸,企業、EMBA都有其第二曲線WIN的策略,那麼,你的第二曲線為何?
郭瑞祥院長抛磚引玉地先說明他個人第二曲線WIN的策略:
W (Wow Experience) 固定運動、強化親子活動、參與EMBA團體活動…
I (Integrated Thinking) 學習新知識、開設新課、追求心靈…
N (Network and Platform) 擔任國際學會會長、擔任院長、參與教會服事…
不管過是突然其來的意外,或是某個階段任務完成,人生就會產生新的轉捩點,要利用這個時機去做不一樣的事。郭瑞祥院長以基督徒的自已為例,描述他41歲發現罹患肝癌,因此調整自己的飲食作息、生活型態、注重運動,現在回診時,醫生還誇他的身體每個數值指標都比醫生本人還更好;面對妻子過世、照顧一雙幼子與責任的調適過程等等。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郭瑞祥院長除了自已陸續挑戰跑馬拉松、單車環島之外,也陪伴兒子們單車挑戰武嶺、完成大三鐵……並在4/28與李吉仁老師在倫敦同時完成第六大馬。
郭瑞祥院長說要定義你的第二人生,就要重新定位你的身(健康、生活狀態)、心(未來的學習與職涯方向)、靈(自己的理想與追求的價值)。
學長姐們享受多位大師的人生課程分享、受益良多,回憶過去的昔日同窗情誼,也思索人生的新篇章。結束下午在管理學院的行程後,與師長們共同前往餐廳參加「聯合青春晚宴」,觀看當天精采活動快剪和盡情歡唱,室內熱情沸騰,讓大家念念不忘今日回憶,也欣見同學畢業多年之後情誼不變,臺大EMBA有你真好,EMBA辦公室熱情歡迎校友返校!
#NTU #EMBA #聯合返校 #98級 #88級
畢書盡一閃一閃亮晶晶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週末小故事 |
ㄧ
前些日子,因為我個人臉書的一則貼文被無間道的朋友截圖給記者,在台灣媒體大肆報導後,引來許多鄉民在此po文謾罵。本人對各位長期關注巴黎不打烊的朋友們感到十分抱歉,也將巴黎不打烊關閉,不想讓這些偏激又負面的情緒性文字影響到大家。
巴黎不打烊成立之今八年多,一直是個以藝文、設計內容為主的部落格。直到今年八月份,臉書專頁才開始轉型成法國生活、教育的內容,而SOSreader的巴黎不打烊則維持原先藝文、設計的專業內容。
這幾個月的轉型,讓我在寫一些生活瑣事時感到非常矛盾,常常在想有誰會對我這些生活小事有興趣?把自己家裡的事情公開寫出來,無論是生活或是教育議題,會有人想看嗎?
沒想到上週突然出現了一群鄉民,在我一些日常生活的po文下問我為什麼不回台灣照顧母親?有沒有孝順婆婆等個人生活細節等問題,沒想到我一個職業婦女的平凡人生,還真的有這麼多人好奇?!
回覆了幾個私訊之後,好險我暫時關閉巴黎不打烊,不然可能又會有一群人跑來這裡問我是不是清朝格格?關於這個問題,我現在可以馬上回答:不是!都已經要跨年到2018了,還在什麼貝勒爺格格的?清宮穿越劇看太多嗎?🙄🙄🙄
既然這麼多鄉民好奇我的生活來此發問,那聖誕夜我就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看完之後就請散場,不要再來此鬧事,不然我只好不客氣的刪留言和封鎖帳號,以免影響其他的讀者。
---------------------------------------------------------
二
我母親三年多前開刀切除一顆腫瘤,當時我與外子帶著女兒回台,和全家人在開刀房外等候,希望母親手術一切順利。
手術成功後,我們以為母親身體已無大礙,就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生活。
當時女兒在巴黎念小一,我傻傻的以為母親開完刀就痊癒了。沒想到回來巴黎後才知道,母親被診斷出胃癌,醫生直言壽命只剩下三、五年!
我得知後非常擔憂難過,想我母親的時候,就教我女兒唱葉啟田的老歌「媽媽請妳也保重」,這是我小的時候,母親想念外婆時常常唱的歌。女兒有段時間常常越洋視訊唱給外婆聽,小老外不標準的台語發音,偶爾能逗得母親一笑,但是她老人家也知道我擔心她。
後來的故事,巴黎不打烊的讀者們都知道,這二年我就帶女兒回台唸書,直到今年暑假才剛回來巴黎。只是家母生病的這一段故事,我覺得沒有必要告訴大家,畢竟過於隱私。
至於我會不會煮飯孝敬我母親?本人廚藝不佳,只會做些簡單的菜色。倒是這二年家中買菜、幫忙洗菜切菜、刷鍋洗碗什麼的,倒是一手包辦能做就做,盡量不要讓母親太累。
---------------------------------------------------------
三
我婆婆還在世時,整個家族每年在暑假時,就要一起回她法南普羅旺斯的娘家農場渡假。
中古世紀的農舍(如下圖),一大家子二十幾口人全住在一起,小孩子每天忙著玩耍,大人們輪流張羅三餐和分攤家事。所以輪到我煮時,在沒有什麼亞洲食材的鄉下要做台灣特色菜,還真不容易!第一年學乖了之後,第二年開始,我都會自己從巴黎搬需要的醬料食材南下。
農場生活中,對我來說最困難的不是煮二十幾人份的飯,而是洗二十幾人份的杯盤刀叉!前菜、主菜到甜點,水杯、酒杯跟餐前酒杯,全部加起來的量,像是餐廳一樣多。剛開始時,我都要花好久的時間才能洗完。當時我還懷著身孕,常常洗完碗後,腰都直不起來。
後來我發現外子、大伯、大姑或妯娌們,每個人都輕輕鬆鬆三兩下搞定二十多人份的碗。尤其是一位布爾喬亞家庭出身的妯娌,她不但洗碗速度快(還穿高跟鞋洗),擦完桌子後,上百年的原木老桌子還會一閃一閃亮晶晶!
偷偷觀察後發現,原來他們都只用二盆水在洗碗!為什麼是二盆水?因為農場生活非常珍惜水資源和環境,污水從農舍排出就到田裡,所以洗碗精用量非常的少。餐盤到第一盆有加洗碗精的水裡去油漬後,再到第二盆清水裡過一下就拿出來用布擦乾。這種洗法,節省水資源又快速。至於乾不乾淨嘛?嗯,所以要用抹布擦呀。
法國家庭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傳統,婆婆的幾個媳婦跟她說話都是用敬語。我婆婆生病住院的那段期間,大家都會輪流去醫院看她。除了我大姑之外,家族裡我是最常探病的第二名,陪她聊聊天、幫她按摩腳什麼的。這些小事,大家看來都沒什麼,家人相處也不過如此,不是嗎?
---------------------------------------------------------
四
有些人喜歡看戲,別人家的事就像自己家的事一樣熱心參與或肆意批評。台灣許多的媒體也喜歡報導這些現實生活連續劇,就連巴黎不打烊重新開啟都能報導,到底有誰會在乎這些?又有誰會在乎這些素未謀面鄉民的看法,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實際相處的家人與朋友最重要!
台灣退休球星與通告藝人的八卦事件,以前不曾出現在巴黎不打烊,以後也不會出現在巴黎不打烊。這裡只會有法國的生活、教育與藝文、設計內容,網友們要看八卦請看蘋果日報、壹週刊,不喜的也請轉台去靠北婆婆、靠北姑嫂等專頁。
另外記者們也不用費心再報導巴黎不打烊了,本人家庭與工作都在國外,部落格寫作完全是個人興趣,不靠此為生也不想紅,煩請關注其他更有意義的新聞。
最後,如果你真的還是對我的生活、我個人這麼好奇地想說、想問,歡迎你訂閱SOSreader巴黎不打烊的「不打烊還加班」專案,你可以在一年後對我提出一個問題。
祝大家聖誕快樂!職業婦女要準備聖誕晚餐了!
畢書盡一閃一閃亮晶晶 在 常陵 changl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拎著一顆乳牙
那年夏天,我在巴黎遇到了一個黑皮膚的人,聊天中我們談了有關於旅行的話題,他說因為小兒麻痺的關係,他從來沒親眼看過海….
大城市都有一樣的冷漠、高傲以及逐漸衰亡的榮耀,不管是甚麼主義都在暴力與貪婪中都自以為進步了。看著這些不同的堅持,心中也不知不覺地感動起來,這段時間我做了幾個關於乞討跟政治,還有背在身上就寸步難行的作品,某些想鼓勵社會卻老是做不好的啦啦隊錄像作品。周遭的朋友們除了憤怒、失落之外還上街遊行,丟著石頭。其餘的時間談選舉與社會福利,一邊抽著大麻一邊咒罵的同時,撇撇嘴頭一歪咕嚕咕嚕喝一大口紅酒。街上有許多面孔,他們坐臥在街道旁,手裡晃著破碗與一身陳年味,口裡嘟囊著給我一歐元一歐元,細細看著他們的表情和日曬留下的皺紋,衝著我便咧開嘴笑,這些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後來才聽說,他們的祖先曾在這裡獻出勞力與生命,但最後卻無家可歸。
我常常夢見,母土的小島,出現,在夢裡扭動身軀,分不清是番薯還是心臟的粉紅色肉團,漂浮在遙遠的翠綠色海面上…..
2005年,決定不再續辦藝術家居留,向教授Boltanski, Vilmouth及Bustamante告別後,訂了機票收拾行李。巴黎公寓狹小,在學時的裝置作品展出後多半隨即支解,video與攝影形式的作品也只剩下數張光碟與膠卷,打包起來竟意外的輕鬆,九年的歐洲生活僅僅四箱書籍一箱雜物。
十多個小時的旅程多半在杜拜或香港轉機,再一個小時便是台灣,我出了機艙,倏地一陣金風撲面,潮濕黏熱的空氣仿彿給我一個熱烈的擁抱,狠狠的灌滿了胸腔,嗆得喘不過氣來,心裡想,原來故鄉味道有點甜有點辣。家父開車來接我,順著濱海公路朝北行駛,緩緩聊著台灣變化的種種,遠遠的曠野古廟不知何時鑲上七彩霓虹燈,一閃一閃在深夜裡顯得異常妖媚…..
下圭柔工作室早期是陶瓷工廠,2000年第一代藝術家進駐時克服了滿山的破瓷碎瓦,腰高的芒草,垃圾。沒有前輩們可歌可泣的拓荒史哪有現在的下圭柔。2005年只有楊茂林,楊仁明,楊成傑三人,林舜龍將工作室讓給我使用(感謝),面對著偌大的廠房空間,反倒遲疑了,我的創作一向圍繞著社會議題與結構,而這未知的土地讓人剎那間不知該如何下手,當時電視新聞正談著反分裂法(王建民進大聯盟,重燃台灣棒球熱),許多人臉孔在螢幕上憤怒著(加油加油加油),街上小雜貨店變成了別人的大型商場,腳尾飯好好吃。這些對我都顯得有點陌生,連戰何時變連爺爺您回來了。
剝開一層皮剩下了血與肉
誰的
我自己的
於是 五花肉出現了
五花肉系列講的很多(現在看起來講太多了),其實也就是隨手轉來轉去胖嘟嘟的筆觸,發展成後來五個子題的作品。一部肉的演進史,以精神為滋養形成肥瘦穿插的層次進化,鮮紅如棗的血肉,溜光水滑的肥油,流竄奔騰於天地之間。藉著肉與文化碰撞所產生的火花。肉慾、情慾、食慾及無限擴大或吞噬的種種在肉世界當中生育出的龐大發聲器。在這裡節錄了當時的文句(註一) ,山水那段,瑞中還幫我潤過。
06、07年間在自強284、關渡美術館、非常廟文空間陸續展出,時逢中國藝術市場蓬勃,延燒到台灣,許多人直呼‟春天來了”芸芸。這兩年不僅受到VT弟兄的照顧,也在楊仁明的推薦之下加入悍圖社,與優秀的長輩兄弟們相識,實我人生大幸,更有前輩與許多貴人提攜,一窮二白三餐不繼的我才僥倖殘喘,最後更蒙印象畫廊垂青,脫離打工的日子,開始了以藝術為職業的生活。在此鞠躬,大謝。
07年4月,美國次級貸款開始破產,副總統高爾與IPCC策動碳稅以箝制其他國家發展,石油上漲至每桶九九美元。同年12月歐洲中央銀行歐元區注入3486億歐元,以緩解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市場問題。藝術環境在這風聲鶴唳之下百花齊放,中國畫出了怎麼樣的錦繡河山,台灣就畫出了怎麼樣的秀水花田,全球市場上搖搖擺擺的美好讓大夥全窩上了心兒,創作的,製作的,買的,賣的,趕集的,喜愛的,沒那麼喜愛的,彷彿蟠桃會上眾仙雲集,吆喝出一片激情一片瘋狂。幾個朋友說Damien Hirst有兩百個工人捉刀,又見村上隆出了書教製作,這藝術環境,仙酒一飲又一飲,洋人規則洋人贏,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衰退,藝術拍賣遇市崩跌攔腰斬,在那之前,高鼻子夫婦早出清一鞠躬了。誰醒誰醉誰吐誰睡,一切盡在不言中…..
2010年我將「五花肉系列」劃下句點,乍從肉輪迴當中解脫有一種暢快淋漓的失落,仿彿王小玉說書,開嗓拔了尖兒,一線鋼絲似的拋入天際卻終究還是得回到地面。然後,藝術不再是藝術,妄相卻依然是妄相。
幾個藝術家在下圭柔,如同其他人,談著藝術。一年多來話題從藝術家本位,從量子力學到佛學,從純粹到市場,人多湊著便談出一種興致一種高潮,黨若洪說,某個需要〝返祖〞找回獸性的時候到了,鐘江澤說,杜絕洗腦式的作品拷貝,作品好壞在於創造力不在製造力,宜儒半躺在沙發上瞻望天際,周宸….林慧姮…其實大夥講過來講過去,也就是想隨心創作罷了,在此附上兩篇恰恰的文章(註二,註三)。
關於2010到2013年這段時間的作品,比較像是社會裡關於藝術的一些想法,畢竟身為創作者,對社會結構再感興趣,還是得赤著腳回歸藝術環節裡的某種角色,對外怒吼不如對自己的態度怒吼吧,觀照每個過程,由動機到呈現,由個人風格拉回作者對創造力的自省。我覺得,雖說不上是對主義的抗議,卻是在自己創作岡位上的革命。
Illusion Society「大玄玄社會」只能是個標題,只能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論述。因為若是能用講的,就不用做了。索性去掉用“某某說”當的開頭,也去掉穿鑿附會的“說一口好藝術” ”,不想濃妝豔抹曲意奉迎。亮晶晶的不要,未能自觀察覺心靈變化而重複做的不要,刻意裝酷的不要,刻刻描描的不要,搞梗的不要,假東方的不要,僵化的不要,枷鎖不要,形式比人強的不要。面對創作這件事,剩下拙拙的筆觸和一個心眼,如此不好不壞不卑不亢,足已。